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五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无情地吞噬了我们人生中最具风华正茂的美好时代,曾经青春年少的我们,如今都已变成了饱经风霜、年愈花甲的老人……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岁月无情人有情,在离开学校五十周年的今天,我们湖州一中68届校友们相约欢聚一堂,抚今追昔,重温那年那月那难忘的学生时代,共叙同窗之情……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回首往事,我们有着太多的遗憾和感慨,从青葱岁月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人生的风风雨雨,那首催人泪下的歌曲《我们这一辈》正是我们人生的真实写照……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常言道: 知足者常乐,虽然我们的人生经受了许多坎坷,但毕竟生活在没有战乱的和平年代,太平盛世让我们能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我们也知足了…… </font></h3><h3> 明年母校将迎来她的百年华诞,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早已今非昔比了。回想起我们就读时全校只有两幢陈旧的二层楼房做教室,校园里的操场、跑道都是用煤渣铺成的,那个年代所有一切都是那么的简陋、匮乏,这是今天的年轻一代所无法想象和理解的。</h3><h3> 如今的母校已经从曾经的初级中学发展成为现在的完全中学,学校也搬迁了新址,拥有教学楼、艺术楼、综合楼、学生公寓等各种建筑,较完备的教育、教学设施,建有国家l类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实验室、计算机中心机房和藏书8万余册的图书室,更有能满足全校特色教学需要的多功能大厅、琴房、画室及体操房,标准的操场、塑胶跑道……,所有这一切不仅是量的变化更是质的飞跃,无一不在说明学校在发展中的巨大变化…… </h3><h3> </h3> <h3> 今天的湖州市第一中学</h3> <h3>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年我们就是从这里开始走出学校,过早的离开父母踏上社会,人生轨迹从此改变……</h3><div> 那年那月,绝大多数同学去了农村、边疆,胸怀满腔热血,上山下乡、屯垦戍边,用稚嫩的心灵和双手去承受那即将到来、难以想象的生活的磨练和挑战……</div><div> </div><div> </div> <h3> 当年我们的母校</h3> <h3> 这就是我们的教学楼,当年我们的教室就在这幢二层楼房的一楼</h3> <h3> 这次毕业五十周年庆典活动是由一班的几位热心同学发起,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为了使活动举办热烈、顺利、圆满,还专门成立了筹备组,大家一致推选冯镛镛同学任组长,负责召集筹备工作会议,协调各方活动相关事务,发布活动相关通知等; 常务副组长-方莉莉,协助组长工作,组长缺席时行使组长职责; 通联副组长-朱克强,负责各班同学联络,参加活动报名汇总及活动相关其他联系; 财务副组长-楊彩琴,负责报名收费汇总、支出,收支建账,活动结束出具“结算报告”; 文艺副组长-袁秋敏,负责文艺演出策划,汇集各班文艺节目,排出节目单,联络演出相关事宜; 保障副组长-马荣林,负责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和提示,为活动提供酒水、水果零食等釆办发放服务。</h3><div> 筹备组的同学们根据各人特点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兢兢业业,提前几个月就开始酝酿、策划,为活动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div><div> </div> <h3> 考虑到同学们都已步入老年了,身体状况各不相同,为了对大家负责,筹备组反复强调同学们参加活动要量力而行,活动期间警钟长鸣,安全第一,真正做到对每个人负责,尽可能使活动顺利、圆满,不留遗憾。 </h3><div> </div><div> </div><div> </div> <h3> 五十周年庆典活动筹备组的同学们</h3> <h3> 时值梅雨季节,但老天体恤我们,给了一个不下雨的好天气。</h3><div> 2018年6月24曰,星期日,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参加五十周年庆典活动的同学们逐渐云集校园</div> <h3> 五十年来第一次在母校门口驻足留影</h3> <h3> 这次活动母校给予了大力支持,星期天特地安排老师接待,开放阶梯教室、会议室等供大家休息,并准备了茶水,还开放校史馆,供同学们参观,图文并茂亲历感受母校几十年来的巨大变迁和取得的成就</h3> <h3> 参观校史陈列馆</h3> <h3> 培桃育李,特长增辉,寒耕热耘,德厚流光</h3> <h3> 琢玉成器,硕果累累</h3> <h3> 在校史陈列馆看到一位与我们同届的佼佼者,他是原二班的倪树民,1973年进入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加速器中心工作,从事高能物理方面的基础科学研究,参与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造、升级和维护工作,具体负责电磁场的物理设计和电磁场测量工作。