<h3>元代釉里红梅瓶。</h3><h3>元代瓷器在陶瓷装饰历史上有着一个划时代意义。景德镇元青花瓷的精美成熟让人惊叹,元代釉里红伴着元青花瓷也放出异样的光彩。元釉里红的存世量稀少,元釉里红是陶瓷装饰历史上重要发明之一。它为釉下铜红彩绘,烧成难度大,特殊性强,因而有自身的装饰特色,</h3><h3> 元代釉里红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绘画在瓷的胚胎上,盖一层透明石灰质青白釉,高温烧制而成,烧成中要求强还原气氛和适当的温度控制。呈色剂氧化铜的比率含量比铜红釉高,且配方简单,主要依托的是石灰质釉,含有高岭土的瓷胎,高超的烧炼技术。元釉里红发色呈现红紫、黑灰、荤散等变化,主要是因为还原气氛强弱,烧成温度的高低。</h3> <h3>从元釉里红呈色上来看,主要色调是红偏紫黑色,鲜红者稀少,后者一般为过烧产品,因为当时烧成温度偏低,通常都在1250度以下,根据烧炼温度与铜红呈色原理,元釉里红少见铜绿色斑点</h3> <h3>元釉里红有白线勾描,勾线点燃,涂绘刻画、色彩斑点,并结合镂空堆贴,雕刻等多种形式。</h3><div>涂绘画彩多见于元釉里红早期产品,釉色与元代影青釉色一致,伴有刻画、雕捏、罐、玉壶春多有此类装饰。其釉面釉质饱满,气泡偏多,用笔自然大气,不拘小节。呈色不稳,红艳、泛紫、黑灰均有,多数荤散。</div> <h3>点染,有先用白描勾线,局部叶子等地方轮廓内点染,还有一种雕花点染,这是一种珍贵品种,最有代表是元青花釉里红镂雕大罐,开光内贴塑四季花卉,花朵用铜红点染而成,十分美观。图案边脚纹饰用青花描绘,釉里红与多种手法集于一身,可说是景德镇斗彩瓷的先河。</h3> <h3>元釉里红造型 ,</h3><div>元釉里红烧制难度大,存世量少,发现的种类不多。常见主要是玉壶春瓶、匝,大小罐类,梅瓶仅有一件而已,玉壶春瓶通常高约22厘米,27厘米左右两种类型,其造型有一定规律性、撇口、细颈、圆腹,圈足底部施釉随意,玉壶春瓶成型为四段模印,有接胎痕迹。罐类一般分上下二部,在腹部最大直径处接胎,大罐加接底脚,多配有盖,荷叶形盖为一类,带有盖顶,子母口为另类,匝、糟形流、平砂底、口径通常在14厘米左右,胎体较轻,画面装饰在匝的内壁、内底部,如芦雁纹匝。有一种特殊造型“转心杯”,其结构是杯底中心,有一个呈圆锥状的“公榫”从杯足嵌入圈足的上端与杯加接,足部空心上小下大形为“母榫”,两榫之间有间隙,使杯自由旋转,并且不会脱落。此杯已发现有二种造型,一种捏塑一朵云纹,一种捏塑一只螭龙纹,釉里红点斑涂绘和勾线绘菊花纹,釉里红造型特别是景德镇出土的塔式四灵盖罐、罐肩至腹部捏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卷云纹、莲办边,盖顶为塔形,加饰其它凸雕图案,涂绘釉里红,同时还有楼阁式谷仓,此仓结构复杂,人物形象生动,再现了元代南方木建筑的特征,釉里红的装饰极有特色,造型稀有。还有四方扁瓶此造型与元青花造型相同。</div><div> 元釉里红的胎釉</div><div>元釉里红的胎质为二元配方,因高岭土含铁量不同,有略白、略黑两种倾向,胎质细中见粗有火石红者居多,当时烧造釉里红窑温偏低,瓷胎常有生烧现象。由于使用含铁泥渣饼垫烧,器型底足多般有粘黑棕色铁砂底。釉质明显可分二大类,一种影青釉,含石灰钙多,气泡明显,涂染装饰釉里红结合刻划纹饰多,如龙纹盖罐,飞凤纹玉壶春瓶。一类青白釉,釉中的氧化钙进一步减少,钠钾含量增加,其釉里红发色相对稳定,以线描类釉里红较多,如开光花鸟大罐和海外收藏的釉里红梅瓶。釉里红胎与釉结合的非常好,胎质配制不是特别坚硬,为不使瓷胎变形,常用高岭土涂抹在器型内胎上,形成一种胎质特征。釉面总的来说灰青白者居多,正烧的产品釉色润泽,玉质感强。小件产品留有施釉过程中的手指印记,大件为浇釉操作方法。整器观察产品釉面不平板,有局部积釉痕迹。</div> <h3>元代釉里红鱼藻纹直腰梅瓶,器形完整,釉里红发色深沉晕散,有局部吃胎现象,这种梅瓶的形状十分少见,胎,釉,工,料全部符合元代釉里红特征,是一件难得的元代釉里红梅瓶精品。