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第三天:5月12日以弗所古城——是土耳其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回溯到两千多年前,土耳其东南的爱琴海、地中海沿岸,一直被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等王朝纳为版图。古希腊、古罗马的悠远文明数千年在这里深深植根。王朝的交替,宗教的变迁,古代帝国辉煌的历史,为现在这个以伊斯兰宗教为主导的国度,存留下众多的让人惊叹的文明遗迹。其中的以弗所遗址,就是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大最完整的希腊罗马古城。</h3> <h3>以弗所常常被西方人称之为土耳其的庞贝,但以土耳其的庞贝来形容以弗所是有失公允的。以弗所是地中海东岸保存得最完好的古典城市,也是早期基督教的重要中心。在城市规模、历史、经济、宗教影响力等诸多方面,庞贝都难极其项背。庞贝的瞬间毁灭定格了当时的城市和生活形态,后来的挖掘保护修复非常完整,因而更广为人们所知。201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h3><h3> 这是土耳其目前保存最好古城露天遗址,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大的古希腊及罗马古城。</h3><h3> 莎莎导游说,我们看到的这些古城遗迹,还不到古城原貌的十分之一,古城面积是意大利庞贝古城的8倍!生活在这里的人口,最多的时候有50万!可以想像当时古城的盛况 !</h3><h3> 以弗所最早的意思是"母亲女神的城"。遗址位于伊兹米尔市东南40公里处,邻爱琴海,早先是个海港城市。目前的遗迹是公元初年前后古罗马时期的遗迹,这里曾经是古罗马的国都,人口达到25万!</h3> <h3>进入以弗所遗址,首先见到的是一个个拱形组成的一座大型浴场,名瓦利乌斯浴场(Varius)。这个浴场是罗马人在大约公元2世纪的时候修建的。据说这个浴场是为访客准备的,仿佛感到古代罗马人待客之礼是进门先洗澡。这个浴场虽然已经毁的不成样了,但从几个残存的拱门看还是体现着厚重的罗马风格。</h3><h3>石路继续往前走,我们依次看到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小剧场、国家市场、城市公共会堂(市政厅)等建筑遗迹</h3> <h3>这是当时的水渠</h3> <h3>以弗所古城在历史上遭遇了几次地震和火灾,遗址被严重摧毁,虽然罗马人也曾开展修护工作,但随后基督教的兴起,这个信仰多神的希腊古都,逐渐被历史的尘埃淹没,成为废墟。</h3><h3><br /></h3><h3><br /></h3> <h3>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建于公元前1世纪。它是罗马执政官维护秩序、进行审判和解决商业纠纷的地方,也是公民集会的场所。</h3><h3><br /></h3> <h3> 早在古希腊时期,凭借便利的海上贸易,这里就是地中海一座繁华的城市。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将以弗所纳入希腊帝国版图后,以弗所迎来最兴旺发达的时代,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古城废墟,基本上就是那时的建筑!</h3><h3> 所有建筑少不了石柱,而且多为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爱奥尼柱式起源于前6世纪中叶的爱奥尼亚。古希腊民族之一的爱奥尼亚人居住在小亚细亚(今土耳其)西南海岸和岛屿上,以弗所就是当年爱奥尼亚人居住的地方。爱奥尼柱式就是起源在这里,到前5世纪才传入希腊大陆。我手扶着的就是爱奥尼柱式的柱头!</h3> <h3> 古城以弗所(埃菲斯)是为女神阿耳特弥斯而建,因当时帝王资金雄厚,有不少大手笔的建筑。阿耳特弥斯神庙规模宏大,曾被列入世界七大奇观之一,进行过多次重建,最近的一次是在公元前3世纪。现存的遗址还包括这里的斗兽竞技场、集市、浴室和塞尔萨斯图书馆。</h3> <h3>这是土耳其导游莎莎在为我们讲述古代议事厅兼音乐厅的由来,议事厅是分等级的,最下面几排大理石是等级最高的议员才能坐的位置!这是一座小型剧场(Odeon),是元老院议员们的聚会场所,也用来举办音乐会,最多可容纳1400人。据说剧场原有木质屋顶,后来朽掉了。剧场建于公元2世纪。