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前言】</h3><h3>我们可尊敬的朱同老师2018年6月15日23时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悲痛欲绝。</h3><h3> 几天来,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沉重,这是我1995年,距今20多年前写的一篇长篇通讯,发表在《黑龙江林业报》头版,翻箱倒柜把合订本找出来,又把文字敲出来发给大家,表示对朱老师的怀念吧。</h3><h3>这几张照片是1995年朱老师回苇返程途经哈尔滨,应哈尔滨几届同学的邀请,在哈尔滨逗留两天。几届同学陪朱老师游太阳岛时拍下的,当时还是最先进的彩色照片,现在已经退色了。20年前的太阳岛还是原生态,当时的酒店饭店还没有星级的,但朱老师为同学们夹肉夹菜的镜头还是记录下来了。朱老师,您的学生怀念您,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h3><h3><br></h3><h3> </h3><h3> 连日来朱老师的学子们化悲痛为力量,纷纷拿起笔来,歌领老师的丰功伟绩及崇高人品。为把这段历史凝结给世人,本人把大家的作品整理出来,附录在此留给后人,以光大朱同精神。</h3> <h3><font color="#39b54a"><b>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b></font></h3><h3>一一记高级教师朱同</h3><div>(转载1995年9月14日《黑龙江林业报》头版,作者张晓博。)</div> <h3> 今年盛夏时节,在苇河林区小镇,因一位离开16年的普通教师的到来,引起了一番轰动……</h3><h3> </h3><h3> “朱老师回来了!‘’立刻他教过的学生,从哈尔滨,从大庆,从山上林场,从县城,从四面八方赶回来了,和朱老师共享与老师欢聚的幸福。而朱老师没教过的学生也慕名而来,都想认识一下这位名师。</h3><h3> 是什么磁力吸引众多学生的心?又是什么样的师生之情令学生们这样激动?当亲身在这欢乐里,你会强烈的体验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一一师生间真挚的友谊。</h3><h3> 1966年,朱老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1968年只身来到苇河林业局第一中学任教,1979年离开苇河,他在苇河林业局11年教了七个毕业班。当他在江苏省镇江市收到七五届同学会邀请函时心情特别激动。20多年来,他何尝不想他的学生,何尝不想这里的山山水水。何尝不想这片曾经留下他青春年华的土地……。</h3><h3> 他回来了,仍旧是那么纯朴。他满怀激情地唱起电视剧《赵尚志》主题歌“嫂子颂”。他说“每当唱起这首歌,我就想起黑龙江,就想起黑土地,就想起黑土地上的学生。"</h3><h3> 在联欢会上,同学们谈得最多的就是朱老师把宝贵的青春全部献给林区教育事业,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人才的无私奉献精神。</h3><h3> 七二届学生是朱老师在苇河时教过的第一届毕业生。正值文革期间,"读书无用论"在这五千年文明古国中成了造反者的舆论武器。时光在无情的流逝。渴求知识的林业工人子弟犹如久旱的禾苗,急需雨露的滋润。朱老师心急如焚,千方百计找时间给学生上课。学生田忠想中途退学找工作,朱老师知道后语重心长地说:"历史的发展要靠科学的推动,中国不能永远这样,知识总会有有用的时候。"每当想起这些田忠都感慨万分,正是老师当年的教诲,田忠上了大学,现在省农业厅任职。</h3><h3> 朱老师不仅教书还注重育人,他经常告诫学生要谦虚谨慎,要老老实实的做人,要实实在在的做事,鼓励学生靠近团组织,接受共青团的教育,他所带的每个班级学生临毕业时团员都达到80%以上,他经常启发学生自学,怎样自己管理自己,学会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这对于处在高中面临人生选择和确立人生观的学生们来说,无疑投上极其深刻的烙印,其影响之深远无法测定,以至决定着他们一生追求知识,追求正直品格的形成。</h3><h3> 他对学生的爱胜过爱他自己。1979年的一次秋季植树劳动中,学生郑殿清头晕昏了过去,朱老师并不是这个班的班主任,可他凭着对学生的爱硬是和三个男生顶着烈日,沿着崎岖山路,换班将郑殿清从20多里地的山上背到了山下。一位女同学患重病在家休息,朱老师经常看望并鼓励她战胜疾病,使她充满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后来考上了大学,并走上了科研岗位。</h3><h3> 七四届刚刚恢复外语课,同学们对外语不感兴趣,有些同学不愿意学。为了引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朱老师先学一步,然后教学生,不想学的同学使足劲头学外语,全班外语成绩很快提高了。刚接的二班,纪律混乱,学习空气不浓,朱老师接班后,采取分科补差的办法,各科击破,毕业时这个班成绩名列榜首。现任大庆市一家企业经理的姜云香说:"前任经理要退休时,人选很多,我以会打算盘的优势入选。如果朱老师当时不教我们珠算,这本来不属于他分内的工作,我也就没有这个竞选机会,现在我一拿起算盘就想起朱老师。"每一位同学都在心底珍藏着对朱老师的敬慕和崇敬之情,把朱老师看做自己永远的良师益友。七二届张崇坤至今珍藏着二十多年前刚刚参加工作时远离家乡后朱老师写给他的已经发黄了的信。