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1872年开放,位于纽约第五大道1000号,以<span style="font-size: 18px;">提供通识艺术教育理念和展示全人类文明的胸怀,</span>收藏展示了约300万件展品。</p> <p class="ql-block">大都会与罗浮宫、大英博物馆并称世界最著名的三大博物馆。从每年的参观人数来看,这三家也是前三。大都会官方无"镇馆之宝"推荐,但事实却是真有镇馆之宝,多达数十件。</p> <h3>位于纽约中央公园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外形是新古典主义设计,其建筑群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品。随着上百年的不断扩建,大都会的建筑成了一部美国建筑史。这建筑本身是必看之一。</h3> <h3>丹铎神庙(Temple of Dendur),浑然一座大理石建筑,建于公元前15-10年(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凯撒统治埃及时期)。1965年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坝,美国帮助搬迁了大量文物,埃及为了感谢,把这神庙赠给美国。是埃及唯一在境外的神庙</h3> <h3>神庙分解后,运送到了美国。1968年,按旧貌复原于大都会的专门设计的阳光玻璃大厅内展出,神庙柱头、墙上文字、浮雕等全部细节保存的完好程度难以置信。</h3> <h3>神庙基础上雕刻着古埃及的纸草书以及莲花,门两侧圆柱,好象是盛开的莲花围绕的两捆纸草书。外墙上雕刻着罗马皇帝向神祭奉贡品的图景,以古埃及人高超的雕刻技巧,再现了二千多年前的服饰。</h3> <h3>朋内布墓(Tomb of Perneb),朋内布是公元前2300多年前的一位古埃及官员,负责皇帝的穿衣戴帽。墓里有一间彩绘的祭室,现在内外墙上的彩色绘画依然清晰可见,祭室与墓室构成一个非罕的、保存完整的墓群。墓的有名,在于其保存的完整,让人类文明史向前大幅推进了。</h3> <h3>除了墓室、彩色壁画、文字保存完好,大都会对文物色彩的保护技术令人刮目。该墓由美国石油大享哈克尼斯于1913年向埃及政府购买,捐给大都会,1916年开始在大都会展出。</h3> <h3>河马陶塑 (Hippopotamus),公元前1981-1885年的古埃及彩陶,好像是今天的艺术品。大都会给它起名"威廉 (William)"。蓝釉下,它身上是线描荷叶和含苞的荷花,荷花的开合意味着出生、死亡和重生。在古埃及文化中,河马是充满灵性的生物,具有毁灭和创造的双重特性,因此它常被放在墓穴中。为防止它的毁灭力量,它入土前被敲掉了三条腿,仅保留了左前腿。"有痕修复"会让观众清楚可见不一样的四条腿。"萌样"使它成为博物馆的"非官方吉祥物"。</h3> <h3>王后头像残片(Fragment of the face of a Queen),美丽的黄碧玉(Yellow Jasper)雕像残片制成于公元前1353-1336年,手工打磨出类似瓷器釉面的效果。可能是古埃及王后纳芙蒂蒂(Nefertiti )或王妃姫雅(Kiya)。这是件令人惊叹的"残缺美"。</h3> <h3>秋日风光(Autum Landscape)彩绘玻璃,著名的蒂凡尼公司(Tiffany Studio)完成于1923-1924年,据说是美国女艺术家诺思罗普(Northrop)的作品。</h3> <h3>这幅"秋日风光"是蒂凡尼的代表作品,很有中国写意山水画的韵味。窗上俨然是一幅动人的秋日风光,色彩斑斓,层林尽染,山涧的流水仿佛也随着光线缓缓流淌。作品的珍贵还在于这画不是画出来的,而是用不同颜色的玻璃熔在一起烧出来的。</h3> <h3>德布罗意公主(Princesse of Broglie),法国画家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在1851-53年为这位35岁离世的美貌的法国公主画的肖像。</h3> <h3>这幅肖像画最为人称道的是画面上几乎无法看出一丝笔触,蕾丝花边与裙摆褶皱细致程度几可乱真。安格尔花了三年才完成这幅油画,展现了新古典主义大师的功力,现今称这种画法为超写实绘画。安格尔的肖像画之美,是艺术界公认的。</h3> <h3>特斯酒店会客室(Grand salon from Hotel de Tesse),18世纪法国的室内设计,以装饰豪华著称。房间的水晶吊灯、精美的家具,每一件摆设都是刻意用来吸引人。