</h3> <h3>团友在想象当时座位的排列情况</h3> <h3>这种议事厅与大剧场很容易混淆</h3> <h3>不忘与莎莎美女导游合影一张</h3> <h3>这是城市公共会堂(市政厅),为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建于公元前3世纪。</h3> <h3>就在此地澳洲考古学家在市政厅墙后发现女神雕像阿尔忒弥斯的雕像。挖掘出来的阿尔忒弥斯雕像与别处的迥然不同,不是身背箭囊,手牵麋鹿的经典造型,而是上身布满如葡萄般的乳房,下身布满各种动物和家畜,表示物产丰富,可养活很多人类。可以说这是以弗所特有的。这座雕像现存于以弗所考古博物馆。遗憾没有见到真品。</h3><h3> 这是在网上查阅的图片和资料:3000年前一块巨大的陨石掉落到以弗所,它的表面有很多的突出,形状就像是女性的乳房。当地居民认为这是希腊神话中的女神阿尔忒弥斯降临,于是将它雕刻成神像供奉在阿尔忒弥斯神庙中。这座高耸入云的神庙始建于公元前652年,历经100多年才告完成,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h3> <h3>古代为库柏勒大神母(安纳托利亚丰收女神)和阿尔忒弥斯的崇拜中心。阿尔忒弥斯神庙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罗马时代以弗所是亚细亚省的首府和罗马总督驻地。圣保罗曾到过此城。19-20世纪开始发掘遗址。供奉着被希腊人称作阿耳忒弥斯的"以弗所女神"。阿尔忒弥斯神庙现在只能找到很少的遗迹。</h3> <h3>往下走看到一块雕着一支手杖上盘绕着一条蛇的图案,这个浮雕叫"蛇杖"。 这是一个原本安置在医院前面的石碑,上面的浮雕非常经典,其图案沿用至今。</h3><h3> 这个图案来源于古希腊"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的故事:传说阿斯克勒庇俄斯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他的医术非常高明,以医治世间凡人为己任。有一天,当阿斯克勒庇俄斯正在潜心思索一项病例时,一条毒蛇爬过来,还盘绕在他的手仗上,阿斯克勒庇俄斯大吃一惊,当即把这条毒蛇杀死了,谁知这时又出现了一条毒蛇,口衔药草,把药草敷在死蛇身上,然后死蛇居然复活了。于是阿斯克勒庇俄斯悟到:蛇虽然有毒、会致人于死地,但蛇又有神秘的疗伤能力。从此以后,阿斯克勒庇俄斯去各地行医时,带着一条盘绕着蛇的手杖。在医神的示范下,从事医疗行业的人们纷纷效仿,于是"蛇杖"成为了西方医疗行业的标志。</h3><h3> 今天我们在救护车、医院等地方都可以看到这个蛇杖,世界卫生组织的会徽、原中国卫生部部标、中华医学会的会徽、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的徽标等都采用了蛇杖的图案。</h3> <h3>这座石碑的一面有权杖与蛇的图案。杖与蛇的图案起源于希腊神话中"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故事,他拥有一根由蛇缠绕的手杖,而他女儿健康女神阿克索则代表"药神",很多壁画中,阿克索用钵状药碗喂养一条长蛇。"阿斯克勒庇俄斯之杖"代表"医学",而"阿克索之碗"则代表"药学"。图案随着希腊文化传播遍布西方国家。<br /></h3><h3> 另一幅浮雕上是个人物,据说是古希腊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的赫尔墨斯(Hermes)。赫尔墨斯是宙斯与阿特拉斯之女迈亚的儿子,罗马又称墨丘利,出生在阿耳卡狄亚的一个山洞里,最早是阿耳卡狄亚的神。他一手持魔杖,一手牵着公羊,穿着有翅膀的鞋,可以飞来飞去,故成为宙斯的传旨者和信使。他有不少头衔,他被视为商业之神、旅者之神,交通之神,还是畜牧之神、健康之神、雄辩之神,是希腊各种竞技比赛的庇护神,甚至还是骗术与偷盗之神。但他主要还是众神的使者。传说他发明字母、天文学和数学。他多才多艺,还是七弦琴和短笛的发明者。他的魔杖可使神与人入睡,也可使他们从梦中苏醒过来。据说法国著名奢侈品名牌"爱马仕",就来自于他的名字。</h3> <h3> 在权杖与蛇图案雕刻旁边,就是正在修复中的古代医院(图左)。</h3><h3> 再往前是一座神殿的遗址图密善神殿(图右),这曾经是一个两层楼高的宏伟建筑,为祭祀罗马皇帝图密善(Domitian又译作多米提安)而兴建的。图密善(公元51年96年),是罗马历史上公认的几位暴君之一。公元81年他宣布自己为"国王和神"。 据说这是第一座在世皇帝为自己建造的神殿。