此时此刻与老师相见,倍感亲切。在坎坷的岁月里,他不知看过多少次这封信,无论是遇到困难。还是因取得成就而喜悦的时候,都觉得老师就在身边。</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朱老师,把全部心血都化作一个无限大的"爱"字。冬季,学生还在被窝里熟睡的时候,他却顶着刺骨的寒风来到教室为学生生炉子,迎候学生来上课。放假了,他本该早些回镇江与家人团聚。他却利用这一时间逐家走访,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在校情况。组织同学们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朱老师也有他温暖欢乐的家,然而他的家却在千里之外。为了山里的孩子,他顾不上家,为了林区的教育事业,他几次动员妻子来苇河落户,妻子被他献身林区教育的精神感动了,终于同意来苇河看看。然而林区寒冷的气候,简陋的条件,不服水土终于是使她还是回去了。两地分居十几年的朱老师只能靠飞鸿传达自己对妻子的爱和关怀。他把带孩子照顾老人的全部责任推给妻子,现在一提起这些事儿,他脸上仍有一种负疚感。那几年家里人口多粮食不够吃,朱老师把他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五斤粮票寄给妻子,而妻子又原封不动地寄了回来。……他就是这样忍饥受冻的站在讲台上,和同学们活动在运动场上,可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学生,谁也不知道老师高大形象的背后,也有常人的痛苦和困难。80届四班的同学是朱老师教过的最后一届学生。他们怎能忘记朱老师将要离开苇河时的情景,牙疼肿得不能说话,他就用板书为学生抄复习题,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留给学生。他们怎么能忘记,老师人虽离开了,但心还在这个班级,那时他们正面临高考。转回镇江的朱老师将一捆捆一摞摞苇河买不到的复习资料和教学参考书从南方邮到苇河。镇江市买不到的,他还专程到上海给学生买,直到毕业。他们怎能忘记老师一封封充满期待的来信,恰似润物春雨成为同学们苦学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那一年,这个班考取了十多名大中专学生。当这些走出高等学府的学生第一次拿到工资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老师,朱景虎等四名同学每人从工资里凑一点钱给朱老师买点山特产品寄去,随信寄出是学生感激的心情。然而不久,他们也收到了老师的一个邮包,里面是四小包南方各式各样的高档糖果。这些糖果谁也舍不得吃一块,因为这是老师对学生们的祝福。想到这些,当再次和阔别的老师重逢时,他们怎能不哽咽。朱老师平静了一会儿说道:"不用你们自报姓名,我自己猜。”他点完林大个,又点小不点儿……一个接着一个。十几年过去了,昨天的学生今天也都为人父为人母了,可在朱老师眼里,仍然像儿时一样,不会照顾自己。饭桌上他为每个学生的碗里夹菜夹肉,他眼里总是流露着慈母般的目光,让人感到无比温暖。这爱像注入血液中的暖流,流入心田……。他们多么希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直到永远。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昨天的桃李今天已争得满园春色。他教的学生中有国家的科研单位的技术骨干,有研究导弹的专家,有国家机关的领导干部,有部队的军官,有特级教师、主任医师、主任编辑,也有林场厂长、经理、企业家、个体户……。他的学生不但成了林业局的栋梁之才,有的还进了省城,到了首都,他们都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用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的再造之恩。现他在镇江市二中仍然从事中学的教育工作。他教的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一次车祸中遇难,朱老师痛心疾首,从此他当上了义务交警。每天下午五点,他准时来到市区大市口交通岗义务执勤,六年来风雨无阻。1993年镇江市公安局授予朱老师"维护交通秩序标兵”称号。今年1月28日,市交警支队又赠给他一套崭新的公安制服,以表彰这位名满全市的"荣誉交警"。《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先后报道了他的事迹。朱同,我们的老师,他甘愿化作红烛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谁说教师最贫穷,我们说教师最富有。它不仅拥有知识和无价的财富,还拥有学生的爱戴和敬仰。经历20多年岁月的冲刷还没有冲淡这不尽的师生情。</font></h3> <h3>20多年过去了,我们也都为人父人母,可朱老师还把我们当成孩子,像母亲一样呵护我们,往我们碗里夹肉夹菜。</h3> <h3>72届学生和朱老师在太阳岛上。</h3> <h3>1995年8月6曰。朱老师教过的几届学生陪老师游太阳岛。</h3> <h3><b><font color="#010101">唁电</font></b></h3><div>苍天落泪,大地哀伤。惊悉我们爱戴的朱同恩师撤手人寰,驾鹤西天。作为您的学子我们撕心裂肺,悲痛万分!思绪万千,飘过当年。恩师的金色岁月,青春年华一起与我们共渡五载。