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月22日一大早,偌大的武功呈现出一派安静祥和景象,街道上鲜有人影,县城中心广场上,三三两两的有几个早起人儿在锻炼身体,大多数人们这会似乎还在沉睡之中。</p><p class="ql-block"> 这时,一辆满载四十五人的军绿色大巴驶出普集镇,悄然开往人们心中无限向往的革命圣地——延安。</p><p class="ql-block"> 这是要干什么?原来,这是在建党97周年将要到来之际,武功县国税局在局长、党支部书记黄宝令带领下开展的一次远赴梁家河及圣地延安红色之旅的党员学习教育活动。因黄局长当日有重要会议需要参加,特地委托纪检组长张亚辉带队前往。</p> <p class="ql-block"> 车子一驶上高速,飞驰电掣般快速向前行驶,窗外的庄稼、建筑物向后一闪而过。</p><p class="ql-block"> 车子驶过武功服务区,跟车导游介绍了两日的参观学习行程安排,像点燃了一把火,车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p><p class="ql-block"> 等导游介绍完,人教科长薛静春“沙场秋点兵”,从车头开始逐个要求每人表演一个节目,以打发漫长的行车之旅。</p><p class="ql-block"> 嗬,看不出平日的税官们,才艺表演也毫不逊色!伴随着车辆前进的进程,高歌着一曲又一曲,或秦腔、或流行歌曲、或诗歌朗诵,车里的歌声伴随着欢声笑语,一路向北浩浩荡荡。纪检组长张亚辉带领大家齐声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红色歌曲把车内欢乐的气氛推向了高潮。</p><p class="ql-block"> 车子一进入铜川地界,映入眼帘的是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貌,现如今的黄土高坡,却不再是黄土高坡,整个山坡全部都被绿油油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所腹盖,天空也不再是过去的飞沙走石的那种昏黄色,而呈现出的是一片兰格盈盈蓝天白云的美丽景象!</p><p class="ql-block"> 从出发行走有五个多小时的车程,在一路的欢歌笑语声中,车子从延安西的枣园附近就驶入了延安市。和地接导游联系上后,在延安经过简单的午餐后,车子再次开动,驶向了本次的红色教育之地——梁家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梁家河村,位于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五公里处,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插队生活了七个年头的地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里有大学问的地方。”“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梁家河民风淳朴,文化积淀深厚,这里沟壑纵横,是陕北典型的农耕式小村庄,村民勤劳善良,朴实厚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从延安到梁家河,走高速有约80公里车程,行车大概也就是一个半小时。在这段路程中,当地美女导游高涛给大家介绍了陕北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还不时给大家用正宗的陕北话表演了快板《夸延安》。大家意犹未尽,一再要求小高用甜美的嗓音演唱陕北民歌《走西口》《兰花花》《拉手手 亲口口》等陕北民歌名曲。导游高涛倒也爽快,顺应了乘客的意愿,用纯正的陕北方言演唱了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她甜美的嗓音征服了车上的每一位听众,让大家唧唧咂舌夸赞不已,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不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不知不觉之中,车子下了公路,梁家河村到了!乘客全部下了车步行,远远看到在村口路边高高的山包上矗立一块”梁家河“三个红色大字的巨石,似乎在热烈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们。</span></p> <p class="ql-block"> 当日艳阳高照,但天气的炎热似乎还赶不上前来参观党员们那种热血沸腾激动心情的高涨。来梁家河参观学习的人员,不只是来自于省内,还可看到有山西,湖南等省外团队也夹杂在络绎不绝的众多人流中。据目测大概估计,当日来梁家河参观学习的人数最少也有上万人之多。</p><p class="ql-block"> 去梁家河村,外来车辆一律禁止进入沟内,进入沟口不远是游客接待服务中心,要进入梁家河村里还有七八里的路程,村里提供有电瓶车可以前往,每人20元的车费。</p><p class="ql-block"> 我们到达时都已是下午2点多了,可是,只见候车大厅中等待乘车进村的人流依然很多,排队的人流都排到了大厅外边的广场上,大厅里的人流更是里三层外三层,绕过来绕过去,熙熙攘攘的乘车人流把乘车大厅拥挤的几乎水泄不通,人流缓慢的向前蠕动行进。</p><p class="ql-block"> 乘坐上电瓶车,行驶有大概10分钟左右,就到达目的地——梁家河村。在导游的带领下,开始了梁家河村的参观学习。</p> <p class="ql-block"> 走过一座小桥,来到了三孔窑洞跟前,窑洞前有一块“知青井”的牌子。窑洞前台阶下,另有一块巨石,上书“饮水思源”四个红色的大字。</p><p class="ql-block"> 据导游介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梁家河村的村民饮用水取自河岸边开挖的渗水渠,进入夏秋多雨季节,饮水用的渗水渠常被洪水淹没,这样的临时用水,既不方便,也不卫生,知青们来到后,看到村民们饮水困难,197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村民们打下了这口井,后村民们叫这口井为“知青井”,现在梁家河村的村民仍旧吃的是这口井里的水。</p> <p class="ql-block"> 走过知青井,行至不远,接着来到了几间石板瓦盖就的房屋前,屋里的一排货铺上摆满着铁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p><p class="ql-block"> 导游介绍,由于梁家河村地处大山深处,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交通闭塞,生产生活落后,村民购置必要的生产生活用品须步行至五公里外的文安驿或更远的延川县城,很不方便。</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任大队书记后,就组织群众建立了这个铁业社,铁业社专门负责制造和维修农具,工具,日常生活用品等,给常年深居山里的群众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参观了村委会,一块巨大的红色牌子竖立在村委会广场,上书“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 广场一侧是一排窑洞,另外一侧是村委会陈列室,里边陈列着习近平总书记来梁家河村插队落户的整个情况介绍,和各种文物照片。</p><p class="ql-block"> 从照片中,真实还原再现出了当时知青们在梁家河学习、生产、生活情况。</p><p class="ql-block"> 走在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插队落户7年之久的土地上,亲耳聆听着讲解员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的讲解,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在艳阳的高照下,我们空人行走尚且汗流浃背,可想而知,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当时贫穷的艰难困苦日子里,日子是如何艰苦就可想而知了!</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日子亲力亲为经历的人何曾可以忘记?