由于不得人心,当他被仆人在寝宫卧室杀死后,人们迅速把他的名字从纪念碑抹去,转而刻上了其父亲的名字,称为 维斯帕西安(Vespasian,又译作韦帕芗)神殿。还有一种说法,神殿是为其兄提图斯(Titus)皇帝而建的。今天神殿已经不见踪影,只剩一个地基、几根柱子和零星的碎石块。原建筑最高处树立着图密善的巨型雕像,他紧攥拳头的大理石手臂和保存完好的头像现存于伊兹米尔考古博物馆。</h3> <h3> 医院是座庞大的建筑,但现在已破败得不成样子</h3> <h3>以弗所是土耳其人对这座古城遗址的称呼,《圣经》里则称这里为埃菲斯,说大约在公元34~45年间,圣母玛利亚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后,由耶稣的门徒圣保罗带领,来到以弗所附近的山上安度晚年。</h3> <h3>圣保罗曾经以此为基地散布福音;圣约翰曾经在这里,将基督的生涯和教导写成'约翰福音';后来他也葬身在此。 所以,这里是基督教徒心目中的圣地!</h3> <h3>"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曾因圣母玛利亚、耶稣十二使徒之一的约翰在这驻足,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就出生在这里,还有哲学家帕拉图、亚历山大帝、克娄巴特拉等历史名人也来过这里,使以弗所的名气变得更为著名。</h3> <h3>往前走右侧是曼米尔斯纪念碑(Monument of Memnius)。又译作梅缪斯,曼努斯,美米乌斯。公元前87年,作为罗马领地的以弗所被本都王国(Pontus)国王米特里达梯(Mithridates)六世征服,并屠城杀死了8万罗马人。后来罗马的东征军统帅苏拉(Sulla)率罗马军队击败了米特里达梯六世,并最终夺回以弗所,成为罗马人的英雄。他的孙子曼米尔斯为了纪念祖父的战绩和大屠杀事件,在以弗所竖立了这座纪念碑。</h3> <h3>考古学家们在这里,用刷子工作了150年后,才呈现出来的古城的一角。考古结果最终确认,这就是《圣经》里所记载的那座著名的城市埃菲斯</h3> <h3>不远处散落着奈基—胜利女神(NIKE)的浮雕。浮雕中女神手中有一束花,是一个身材健美、长着翅膀的美女,衣袂飘然,像是从天而降。胜利女神的希腊语名字叫耐克(Nike),罗马语名字是维多利亚(Victoria),经常与运动联系在一起,夏季奥运会的奖牌上也有她的图像。据导游讲这个浮雕还是全球著名的体育运动品牌NIKE的商标图案来源。耐克那个大大的打勾就是来源于这个浮雕的灵感。我们的导游把一个团友的耐克鞋放在上面做对比!</h3> <h3> 沿途,在众多的罗马柱之间,还看到一些没有头像的人物雕塑。雕塑身上那精美飘逸的衣袂褶皱,表现出来的丝绸、棉布的质地感,据说没有头颅并不是地震或人为破坏,这是古代最早的广告,哪位商人出钱,就可以把自己的雕像放上去。</h3> <h3>走着走着,我们就到了赫拉克勒斯之门(Gate of Hercules)上的两位门神浮雕,游客简称这是大力神门。共有两层建筑,地下有宽大的拱形通道,上层排列六根柱子,现在看到的只有两边立柱,柱子上浮雕图案是赫拉克勒斯和内梅亚狮子格斗的画面!</h3><h3> 因为赫拉克勒斯在希腊神话中是大力神。 赫拉克勒斯 Heracles,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主神宙斯 Zeus 与阿尔克墨涅 Alcmene 之子,因其出身受到宙斯妻子赫拉的憎恶。他神勇无比、力大无穷,后来他完成了12项被誉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此之外他还解救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h3><h3>赫拉克勒斯</h3><h3> 赫拉克勒斯英明一世,却最终遭小人迫害,难耐痛苦而自焚身亡,死后升入奥林匹斯圣山,成为大力神。在此,以弗所建造者,将他作为护门神。</h3> <h3> 进了大力神门,就进入了以弗所的内城</h3> <h3>往前走库里特斯大道右侧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建筑,这就是献给罗马皇帝图拉真(Trajan)的喷泉,是以弗所最美丽的古迹之一,约建于110年,是供奉古代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第二任皇帝图拉真皇帝的建筑。图拉真(Trajan)是公元98年至117年的罗马皇帝,"五贤帝"中的第二位,在位期间功绩卓著,将罗马帝国的疆域扩张到了历史上的最大范围。喷泉建筑两层结构,造型精美。