</h3><h3> 倪树民同学是我们母校的骄傲</h3><h3><br></h3> <h3> 因为是跨班级的活动,各班有专人负责联系同学,统计人数,同班级、跨班级的同学间互相提供信息,通过电话、微信等联络方式尽可能的联系到每位同学,汇总后报二班的朱克强同学制作成通讯录供大家收藏、联系,如此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颇费周折,时隔半个世纪,有不少同学已经失去了联系,有些同学信息不全,已登录的信息也不时需要增补,负责此项工作的朱克强同学不厌其烦,反复修改、更正,直至大家满意……<br></h3> <h3> 各班参加五十周年庆典的同学们在校内合影留念</h3> <h3> 一班同学们合影</h3> <h3> 二班同学们合影</h3> <h3> 三班同学们合影</h3> <h3> 四班同学们合影</h3> <h3> 五班同学们合影</h3> <h3><font color="#010101"> 六班同学们合影</font></h3> <h3> 庆典活动举办前半个月,筹备组的同学们又冒着高温,提前去母校与相关老师接洽、落实活动中的具体事项,选定拍摄集体照的最佳位置; 挑选并实地考察举办活动的酒店、场所,预定菜单; 委托广告公司制作会标、横幅、背景墙等; 租用音响设备; 勘察行车路线等等,事无巨细,尽可能地做到完美、周到…… </h3><div> 正因为筹备组同学们的辛勤付出和大家的通力合作,保证了此次活动的顺利进行,圆满成功。 </div><div> </div><div> </div> <h3> 经再三斟酌选定此酒店为本次活动场所<br></h3> <h3> 值得一提的是,各班在准备演出的节目上都下了一番功夫,提前进行了不止一次的排练,毕竟都是业余"演员"水平一般,但还是很认真的,劲头十足,这难忘的五十周年庆典活动,人生仅此一回啊……</h3> <h3> 五十周年庆典活动的会场,一派喜庆祥和</h3> <h3> 庆典活动的"主席台",也是同学们展示"才艺"的舞台</h3> <h3><font color="#010101"> 作为历史的见证,同学们踊跃在舞台背景墙上签下自已的名字,活动过后将捐赠母校校史馆保存</font></h3> <h3> 签名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在签名背景墙前合影留念</h3> <h3> 这照片上的同学都来自湖州郊区荻港</h3> <h3> 时间追溯到1969年6月15日,当年一起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部分同学们合影</h3> <h3> 为了使活动能有条不紊的进行,还特地安排章百年、袁秋敏两位同学作为男、女节目主持人,尽可能的将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充满回味……<br></h3> <h3> 一年前的设想、构思到今天的顺利举办,翘首以盼的这一刻终于来临了……</h3><h3> 冯镛镛同学充满激情而感慨的发言: 我们拥有共同的名称</h3><div> ---湖州一中68届初中校友五十周年庆典抒怀</div><div>五十三年前,</div><div>我们从四面八方涌向南街校园,</div><div>胸前佩上了“湖州一中”的校徽神气活现。</div><div>我们曾经在一起学习、运动、嬉戏笑闹,</div><div>我们曾经在一起度过了难忘的青葱岁月。</div><div>同学,你还曾记否—</div><div>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div><div>操场上响亮的哨子声,</div><div>球场里喧闹的叫喊声,</div><div>校园里欢快的歌唱声。</div><div>只是,我们的同窗时间太短暂了,</div><div>短暂得我们还来不及熟悉校园的每个角落,</div><div>短暂得我们还来不及叫出每一个同学名字。</div><div>从此,我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称:</div><div>湖州一中68届校友。</div><div> </div><div>五十年前,</div><div>我们从校院走向四面八方,</div><div>头顶着一个徒有虚名的“中学毕业生”桂冠。</div><div>我们分别加入了上山、下乡、屯垦、戍边,</div><div>我们分别经历了艰辛、磨难、淬火、锤炼。</div><div>同学,你一定经历过—</div><div>咧咧寒风钻进了冷瓦破屋,</div><div>炎炎烈日灼伤了裸露背肩,</div><div>呼呼沙尘灌满了耳朵鼻孔,</div><div>隆隆雷雨淋透了内衣外衫。</div><div>于是,我们的生存能力更加顽强了,</div><div>顽强的我们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潇洒自如,</div><div>顽强的我们能够在人生的低潮中闲庭信步。</div><div>因此,我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称:</div><div>响应号召战天斗地的“知识青年”。