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缘》

建武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书 缘 》</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建 武 原 创文章</h1> <h1>  我算不算一个爱读书的人,自己也说不上来,但可以肯定的说:我是一个喜欢书籍的人。</h1> <h1>  对于书籍,除了读是一种需要,但占有欲更是一种需要。如果仅仅是读,办一张借书卡借来读就罢了,或许翻看电子书也就足够了;而把某些心仪的书籍买回来放在自己的书架上,却是我挥之不去的情节。受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灌注,有幸喜欢上了书,与书结缘,是我人生快乐的缘!</h1> <h1>  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积攒连环画(小人书)。当时我们家住在母亲八厂宿舍里(沧口),周末去"街里"的奶奶家,嚷着到中山路上青岛最大的新华书店买刚上架的连环画小人书;回到家在楼道里让小伙伴们传阅着看,有一种炫耀感。渐渐地我藏小人书有了一定的"规模”,有成套的《杨家将》《水浒传》《草原小姐妹》,有电影版的《鸡毛信》《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有样板戏专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那时候没有书架,很仔细整齐地摆放在抽屉里,寒暑假带同学回家玩,我的小人书就是吸引他们的筹码,看到同学羡慕的神情,我得意洋洋。</h1> <h1>  步入高中,经过了一次搬家,稀里糊涂的将小人书都丢弃了,现在想起来是让我很后悔的一个错误。新家我有了一个小天地,我也整来了一个我非常喜欢的铁制小书架,开始随便购买了一些我喜欢的小文学类的书刋,包括《散文杂记》《诗歌选》。自那时候起忽有了动笔写点文字的冲动,幼稚的照着《诗歌集》写起自己的"诗”来,霎那间自己会写"诗"了;那个期间还学着写所为的"散文”、"杂文",其实不懂得文字格式,照书摆弄一气,自得充当"文艺青年",但这为我以后从事文书和内勤工作打下了基础。</h1> <h1>  不久我参军入伍了,有幸被连队选中担任文书一职。自己动手搞起了连队阅览室,阅览室的书籍靠连队可怜的经费买来几套新书,加上部队订阅的几份杂志和报刊,用当时的枪架改装而成了两个书架,摆放在上面寥寥无几的书籍,显的书架空荡荡的,自那时起我一见到书就兴奋起来,说服战友将书贡献出来,就这样我从战友手中又收来的五花八门的不少书籍,一年下来,连队阅览室的书籍已达到五百余册,在当时己是一个很大的数量了;其中我捐出的书当然最多,我每月用微薄的军贴买来我喜欢的书,在部队上我愿买名人回忆录类的书籍,从此我喜欢上了传记题材的书籍;同时喜欢装"文化人”,也购买了些中国古典名著类的书籍,就《红楼梦》读了两年竟还没有将故事人物读的太懂,最终将此书带回来,至今没翻几次,成了纯摆设,也罢总归我喜欢上了藏书的爱好,也是从那个时候养成了我读书的兴趣!</h1> <h1>  结婚以后,因与父母住在一起没有独居的房子,房子空间又很小,将自己经营积攒的近百本书都被装进纸箱放到床底下了,在组合橱里象征性的摆上几本"名书",以示自已的爱好。1998年终于有了自己的新房,在房间里特意打了一个书架,我以为自已的书很多,谁知那些漂泊的书往书架上一放,居然没有放满,那个书架并不大,只有两排,这么看来我原先有点自以为是了。但跟周围的人比起来,或许我藏书还算多的呢?便想当然的又自傲起来;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那一阵子忙于家庭和工作,淡化了读书的兴趣,那些书摆在空荡荡的书架上,一直到2005年都没怎么增加。</h1> <h1>  又搬了一次新家,这次特意买来一个新书橱,放在客厅里,将原先的书重新放到书柜上,书装不满,书架索性成了家中工艺品的专柜了,到了2008年,开始有了自己的空余时间,我开始不断的买书和读书。在那个时段我竟然练习写作,写了一部6万字的工作自传,同时还能在公司办的报纸上看到自己的"大作“发表,更让我为豪的是在青岛早报上发表了一篇小杂文,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和自信。很快书柜上的书就添满了,然后将自己认为品性差的书蔓延到底柜里面了。我也喜欢找上几本喜欢的书堆放在卧室里,在卧室的凉台品茶阅读,这样显的"酷读”;我还喜欢卧读,枕边始终摆着心仪的书,随时拿起来读,读累了就沉沉睡去,这样的睡眠自然而甜美;也喜欢将书带到公司办公室,阅读与同事分享。也是这时我才发现,书这种物质,仿佛蛰伏的春笋,给它一点雨水就会疯长起来。