地面立柱头是复合风格的装饰,上层则是科林斯风格。喷泉纪念物由一些雕塑组成,中央壁龛内是图拉真雕塑,图拉真皇帝的雕像曾屹立在池子中央,如今这尊巨大挺拔的雕像只残存了一只脚和底座。这座废墟尽管只剩下残破的拱门和石柱,但是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千万年前古文明的辉煌灿烂。图拉真之泉池长20米宽10米,周围被石柱和塑像包围着,建筑前方的喷泉池遗迹造型仍可辨识。<br /></h3> <h3>路边的商铺遗址</h3> <h3>断壁残垣也充满美感</h3> <h3>这是著名的哈德良神庙,是以当时的罗马皇帝命名的,是典型柯林斯式神庙的代表,是以弗所的精美建筑之一,门口有保存完好的精致拱门,十分值得驻足欣赏。</h3> <h3>哈德良神庙:展现给我们的是由科林斯式圆柱顶擎着圆拱形门廊。神庙建于118-138年,哈德良本人于128年来到这里,这座神殿是献给他的。神庙的结构巧妙,装饰精美。外拱的正中刻有命运女神堤喀(Tyche)(有说是胜利女神)的雕像,里层拱门刻有蛇发女魔美杜莎(Madusa)的雕像,女魔是作为神庙的守护神用来吓阻邪恶的,取其强悍特质来保护此庙。内墙的横梁上雕刻了不同的神话人物,一侧是希腊时代的;另一侧刻画了亚马逊(Amazon)女人国的人物。</h3><h3> 哈德良(Hadrianus),人称"天才组织者"和"旅行家皇帝"。他最大的功绩是重建了整个帝国的安全保障体系,将图拉真打下的江山很好的巩固了下来。在哈德良长达21年的统治中,只有7年在意大利本土度过,其余时间都是"在路上"的状态,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旅行家皇帝。哈德良所到之处,都会修建以自己命名的建筑,如拱门、神殿、长城、别墅等等。<br /></h3> <h3> 在神庙的对面的斜坡联排住宅是富人住宅区,如今仅剩残垣断壁,但通过地上的马赛克还可以看到一些当年奢华的痕迹。与其相连的有一处钢架与塑料板材连接在一起的大棚。里面遮住的是整个景区唯一没被裸露的建筑遗迹露台屋(Terrace Houses),进去需要另购15里拉的门票。由于跟团游没有富裕时间进去,所以只好擦肩而过了。据说露台屋是以弗所很值得一游的景点,是展现古罗马奢华生活的场所。在里面可欣赏到当时贵族的家居环境设施和精美的装饰艺术,有精美的壁画以及地板上漂亮的马赛克的装饰图案。3000年后的今天不过如此。</h3> <h3>哈德良神殿对面山坡上曾经的富人区,墙上装饰有鲜艳的壁画,地面是马赛克拼画。住宅的构造保存完整,据说还有利用蒸气加热的冷热水供应系统。在这里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古代富裕阶层的家庭生活。</h3> <h3>在神庙旁边有一条小巷,进入一道小门竟然是城市的公共厕所。这个厕所不是蹲式的,靠墙一溜是铺着石板的坐便池,下面接通了水道,便于冲刷清洁,据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冲水厕所。但是这里只有男厕没有女厕,也许女人方便不适合在公共场所。这里也像公共浴室那样是社交场所的一部分。清早起来第一件事莫过于此事,二千年前的古罗马的贵族们正好借此机会比肩而坐,交流信息,沟通关系。<br /></h3> <h3>公厕,据说开人类公共厕所和马桶之先河。公厕也是重要社交场所,能够坐在大理石的马桶上集体如厕,是高贵身份的体现。</h3><h3> 能把厕所作为游览景点的,全世界恐怕就只有土耳其以弗所的古罗马男厕了,保留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就是诞生于2000多年前的"坐便器",再仔细观察,上面还有"专用人"的姓名缩写。这样的坐便器在公共厕所里有48个,不设隔离,就是为了让贵族男人们在上厕所的时候,也能高谈阔论地社交。</h3><h3> 据说,石头坐便器前的水槽,就是用来洗手的。坐便器下面的水流,是从浴室那边流过来的,在从下面棑走,厕所不会有臭味。贵族如果觉得石块太凉,会叫奴隶先把石块坐热。</h3> <h3>团友举着相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末节✌️</h3> <h3>克里特斯街:以当地一个祭司的名字命名,是以弗所从赫拉克勒斯门到塞尔瑟斯图书馆之间三条主要街道之一。循着斜坡往下看,可以看到远处图书馆的宏伟外观。</h3><h3> 当时的街道上商队云集,行者如织,两旁曾建各种神殿、纪念品店、丝绸店等等店铺,从这条大道一路走能感受到当年以弗所人民生活的繁荣景象!