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无悔井铁人(十七)

毅行者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海知青的井铁生涯(下)</h1><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殷震伟</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转战沙市</h1><h3><br /></h3><h3> 离开连队好几个月了,再回到连队时感觉连队变化蛮大,正规了很多。新加入的人员来自各公社、大队,基本上都不认识。经过几个月的磨合,相互之间增进了了解,也慢慢熟悉起来了。连领导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对中层干部(班、排长)做了些微调:提拔了二位和我一起来的知青(一位任排长,一位任副排长);我们四排(后勤排)没有什么大变动,就是女子班增加了几位女同胞。 在沙市具体住在那一个村想不起来了,只记得该村坐落在河(禾水)边,沿河往上走有一座大坝,这坝在我们眼里称得上一台天然洗衣机,泡过肥皂粉的衣服、被子搓几下然后人站在水坝上拉住其边角,让下泄的河水不停地冲刷,不用十分钟就清洗的干干净净。 </h3><h3> 到沙市后工程量明显少了,很少有加班,下雨休班也不再用休息天补班了;原来每旬休息一天,现在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礼拜天休息、下点雨就收工,轻轻松松地捱到过年放假。春节过后回到连队依旧没有新的任务,要做的涵道工程春节前已经全部铺设完成了,所剩的就是护坡和散水坡,全部工作量满打满算也只有千儿八百个工。就这样做做歇歇直到五月初,全连才奉命转移到永新高溪接受新的任务。</h3><h3><br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8年4月11日在永新龙源口景区</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高溪换防 </h1><h3><br /></h3><h3> 高溪的驻地离文竹镇至少有十几华里,离最近的高溪村也有五、六华里路。五月初团部任务刚刚下达,连领导就和团部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十里山隧道周边现场踏勘、选址。营地选妥后一边组织搭建工棚材料,一边安排人员平整场地。驻地建在荒山野岭之中,前不见村后不着店的,条件真的很艰苦。每天早上三十几个人坐在拖拉机上突、突、突、颠上将近二个小时才到达工地,屁股震得火辣辣的生疼。山地里的灌木、杂树、茅草不知有多难弄,也没有专业的工具,一个排整整的干了半个月场地总算清出来了。县里派了一辆东方红牌拖拉机早晚做通勤车(拉工人上下班),中间跑运输拉搭工棚的毛竹。场地清的差不多了,我们开始搭建工棚。当时是以排为单位,每一个排住一个工棚。工棚长将近二十米,宽有五米左右。工棚靠墙(篱笆墙)打上二排桩扎上毛竹、铺上竹片垫些稻草就成了大通铺。篱笆墙四面透风,好在到了初夏不冷,讨厌的是蚊子,晚上睡相不好的人稍微顶开一点蚊帐蚊子就钻了进来,睡的再熟照样把你给叮醒,有时候一晚上为了赶蚊子要醒好几次。还有就是遇到暴雨蚊帐顶上的塑料布要随时排水、要不水积多了太重压塌了塑料布就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自己的铺盖打湿了不算,还会殃及左邻右里。 </h3><h3> 这次高溪的施工任务是开山洞(十里山隧道),施工现场还没有到过,不知道为什么原因接到通知又"换防"了。驻地转移到隧道南侧的甑潭村,这个地方靠近三湾。想想真应了那句俗话:"被窝还没有捂热就起床了"。</h3><h3>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洗澡方便。驻地边上就是一条小溪,溪水潺潺、清澈见底,大热天站在没膝深的溪中真的是"冰冰爽、透心凉"。 </h3><h3><br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夫人邱萍在"红军井"前合影 </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甑潭杂记 </h1><h3><br /></h3><h3> 大伏天还没有过完连队又奔赴永新三湾的甑潭村(隧道的出口,高溪为隧道入口)。</h3><h3> 甑潭驻地分在两处,一处在甑潭村,另一处在离村有三、四华里的山坳里。驻在村里的是村民腾出来的房间,山坳里是自己建的工棚。 </h3><h3>在甑潭的状况和沙市差不多,能记住的就是:中秋节连队放假,连里工友大部分是宁冈老乡。