</h3> <h3>房间里有些家具是特别为玛丽皇后(Marie Antoinette,路易十六的王后,在法国革命中上了断头台)制作。房中央的桌子珍贵,是英国家具大师利兹内尔的作品。桌子镶有木板和镀金铜饰,有机械装置和暗格,可升降桌面或转换成书桌、梳妆台、饭桌等,玛丽皇后生孩子后的几个星期里一直用着这张桌子。</h3> <h3>珀耳修斯与美杜莎的头(Perseus with the head of Medusa),是意大利艺术家卡诺瓦(Antonio Canova)1787-1801年的佳作。卡诺瓦以公元二世纪的罗马雕像"贝尔维德尔的阿波罗"为基础,雕刻了一座挥舞着美杜莎的头颅的希腊英雄珀耳修斯的雕像,他在雅典娜的帮助下杀死了美杜莎。作品在光滑中透出庄严,是新古典主义英雄之美的典范。有人称该塑像具有"世界最美的臂部"</h3> <h3>思想者(The thinker),作者罗丹本人赠送给大都会的。</h3> <h3>加莱义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罗丹创作于1884-1886年,展品是罗丹监制的青铜雕像。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军败退。1347年8月,英军包围了加莱城,加莱人拼死守城11个月后,被迫乞降。英王讲:"如果加莱市长让六名有声望的加莱市民身着衬衣,光头赤脚,颈套绳索,带着加莱城门的钥匙前来,并任由我们处置,其他人则可饶恕。" 尤斯塔斯、约翰.戴尔等六位最富有的人自愿报名出城赴义。此群雕为六人出城时形象,作品生动的解释了有声望的人与土豪的不同。</h3> <h3>罗丹青铜雕塑"巴尔扎克",耗时七年,是巴尔扎克夜间漫步的形象,他习惯于夜间穿着睡衣工作。宽大的睡衣包裹着文学巨人,似在月光下独自整夜在行走、思考,面部神态抢眼,会让人想起罗丹砸掉初稿雕像的双手的故事。</h3><h3>1891年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雕塑,作品完成后,他们认为是"麻袋里装着的癞蛤蟆"。作家左拉、画家莫奈、音乐家德彪西等人,联合起来发表宣言支持罗丹。罗丹坚信:"假如真理应该灭绝,那么后代就会把我的"巴尔扎克像"毁成碎块,若是真理不该死亡,那么我向你们预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1939年,罗丹已逝世22周年后,铜像终于矗立在巴黎。罗丹称巴尔扎克雕像是"我毕生的心血,美学的支点",评价远在"青铜时代"、"思想者"之上。</h3> <h3>青铜时代、亚当(Adam)和夏娃(Eve)三组铜雕。"青铜时代"是罗丹依据真实人物于1876-1877年塑造的男子裸体雕塑,以"青铜时代"为题,象征人类的启蒙时代。作品因过于写实而引起专家质疑,经专家现场观摩罗丹雕塑,方成为罗丹的成名作。"夏娃"则表现了她犯下原罪被逐出伊甸园后不安、恐惧和羞愧交加的形象。"亚当"的食指直指地面来接收上帝给予他的生命,米开朗基罗描绘的亚当曾以类似的手势触摸上帝赋予的生命之光。</h3> <h3>罗丹的大理石雕塑超然脱俗。"上帝之手(The hand)"可见正从挣扎着从泥土中冒出的亚当和夏娃和罗丹的右手、"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刻(Orpheus and Eurydice)"中丈夫不能回眸美妻的动人一幕、 "皮格马利翁和加拉蒂亚(Pygmalion and Galatea)"重现国王对塑像的执着追求、"永恒的春天(Enternal Springtime)"则用男女人体描绘人间最甜美的感情。</h3> <h3>太后象牙胸饰面具(Queen Mother pendant mask),是16世纪初贝宁(Benin)国王请人刻画的母亲肖像。国王遇到不少困难和挑战,母亲是他最信任的顾问。太后平静祥和的表情,显示她的智慧与力量,冠冕一样的头发,刻出葡萄牙商人和泥鱼(Mudfish)的造型,泥鱼水陆两栖,象征王权既属天赐又扎根于民。</h3> <h3>古希腊阿提密斯神庙大理石柱(Marble column from the Temple of Artemis at Sardis),约公元前300年的实物。阿提密斯为希腊狩猎女神(罗马人称她戴安娜),她深受古希腊人敬仰,在希腊古城爱菲索斯用大理石建了被称为七大奇观之一的阿提密斯神庙。这几截石柱 来自神庙里一根带凹槽的爱奥尼亚式圆柱,原柱高度超过 58 英尺。柱头上精雕细琢的叶形装饰,底座饰有鳞状植物纹,体现出超常的细致精巧。