</h3> <h3>这条笔直的罗马大道,两侧汇集了各种商铺、会所……若不能穿越回去,请一定发挥你的想象力在脑海里还原一下吧! 大道两边有富人们设施齐备的"别墅",也有为贫民们准备的露天公厕。有时,有钱有身份的人为了避免严冬坐坑的寒冷,会雇人把坑捂热……我也是醉了! 大道的尽头是图书馆,在废墟的间隙中也能一眼望到它,看来知识总是会高高在上、闪闪发光的呀!</h3> <h3>"高大上"的塞尔索斯图书馆,就位于主干道的尽头,是以弗所最醒目的遗址建筑,许多旅游宣传资料都用它做封面。</h3><h3> 世界知名的塞尔索斯图书馆,建于公元135年,是一位总督为纪念其已故父王而盖的。可惜2000多年前那富丽堂皇的图书馆早已被毁,现在仍然巍然耸立着的,仅仅只是其一部分薄薄的廊柱、立面而已,犹如被古人遗忘在历史舞台上的一块"立体布景",默默叙述着2000多年前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塞尔索斯图书馆高16米、宽21米,大门用不同颜色的大理石建成。</h3><h3> 图书馆正面分上下两层,底层设有四座女神的大理石立雕,分别代表智能、勇气、知识和美德。 其中有两座比较完整,容貌美丽,气质高贵,栩栩如生,另外两座女神只剩下躯干,雕像已经不完整了。</h3><h3> 这个地方与我们去年去的约旦杰拉什罗马古城遗址(中东庞贝)特别像,但约旦的杰拉什规模更大一些!</h3> <h3>与文明高雅图书馆不相称的是,旁边有两个拱门的就是个妓院,图书馆下层有秘密通道直通妓院。据说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给贵族到妓院嫖娼提供方便,他们可以谎称到图书馆去看书,寻花问柳却又不失面子,因为妓院也是普通人和水手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可见古罗马的贵族是多么的虚伪,用我们中国话来说就是:"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h3> <h3>在通往图书馆的路上,还有一处有趣的脚印,这里曾是古希腊的妓女的揽客街,妓院前有一块为进出妓院的人专门设置的告示,白色大理石左上方表示性爱,下面是男女两个脚印,达到或超过此脚印的长度,说明已成年,才能踏入妓院;方块象征钱包,至于那颗心,是表示:NO MONEY NO HONEY,妓院方向雕刻着女人头像、一枚硬币和一颗心,其中的暗示都会知道。这算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妓院广告吧。</h3> <h3>说实话我对于小动物有些惧怕的,但猫咪在以弗所里无处不在,当我看着看着遗址,突然间又看到有一只胖嘟嘟的猫咪在这里出现了</h3> <h3>团友特别爱猫</h3> <h3> 在这里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可追溯到六千年前,以弗所古城遗址就在这一片风水宝地。</h3> <h3>这里是一片开阔的广场,这里相对于前述的上面市场被称为下面市场。是罗马皇帝卡拉卡拉(Caracalla)统治时期(公元211-217)建的,广场呈正方形,共有3个门,东北方向对着大剧场,另外2个分别在港口和图书馆。古时候这个市场就在以弗所港口码头的旁边。广场四周耸立着石柱,从遗留下的布局就可以想见当年的繁荣。除了商品买卖这里还是一个奴隶交易市场,来自四面八方的奴隶被带到这里进行交易。据考证它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奴隶市场。一些研究圣经的学者认为圣保罗在公元53-56年期间很大可能在广场的帐篷商店做过工,以维持他三年布道期间的生活。</h3> <h3>沿着大理石路走到尽头是一座古代露天剧场</h3> <h3>大剧场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希腊时代,罗马时期进行扩建和完善。剧场修建经历了5个世纪,才建成现在这个样子。剧场坐落在山坡上,是希腊风格的半圆形建筑,观众席沿山势逐渐升高,乐队在一块敞开的呈马蹄形平台上演出。入口又掺杂拱形门等罗马建筑元素。剧场可容纳二万五千人,是上演各种剧目,以及市民参加公民会议的场所。还是角斗士与猛兽对决的场地。现在每逢夏季都要举办大型音乐会,音响极好,仅限于演出古典音乐。<br /></h3> <h3>我最喜欢的这个能容纳二万五千人的露天剧场,这是远处拍摄全景拍到这个画面。罗马风格的剧场都是如此大气,使得我对几天后的阿斯潘多斯圆形剧场更充满了向往!古城很大,还有不少都未挖掘开发,但我觉得这样就已经够了,让我们在心中留下更美好的想象与憧憬更好! 