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黛、钗爱情婚姻悲剧的深层隐喻

C-J-G

<h3> (一)</h3><h3><br></h3><h3> 在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的大观园里,有两位妙龄女子的情感之路最是牵动人心。<br></h3><h3><br></h3><h3> 她们,一个与神瑛侍者是“木石前盟” ,一个与怡红公子是“金玉良姻” ;一个生得风流袅娜,如纤柳扶风,一个长得娇艳妩媚,似牡丹贵雅;一个性情多愁善感、孤高自许,一个行为豁达端庄、举止娴柔;一个是超凡出尘、率性纯真,一个乃玲珑圆滑、藏愚守拙……</h3><h3><br></h3><h3> 她们就是《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 之首的林黛玉和薛宝钗。她们的爱情婚姻悲剧是贯穿《红楼梦》的一条重要和主要的线索,也是作者曹雪芹“悲金悼玉” 创作命意的主旨之一。</h3><h3><br></h3><h3> 著名红学家王昆仑在评述《红楼梦》人物时,曾这样写道:“宝钗在做人,黛玉在做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任自然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宝钗代表着当时一般妇女的理智,黛玉代表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情感。”</h3> <h3>  如果说,宝钗的美在于务实、应变,宝钗的情在于恪守封建宗法礼教的规矩,那么,黛玉的美就在于诗意、脱俗,黛玉的情就在于真纯不羁率性而行,对于封建宗法礼教制度的叛逆。宝钗和黛玉,一个看似入世实则出世之人,一个看似出世实则入世之人。</h3><h3><br></h3><h3> 然而,让人迷惑不解的是,黛玉和宝钗这两个无论在容貌、品性、爱好和行为处世方式,乃至生平身世际遇等诸多方面均不相似的人物,却在“十二金钗” 的排序中,并列第一位,同为翘楚,判词也是二位一体。这是为何呢?有学者认为,这源自于作者精心设置的“钗黛合一”的创作命意,且作者有着“不便明示的深意” 隐于其中。</h3><h3><br></h3><h3> 我赞同“钗黛合一” 的说法。但我也同时认为,在作者“不便明示的深意” 中,一定有着作者“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的企盼和命定前生的“木石前盟” 与横生枝节的“金玉良姻”之间的矛盾冲突及其不可逆转的悲剧结局。</h3><h3><br></h3><h3> “木石前盟” 与“金玉良姻” 原本是互不相容的,但却是构成《红楼梦》创作命意主旨的重要线索。黛、钗二美彼此对峙,互不相容又互为依存,缺一不可。以钗衬黛,以黛衬钗,二美相映成趣。有黛无钗,定然孤掌难鸣;有钗无黛,必会黯然失色。其中深意,不言自明。</h3> <h3> (二)</h3><h3><br></h3><h3> 如果说《红楼梦》是一株屹立于高山之巅的巨树,那么,“木石前盟” 就是这株巨树的主干上绽发的一支最美丽的枝丫。作者以浪漫的笔调和艺术夸张的手法,在开篇第一回里就为我们讲述了这个奇幻妙绝亘古未有的“以泪还债觅情果” 的神奇故事 ——</h3><h3><br></h3><h3> 在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长着一株十分娇弱美艳的“绛珠草” ,由于经常得到赤瑕宫神瑛侍者的甘露浇灌,逐得以久延岁月。这株绛珠草既受天地精华的滋养,又有神瑛侍者的甘露滋润,许多年后逐得脱却草胎木质,变成人形,渐渐修成女体,成了“绛珠仙子” 。</h3><h3><br></h3><h3>绛珠草成了仙子后,终日游玩于离恨天,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报答浇灌之德,故其体内都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适值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 ,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欲下凡人间造历幻缘。</h3><h3><br></h3><h3>警幻亦曾问及浇灌甘露之情。绛珠仙子说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同他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警幻知浇灌之德未偿,趁此倒可了结,逐应允。</h3> <h3>  这绛珠草就是林黛玉的前世,神瑛侍者就是贾宝玉的前世。正因为有这段“木石前盟” 之缘,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刚一见到宝玉时,才会有“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 的感觉。