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冯氏寻根</h3><h3> 许文胜</h3><h3>2017年冬,同乡冯红东大夫让我看了他微信中所存的冯氏家谱单页照片,他说晒出照片的人也姓冯,可不知道是哪里人。</h3><h3><br></h3><h3>冯氏家谱单页上记载了:“冯自春、冯自夏、冯自秋、冯自英、冯自要、冯自化、冯九刚、冯九登、冯自强、冯如升、冯如吉、冯如贞、冯九万、冯九千、冯九库、驴驹子。</h3><h3>祖庄: 磁窑 柳沟 掛山岭 光儿山</h3><h3>冯氏家谱由此往后冯万银书写 山西家原庄 磁窑 柳沟 掛山岭 光儿山</h3><h3>相传以来原籍平阳府吉州乡宁卫必(壁)里九甲人氏洪武年间抽军阳(营)和卫前所三百户祖军冯七七自……”。</h3><h3><br></h3><h3>后经笔者打听寻问,联系上了冯氏后人,知道了冯氏家谱出自山西省大同市。据冯先生说老家原是阳高县的,到后来才入住大同市区。</h3><h3><br></h3><h3>冯氏家谱为墨书手写本,据冯氏后人冯先生说冯氏家谱写于明代,由于没有看到原物及所载的全部文字内容,家谱所书写的时代不能遽然判断。</h3><h3><br></h3><h3>冯氏家谱单页上载着十六位冯氏先祖,因为是局部资料,无法知道是哪一代先祖。但从名字中"自"、"如"、"九"及排序分析,这十几人应是伯叔或从伯叔兄弟辈。驴驹子,从小就叫惯了的小名也载入了家谱之中。</h3><h3><br></h3><h3>冯氏家谱中载祖庄为磁窑、柳沟、掛山岭、光儿山四村庄,据相接文字内容判断,这四村庄属乡宁卫必(壁)里九甲,四个村庄相距不会太远,现在柳沟、掛山岭两个村名还在延用,磁窑、光儿山(疑是山上村)两村在何处,需进一步调查确认。柳沟村已无姓冯者,下掛山岭(后人已将原村名更改为挂甲岭,当地人还俗称掛山岭)村大部分为冯姓。</h3><h3><br></h3><h3>冯万银参与了冯氏家谱的书写,他又是冯氏先祖的哪一代人呢?家谱中记载相传冯氏先祖原籍系山西平阳府吉州乡宁县卫必(壁)里九甲人氏,明初洪武年间因抽军阳(营)卫前所三百户祖军(应是在原藉抽入充军的冯氏第一人)冯七七自原籍抽走充军。</h3><h3><br></h3><h3>冯氏家谱由大同市阳高县冯姓后人保管,换句话说明初洪武年间祖军冯七七从平阳府吉州乡宁卫必(壁)里九甲抽军到了明代大同镇边墙的阳和卫和高山卫(清顺治三年,阳和、高山合为阳高卫,雍正三年改卫为县,为阳高县名之始)戍守边关。</h3><h3><br></h3> <h3>《山西通志•附图十六•明大同边并山西三关》及冯氏家谱单页中提到了明代大同边、卫前所。大同边是指大同边墙,其实边墙指的就是长城,明朝人为什么将长城称作边墙呢?</h3><h3><br></h3><h3>中国古代将边境地区的军防工程称作边塞,长城是边塞重要组成部分。长城就其结构和形态来说,是绵延不断的高大城墙,就其地域分布来说,主要是在边疆地区。边墙之称,即来源于此。</h3><h3><br></h3><h3>明代在辽东镇以西,依次有蓟镇(今天津市蓟县)、宣府镇(今河北省宣化)、大同镇(今山西大同)、太原镇(今山西省偏关)。此四镇分别在京师(北京)之北和西北,负有保卫京师的任务,因比,此四镇边墙特别重要。</h3><h3><br></h3><h3>卫前所又称卫所制,为明朝主要军事制度。军队主要来源,有诸将原有之兵,有元兵及群雄兵归附的,但主要来源则是藉选,是由户籍中抽丁而来。</h3><h3><br></h3><h3>祖军冯七七从原籍山西平阳府吉州乡宁卫必(壁)里九甲(祖庄为磁窑、柳沟、掛山岭、光儿山)抽军到一千多里外大同镇的阳和卫及高山卫戍守边关,有一个原因是明朝所抽军丁的分发地点,多以距原藉地遥远而分散的方式,以防止逃兵。但长途的跋涉加上水土不服,给役卒带来不少痛苦。</h3><h3><br></h3><h3>从冯氏家谱单页所载原籍地名(乡宁卫必〈壁〉里九甲,祖庄:磁窑、柳沟、掛山岭、光儿山)和家谱所在地名(明朝有阳合卫和高山卫,清顺治三年,阳和、高山合为阳高卫,雍正三年改卫为县,为阳高县名之始)结合史料记载对比分析,我认为冯氏家谱所载信息是真实可靠的。</h3><h3><br></h3><h3>冯氏家谱所载的明初洪武年间由户藉中抽兵丁到遥远之地戍守边关这一重要历史信息填补了我县明代兵役制的空白,也是对我国明代初年主要军事制度军户制的地方性史料补充,为我县里甲制度及古地名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h3><h3><br></h3><h3>因冯氏家谱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由来及经过,使这已沉寂了五六百年抽兵戍边的明代历史顿时变得鲜活起来。</h3><h3><br></h3><h3>附记:冯氏家谱单页照片由大同冯培俊先生提供,谨致谢忱!</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