在这样的地方,不知道要怎么拍照留念才算合适,只寥寥几张以不破坏景致为好。古罗马风格的古城,有很多有罗马柱的建筑。</h3><h3> 在路上,回眸远望露天古剧场,工程真是浩大之极,不愧是以弗所最宏大、最完整的建筑,在古城景点里排名第一,实至名归。</h3> <h3>第三天的5月12日下午,我们乘了近四个小时的大巴,来到了举世闻名的棉花堡。这是景点门口的导览图板</h3><h3> 棉花堡:在土耳其的纺织工业重镇Denizli,位于西南部山区,距离伊兹密尔约二百公里。土文pamukkale是由Pamuk(棉花)和Kale(城堡)两个字组成的,棉花是指其色白如棉,远看像棉花团,其实是坚硬的石灰岩地形。城堡是说它由整个山坡构成,一层又一层,形状像城堡,故得名棉花堡。</h3><h3> 但凡来过土耳其的朋友,大概都有去过这个被誉为世界七大自然奇观之一的"棉花堡"。这个罕见的,带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的旅游景点又被人们推荐为:一生一定要去的50处美景之一。由此可见"棉花堡"的无比神奇和美妙。</h3> <h3>美女导游莎莎是学考古的,所以对于讲解历史文化很有见地!</h3> <h3>这是棉花堡附近的希拉波利斯古迹遗址:至今残存着希腊风格的澡堂、拱门、横梁、石柱长廊、指向天空的大理石柱,它们全部由雪白的大理石雕筑而成,花纹繁复,造型宏伟。</h3><h3> 希拉波利斯古城遗迹(Hierapolis),建于公元前190年,贝加蒙王朝(Eumenes)二世时期。由于历年来的地震,此地早已为废墟。目前还遗留有大浴场、竞技场、街道、大剧场和古坟场等残垣断壁。棉花堡温泉与希拉波利斯古城遗迹同处一地,1988年她们一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 <h3>倒在空地上孤独的月女神殿,永远在月光下闪烁清冷的光辉。</h3> <h3>两千年前,从希腊时代起,棉花堡就是温泉疗养胜地,如今更是远近驰名,成为土耳其最重要的观光景点,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h3><h3> 对于有着丰厚旅游"资本"的土耳其来说,如果伊斯坦布尔是欧亚文化差异碰撞出的完美城邦,那么棉花堡就是偏爱土耳其的造物主赐予这里的杰作!</h3> <h3>站在山顶举目眺望,葱茏大地的远处是朦胧的山脉,翡翠色的池塘旁耸立着一座用仿佛用棉花堆积成的白色城堡,这就是棉花堡。</h3> <h3>棉花堡位于土耳其西南部。山顶的泉水顺坡轻缓流淌,经过千百年的漫长岁月,泉水中的矿物质沉淀下来,把整个山坡染成白色,远看仿佛朵朵洁白的棉花聚集在一起,山坡层层叠叠,如同城堡,故此得名。 </h3> <h3>棉花堡长2500米,宽500米。当地政府严格规定,凡进入棉花堡的游客必须赤脚,以防鞋底磨损或污染堡上的石灰岩。</h3> <h3>欢快喧嚣的孩子们,静谧的白色岩石,一池温柔的湖蓝色,构成一幅像诗、像画、更像音乐的优美意境。 </h3><h3> 此地多温泉,温泉自洞顶流下,将山坡冲刷成阶梯状,平台处泉水蓄而成塘,人们可坐在里面泡温泉。泉水中的矿物质沉淀下来,把整个山坡染成白色,像露天溶岩。泉水温度平均有36摄氏度,水的酸碱值大概6左右。四个泉眼的流量达到每秒25升。这些温泉水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向西北方向延伸70公里,一直到阿拉斯希尔。据科学鉴定,泉水富含钙、镁等矿物质,据说对很多病痛都有神奇疗效。 </h3><h3><br /></h3> <h3>泉水顺小溪涓涓流淌,在阶梯平坦的坑洼处汇聚成一方方池水,映照蓝天白云。碳酸钙给"棉花堡"披上了一层绚丽的洁白,看似洁白如棉花,实际上踩上去扎的好痛,又硬又滑又疼,一不小心就会摔倒,所以走在上面要小心翼翼的。</h3><h3><br /></h3><h3><br /></h3> <h3>时光把古老的小亚细亚土地上那些曾经辉煌的都城,蹉跎成如今的废墟,而这洁白的棉花堡,依旧绿水如镜,丘岩如冰,沐浴着众神的光辉,成为永恒的奇迹。</h3><h3> 图片上的棉花堡虽洁白无瑕,却也不能反映出真实地貌恢弘气势带给人的惊艳之感。洁白如玉、似棉絮一般堆积成的城堡,玉一样的半圆形白色天然阶梯层层叠叠,如雪砌的梯田,涓涓细流从岩间潺潺流下,在台阶之间,一汪汪水池,犹如雪衬翡翠,清丽炫目。</h3><h3> 从上往下看,一方方温泉平台像一面面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从下往上看,像刚爆发完的火山,白色的岩浆覆盖了整个山坡,颇为壮观。