而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看见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h3><h3><br></h3><h3> 因为“还泪” ,今生今世的林黛玉便成了眼泪的化身。眼泪,就是林黛玉的象征。她自幼父母俱亡,来到贾府寄人篱下,所幸有宝玉成了她唯一的知己,对“木石前盟” 也就存有殷殷期望。她的泪,也只为宝玉而流,除了宝玉,还能为谁呢?</h3> <h3> (三)</h3><h3><br></h3><h3> 然而,天道难测,造化弄人,命运往往不能随心所愿。就在“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善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 时,“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事,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这样的一个薛宝钗,怎不使黛玉心中产生“悒郁不忿之意” 呢?更让黛玉愁闷不安的,是宝钗脖子上还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的金锁!</h3><h3><br></h3><h3>宝钗的到来,金锁的出现,横生出一桩“金玉良姻” ,犹如巨树主干上的节外生枝,使黛玉先前较为平顺和谐的生活陡起波澜,愁绪万千!</h3><h3><br></h3><h3> 宝钗出身于四大家族中那个“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的富商之家,虽然父亲已亡故,还有母亲和一个哥哥相伴,不像黛玉茕茕孑立,只能独自寂寞独饮愁伤。</h3><h3><br></h3><h3> 宝钗进京原是为了参加宫中的选秀。她是个典型的封建礼教制度的捍卫者、标准的三从四德女子,“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像元春那样成为一个皇妃不仅是她的梦想,更是其母薛姨妈的最大心愿。然而,选秀落败,梦想破灭,她的母亲薛姨妈不能不为她的归宿着想。</h3> <h3>  薛家虽然富有,但与贾家是不可相比的。能让宝钗走进荣国府这个大家族的势力中心,应是上上策。于是,她让宝钗带着金锁进入贾府,并有意散布“金玉良姻” 的谶语,以促成宝钗与宝玉的婚姻。</h3><h3><br></h3><h3> 书中第一次提到“金玉良姻” 是在第八回,宝玉到梨香院看望生病的宝钗。宝钗看到宝玉脖子上的玉,便要了去看,而且反来复去看得很仔细,把上面的八个字“莫失莫望,仁寿恒昌” 连念了两遍,被丫鬟莺儿听到,笑说:“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項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宝玉忙要宝钗的看,果然上面也有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宝玉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承认“和我的真是一对” 。</h3><h3><br></h3><h3> 其实,稍作分析就不难辨别,宝玉的玉和宝钗的金锁并非是相配的一对儿。宝玉脖子上的那块玉,是出生时衔在嘴里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原是女娲补天时的一块顽石幻化而成,是属于自然天成的稀罕之物。而宝钗的金锁,却是癞头和尚送来的一件金首饰,錾上了两句吉利话,是属于人工刻意制作的类似于护身符的寻常物件,并无什么稀罕处。怎见的是“一对儿” ?</h3> <h3>  书中第二十八回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重要:“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 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 这句极简单的话,却透露出了这样两个重要讯息:一是“金玉良姻” 是薛姨妈刻意编造的;二是宝钗自己是明白母亲为她打造这个金锁的目的用意的,心里也惦记着“金玉良姻” ,所以她明明知道宝、黛二人相爱,还故作“浑然不觉” ,为得到这桩婚姻而暗暗努力。</h3><h3><br></h3><h3> 宝钗的这点心事,就连她的浑哥哥薛蟠都看在了眼里。一次兄妹拌嘴,薛蟠脱口而出:“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宝钗是个不太轻易掉眼泪的人,这一次是被哥哥一语道破了深深隐藏的心仪而情不自禁地大哭了一场。</h3><h3><br></h3><h3> 虽然宝钗有金玉之心,但宝玉却始终没有见异思迁意乱情迷,心心念念都在黛玉身上。他曾当着黛玉的面说过:“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h3><h3><br></h3><h3> 而在另一次睡午觉时,在梦中连喊带骂地说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而此时宝钗正坐在床边做针线,“听了这话,不觉怔了” 。