古希腊不亏为西方艺术的起源之一。</h3> <h3>受伤的亚马逊人雕像(A wounded Amazon),亚马逊是希腊神话中女战士组成的部落。雕像原为公元前450年的希腊雕塑,此为公元1-2世纪的罗马雕塑。一个失去武器的女战士,右胸伤口流着鲜血。长袍从一侧肩膀上松开,脸上没有任何痛苦或疲惫,轻靠在身旁的支柱上,右臂优雅地放在头顶(这个姿势用来表示睡眠或死亡)。柔美和坚韧被雕像同时展现。</h3> <h3>公元前590-580年古希腊"库洛斯大理石雕像(Marble statue of a kouros (youth))",据说是现存最早的古希腊雕塑,僵硬姿势源自古埃及艺术,该雕塑让人们看到古希腊雕塑艺术的起源。</h3> <h3>公元 260-70 年的古罗马大理石浮雕石棺(Marble sarcophagus with the Triumph of Dionysos and the Seasons),雕有酒神狄俄倪索斯的胜利及四季神。</h3> <h3>该石雕是葬礼艺术品中精致典范,其两侧和正面以高浮雕饰有四十个人物和动物像。中心是坐在豹身上的酒神狄俄倪索斯,他的两侧从左到右是冬、春、夏、秋四季神。围绕这五位中心人物的是其他与酒神巴克斯相关的人物和祭礼用具,全以较小比例雕刻。在弧形的两端有其他较大的几组人像,包括大地和水的化身。</h3> <h3>石雕三美图(Statue of three grace),古罗马雕塑家根据公元前二世纪希腊原作复制的作品,作于公元二世纪。三个年轻女子摆出跳舞般的姿势连成一排,她们是三女神:光辉女神阿格莱亚(Aglaia)、欢乐女神欧佛洛绪涅(Euphrosyne)和激励女神塔利亚(Thalia)。传说三女神是阿佛洛狄忒的侍从,负责营造欢愉的节日氛围并载歌载舞。雕塑的美难以言表,人类居然能创造出这般艺术魅力?</h3> <h3>阿斯特庭院(Astor Court),又名"明轩",建于1981年,仿苏州网师园中的明代庭院殿春簃。用于展览大都会的明代家俱。阿斯特夫人的慷慨捐款,使大都会拥有了一座苏州园林,她和这园林的传奇故事耐人回味。</h3> <h3>河北易县三彩罗汉像,辽代(907-1125年)。据说这组罗汉像共16尊,现有10尊存于美、英、法、加、德五个国家中的六个博物馆。</h3> <h3>元代"药师经变"壁画,出自山西省洪洞县广胜下寺后殿西山墙。1929年僧人贞达为筹资保护寺院,以1600大洋卖给了美国牙医赛克勒(Sackler),1964年捐给大都会。据考证,此为14世纪早期画家朱好古所作。线描造型生动,衣服质感薄如蝉翼。</h3> <h3>北魏石雕孝文帝礼佛图,雕于522-523年,原存河南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形象地展示了1500多年前,北魏皇室崇尚佛教、列队礼佛的恢宏场面。由于当时从龙门石窟中切割交货是以浮雕头像计价,现看到的是头像完整、身体和衣纹有缺失的拼接浮雕,中国的"帕特农浮雕"似言过其实。</h3> <h3>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彩陶女舞俑。这个看似简单的陶俑,艺术家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通过静止的雕塑表达动的概念。陶俑的右手在轻轻的后扬,把袖子扬到身后,往下看膝盖稍稍弯曲,右脚轻轻的往前探,左手的袖子垂下来,头也轻轻往前低一点,表现在这一瞬间,舞女就要往前挪步,袖子马上就要挥过来。用这几个不同的姿势来表现动态,需要非常高超的技巧。</h3> <h3>北宋彩绘菩萨木雕。宋代艺术是中国历史不可逾越的高峰,佛像可见一斑。</h3> <h3>北魏太和十年(公元486年)青铜鎏金弥勒佛像,出土于山西。吴衣带水的典型。</h3> <h3>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是德国画家洛伊茨(Emanuel Leutze)1851年创作的一幅油画,描绘了美国独立战争期间,1776年12月华盛顿率队横渡特拉华河的场景。1851年罗伯茨以天价10000美元购得此画捐给大都会。</h3> <h3>X夫人(戈特鲁夫人 Madame Pierre Gautreau),是美国肖像画家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完成于1884年的写生创作,人称"美国的蒙娜丽莎",1916年萨金特将作品卖给大都会。