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引子:因为话多,心大,近日在家里受了点小气。尽管有所腹诽,为了息事宁人起见,理智地选择了适时地闭紧了嘴巴。嘴巴闭上了,心里却一直处于低气压状态,所以还是偷偷地说道说道吧。<br></h3><div> 夫家是会计世家,家训奉行的是“惜字如金”,所以在人际关系方面自然就会显得高冷(他们自己从来不曾感知这一点)。深受家风的影响,阿猫爸爸继续推崇极简生活模式,心心念念就是上班教学回家看书,偶尔闺女抽空陪着出去走个步就美得屁颠屁颠的。对于他老人家的这种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我甚是不以为然。我虽然不喜欢喧闹,但是身边总是有三五知心好友,可以闲侃玩笑,也能够互为依托。</div><div> 还记得小的时候,我爹从青岛回家的时候,除了给爷爷带包点心给姥爷带包茶叶,绝不多带一点儿吃食,对我也不例外,但是回去的时候,总会亲自用大锅炒花生带回去,说是捎给同室的叔叔伯伯们。我妈却是来去不空,尤其每次是从青岛探亲回来,无论如何也得匀点糖块儿饼干什么的给东邻西舍。日后生活好了,点心之类的已经不是稀罕之物,但是我娘这老同志仍然不忘革命本色,什么什么的都惦记着捎点回去,她的口头禅:“老家没有。”于是,我们每年会买成箱的“蓬莱拦驾疃”月饼,“冯记”年糕,“红灯”大樱桃,甚至是“画河大世界”人造棉布之类的东西运回老家去!一个驼背的老太太,带八九甚至十几件行李 ,这场面是何等壮观!前几年没有回过老家,所以对老太太的做派很是不屑,但是自打去年送爹妈回家,看望了几家老邻居,心里有了不一样的感受:</div><div> 作为成家后第一次正式回娘家,我特意买了蓬莱招牌酒回家做礼物送给相好的叔伯婶子,但是,好像也没有什么反响。秋天过中秋节,我托运了一箱海鲜还有一箱老式月饼给独自在家过节的老娘。节后老太太打电话汇报,她除了分月饼,还把虾啊蟹的也论个分了。我批评她:“给人家两个蟹子四个虾!不够就别分,白叫人笑话!”娘争辩:“你二婶她们直夸螃蟹虾爬子真鲜!”于是我醒悟:原来维系人心的不是礼物的轻重,而正是精心挑选的诚意。现在每次我回家,邻居二婶送成桶的西红柿,三婶送一大锅馒头或者包子,不然就是炸果子,提前打听好我什么时候回蓬莱,提前一天下午准时送到我家,好像打点回婆家的闺女似的!</div><div> 从小我就是讨人喜欢的孩子,虽然颜值不高(对此我爹妈一直耿耿于怀),但是脸皮厚嘴巴甜(关键是比较馋),所以如果去姥姥家或者去我爹的工作单位小住,经常受到特别礼遇:我曾经受邀到三姥姥四姥姥还有大舅妈三舅妈(都是叔伯舅妈)等等家去吃过饭,也不止一次收到我爹单位的叔叔伯伯阿姨们等人接济的各种好吃的,最远的一次是坐大概两三个小时的火车跟一个伯伯去他胶州的家吃饭!上高中以后,我更是吃过的N多同学家的饭,比如花儿姐老妈的红烧丝瓜,阿丽姐妈妈炒的豆芽菜炒鸡蛋,大鹏哥哥自创的蛋炒饭等等,实在不能一一细数。毕业后第一年孤身一人分到偏僻的农村中学,接济我的人就更多了:不光办公室那一大帮姐姐家吃了个遍,而且还不止一次去校长家去吃校长夫人烧的锅贴饼子煮芋头!但是,就我这样一个随叫随到的吃货,竟然因为吃成就两件大事:深受蓬莱美食的诱惑,爱上了一个蓬莱的傻小子(我爹伤心透了);经常到于姐姐家蹭饭,大概她怕我成剩女,半年之内帮忙促成了我的工作调动,于是世上又多了痴丫头和傻小子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我爹曾经这样跟我说:“人家给你东西,你就接着,不然就伤了人家的好意。”对此我深信不疑。你看,我这不正是因吃得福了吗?我爹说的太对了,幸亏我是一向听话的宝宝(O(∩_∩)O~)。</div><div> 惭愧的是,这其中的大多数人,我竟然再也不曾见过面,甚至连音讯也无法知晓了!这一直是心中很大的愧疚。老话儿说,“水满则溢”。大概是吃了太多别人家的饭,心里装了太多的感谢和幸福,所以我最终成了现在的模样(正是我家夫君不待见我的地方):出门好管闲事;跟人熟了就话多,还没头脑。真的是这样吗?或许吧。或许这正是我招人喜爱的原因呢!做人,还是有温度的好!</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