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2018年6月18日端午节,我和朋友们到上林县参加了三里镇“渡河公”民俗文化旅游节活动。上林县距南宁市128公里,是南宁市管辖的一个县。我虽然是第二次到上林,但是,上林的“渡河公”节,我是第一次听说,我的许多朋友也是第一次听说。</h3> <h3>为了庆祝这个传统节日,三里镇政府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旅游节的开幕式演出;“渡河公”吉祥物和“渡河公”船造型比赛;“渡河公”巡游祈福放渡仪式...... </h3><div><br></div> <h3>每逢端午节,三里镇都会举行盛大的放渡“渡河公”活动,让“渡河公”乘坐小船,随水漂流,以此寄托人们思念祖先、普度生灵、免除灾难的心愿,同时祈祷未来风调雨顺、富足安康。 </h3> <h3>“渡河公”是用多种彩布缝绣的小布人,明朝装束,小布人的怀中抱着一个金黄色的南瓜。制作渡河公是流传在广西上林县三里镇一带的壮族民俗。"渡河公"的面料多为布料,"南瓜"用风干的艾草、白芷、苍术等多种中草药填充,有一股淡淡的艾草清香。上林“渡河公”手工艺传承人钟蔚蓉说:单个"渡河公"表示吉祥如意,双个表示相亲相爱,四个表示四季平安,六个表示六六大顺,多个表示多民族团结、吉祥如意。</h3> <h3>2008年“渡河公”这一独特的壮族民俗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册。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栏目介绍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渡河公”的制作工艺及历史源流。</h3> <h3>每到端午节,人们就制作“渡河公”香囊,大人小孩戴身上,寓意开运辟邪。我也戴上一个香囊。</h3><div><br></div> <h3>为了让“渡河公”民俗文化得以很好的传承,三里镇政府举办了“渡河公”吉祥物和“渡河公”船的制作比赛,参赛者为小学生和他们的父母。由父母带领孩子制作“渡河公”吉祥物和“渡河公”船,然后由评委会对参赛作品评奖,最后颁奖。我认为这个活动很好,能够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人们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而努力。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个民族传统习俗能保持几百年,很不一般。外国人到中国观光旅游,其中的一些人特别喜欢看中国具有传统民族风情的内容。<br></h3><div><br></div> <h3>“渡河公”放渡之前,镇政府组织了“渡河公”巡游仪式。三里镇八音队的工作人员,身穿节日盛装,吹吹打打,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紧跟着的是身穿壮族服装的中学生队伍,他们抬着巨大的“渡河公”,雄赳赳地走在大街上;后面跟着同样盛装的男女老少,抬着各种造型的“渡河公”船,浩浩荡荡地往“渡河公”广场走去。</h3><div><br></div> 艳阳高照下的“渡河公”广场,人山人海,人们围着观看“渡河公”祈福仪式和放渡仪式。人们一边低吟祈祷词,一边把“渡河公”和粽子放到小船上,点上红蜡烛,让一艘艘小船沿河漂流,让河灯带走岁月的忧伤。 <h3>“渡河公”节可真热闹。桥上桥下,水边水中,到处都是参加活动的看客。</h3> <h3>几个摄影师早早就占据了好的摄影位置。</h3> 这艘名为“姐妹一号”船,我们一走入三里镇的街头,就看到它摆在制作人的家门口。小船的造型可爱,鲜艳夺目。放渡仪式开始的时候,它是第一艘下水的船。 <h3>放渡的船,一艘接一艘地下水了,它们在小河里飘呀飘。船上的“渡河公”渡走了人们过去的种种灾难,又把美好的未来预示在人们的眼前。</h3><div><br></div> <h3>这位摄影师走到河里面去拉船,他一定是想把船拉到某个他认为合适的位置,然后拍照。</h3><div><br></div> <h3> “渡河公”的传说,自明朝起就流传于上林县三里镇一带。“渡河公”传说,有几个版本,其中的一个版本:很久很久以前,天地遭遇洪荒,一对金童玉女抱住一个神奇的大南瓜,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漂流到了上林县三里镇的汇水河畔,得以幸存,并且结婚生子,繁衍后代,被尊为壮族人的始祖,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渡河公”。</h3><div> 乍一看,"渡河公"的传说跟《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传说有点相似:创造世界万物的上帝耶和华看到世上充满邪恶行为,于是计划用洪水消灭恶人。他发现,人类中有一位叫诺亚的好人。耶和华神指示诺亚建造一艘方舟,让诺亚把他的妻子、儿子与媳妇,以及一些牲畜与鸟类等动物带上方舟。洪水淹没了最高的山,陆地上有生命之物全部死亡,只有诺亚一家人与方舟中的动物得以存活,世界因而得以延续。