棉花堡的形成,正是由于地下温泉水不断从地底涌出,其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br /></h3> <h3>但我更愿意相信,那个美丽的传说:曾经,牧羊人安迪密恩为了和希腊月神瑟莉妮幽会,竟然忘记了挤羊奶,致使羊奶恣意横流,盖住了整座丘陵,使之洁白如玉、似棉似絮,远远地看上去就像是一座铺满了棉花的城堡。渐渐地,这片丘陵的名字再没有人提起,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童话般可爱的名字帕姆卡莱(棉花城堡)。</h3> <h3>棉花堡:富含矿物质的地下水从100米高的山上翻滚而下,经过长年累月,奶白色的钟乳石层层叠叠,聚结成棉花装的岩石,这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棉花堡。层层叠叠数千尺,漫天飞花落九州的这些沉淀在地质上属于第四纪,人们认为它来自中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一个过渡断层。这里像是刚刚爆发完的火山,白色岩浆顷刻之间冻结成开出花朵的诱人冰川。<br /></h3> <h3>泉水顺小溪涓涓流淌,在阶梯平坦的坑洼处汇聚成一方方池水,映照着傍晚的天空,连二只狗狗也欢快的在上面嬉戏!</h3> <h3>公鸡是此处的吉祥物</h3> <h3>这是帕姆卡莱古温泉游泳池,池底是真正的古罗马遗迹,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曾在这里沐浴,"花样姐姐"也在此游泳。<br /></h3> <h3>这些古迹遗址不知是否是人为搭建所为?</h3> <h3>滑翔伞勇者展翅翱翔</h3> <h3>巧遇一对拍婚纱照的情侣,待嫁新娘甜蜜地微笑着</h3> <h3>第四天5月13日一大早,我们来到了棉花堡公园,准备前往地中海度假胜地安塔利亚。</h3> <h3>棉花堡是世界上惟一拥有露天钟乳石和石笋地形的自然奇观,依旧傲娇地以温泉睥睨其他湖光山色。</h3><h3>昨天傍晚的景色与今天一早有所不同,可能是光线和角度的关系,各有各的美,也更有一番风味。</h3> <h3>三个神采奕奕的解放军姐姐站在这里更加显得英姿飒爽!</h3> <h3>从山上棉花堡下来的温泉水,在山下形成一个小湖泊,尽管面积不大,但在这里与棉花堡交相呼应,山水相衬,成为一道十分靓丽的风景线。</h3> <h3>第四天:5月13日坐了五个多小时的大巴,到了安塔利亚地中海边的古城,它在土耳其南面,是地中海边的一个美丽的城市。 2015年G20峰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安塔利亚的古城保存了古罗马的遗迹,配上那湛蓝的地中海,让这座悬崖边上的地中海边明珠充满温柔和浪漫!</h3> <h3>我们来到安塔利亚老城。老城建在悬崖之上,我们在老城逗留的时间是一个下午,有两个选择,一是沿着地中海看海岸风光,一是逛古城小巷。我们多数团友选择了前者,团里就我们四个人决定先不去地中海边,沿着古城墙的卡勒伊奇老城慢慢逛一圈。卡勒伊奇老城区实际位于高高的城墙上面,地势险要,居高临下,相当有战略意义。</h3> <h3>这是一道老城门,我们漫步在弯弯曲曲的狭长街道,这里充满了古典的韵味。沿着那阶梯式的窄道往下走,街旁都是各式纪念品小商铺,卖的都是当地的纪念品和特产,商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h3><h3><br /></h3><h3><br /></h3> <h3>安塔利亚的卡勒伊奇位于地中海安塔利亚湾海边,这座城市有着漫长的历史足迹,老城有着弯弯曲曲窄长的街道,附近是地中海的海岸,海湾波光云影,衬着巍峨秀丽的山峦,使这里的景色十分壮美。</h3><h3><br /></h3> <h3>我们先沿着曲曲弯弯的小巷,穿过一道老城门,来到了罗马海港码头。逛地中海的团友要从这个地方与我们分道扬镳了,我们也要看一下这个著名的罗马海港的尊容。码头不大,停留一排装饰的古色古香的游艇。远处的防洪堤上矗立着一座灯塔。</h3><h3>安塔利亚自罗马拜占庭时期以来,便是土耳其重要的港口,海湾幽蓝的波光与天空蔚蓝的色泽连成了一片,海天一色,非常壮观。<br /></h3> <h3>这里被当地人称为罗马海湾,闪着纯蓝光泽的海湾岬角里,停靠着各种游艇和渔船,五颜六色的船只密密麻麻地拥塞住了整个海湾。</h3><h3> 海湾里有许多小游艇,还停满了各种木制的大游船,有着小城的静谧之美。这里的游船大多造成海盗船形状,为了招揽客人,许多船家还免费提供有特色的船长衣和帽,供游客拍照!