</div><div> </div><div>五十年中,</div><div>我们投身于各行各业,</div><div>如工蜂采蜜般孜孜以求不肯停息。</div><div>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埋头苦干,</div><div>我们在不同的领域内获取成就建功立业。</div><div>同学,你一定有过—</div><div>舍去小家义无反顾投身事业,</div><div>放弃休息重拾课本苦学知识,</div><div>连续加班不分昼夜坚持工作,</div><div>拖着病体坚守岗位“不下火线”。</div><div>于是,我们被贴上了“世界上最勤奋人群”的标签,</div><div>勤奋使我们为了国家高速发展做出贡献,</div><div>勤奋使我们得到历史尊重获得社会尊严。</div><div>因此,我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称:</div><div>不畏艰难困苦与共和国同行的“老三届”。</div><div> </div><div> </div><div>五十年后,</div><div>属于我们这一页历史已经翻篇,</div><div>如今的我们有资格享受奋斗成果多彩生活。</div><div>我们可以做背包客周游世界饱览大好河山,</div><div>我们可以同学聚会朋友聚餐尽情畅叙结缘。</div><div>朋友,你一定在享用—</div><div>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div><div>清茶捧杯的悠然自得,</div><div>静静读书的养心修性,</div><div>打拳溜弯的康养健身。</div><div>这就是,我们今天充满幸福感的生活写照,</div><div>幸福感使我们身影轻松姿态优雅,</div><div>幸福感使我们身心健康增寿百年。</div><div>因此,我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称:</div><div>一群紧跟时代享受生活的“快乐老青年”。</div> <h3> 接下去各班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将庆典活动推向了高潮</h3> <h3> 首先由一班的同学们表演大合唱《我们这一辈》,这首脍炙人口,催人泪下的歌曲唱出了大家的心声,无不为之动容</h3> <h3> 四班的王泽民同学诗朗诵高尔基的《海燕》</h3> <h3> 四班的钱燕燕同学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这是老有所学,学有所用最完美的体现</h3> <h3> 六班的章百年同学演唱京剧红灯记选段《浑身是胆雄赳赳》,韵味十足</h3> <h3> 一班的余燕凤同学演唱了她的拿手节目越剧《手心手背都是肉》,博得了大家的阵阵喝采</h3> <h3> 这次五十周年庆典活动,一班的俞建平同学高兴之余有感而诗兴大发,特地作了一首诗在现场朗读: </h3><h3> 重聚三章</h3><div> </div><div> 其一</div><div> 忆得当年共相习,</div><div> 四个面向奔东西。</div><div> 任劳负重烟云过,</div><div> 最难忘却是旧时。</div><div><br></div><div> 其二</div><div> 四海为家又如何?</div><div> 五十年来感慨多,</div><div> 细听潮头涛声里,</div><div> 白首相聚皆是歌。</div><div><br></div><div> 其三</div><div> 沐雨栉风闯天涯,</div><div> 搏浪击楫各成家。</div><div> 惟愿秋光赛春色,</div><div> 晚霞笑迎幸福花。</div> <h3> 四班的同学集体合唱了我们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和《打靶归来》,铿锵有力的歌声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h3> <h3> 一班的冯镛镛和余燕凤同学用中西乐器合奏《少年壮志不言愁》,别具一格的演奏,让人耳目一新</h3> <h3> 二班的袁秋敏同学表演了优美的舞蹈《又见北风吹》,直让人感叹不已</h3> <h3> 动静结合,文武搭配,太极大师付新珍,书法家章明山两位现场表演献艺</h3> <h3> 三班戴永潮同学独唱《马头琴》,同样迎来大家的阵阵掌声</h3> <h3> 五班的吴建民同学,在班里尚无准备好节目的情况下,为了“班级的荣誉"自告奋勇上台清唱了一首《再也不能那样活》,精神可嘉,赞一个👍</h3> <h3> 最后由三班的同学们表演大合唱《我们走在大路上》,《团结就是力量》,嘹亮的歌声使人振奋,充满力量</h3> <h3><font color="#010101"> 演出结束,同学们共同举杯互道祝福</font></h3> <h3> 庆典活动花絮集锦</h3> <h3> 五十周年庆典活动已经顺利地落下帷幕,这其中离不开大家的支持与合作,感谢筹备组同学们的辛勤付出,感谢母校的大力支持,衷心祝愿母校的明天会更美好</h3> <h3> 同学相聚,永远伴随着我们的是那挥之不去、难以忘怀的同学情结,用相聚唤醒我们模糊的记忆,让思绪追忆过去,回到那年,回到那回不去的从前,其实从前从未走远,从——未——走——远……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