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汉大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直属国家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办学源头可追溯至</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13年改名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26年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9年,更名为武汉大学。</h3> <h3>武汉大学之前的名字是“国立武汉大学”(1928年),校门牌坊按旧时习惯从右向左书写。如按现代规矩念就成了“学大汉,武立国”,读来慷慨大气,意味深长,甚是巧妙。</h3><h3>“学大汉武立国”这一绝妙巧合是武大教授兼副校长吴于廑于1950年首先提出的。可理解为像汉朝那样以武立国,“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也可理解成“像汉武帝那样立国”。</h3> <h3>武大牌坊曾三度改头换面。</h3><h3></h3><h3>1931年,武大在街道口劝业场立了第一座四柱三间木制牌坊,次年毁于龙卷风。1937年,武大在原址建造钢筋水泥冲天式牌坊。四根八棱圆柱,表示喜迎来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1992年,为迎接建校100周年华诞,武大以民国老牌坊为蓝本,在八一路校门口兴建新的大门牌坊,后于2012年拆除。</h3><h3></h3><h3>现八一路校门牌坊2013年落成,背面有小篆书写的"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大字。</h3> <h3>武大之美,在自然;武大之盛,在人文。校门广场就是一个例证。广场将自然和人文巧妙融合,充满寓意,耐人寻味。</h3><h3><br></h3><h3></h3><h3></h3><h3>入口台阶处"连升三级",寓意步入知识殿堂,学识步步升高;广场主干道,采用古代重要官式建筑的"马道"设计,寓意学子及武汉大学的事业马到成功;12根祥云石柱,仿老牌坊柱身形制,单列12个以纪念建校120周年,双列寓意24节气,激励学子知天文、晓地理、应四时、读大学、求大道---</h3> <h3>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组建国立武汉大学,任命李四光为学校建筑设备委员会负责人。李四光骑着毛驴实地勘察,将校址确定在东湖之滨珞珈山一带。</h3><h3></h3><h3>当时的珞珈山是荒凉的乱坟岗,没有树木。李四光聘请美国建筑师开尔斯为校园总设计,又请来清华毕业、留美归国的青年建筑专家缪恩钊做监理工程师,并选定驰名全国的大公司汉协盛、上海六合等营造厂负责承建。历经十年,文学院、法学院两座独特的骰形“广厦”和理学院、工学院两大片中西合璧建筑楼群建成。</h3> <h3></h3><h3>王世杰(1891-1981)法学家、教育家。</h3><h3>国立武汉大学组建之初,有人推荐李四光担任校长,被他婉言谢绝。后南京国民政府任命法国巴黎大学毕业的王世杰为武大首任校长。</h3><h3></h3><h3>1929年5月王世杰就职。他认为要办就办一所有崇高理想,具有一流水准的大学。武汉是地处九省中央的大都市,武大应有文、法、理、工、农、医六所学院的规模,将来条件许可,还要继续增设其他学院。十年以后,学生的人数要达到万人。为实现这个宏大理想,他一直致力打造宽广的校园、先进的设备、充足的经费、优秀的教师和严明的纪律。</h3><h3> 1933年5月王世杰离开武大,赴南京就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br></h3> <h3>王星拱(1888--1949.10.8)教育家、化学家、哲学家。</h3><h3>王星拱在武大工作17年,其中,担任武大校长11年(1934-1945)。抗战期间,王星拱组织学校西迁乐山,在搬迁诸大学中武大受损最小。战时八年,物资匮乏,经费困难,王星拱殚精竭虑,克服重重困难,广揽学者名流,坚持正常开展教学与科研,使武大得以继续和发展。武大“乐山时期”的辉煌,王星拱当居首功。</h3><h3><br></h3><h3>1947年,学生在“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反蒋游行示威中被捕,王星拱多次向军政当局据理力争,要求释放被捕的爱国进步学生,遭拒绝后,他愤然离校。 </h3> <h3>闻一多,著名教授学者,国立武汉大学创办时期的首任文学院长,武汉大学是他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肇始地。 </h3> <h3>李国平,数学家、教育家、诗人。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第一任系主任,武汉大学副校长。</h3><h3>李国平长期从事函数论研究,是中国函数论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为中国科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h3> <h3>1947年,中共领导下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学生运动遍及国民党统治区,武汉大学也组织了积极的学运活动。6月1日凌晨3时,武汉当局调集全副美式装备的军、警、宪、特千余人突然闯入教职员和学生宿舍,打死3位同学,打伤20多人,逮捕一批进步师生,时称"六·一"惨案。同年8月,学校进步师生即在校园修建了"六·一"惨案纪念亭。