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6月22日,是我们离开北京、离开家人、离开呼家楼中学,奔赴边疆50周年纪念日。每一位同学和战友都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以难以平复的心情,期盼这一天的到来。</h3><h3> 感谢包生、武捍和郑波这三位充满热情、颇有见解和具有超常能力的学长。每一次纪念活动,都是由他们发起和组织。通过他们的努力,让我们奔赴边疆二十周年、四十周年的纪念日,都感受到了相聚的欢乐和纪念活动的庄严与隆重,为我们留下长久温暖的记忆。</h3><h3> 这次五十周年纪念,更是非同寻常,内容更加丰富和有序。几个月前,他们就开始筹备、策划以及反复地实地考察。中山公园、天安门广场、呼家楼中学以及周边可以聚会的场所,都留下他们忙碌的身影和足迹。</h3><h3> 今天上午九点半,我们先在呼家楼中学校门口集合照相,再到附近的郭林家常菜馆聚餐,在那里畅叙感想和友情。下午两点四十分,有专车接送同学战友们去天安门广场合影留念。</h3><h3> 我们都年近古稀,如此隆重的纪念活动,今后也许不会太多,所以大家都倍加珍惜。让我们在今天相聚的每一寸宝贵光阴里,留下无数精彩和美好的瞬间,带走难以忘怀的记忆。</h3><h3> </h3><h3><br></h3> <h3> 呼家楼中学,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桑,我们又来到你的身边。离别时还是少年,归来已年近古稀。</h3> <h3> 为参加告别母校、奔赴边疆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周世藻风尘仆仆从上海专程赶来,6月22日凌晨到达北京南站。</h3> <h3> 郑波早上六点就从通州的家里出发,到北京南站迎接从上海专程赶来的多年好友。</h3> <h3>张荣华大姐被邀参加连队组织的赴边五十周年纪念活动,身在外地不能回京,出发前特地在母校门口拍照留念。</h3> <h3>为表达对母校对同学战友的深挚情意,荣华姐特意为同赴边疆的每一位同学制作了"呼家楼中学"校徽。</h3> <h3> 郑波和高为民一起,讨论核实呼家楼中学赴边疆全体同学名单。</h3> <h3> 包生给前来聚会的同学们发放具有纪念意义的"北京呼家楼中学"校徽。这是荣华姐提前为大家准备的珍贵礼物。 </h3> <h3> 万建新最近身体欠佳,为能让他如愿参加纪念活动,一向热心仗义的武捍大哥专门开车去接他。看,和同学们见面,有多么开心快乐!</h3> <h3> 经年不见,再次相聚,多少惦念与思念,不知从哪儿开始说起。</h3> <h3> 带着年轻时纯真的微笑,我们的心永远不会老。</h3> <h3> 高为民同学热情爽朗,乐于助人并有很强工作能力。退休以后,她仍在从医的岗位上工作多年,帮助过无数病患和战友。我和我单位同事,从她曾经工作过的团结湖医院学到的鹤翔桩法,一直受益至今。</h3> <h3> 俞克贤是我最尊敬的学长,曾是我在中学初一二班时的辅导员。当年,我就被她的品格、思想和学识所具有的魅力吸引,下决心和她一起走上社会奔赴边疆。几十年来,她一直像大姐一样关心照顾我,用自己的品质和人生经验影响我。感谢和你一路相伴,你给我所有的帮助,我都会谨记在心,并温暖和激励我今后的时光。</h3> <h3> 杨若兰原是十三团宣传队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宣传员。在兵团艰苦的岁月里,给我们带来无数激励和美的感受。现在,她是一对龙凤胎的外祖母,为不错过这次聚会,打车带着小龙子来了。</h3> <h3> 包生一直是我们这个群体的老大哥,是我们所有纪念活动的组织策划者。感谢你包生,呼家楼中学同学们的凝聚力感召力,来自于你、还有和你结下一辈子情义的武捍、郑波。</h3> <h3> 到处可见郑波忙碌的身影。从"总工程师"岗位上退下来的他,不但精通英、日两种语言,还是创新技术上的高手,他出于帮助弱势群体的爱心设计的轮椅助推车,不但轻便且更实用,曾经被北京、湖南等几家电视台多次报道,在平民百姓、老幼病弱群体中广受欢迎和好评。</h3> <h3> 两位专业摄影师,如此投入和敬业。</h3> <h3>从左至右:东 培 宋国华 沈包生 杨若兰 郑向东 刘志军 黄振刚 孟 红 周世藻 刘巨妹 高洪明 高纪春 李丹英 俞克贤 诸葛峰 程晓峰 万建新 高为民 郑 波 李秀兰 武 捍 陆 军 杨志维 赵兰英</h3> <h3> 全体女同学合影。</h3> <h3> 呼家楼中学赴三连部分同学合影。</h3> <h3> 呼家楼中学赴五连部分同学合影。告慰过早离开这个世界的同学和战友,愿你们安好,请在天堂为我们祝福。</h3> <h3> 初三一班合影,我也被邀参加。</h3> <h3> 初三五班部分同学合影。李丹英同学胳膊受伤,是带着夹板来的。这样具有重要意义的聚会,怎能缺席?</h3> <h3> 从小学到中学都在一起的同学合影。</h3> <h3> 呼家楼中学,我的母校!少年时曾在这里的三年时光,留下多少成长的记忆。</h3> <h3> 去餐馆。兴高采烈相伴而行,走在五十年前上学曾经走过的路上。</h3> <h3> 当年的老北大荒酒,因年代久远已经有些挥发浓缩,周世藻一直珍藏。今天特意带来,蕴含了多少同学战友情意!</h3> <h3> 难得有机会重新聚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题。</h3> <h3> 美女四人组合。</h3> <h3> 小花絮,眼镜秀。是在为哪个品牌做广告吗?</h3> <h3> 中午的聚会正式开始。包生作为纪念活动策划组织者"三结义"代表发表讲话,介绍策划组织全过程。谢谢你们,辛苦了!感谢与你们一路同行,让我们的同学战友情如此密切和美好。