</h3> <h3>安塔利亚几乎没有大片的海滩,海岸边都是大块大块的礁石,它们年复一年地被地中海海水冲刷,显现出各种不同的形状</h3> <h3>我们沿着城墙根走看到了街道,许多错落有致、古色古香、傍山而造的石头房子,紫藤、绿树、三角梅等的枝蔓,从山体缝隙或老房子的转角处冒出来,一簇簇地垂荡下来,因而有的墙面是一片红色,有的墙面紫绿斑驳,加上窗台上、篱笆上的各种鲜花,很有情调。</h3> <h3>走在这样的街上,你会觉得自己回到了中世纪,回到了奥斯曼王朝</h3> <h3> 卡勒伊奇是一个建立在安塔利亚海岸边的小镇,分新城区和老城区两部分,新城是居住区,老城则以观光为主。此地濒临地中海,街道纵横交错,街道两侧是红顶的奥斯曼建筑,遍布着林林总总的商铺和咖啡馆,老城的游客并不算多,漫步老城街道,轻嗅着来自地中海的习习熏风,非常惬意。</h3><h3><br /></h3> <h3>安塔利亚是土耳其最大的旅游城市,也是一个很古老的城市,在罗马帝国之前的裴加蒙帝国就已经存在了,这里保存着许多完好的奥斯曼建筑和遗迹。安塔利亚位于地中海地区,它的对面就是埃及的亚历山大,凯末尔曾说安塔利亚是土耳其最美丽的城市。卡勒伊奇是安塔利亚的一个老城区,有钟塔、城墙、还有罗马港口,人口超过100万,也是移民最多的城市,移民以乌克兰人俄罗斯人最多。</h3> <h3>这里设计风格十分典雅,漂亮的妈妈带着可爱的宝宝在老城的咖啡店门口歇息</h3> <h3>走着走着看到了宣礼塔,45米高的伊夫里宣礼塔是老城的标志性建筑,13世纪初由塞尔柱苏丹阿拉丁凯库巴德主持建造。宣礼塔处于城市的中心位置,无论你老城的哪个角落,一抬头都可以望到它。</h3> <h3>从这里的钟楼出来拐个弯,我们出了老城来到了城市的中心。</h3><h3>矗立于安塔利亚旧市区入口处的这座钟塔是安塔利亚市中心的象征,也是游人们籍此判断方位的重要地标。堡垒状的钟塔虽然不够高大,层次分明的棱角却充满了明显的伊斯兰风格和古典美感。以钟塔为原点,游人可以从此出发,欣赏此地较为集中的清真寺、哈德良门和古城墙等建筑,在钟塔下拍一张到此一游的照片,也是游览安塔利亚的保留节目。</h3><h3>这座钟楼建于1244年,至今仍在使用。它也是老城的标志之一。钟楼原来是城墙的组成,与它不远处那截残壁是相连的。</h3><h3><br /></h3> <h3>钟楼对面的小广场上有一座雕像据说是当年奥斯曼帝国的皇帝阿塔图尔克的纪念碑,阿塔图尔克纪念碑在安塔利亚老城TRAM车站旁边的广场上,阿塔图尔克是土耳其的灵魂导师,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它的雕塑。在土耳其,国父凯末尔的塑像几乎无处不在,阿塔图尔克就是国父的意思。阿塔图尔克纪念碑附近是个大广场,很多人聚集在这里。</h3><h3><br /></h3> <h3>阿塔图尔克广场是安塔利亚市中心,也是新城和老城的分界线。广场中央的一尊塑像,国父凯末尔骑马扬臂,似乎在鼓舞土耳其人们英勇奋斗,鲜艳的国旗在他身后迎风招展,更显得威风凛凛,气势非凡。<br /></h3> <h3>国父身后是一片奥斯曼帝国时期的红顶房屋,建立在地中海畔的峭壁之上。站在观景平台上,放眼那纯净蓝色的海面,还有岸边那一栋栋赭红色屋顶的建筑,感慨色彩搭配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极其鲜艳却丝毫不俗的靓丽画面。</h3> <h3>古城墙与现代化的房屋,有轨电车、马车、摩托车在市中心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h3> <h3>市区内的公共交通工具,古董级的有轨电车,车身体量很小,行驶速度也很慢,乘客们可以随时随地跳上跳下。</h3> <h3>正宗的土耳其羊奶冰淇淋,奶味浓且韧性足,就算是把它倒过来冰淇淋也不会掉地上。卖冰淇淋的当地人时常会跟顾客开玩笑,他们会先用长长的铁锹挖起一团冰淇淋,然后放在几个套在一起的蛋筒里给你,你想去拿时突然发现是空的,正当你惊讶异常时,他又会变戏法似的把冰淇淋送到你面前,等你以为该拿到时,他又会一不留神好像要把冰淇淋掉地上了,正当你扼腕叹惜时,他却很快地用铁锹接住,然后再递到你手中,引得围观者大笑不已。</h3><h3><br /></h3> <h3>安塔利亚海湾边伫立的崖石,好似一幅天然的屏风,为卡勒伊奇城区遮挡住来自海洋飓风的侵扰,又象是卡勒伊奇小城的城墙,人们可以攀爬登顶,站在崖石边俯瞰地中海。</h3><h3><br /></h3> <h3>我们在观景平台的广场上巧遇当地的帅哥电视节目主持人和摄影师,拉着要我们与他们一起为了推广土耳其当地青少年足球录制节目,据说当晚电视台会播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