</h3> <h3>武大校园设计,贯穿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思想,"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因山就势,变化有序,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环境空间层次,开风气之先,对中国后来的建筑产生重大影响,在中国建筑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h3> <h3>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中有十五处26栋,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h3> <h3>宋卿体育馆建于1935年,由黎元洪(字宋卿)之子黎绍基和黎绍业将其筹建江汉大学的基金十万大洋(中兴煤矿股票)转捐给武汉大学而建造。</h3><h3></h3><h3>该馆建筑面积2748平方米,上层为球场,下层为健身房。孔雀蓝琉璃瓦屋顶随三绞拱的弧线轮廓而转折,形成轮舵式的山墙和三重檐歇山顶,四隅设亭,二层内有看台,外有观景台,利用密檐高差采光通风。整个体育馆融使用功能、建筑艺术和当时先进的建筑技术为一体,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体育馆建筑经典佳作。</h3> <h3>武汉大学老图书馆1935年竣工,位于武汉大学至高点狮子山顶,是武汉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和精神象征,这里不仅有藏书,有自习室,也是珞珈讲坛的主讲地。</h3><h3><br></h3><h3>馆舍占地呈"工"字形,由一座主楼和前后两翼的四座附楼联结而成。图书馆外饰极具中国传统特色,顶部塔楼为八角重檐、单檐双歇山式,形似皇冠,跨度达18米;上立七环宝鼎,除起到装饰作用外,还兼有排气功用。南屋角立有粗大隅石,称为"云纹照壁"。北屋角立有小塔,其间护栏以左右的勾阑和中央的双龙吻背,造成"围脊"的效果。前部两座附楼的歇山顶屋脊与大阅览室相连,称为"歇山连脊"。</h3> <h3>图书馆正门上方镶有老子全身镂空铁画像,造型为老子手持竹简,目光深邃地凝视前方。老子是中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一位"图书馆馆长"(周"守藏室史")。画像两侧的云纹图案,寓意"青灯伴书卷",象征着莘莘学子刻苦读书、治学之意境。</h3> <h3>理学楼其貌不扬但暗藏玄机:理学楼主露穹窿圆屋顶隔着奥场和前工学院四角重檐攒尖顶遥相呼应,展现着"天圆地方"的传统建筑理念。而教室里的石柱,又使中式外表的理学楼兼备欧式风采。</h3><h3></h3><h3>理学楼内部构造十分复杂,通道楼梯只有走了才知道连向哪里,走过一个转角,也许又出现了一排教室,兜兜转转,十分神奇。学习累了,从理学楼的阳台望去,东湖风光一览无余。</h3> <h3></h3><h3>工学院与理学院相望,1936年竣工,总造价40万元,其中中英庚款董事会资助12万元。</h3><h3>整个建筑群四面群房面向主体对称布局。主楼为教学用房,平面呈正方形,楼内中部有5层共享大厅,四廊相通,为学生课间活动的公共空间。它是世界上较早采用空间共享这一建筑风潮的建筑。</h3><h3><br></h3><h3>建筑融欧式风格与中国古典特色于一体,正门前设有两座罗马式碉楼,屋顶为攒尖式四角重檐,四角的圆盘形水斗,既解决了大屋顶的排水问题,同时又成为美化建筑的装饰。</h3> <h3>老斋舍,武汉大学最早的学生宿舍,也是校园早期建筑群之一,1931年竣工。四栋宿舍由三座罗马券拱门连为一整体建筑。建筑主体以花岗岩的灰色为主色调,质朴大方、厚重沉稳,入口处修建有多层阶梯(百步梯),外形统一,气势宏伟 。</h3> <h3>每栋宿舍由两个大天井将宿舍分隔为前中后3排,各排则依山势高低分为1至4层;每栋每层以《千字文》命名,形成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16个斋舍。宿舍屋顶做成了平面,蕴涵"地不平天平"的理想追求,即虽然众生起点不一,但通过努力学习,都会达到一样的成就。类似的文化解读,在武大的老建筑中层出不穷,耐人寻味。</h3> <h3>老斋舍还是一座仿布达拉宫的琉璃瓦建筑。它顺应自然地势变化,利用狮子山南坡依山就势建造,在不同标高处, 沿等高线建成不同层次的房屋,各排房屋底层地面在不同高度上,而屋面则在同一平面上,形成"天平地不平"的格局。建筑的东西方向有50个开间,总长近200米,沿山坡等高线建筑了不同楼层的建筑,共有三排,一排比一排高,形成了高低错落的两重内天井的院子,从远处眺望。老斋舍确实有布达拉宫的气势。</h3> <h3>老斋舍房顶就是一览武汉大学的樱顶,每年樱花盛开的季节,推开窗子就能看见浓浓密密的樱花,伸手还可以接到潇潇洒洒的樱花雨。</h3><h3><br></h3><h3>老斋舍前的樱花是武大校园最早的樱花。1938年10月,侵华日军占领武汉,将武大辟为作战指挥部和伤兵疗养处,侵略军为缓解思乡之情,第二年开春年从日本移植来约30株樱花,在老斋舍四个门栋前各栽下7株。</h3> <h3>"十八栋",上世纪30年代初武汉大学在珞珈山建造的18栋英式老建筑。当时居住在此的都是大师硕儒。1938年6月,武汉会战爆发,武汉成为战时首都。国共合作,国共两党要员入住珞珈山老建筑群。相较前期的自由出入,此时的珞珈山层层设防、壁垒森严,凭特殊通行证才能进出。抗战胜利后,武大又新建了3栋洋楼,但这里仍统称"十八栋"。</h3> <h3>8栋,教育家皮宗石旧居。皮宗石先后在东京帝国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曾任武汉大学社科院院长、法学院院长、教务长,湖南大学校长。</h3> <h3>9栋,余炽昌、席鲁思旧居。</h3><h3>余炽昌,桥梁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曾任武汉大学工学院院长、教务长。</h3><h3>席鲁思,古典文化研究专家,武汉大学中文系“五老”之一。</h3> <h3>10栋,汤佩松、吴于廑旧居。</h3><h3>汤佩松,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生理学主要奠基人之一,曾任武汉大学生物系教授。</h3><h3>吴于廑,历史学家,中国世界史学科奠基人之一。