</h3> <h3> 郑波回忆了许多在兵团的难忘经历和趣事。他在兵团时曾参加过六次救火。第一次去救火的路上,看到火势迅速凶猛,他急忙把自己戴的两枚毛主席像章分给同学宋国华一枚。想如果不幸牺牲,两人胸前都戴有毛主席像章…。</h3> <h3> 郑波介绍他们特意为纪念活动设计制作的纪念卡标识,活动结束后会和照片一起发给同学们。</h3> <h3> 周世藻是全团最早被选送到大学的同学,也是同学战友聚会的积极参与者。我们的每一次纪念活动,都不会缺少他的身影。千里迢迢赶来,(因已订好去泰国女儿家的机票,当天晚上还要赶回上海。)当然有许多感慨要和同学们讲述。</h3> <h3>"告别母校、奔赴边疆五十周年,这样的纪念日一生当中只有一次,错过了就永不再有。所以不管时间有多紧,困难有多大,我一定要来!"……激情的讲话令人动容。</h3> <h3> 克贤以成熟稳重、博学多识、刻苦勤奋的风范获得大家的尊重,说起在兵团十年的经历,无限感慨。她在延兴教的许多学生,也已经是人民教师了。</h3> <h3> 为同学们深情朗诵一首汪国真的诗篇,简练动人的文字直触心底,美的令人落泪。</h3> <h3> 《让我怎样感谢你》</h3><h3><br></h3><h3> 让我怎样感谢你?</h3><h3>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h3><h3>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h3><h3>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h3><h3><br></h3><h3> 让我怎样感谢你?</h3><h3>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h3><h3>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h3><h3> 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h3><h3><br></h3><h3> 让我怎样感谢你?</h3><h3>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h3><h3> 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h3><h3> 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h3><h3><br></h3><h3> 让我怎样感谢你?</h3><h3>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h3><h3>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h3><h3>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h3><h3><br></h3> <h3> 学长们的发言,激起许多往事的回忆,令人心潮澎湃。在如此重要的时刻,也要表达一下自己几天来难以平复的心情。</h3> <h3> 写了一首小诗,送给我的母校、学长和战友们,也送给十年难忘的兵团岁月。</h3> <h3> 赞 美</h3><h3><br /></h3><h3> 岁月的阡陌 宿命般</h3><h3> 领我们走进</h3><h3> 醉美的轮回 </h3><h3> 曾历经难以想象的苦难</h3><h3> 更收获人生最宝贵的回馈</h3><h3> 尽管 为等候今天</h3><h3> 再一次重返母校</h3><h3> 这穿越五十年的</h3><h3> 世纪之约</h3><h3> 我们已是两鬓斑白</h3><h3> 满面风尘</h3><h3><br /></h3><h3> 岁月如两生花开 </h3><h3> 曾经绽放于一九六八年</h3><h3> 呼家楼中学</h3><h3> 那个葱茏的夏季</h3><h3> 也曾绚丽在黑龙江畔</h3><h3> 风雪交加的</h3><h3> 十载隆冬</h3><h3> 如今 花落无声</h3><h3> 我与学长们</h3><h3> 在白发隐现的思念里相拥</h3><h3><br /></h3><h3> 岁月流转中</h3><h3> 点点斑驳的芳菲</h3><h3> 足以辉映五十年</h3><h3> 这醉美的轮回</h3><h3> 不需要计算人生</h3><h3> 有多少得失</h3><h3> 也不再思考逝去的青春</h3><h3> 是否无悔</h3><h3> 我脸上的每一滴眼泪</h3><h3> 都是感恩 都是赞美</h3> <h3> 为我们的友谊,为我们的共同经历,干杯!</h3> <h3> 又来到天安门广场,它以庄严雄伟之姿,见证了我们五十年前从北京出发,在这里宣誓的情景,见证了我们奔赴边疆二十周年、四十周年纪念在这里相聚合影的难忘经历。今天,天安门广场,我们又来了!</h3> <h3> 第三次合影。与二十周年、四十周年合影一起,会留下里程碑式的纪念,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h3> <h3> 周世藻和大家道别,要去北京南站乘车赶回上海了。</h3> <h3> 再见,学长们!再见,我的战友!愿我们在纪念奔赴边疆六十周年的时候,还能在这里重相聚!</h3> <h3> 感谢沈包生、郑波、东培、高为民、周世藻提供的珍贵照片。</h3><h3> 借一位老友的赠诗作为此篇的结束语。</h3><h3> 黑土荒甸是我家,筚路蓝缕度芳华。</h3><h3> 重回母校再相聚,夕阳开遍幸福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