难怪习近平总书记对这里的山山水水和贫苦乡亲难以忘记,时刻在牵挂着他们的生活幸福。</p><p class="ql-block"> 通过梁家河村史,也可以说明,不管生活多么贫穷,条件多么艰苦,只要肯下功夫,用聪明的头脑和才智是一定会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p><p class="ql-block"> 陈列室里有一张照片非常醒目,引起了我的关注,那是一张:“ 梁家河村人均年收入统计”柱状表。通过这张统计表图片,可以客观的看到梁家河村发生的历史巨变,1984年时,梁家河村人均年收入仅有169元,而到了2017年,梁家河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0800元,数字最具有说服力,这一数字的可喜变化,说明了一切!</p><p class="ql-block"> 目前,我国还有众多贫困人口需要脱贫,看着这张图片上一直向上的红色指示箭头,似乎也是在昭示着我们每一个党员,只要不畏困难,只要发扬梁家河精神,树立坚不可摧的共产主义坚强信念,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攻克不了的困难!</p> <p class="ql-block"> 孔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凡成大器取得巨大成功者俱以此言验证!</p><p class="ql-block"> 1935年10月毛主席带领中央工农红军经过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旗镇, 在陕北长达13年之久, 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的这13年,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指挥所、司令部。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通过 “三三制” 政权管理社会、发展经济,进行了党内第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即延安整风运动, 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胜利召开了党的七大,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培育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实现了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败到胜、由小胜到大胜,直到彻底胜利。可以说,延安时期是我们党集思想上的成熟期、 理论上的定型期、政治上的辉煌期、 组织上的壮大期和作风上的彰显期于一体的历史时期, 在整个中国革命史上、 在党的历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的又一支28000人的北京知识青年的庞大队伍,来陕北插队落户。这是继红军长征来陕北后又一庞大的来延群体,也是对延安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 据资料记载,从1969年直到1975年,从北京来延安插队落户的知青先后共有四批,习近平总书记就是最先来陕北插队落户的第一批。当时和他一同分配在延川县的有1380人,他和另外的五名知青被分配在文安驿镇的梁家河村,开始了人生第一次重要开始,他们的那段插队岁月,那段独特的历史, 在陕北大地上处处留下了抛洒青春热血的画面,那时的延安仍然闭塞,贫穷落后,缺衣少食,强烈的反差并没有吓倒他们这群朝气蓬勃的知青,在艰难困苦之中,他们渡过了“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感知了农村和农民,看到了当时中国社会最基层、最真实的一面,懂得了人生,学会了坚韧和坚强,形成了终身受益的健康人格和精神气质。</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这些知青们的到来,也为延安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注入了活力。 知青们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将京城文明播撒在延安土地上,他们就像当年驻扎在延安的老一辈红军一样,继续给老区人民奉献着自己的美好年华和青春,通过艰辛劳苦的付出,极大的改变了延安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 插队岁月,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北京知青们和延安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淳朴、善良、厚道的延安人民接纳了他们这些北京知青,视知青为亲人,手把手的教会了他们各种生活、生产技能。</p><p class="ql-block"> 知青们视延安为第二故乡,感恩于善待庇护他们的延安父老乡亲,现在,他们人虽然离开了延安,却把心留在了黄土高原,不遗余力的继续给延安的社会发展作无私的支助奉献,由衷的期盼着延安人们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p><p class="ql-block"> 走红色教育之路,学习梁家河精神,就是要树立共产党员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大无畏精神。</p><p class="ql-block"> 我想这大概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不要小看梁家河这个地方,梁家河学问大着哩,有大作为的那层意思吧!</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三个多小时就过去了,梁家河村的参观学习活动就要结束了,大家依然情绪高涨感觉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出沟时,时间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路上过来过去的电瓶车依然还是满载着来来往往穿梭不息,当路过电瓶车乘车大厅时,看到那里等待乘车进沟的人依然还是很多很多……</p><p class="ql-block"> 车子渐行渐远,梁家河在众人的眼里远去,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可梁家河学到的那种精神却是在大家的心里愈加清晰……</p> <p class="ql-block"> 梁家河的这些北京知青插队岁月,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的诸如张家河,刘家河……也还有许多的上海知青,天津知青等等等等,要说,梁家河,仅仅只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特殊历史时期的一个缩影而已,那段时光已成为那一代人生命中的永恒记忆。</p><p class="ql-block"> 回顾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对比梁家河今昔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人们时时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每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共产党员的向往之地,更是他们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高地!</p><p class="ql-block"> 忆昨日苦方能思今日甜,通过这次的梁家河耳闻目睹的参观学习,也使我们每名学习的党员心灵上受到了强烈震撼和深刻的洗涤教育,以后要把学习到的梁家河精神发扬光大,教育给下一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让梁家河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