</h3> <p class="ql-block">法国肖像画家库特(Pierre-Auguste Cot)画于1880年的油画“<span style="font-size: 18px;">暴风雨”(The storm)</span>。据说,此画参考了圣皮埃尔的小说《保罗与维吉妮》:雨中的维吉妮以裙子遮头,将裙子高举过头,挽着被相同帷幔覆盖住的保罗。他俩在自己发明的雨伞内互相笑着。</p> <p class="ql-block">库特画于1773年的油画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春光”(Springtime)。</span>画里的少女,薄纱披身,眼神充满爱意。“暴风雨”和“春光”是仅次于梵高的“向日葵”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印刷最多的画作之一,许多人专程到大都会,看这两幅唯美之作。</p> <h3>圣母与圣婴(Madonna and Child),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艺术家博尼塞尼亚(Duccio di Buoninsegna)1300年的作品。此画是大都会最珍贵的藏品之一,描绘了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的场景。画中的颜色除了蛋彩(用蛋清代油调和的油彩)外,剩下的全部都用了黄金。这幅画开创了意大利美术史上将圣母和圣婴凡人化的先河。圣婴轻轻掀开母亲面纱,而圣母则一脸悲伤的表情,显示她已预知耶稣即将受难了。原始画框的底部有蜡烛灼烧的痕迹。2004年大都会博物馆用4500万美元从一个私人收藏家手里将这幅名画购入。</h3> <h3>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画于1653年的油画"亚里士多德与荷马半身像(Aristotle with a Bust of Homer)"。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右手轻按在古希腊盲诗人荷马的胸像上,荷马那失明的眼眶中放射出穿透黑暗的目光。一缕暖光照在荷马的头上也反射在亚里士多德的脸上,而哲人的眼神,在凝视,在沉思。亚里斯多德戴着亚历山大大帝赠的金链条,金光闪闪,是什么颜料使画面在365年后仍金光不减?</h3> <h3>荷兰著名风俗画家约翰尼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他与哈尔斯、伦勃朗合称为荷兰三大画家。他的画作存世仅36幅,其中五幅在大都会。他使用了微小的画点组合(点画法),且善于使用光线的来源,使画面产生一种流动、优雅的气氛,因而被称为光影大师。《持水壶的女人》(Young Woman With a Water Pitcher)是维米尔画于1662年的帆布油画。留心桌上那张美丽的土耳其毯。注意透过窗户而入的光线何其柔和,又是如何挥洒于整个画面。</h3> <h3>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Edgar Degas)画于1874年的帆布油画"舞蹈教室(The Dance Class)"。德加被认为是印象派,但他许多作品更具古典、现实主义或者浪漫主义画派风格。 此画人物众多,排练厅的大镜子被刻意置于画面中央,加强空间感。演员们在白发老人指导下做着动作,二十几个少女的动作各异,画家对人物姿态的把握可见一斑。这是巴黎舞蹈教室芭蕾舞考核的场面。该作品巧妙地将传统技法与写实主义相结合,在绘画史上具有特殊意义。</h3> <p class="ql-block">梵高1887年的"戴草帽的自画像"和1889年的"麦田和柏树(West Field with Cypresses)"。他的早期作品,用阴郁的色调描绘乡村生活,粗砺而真实。后来,他在巴黎待了两年,看到印象派的作品后,作品转向更浅的色彩和不加修饰的笔触,成了他的标志。这二幅是他转型后的杰作,其色泽的鲜艳和明亮可称为鬼斧神功!</p> <p class="ql-block">法国印象派塞尚的油画"玩纸牌的人"。</p> <p class="ql-block">莫奈的油画"青蛙池塘"。</p> <p class="ql-block">高更的"我们朝拜马利亚",大都会竞收藏了看不过来的现代艺术珍品。</p> <h3>大都会露天花园 (Roof Garden),比起帝国大厦、洛克菲勒中心以及新世贸大厦,大都会的露天花园才是全纽约最值得一去的观景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