当时中秋节对城里人来说无所谓,不像现在为了恢复民族传统已经例入国假。但是农村是挺重视的(农村有三节,端午、中秋、过大年)。农历八月十四食堂开晚饭用餐的人已是寥寥无几,宁冈老乡基本上吃了午饭都回家过节了。剩下的都是在宁冈没有家的上海和南昌下放知青;还有值班领导。晚饭后天还是灰蒙蒙的没有黑,不知道谁提议:明天放假呆在这里也无聊干脆统统回知青点去吧,离开宁冈一年多了,多少还是有点想念那个地方。大家七嘴八舌的议了一会、最后还是想去宁冈的人多。说走就走,大伙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结伴抄小路往宁冈赶,翻过十里山已过午夜,这时已经上了机耕道,路要好走多了。过了三湾、越过汉江天已经蒙蒙亮。同行的有下放古城的南昌知青告诉我们:"马上到宁冈了"。这一说本已疲惫不堪的身体一下子来了精神,脚也不痛了,腰也不酸了。可大家都清楚虽到了宁冈的地界,离县城砻市还有二、三十里。</h3><h3>回到知青点已经是上午十点多了,这次步行估计全程有八、九十华里,其中包括二十多华里的山间小道。以前从来没有一次性走这么远的路,也算是对我毅力和体力的考验吧!</h3><h3><br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8年4月10日在厚塘村好友文冠生的老家作客。 </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 重返浬田</h1><h3><br /></h3><h3> 节后刚回到驻地,就听说隧道工程停工了,也没有谁开会正式传达,只是过了不长时间全连又调回浬田,间接印证了这个传言。 </h3><h3> 再次回到浬田已是初冬。冬季本身就不是野外施工季节,也确实没有桥涵施工任务,因为浬田段的路基早已贯通,浬田站也已经造好了。连队大部分人员就住在浬田站候车室和车站附属建筑内,少量人员住在村里。 </h3><h3>到了浬田后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最后没有什么文件可以学了就读报,二报一刊全部通读一遍。好在马上春节了,要不然这羊还真的不知道怎么放。放假谁也不敢做主,估计那时候连队领导也不会有这种想法,团部没有说话自做主张那不是犯了天条嘛!整天无所事事领导又担心闯祸,总算平安无事熬到春节放假。 </h3><h3><br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好友文冠生家的老屋前合影</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南兵北调</h1><h3><br /></h3><h3> 节后总算有新的任务下达了(据说是连队领导争取来的)。什么任务?路基都早已贯通、而且浬田的桥涵建造工程很早也结束了。后来才知道新的任务是铺枕木,更确切的说是运枕木。后勤排的工人基本跑的差不多了,有手艺的(木工、瓦匠、铁匠)回宁冈手工业合作社;单位派遣的回原单位,剩下的就是炊事班和我们几个知青无处可去。连队领导决定除了炊事班以外其他人员全部分到各排, 现在记不起来分在几排了。</h3><h3>分到排里到也痛快,每天只要完成劳动定额,想干什么也没有人找你。不像在后勤排那时走不能走、即使歇也歇不自在,往往是前脚刚走后脚就有人找。分到生产排里就不一样,扛枕木每人定额两根,路程从浬田站扛到铁路路基上,往返一公里左右。两人抬一根效率低、时间长,前后要花去三个小时,但人轻松;一人扛一根虽然累一点,但时间短,最多一小时。有力气的自然单扛,早收工早休息。反正不管白猫黑猫完成任务就是好猫,抬也好、扛也好,一人两根不能少。 </h3><h3> 没有多久出大事了!九一三事件传达到老百姓了。现在回忆起来其实早有先兆、只是反应迟钝而已。过后没有多少天,随着"九一三"事件的定性,林彪,程世清反党集团的垮台,井冈山铁路也成了"五七一工程"的注脚, 我的常备民兵生涯也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划上句号。等待我们的,是另一种命运和归宿,那就是到千里之外的赣东北鸣山煤矿当一名井下采煤工人。</h3><h3><br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鸣山煤矿主副井架前拍张照片留作纪念</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完)</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一篇:原红色娘子军连王远芬的《井铁回忆录》,欢迎欣赏!</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