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前言】 </b><div><b><br></b></div><div><b>在未出发前,我曾兴奋地想要如何如何去写就这份振奋人心的篇章。可在行走中不断地了解“一带一路”,我发现自己的笔触还非常的稚嫩,自己的书写也仅仅是我们自己的一带一路。</b><div><b><br></b></div><div><b>在社会实践营结束的这两周里,我一直在犹豫是否要把这份笔记发布出去。</b></div><div><b><br></b></div><div><b>有两个原因:</b></div><div><b><br></b></div><div><b>一是觉得“一带一路”这一伟大国策越深入了解越感觉到我们国家不仅仅是强大,而是真正的伟大,他不是拽着自我利益而罔顾他国利益,他是要带动着周边国家和我们一起为全人类谋福祉,让这条古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这让我更坚信:未来,只有中国文化能拯救全人类!而我的书写就显得那么的微乎其微。</b></div><div><b><br></b></div><div><b>二是这次的实践营,我们行走了国内丝绸之路的5个省、13个地方、2400公里,发生了很多故事,我这近3万字的笔记是否太冗长,也许很多人不愿意也没耐心看下去。 </b></div><div><b><br></b></div><div><b>在犹豫中反观自己。你看,我又开始执着于自我了,我上面所有的顾虑,其实都是害怕发布后不能达到自己预想的结果,害怕得不到认同,而给自己套上完美的借口罢了。</b></div><div><b><br></b></div><div><b>实际上,这次颐和学校开展的一带一路社会实践营活动的初心,只是让我们沿着这一伟大国策路线,学会见微知著,学会用“心灵的眼睛”去看到我们国家的伟大,看到我们民族的伟大,看到我们中国文化的伟大,让我们与国家同心,其利断金!</b></div><div><b><br></b></div><div><b>而这一路行来,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了,在他们小小的心中升腾起一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与理想,这还不足够吗?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b></div><div><b><br></b></div><div><b>所以,我还是要发布出来,无论是否有人看,无论是否能启发大家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都不重要。我们只要坚定地在这条光明的纽带上,行走再行走,行走成给别人带来光明的人!</b></div></div><div><b><br></b></div> <h3><b>20180515 第一天 婺源----西安</b></h3><h3><b><br></b></h3><h3><b>(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我们将从西安起步)</b></h3><div> </div><div>也许是巧合,也许是上天的安排,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主旨演讲一周年后的第一天开启了我们的“一带一路”社会实践活动。</div><div> </div> <h3>从今天起后续的二十多天里,我们将沿着“一带一路”的路线去缅怀过去,展望未来;</h3><h3><br></h3><h3>我们将沿着“一带一路”的路线去融入西北,体验西北生活和民风民俗,追根溯源走进先人的遗迹,靠近它、触摸它,来一场跨越千年的约会;</h3><h3><br></h3><h3>我们将沿着“一带一路”的路线去领会中国这一伟大国策,学着去了解它的格局和意蕴,去看看我们国家如何强大,去看看我们的民族如何伟大,那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不仅代表过去,也要代表将来,我们要学会传承它。<br></h3><div><br></div> <h3>我有一点点激动,也许这一路下来,我能找到一名平凡人如何为这个国家贡献的行动方向;也许,我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h3> <h3>这次活动已经策划了近半年的时间,孩子们也预先准备了一个多月,学校通过开会讨论、查资料、请专家来校讲课等等方式让参与的孩子拟定自己小组的调研课题和个人调研课题。</h3><h3><br></h3><h3>中间会有纠结和迷茫,会有抗拒和排斥,会有担心和焦虑,可却没有人退缩和逃避,终究我们就要启程了,一路上将会碰到什么?谁都不知道,那片西北大地带着神秘的面纱等待我们去探寻。</h3><h3><br></h3><h3>大西北,我们来了!一带一路,我们来了!</h3><div> </div> <h3>清晨,当我们背上厚重的行囊站在学校翠绿的操场上,当老师们以雪碧代酒为我们送行时,当留校的孩子给我们拥抱时,我看到了一张张欢欣的笑脸。</h3><h3><br></h3> <h3>宋校长像一位殷殷教诲的父亲,更像一位智者。</h3><h3><br></h3><h3>他说:“希望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从表象去看到真相,去看到美好,去看到国家为此付出的努力,去看到我们享受着很多人的劳动果实。如果看到这一点,我们就懂得了感恩,懂得了慈悲和敬畏,就更懂了如何给他人带来温暖与光明。”</h3><h3><br></h3> <h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h3><div><br></div> <h3>我们带着这父亲般的殷殷嘱托,将颐和校训牢记心底,启程了。<br></h3><div> </div> <h3>回眸间,老师和同学们的笑脸幻化成那一抹绿漫过心间。再见了,我的家!我们很快就会回来!</h3><h3><br></h3> <h3>坐在高速飞驰的高铁上,满眼的绿在渐渐稀少,我带着欣喜看着窗外的景色从丘陵变换成平原,从平原又变换成黄土高原。</h3><h3><br></h3><h3>当看到可以打窑洞的黄土大地时,很是亲切和兴奋,因为我们全校师生都在共读《平凡的世界》 ,对书中所描述的这片土地好奇得很,我们都感觉自己在靠近路遥,靠近这片土地的人民,仿佛心灵的土地上一株嫩芽正在破土而出,痒痒的。