可见,宝玉的心在谁人身上,宝钗是一清二楚的。</h3> <h3> (四)</h3><h3><br></h3><h3> 然而,命运的天平却没有能够偏向黛玉,又怎么可能会偏向她这个不守封建宗法礼教规矩,与腐朽的封建道德观念格格不入的叛逆女子呢?纵然是“木石前盟” 两心相悦,可那个顽固守旧的社会又能让他们如愿吗?弱女抗不了情殇,苦绛珠终是魂归离恨天!在荣国府这个视封建道德观念和宗法礼教制度为天条的贵族之家,薛宝钗这个恪守封建道德规矩的标准淑女,无疑是最符合少奶奶标准的不二人选。</h3><h3><br></h3><h3> 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就在于它压抑了人的天性。有情人难成眷属,而没有情爱的人却被硬拉在一起。“木石前盟” 烟消云散,“金玉良姻” 毫无悬念地取代了“木石前盟” 而成大礼。</h3><h3><br></h3><h3>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贾宝玉最后选择了出家皈依佛门,留下孤零零的薛宝钗独守空房。</h3><h3><br></h3><h3> “金玉良姻” 也只不过是一桩没有爱情的婚姻,而没有爱情的婚姻,必定是一个红颜薄命的结局!这可是宝钗一直以来真正想要的结局么?</h3> <h3>  如果说黛玉之死是令人惋惜哀痛的,宝钗的结局又如何不让人同情悲伤呢?都说,人生之痛莫过于生离死别!黛玉是死别之哀,宝钗是生离之悲。</h3><h3><br></h3><h3>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她们二人并题在同一幅画上的四句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顿时悟出:黛、钗二美对峙,即“木石前盟” 与“金玉良姻” 之间的矛盾纠葛和冲突,最终即是以一个“堪怜” ,一个“可叹” 的结局,把《红楼梦》一书的悲剧属性推向了深渊!</h3><h3><br></h3><h3> 作者寄予企盼的“椟中之玉” (林黛玉)不仅没有求得善价,反而“林中挂” ;“奁内金钗” (薛宝钗)不仅没有待时飞升,反而“雪里埋” 。“木石前盟” 的美的毁灭,也让“金玉良姻”的美变得暗然无光。</h3><h3><br></h3><h3> 而从深层意义上来看,“<b>木石前盟” 所隐喻的是以林黛玉为代表的诗意化和超功利性的人生哲学;“金玉良姻” 所隐喻的则是以薛宝钗为代表的世俗化和功利化的处世哲学</b>。</h3><h3><br></h3><h3> 从这一点来看,黛、钗二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就不是她们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她们都是值得人们深为同情的这场悲剧的受害者。</h3><h3><br></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xnllaod?share_from=self&amp;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红楼梦里众裙钗 我最欣赏史湘云</a><br></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y5y0e9t?share_from=self&amp;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回望大观园里黛、钗、湘演绎的经典情节</a><br></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890k22k?share_from=self&amp;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红楼梦里“十二钗”, 最不忍说“槛外人”</a><br></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hx4tm08?share_from=self&amp;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红楼梦》:拟贾宝玉自述</a><br></h3> <h3>【附】力摇的留言:</h3><h3><br></h3><h3>《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 之首的林黛玉和薛宝钗,她们的爱情婚姻悲剧是贯穿《红楼梦》的一条重要和主要的线索,也是作者曹雪芹“悲金悼玉” 创作命意的主旨之一。</h3><div><br></div><div>文章以“木石前盟” 与“金玉良姻” 《红楼梦》创作命意主旨为线索,深刻揭示了“木石前盟” 所隐喻的是以林黛玉为代表的诗意化和超功利性的人生哲学,而“金玉良姻” 所隐喻的则是以薛宝钗为代表的世俗化和功利化的处世哲学。</div><div><br></div><div>文字精彩,说理透彻,感悟深刻,红楼文章中的力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