</h3> <h3>元代釉里红鱼藻纹直腰梅瓶,器形完整,釉里红发色深沉晕散,有局部吃胎现象,这种梅瓶的形状十分少见,胎,釉,工,料全部符合元代釉里红特征,是一件难得的元代釉里红梅瓶精品。</h3> <h3>釉里红瓶子另一面的纹饰</h3> <h3>元代直腰梅瓶的底部照片,</h3> <h3>梅瓶侧面的照片</h3> <h3>元代釉里红龙纹玉壶春瓶,高216mm,口径,63mm,腹径,103mm,底径,63mm。腹上部画了一条飞舞的龙,下部绘制了莲瓣纹。器形完整,由于元代早期釉里红都工艺很不成熟,所以,釉里红的发色泛黑,有明显都晕散,胎质有微孔,胎釉之间有轻微的火石红,釉面都细小在下,零星大气泡在上,瓶底外撇,根据该玉壶春瓶所有表现,完全符合元代釉里红的特征,和该玉壶春瓶一样的凤纹玉壶春瓶现藏于江苏省博物馆。</h3> <h3>元代釉里红龙纹玉壶春瓶,高216mm,口径,63mm,腹径,103mm,底径,63mm。腹上部画了一条飞舞的龙,下部绘制了莲瓣纹。器形完整,由于元代早期釉里红都工艺很不成熟,所以,釉里红的发色泛黑,有明显都晕散,胎质有微孔,胎釉之间有轻微的火石红,釉面都细小在下,零星大气泡在上,瓶底外撇,根据该玉壶春瓶所有表现,完全符合元代釉里红的特征,和该玉壶春瓶一样的凤纹玉壶春瓶现藏于江苏省博物馆。</h3> <h3>玉壶春瓶的瓶口</h3> <h3>釉里红玉壶春瓶的底部照片</h3> <h3>元代风穿牡丹釉里红玉壶春方瓶,</h3> <h3>方瓶另一面的凤凰纹饰</h3> <h3>元代釉里红方瓶的底部特征</h3> <h3>元代釉里红方瓶的口</h3> <h3>元代青花釉里红凤穿牡丹蒜头瓶,</h3><div>高:335mm,口径:48mm,底径:116mm,腹径:185mm,</div><div>器形完整,用苏麻离青料绘制牡丹花枝叶,釉里红绘制凤凰,青花和釉里红都有晕散和吃胎现象,瓷器的釉层肥厚,气泡有多数细小气泡和个别的大气泡,而且气泡透亮个别老化,由于青花和釉里红有晕散和吃胎现象,呈现出釉面有明显的缩釉现象。</div><div>元代瓷器的青花是一种高温釉下彩装饰,以苏麻离青料绘制,罩透明釉高温烧成便呈美丽的蓝色。而釉里红也是一种高温釉下彩装饰,以金属铜为呈色剂,装饰和烧成工艺和青花一样。这种将青花、釉里红两色同施于一器的装饰方法便称为青花釉里红。</div><div> 由于青花着色剂是高铁底锰的苏麻离青绘制,釉里红着色剂是铜,二者性质不同,烧成温度以及对窑室气氛的要求也有差异,因此两者施于一器,而且红、蓝呈色均恰到好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釉里红的呈色因烧成气氛的优劣而异,有的红的鲜艳,有的深沉发暗,成紫红色,有的浅淡发黄,有的发黑,成为釉里黑,只从花纹线条的边沿晕染地方隐隐看到一点红色。由于铜元素活跃,对烧成气氛特别敏感,因此比青花的钴蓝更容易浸漫晕散。有的图案略有浸漫但花纹清晰,浸润的红色起烘托作用,自元代景德镇窑创烧以来,明清皆有烧造。</div><div> 青花釉里红始烧于元代中期景德镇。元代青花釉里红在创烧时期烧造水平并不高,呈色也不纯正。后来烧造水平提高,能够成功地烧造出青花釉里红,无论是青花的发色,还是釉里红的呈色均较为纯正。到元代末期,随着社会的动乱,经济衰退,瓷器的烧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又出现像最初的釉里红呈色不鲜艳,甚至发灰、发黑现象,青花呈色也由明丽的靛青变为灰暗的色调。</div><div> 由于青花釉里红瓷器在元代的烧制成品率非常低,所以那收藏一件元代的青花釉里红瓷器是非常珍贵的。</div> <h3>该瓶口鎏银后,在使用过程中有明显的脱落现象</h3> <h3>元青花釉里红的纹饰</h3> <h3>元青花釉里红蒜头瓶的底,能明显看出长期使用的痕迹。</h3> <h3>釉里红表面的釉斑和缩釉现象</h3> <h3>元代釉里红缠枝牡丹的形式</h3> <h3>瓶身上的釉里红凤凰纹饰</h3> <h3>一件出土的元代釉里红缠枝牡丹小罐,高167mm,口径:89mm,底径:102mm,腹径:168mm。