</h1> <h1>  在我眼里,读书跟吃饭、睡觉差不多,都是要让我放松和快乐。周未悠闲的时间里,我喜欢“无事乱翻书”,品着别人的文字讲述的故事,像是和无数有趣的灵魂和聪明的脑袋对话,书能伴随着我旺盛而有趣的思想代谢,提纯自已的生活。读到书中妙语之处,就动笔记录下来,反复读来,品味里面的芳香,很舒服的感觉,到了兴奋点上,还会激发自己"写作“一番,有那般痛快自得的感觉。我会把自己喜怒哀乐的感受,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地忠实记录,加上时间线、空间线、感情线,这些都是我的"文字创作“,留下回忆的印记,而后的日子再翻翻是一件很愉悦的事!</h1> <h1>  我的藏书来历多样,其中一部分是自己到书店购买的,更多是我淘自文化市场的旧书摊。它们都被我揣摩过,令我犹疑过,买还是不买?这是个问题,钱虽不多,但选书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口味,若买来后发现不合阅读胃口,岂不噢恼?一旦决定买了,又会激动一小阵。各人买书习惯不同,我买书,一直没有绝对明确的目标,基本上是看到欢喜就下手。这十几年,阅读取向虽稍有调整,但总体还是以乱读为主,无章无序。因为底子薄,读得粗,越来越多的书读起来费力。还有十几本书是公司和领导赠送的,也有女儿做礼物特意送给我的,我都仔细珍藏着,在扉页上标上时间,并放置在书柜显眼的位置,每当看到这些赠书就会想起一份感情。</h1> <h1>  很多人抱怨现在的书贵,我有时也告诫自己不要乱买书了,图书日复一日的增多,很多不怎么用的书,该扔的应该舍得扔掉,别占家里可贵的空间,我这两点都做不到,读多读少是一回事,买不买是另一回事。闲来无事,望着一排排的书脊,看看熟悉的名字,我确实感觉良好。至于扔书,说实话,真的要扔时却还是舍不得的,细细想来,哪本书没有感情?哪本书后面没有故事?再说了,将来即便无人可传,也可以捐给个图书馆。但我会经常整理一番不大的书橱,净化一下书柜,尽量将钟爱的书摆到书柜里,让新买的书淘汰旧买的书,这也是我乐此不疲做的事!</h1> <h1>  没事的时候,我会一一打量这些书。抽出一本,放进去,再抽出一本翻几页,仿佛回望自己一步步走过来的路程,汇集我各个成长时期的书籍,折射出我曾经地阅读兴趣和藏书方向。刚开始喜欢哲理性方面的图书,买回了好几本,如《美德书》《红皮卷》,读起来像啃石头一样,大多数啃不动;本以为保存起来以备查阅,其实后来再没有细翻过;但这些书承载着明德的道理,奠定了我价值底线,够我反刍一辈子。之后又重新喜欢收藏传记类的图书,无论红色类的、明星类的、政客类的,甚至反派类的,统统拿来,这些书是我最愿意阅读的,有的甚至隔两年再读来,还是津津有味,会给我一些鼓舞和启迪。伟人的人生阅历和传奇故事给我们凡人有很多的震撼,与其相比我们什么都显得微不足道,无论在得意和低迷之时,我都愿阅读对照思想,定会打开胸怀。尤其我更痴迷相关我们领袖毛泽东的红色书籍,积累了近20套,让我无限膜拜和敬仰。在后来又注重收集人文、地理、史料类的书籍,还搜集了好多针对青岛人文的图书,读来让我心灵自由、生活自在,更加向往探话古迹文化,亲近大自然,寻求人生欢乐的快感。期间经常背起相机对准家乡的风景寻找书籍记载的影像,同时还瞄向外面的世界,有计划的异乡异国旅游,去古城走一走,也会模仿图书上的格式,写一些摄影随笔和旅行游记,满足一下自己写作的自得。其实,从藏书中最能挖掘心灵的思想和境界,知道人们的喜好和追求,得出期盼和向往的答案!</h1> <h1>  我的这些藏书,和家人一样,己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非常亲切。有些书我特有独钟,如写林徽因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诗篇,于丹的《论语》,还有好多《名人画册》,让我总觉得常翻常新,甚至趣意盎然。</h1><h1> 有朋友说,现在信息时代,如果把这些书扫描一下装进电脑,估计10G容量足够装的下,再有朋友说,手机里的电子书,随时可看,又方便更精彩。我说,这是两码事,不是一个概念。书,只有拿在手里,闻着墨香,才能叫做书。虽现在电子书有取代纸质书籍的趋势和可能,但电子书取代纸质书有什么大不了呢?我总认为万物虽有定数,书籍永不会消失,是永恒的!无论怎样,我一定都会坚守藏书的爱好,它让我觉得很富有。</h1> <h1><font color="#010101">  有幸与书结缘,读书明德,读书明智。但我体验最深的是读书能得到愉悦,读书能得到抚慰,读书能得到反思,读书能开扩视野,读书能得到畅想,最终让我从书中摄取到人生的精髓!带我不断升华……</font></h1> <h1>  以上是我拟写的《书缘》杂文,自已的原生态文章!纯属自己的思想,写的很拙,你不喜勿喷!谢谢你的阅读!</h1><h1> 2018.6</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