</h3><h3><br></h3><h3>书中所描述的主人翁从吃苦中、从劳动中得到了人生最大的财富,让他无论矗立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能坚韧地活着,而且会越活越好。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优秀品质。</h3><h3><br></h3> <h3>“吃苦”会是社会实践营的主题之一,每人每天的餐费都有标准,由组长安排一天的饮食,超支了就得饿着,住宿不会很好,因为我们要深入西部农村。</h3><h3><br></h3><h3>要说“苦”,对于生活优越的他们来说,确实相对简陋了些,可没人有怨言,他们知道这次就是来“吃苦”的,不“吃苦”也就缺失了这次调研活动的意义所在。<br></h3><div> </div> <h3>我想颐和一直以来在生活和劳动中倡导的俭以养德在浸润着他们,他们才更愿意去行动吧!</h3><h3><br></h3><h3>就如我们小组,每天都有小组经费,可都非常节约,今天火车上的中餐是从学校食堂里带的馒头和榨菜,尽管看着别组的泡面零食很馋人,还是克制住了自己。而且,我们发现还有比我们更节约的组,这一天他们全组只花了58元……有节约风的组别,也有花钱豪爽的组别。</h3><h3><br></h3> <h3>我特别采访了花钱最豪爽的组,他们到达西安后,就连吃了三家店,把自己吃撑为止。我问他们,“钱花光了明天早饭怎么办?”他们说,“明天不是有明天的餐费吗,不用着急,不用着急……”。日光族?好吗?不好吗?</h3><h3><br></h3><h3>我想,没有绝对的好或者不好,只是一次体验罢了,当下很多孩子都在父母的包办和满足下,对钱没有多少概念,他们不会计划不知道怎么用更合适,太节约和太豪爽都是不会花钱的表现,而这一次走入社会真切地去体验和感受,一定会带给他们深刻的感悟,让我们敬请期待吧!<br></h3><h3><br></h3><div>晚上,我听到这个也许是日光的组在悄悄地讨论第二天是不是节约些,象其他组一样。(我心底一乐,有趣的孩子们)</div> <h3>外出更容易看到每个孩子不同的特质,也就形成了每个组鲜明的特色。小状况当然会层出不穷。例如:有一个组在出发前先用各自的零用钱给自己买了午餐(为了省小组经费),各管各的,却忘记了给带组老师买,等上车了才发现。</h3><h3><br></h3><h3>(这次的带组老师要执行“五个不”原则:不建议、不帮助、不指导、不支持、除小组标准经费外不另外给钱,完全是孩子们自主的活动,老师只做好行为记录和安全保障,说白了老师就是个得管吃管住的移动记录仪,所以他们得管老师的中饭啊)。我看到他们在七嘴八舌的讨论怎么办?</h3><h3><br></h3> <h3>有人说:要不在车上买个盒饭给老师。</h3><div>另一个说:车上的盒饭贵又不好吃,要不把我这份给老师吃吧!我去各组噌一点。</div><div>旁边人说:我们组有馒头,要不你们吃馒头。我们组有这个,你们要不要?……</div><div><br></div><div>最后,惊喜般地发现,带组老师手里拿着份泡面,原来,刚才他们采访的一个乘客主动给了老师一份,孩子们赶紧给老师泡好,虽然出了小状况,可他们那份立马改错弥补的心还是让人很温暖。</div><div><br></div><div>(当代孩子都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从小到大,被包办或者关注满足多,造成了孩子没有为别人考虑的意识和没有统筹安排的意识。其实他们已经非常好了。现在在颐和,他们通过每一次的状况获得更多的体验,也就有了更多的经验,才能慢慢地看见自己,感受别人,放下自己,奉献别人。——这一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破自我,每每看到出状况我就很期待,因为孩子们又可以破自我了)</div><div><br></div> <h3>8个小时的高铁,也会看到不同孩子不同的表现。有特别积极努力的孩子,一上车就开始进入调研状态,立马与陌生人交流,完成自己的课题。也有积极完成作业的孩子,虽然这次外出调研,可并不是没有作业,他们每天还要按时完成各学科老师的作业,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有一上车,就开始吃吃喝喝,不紧不慢的孩子,象众多孩子一样,这是人的天性,欲望的克制是一辈子都需要追求的东西。</h3><h3><br></h3> <h3>让我感动的是,好几个孩子在火车上调研采访时,他们面对被采访的老人长辈都是轻轻地蹲下来,带着一份尊重与感谢的心。也正是这份真诚让对方感动了,所以被采访者都是一脸和善并且耐心细致地回答提问。例如:格格在采访一对老人时,她是半跪在过道上,认真地聆听着老人的述说,最后还深深地给老人掬了一躬。老人那张微笑的脸让我至今记忆犹新。</h3><h3><br></h3><h3>中国人需要仪式感,却不要形式上的仪式感,要的是发自内心的仪式感。低下头弯下腰并不会让我们显得卑微,而恰恰正是这一低一弯间体现了我们的脊梁与风骨。</h3><h3><br></h3> <h3>更让我感动的是,虽然孩子也会碰到拒绝采访的人,可是大部分接受采访的人都特别好,他们会很诚实地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也让采访的孩子备受触动。</h3><h3><br></h3> <h3>爽爽在采访一位工程师时,通过这位工程师的经历看到了自己的父亲,流下了眼泪。她看到了无论多么普通的人,内心都有一颗追梦的心。(爽爽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她是这次调研活动中唯二的校外学生。她感到令人羡慕的大学生活,更多的是纸醉金迷、虚荣与攀比。这让她迷茫又没有方向,她不想如此随波逐流,她的内心总有一个声音,她需要寻找些什么,人要怎么活才有意义!也许这一路,她会找到答案。)<br></h3> <h3>经过一天的奔波,我们到达了西安。</h3> <h3>我们住在六人间的青年旅社里,没有觉得不适应。子威说: 想不到青年旅社的环境这么好,还能与很多人交流,比住酒店好多了,以后外出我也要选择青年旅社。</h3> <h3>花儿般的少年啊!你们内在如那不断尘尽光生的明珠,一定会照破青山万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