器形完整,瓷胎和釉里红完全符合元代的瓷器特征 ,存世量非常少。</h3><div>元代处于釉里红生产的初创期。这一时期釉里红的特点是:胎质灰白,胎骨坚硬厚重;器物表面显见旋坯痕及接胎痕,挖足者有跳刀痕,足内及足根无釉并显见“火石红”;釉色以青白釉为主,釉面温润柔和;装饰手法有白地红花和红地白花,另外还常采用彩绘和刻花、镂空工艺相结合的工艺。白地红花是用颜料直接绘出纹饰;红地白花是将花纹以外的地方涂染,犹如中国水墨画中的留白技法。元代釉里红的纹饰题材不如青花瓷那样丰富,主要有云龙、云凤、芦雁、玉兔和花鸟,在花卉纹中莲花、菊花、牡丹和灵芝等常见。值得一提的是,玉兔纹饰元代制瓷匠师喜欢使用的典型题材之一。元代釉里红纹饰画法豪放,用笔娴熟,画面多栩栩如生,生动活泼。但由于元代釉里红呈色技术的掌握还不够成熟,所以元代釉里红的铜红发色往往不佳,在画面许多部位,铜红挥发严重而经常出现浅淡不均的红色或发灰发暗。还有的铜红在高温溶融的过程中,有明显的流动和晕散现象,造成纹饰的模糊不清。元代釉里红的器物造型与青花相比,不如青花瓷造型丰富,主要有罐、玉壶春瓶、梅瓶、高足杯、盘,以及特殊形体的谷仓、四灵塔式盖罐等。元代釉里红目前存世作品较少,玉壶春瓶是元代釉里红器中较多的型制之一。基于目前状况,人们还缺乏对元代釉里红瓷器的深入了解,相信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元代釉里红的研究将会有新的突破。</div> <h3>釉里红罐内部的写照,手拉坯的痕迹非常明显</h3> <h3>一件出土的元代釉里红缠枝牡丹小罐,高167mm,口径:89mm,底径:102mm,腹径:168mm。器形完整,瓷胎和釉里红完全符合元代的瓷器特征 ,存世量非常少。</h3><div>元代处于釉里红生产的初创期。这一时期釉里红的特点是:胎质灰白,胎骨坚硬厚重;器物表面显见旋坯痕及接胎痕,挖足者有跳刀痕,足内及足根无釉并显见“火石红”;釉色以青白釉为主,釉面温润柔和;装饰手法有白地红花和红地白花,另外还常采用彩绘和刻花、镂空工艺相结合的工艺。白地红花是用颜料直接绘出纹饰;红地白花是将花纹以外的地方涂染,犹如中国水墨画中的留白技法。元代釉里红的纹饰题材不如青花瓷那样丰富,主要有云龙、云凤、芦雁、玉兔和花鸟,在花卉纹中莲花、菊花、牡丹和灵芝等常见。值得一提的是,玉兔纹饰元代制瓷匠师喜欢使用的典型题材之一。元代釉里红纹饰画法豪放,用笔娴熟,画面多栩栩如生,生动活泼。但由于元代釉里红呈色技术的掌握还不够成熟,所以元代釉里红的铜红发色往往不佳,在画面许多部位,铜红挥发严重而经常出现浅淡不均的红色或发灰发暗。还有的铜红在高温溶融的过程中,有明显的流动和晕散现象,造成纹饰的模糊不清。元代釉里红的器物造型与青花相比,不如青花瓷造型丰富,主要有罐、玉壶春瓶、梅瓶、高足杯、盘,以及特殊形体的谷仓、四灵塔式盖罐等。元代釉里红目前存世作品较少,玉壶春瓶是元代釉里红器中较多的型制之一。基于目前状况,人们还缺乏对元代釉里红瓷器的深入了解,相信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元代釉里红的研究将会有新的突破。</div> <h3>罐底有明显的微孔及粘釉</h3> <h3>表面的釉里红晕散明显</h3> <h3>明代早期洪武年制的釉里红鱼藻纹葵口大盘,盘心画有一条鱼和水草 ,釉里红发色漂亮,有晕散和吃胎现象,由于釉的含铁量高,使釉里红颜色有点发黑红色,底部有洪武年制款式,瓷胎粗放,由画的鱼藻纹和盘边上画的回纹看有元代的遗风,胎,釉,画都延续,</h3><div>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他死于1398年,时年71岁。</div> <h3>即有晕散和明显的吃胎</h3> <h3>盘心的釉里红纹饰</h3> <h3>盘子外边的花卉</h3> <h3>明代洪武的底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