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曾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h3> <h3>11栋,刘秉麟旧居。</h3><h3>刘秉麟,经济学家,民国政府教育部部聘教授,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研究员班毕业。曾任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经济系教授。</h3> <h3>12栋,郭沫若、徐天闵、方壮猷旧居。</h3><h3>郭沫若,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抗战时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在此居住。</h3><h3>徐天闵,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武大文学系“五老”之一。</h3><h3>方壮猷,历史学家,曾任武汉大学史学系教授。</h3> <h3>14栋,邵逸周旧居。</h3><h3>邵逸周,矿冶学家,毕业于英国皇家矿物学校,曾任武汉大学工学院院长。</h3> <h3></h3><h3>"十八栋"27号,周恩来故居。</h3><h3>1938年"武汉抗战"期间,国共合作,携手共谋抗日大计,国民政府抗战临时指挥部设在武汉大学。周恩来在此会见了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等国际友人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部分工作人员。周恩来住的二楼有3间房:一间会客室,一间卧室兼办公室,另一小房为警卫人员居住。</h3> <h3></h3><h3>目前,武大赏樱不收费用,但要提前三天网上预约,每天上午9000人,下午6000人,周末30000人。预约窗口一开,几分钟内名额一抢而光。我们从东北出发前,即开始关注天气状况,演练抢票程序,成功!</h3> <h3>老斋舍前的樱花大道。</h3><h3>因武汉大学的樱花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在给人们美好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烦恼”,有人认为樱花是国耻的象征。其实,樱花树的生命周期很短,一般只有二三十年,1939年由日本人种下的第一批日本樱花,50年代更新时已基本死绝。因此,我们今天在武大所看到的日本樱花,并非当年日军留下的花种。</h3> <h3>日本国的樱花再次来到武大珞珈山,是和平与友谊的象征。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向周恩来总理赠送了1000株大山樱,其中800多株种植在北京玉渊潭、植物园及陶然亭等几大公园里,100株植于周恩来曾居住过的南京梅园新村;由于周恩来也曾在武汉大学居住过,于是中央有关部门便将其中50株转赠给武汉大学,由园林部门栽植于半山庐前,1976年开花。</h3> <h3>2011年,武大校园内已有樱树1000多株,内含日本樱花(即江户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桃(经常被误称为云南樱花)共四个植物学种和十多个栽培品种或变种。</h3> <h3>本来樱花只在老斋舍前有栽种,80年代,武汉大学绿化委员会成立后,对校园内的樱花树进行了全面、合理的布局,扩大了樱花栽植地段,使樱花树从樱花大道及其道下的广阔地带,逐步扩展至鲲鹏广场、第四教学楼、人文科学馆以及行政大楼等处。</h3> <h3>宋代卢梅坡写《雪梅》诗:“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武大和樱花呢,是武大因樱花而美丽,还是樱花因武大才迷人?</h3> <h3>“珞珈苍苍,东湖汤汤。山川壮美,泱泱兮养天地之气;澄岚秀润,昂昂兮结青云之志。从来大师云集,兼容并包,岂分东西南北;始终树木树人,英才辈出,皆为珞珈荣光。桃李满园,皆时代之骄子;学子盈室,俱一世之英华。淑女窈窕,书山跋涉;少年英俊,学海遨游。其意气一何绰绰兮,彼神彩一何风流!——异兮!斯人斯地,无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哉!”</h3><h3><br></h3><h3> ---摘自何五元《珞珈赋》</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fpok5bp?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大武汉-特色街区</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fl7vdsl?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大武汉-汉口印象</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fi1xtnt?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大武汉-革命之都</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ff83u5g?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大武汉-辛亥首义</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fcozaak?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大武汉-清末新政</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f75z048?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大武汉-汉风楚韵</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