</div><div><br></div> <h3>这两个有点相似的故事,是否说明当年编"渡河公"故事的人,曾经受《圣经》故事的影响呢?不得而知(只知道明朝的时候,欧洲的天主教在中国的一些地方流传得比较广)。但是,上林县的旅游发展,受到古代旅行家徐霞客的影响,这可是真的。</h3> <h3>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朝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因他的《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他是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h3><div> 徐霞客在各地的旅游,发生在大约四百年前。当时的交通不发达,出游的工具要么是船,要么是马或者马车。徐霞客当年的旅游,很多时候,大概相当于今天背包客们的徒步旅行,但是他那时的食宿条件比现在差多了,危险度也大许多。徐霞客自费旅游,他没有受命于朝廷,只是穿着布衣和草鞋,拿着拐杖,游历天下。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赞叹说:“徐霞客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div><div> 1637年农历闰四月初,徐霞客由湖南入广西,历游全州、兴安、桂林、永福、柳州、柳城、融县、象州、武宣、桂平、陆川、玉林、北流、容县、贵县、横县、邕宁、南宁、隆安、天等、大新、崇左、扶绥、宾阳、上林、忻城、宜山、河池、南丹等地。徐霞客在广西各地的旅游,呆最久的地方是上林县,一共54天,其中在上林的三里洋渡一带住了50天,写下14000多字的游历笔记,描绘了上林的美丽风景和风土人情。在首届徐霞客游线标志地认证会议上,上林县“三里城、洋渡、韦龟岩、白崖堡南岩、独山岩”五个考察点被列入首批徐霞客游线标志地,上林县也成为首批入选的五省七县(市)中标志地最多的县(市)。 </div><div> 按照《徐霞客游记》里的描述,徐霞客在上林的三里镇旅游期间,得到过当地有钱有势的人接待和陪同,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旅游时光。他在游记中写道:“二十八日,陆公昆仲至,同游青狮岩。岩在洋渡东南,过渡四里乃至。其岩东西直透,东门平,西门高,洞内下甚宽平,上两层中空透顶。西门内可望而高不可上,须由山北小窦攀崖而入,下临西门之顶。又东入深奥,又北透重门,俱在绝壁之上。是日酌于洞中,有孙、张、王三指挥使同饮。既乃观打鱼于江畔......”上林是“徐霞客最眷恋的地方”,这非常有道理,因为徐霞客在别的地方旅游时,估计没有这么好的待遇,所以呆的时间都没有那么长。</div><div> </div> <h3>用名人效应来带动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都有这样的现象。丹麦首都的哈姆雷特城堡,据说当年莎士比亚以那里的卡隆堡宫为背景,写下了不朽名剧《哈姆雷特》。该城堡一直是北欧最重要的文艺复兴时期城堡之一。为了吸引旅游者,卡隆堡宫又称为哈姆雷特城堡(哈姆雷特是莎剧中的人物,而非真实的历史人物)。</h3> <h3>英国莎士比亚的故乡Stratford-upon-Avon小镇,风景优美,其景点基本上都围绕莎士比亚,有他的出生地、生前故居、墓地,有他妻子、母亲、女儿的故居,有每天都上演着莎翁戏剧的剧场。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去那个小镇参观。<br></h3> <h3>上林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龙母文化、师公文化、祥瑞文化、万寿文化、徐霞客文化、渡河公文化都独具特色。除了徐霞客在游记里提到的景点,上林还有其他美丽的景点:大龙湖、大龙洞、下水源、毛塘湿地、鼓鸣寨、不孤村等等。上林的油菜花节和葵花节,也都是上林的旅游资源。<br></h3> <h3>“待到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今年端午节在上林,适逢荷花盛开,我和朋友拍了几张荷花照。</h3> <h3>上林的万古茶园景区被列为国家3A级景区。</h3> <h3>上林各景区的美丽照片,在网上随便就能搜索到许多。在此放上几张摄影大师刘院长拍的上林风光照。我以前去上林拍过大龙湖和葵花,以后有时间,还要再去上林玩。</h3><div><br></div> <h3>大约四百年前,上林人的祖先眷顾徐霞客,给徐霞客的旅游提供了种种便利,因此徐霞客眷恋上林,留连忘返,他当年在上林的旅游足迹成了今天上林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今天上林把“徐霞客最眷恋的地方”作为主要的旅游宣传口号,打名人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把上林的旅游做大做强,对上林的发展有好处。祝福上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