课堂上传授给我们知识,社会实践中哺育我们做人。勤工俭学的校办工厂里,备战备荒的烧窑前,植树造林的青山绿水间,还有那抢险扑火的第一线,恩师始终和我们一起生活战斗,身为人先!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师生之情,更是兄长父辈之情怀。捧上一把黑龙江的沃土,捎上一棵长白山的青松,献给您啊,我们崇高圣洁的恩师!恩师美德扬天下,桃李硕果载盛名。人生自古谁无死,赤胆忠心存心中!您两袖清风一身正,留得身前身后名。您虽然走了,但留给学子们的是榜样的力量,智慧的无穷!眼泪模糊,哀思不尽。苍天不佑,吾辈回天乏术。呜呼!学子们维愿恩师极乐路上走好,早日轮回,重返人间!</div><div>恩师安息!</div><div>恩师千古!</div><div>黑龙江省苇河林业局中学七二届四班全体学子</div><div>二O一八年六月十七日</div> <h3> <b><font color="#39b54a">历史的丰碑 </font></b> ( 陈丽兰 ) 序 </h3><h3><br></h3><h3> 朱同老师的逝世,给我一次沉重打击,连日来的极度悲痛中,追思以往、夜不能寐。在反复阅读贝贝发来的相关报道后,我在想啊,朱同老师驾鹤西天,是极其无奈的事情,可这么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作为一直非常爱戴和崇敬他的学子们,就这么眼吧吧地看着他不凡的业绩,熣灿人生和崇高的精神与他的肉体一道消声灭迹、与世长辞吗?不!虽然我们文化水平不高、文笔拙劣,但我们也要把它写出来,我们要告诉世人:朱同是个高尚的人,他精忠报国,在他的人生旅途上,无论是在岗还是退休、无论是份内还是份外,他都使尽浑身解数,象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朱同是一个纯粹的人。他胸怀天下、光明磊落、坚持原则、不苟活于世;朱同是一个有道徳的人。他大爱无疆,他爱妻儿、爱学生、爱市民、爱人类,一生为他胸怀的目标和服务对象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朱同是个脱离了低极趣味的人。他一生蔑视奢华、勤劳俭朴,不随波逐流,不为“五斗米折腰”。他是真正的中华儿女,是世人师表,是真正的时代楷模和先锋!</h3> <h3>(三)肝胆相照、教书塑人。 作为班主任,五年间,在教书上他己倾尽所有、全力以赴了。同时,他更加注重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他要求我们:要突出政治要“又红又专”;要求我们多学点辨证法和方法论。学会正确看待矛盾的事物和世界。教导我们:“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要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h3><h3>(1)真正的炎黄子孙、中华儿女。他崇敬那些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献身的英烈们。教育我们要“冷眼看世界,热血洒江山”。要象屈原、岳飞那样精忠报国,舍身取义!象董存瑞、黄继光那样甘洒热血、保家卫国!他敬仰方志敏、夏明翰、江竹钓……那样的英雄,教导我们“要活出点精神来”!做一个有灵魂有气节人。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宁可站着死,绝不能跪着生”,宁可赴汤蹈火再所不惜。他就是这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人。在林区,毎年的春、秋季,学校都要参加林业局植树造林、打防火线、抗洪救灾等季节性的应急工作,在此期间,老师和学生是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记得一个秋天上山刨穴劳动的晚上,一条长长的蛇偷偷的盘居在女生宿舍的大铺下,室内的女生们吓得大呼小叫,纷纷往外跑,朱老师闻声后,带着我班男同学,经过一番挑斗激战,楞是用锹、镐、木棍把蛇打死。林区每年秋季要烧荒打防火线,按照专业要求,烧荒队员要跟着火头顺风打。有一次,在烧荒时,突然风向逆转,火疯狂地向背后没有任何防备的学生们扑来,见此情景,朱老师奋不顾身,一个箭步冲上去,推开了靠近火头最近的学生们。烈火迎面扑来,瞬间,燎焦了他的眉毛和头发、也燎伤了他的脸庞、燎糊了他的衣服。他就是这样一个高尚的、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人。 </h3><h3> (2)人民的儿子、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信奉和倡导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为了人民的利益他能够奉献一切。他教导我们要象张思德同志那样活得重如泰山!象白求恩同志那样死得其所!他祟尚雷锋、王杰、焦玉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倡导“附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作为班主任,他就是这样的“孺子”表帅。他把“四班”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四班”的学生当成了自己的骨肉。为了这个家和班里的学生们,他每天起早贪晚、废寝忘食、无微不至。夏季,他曾多次利用星期天带领我们上山拾柴火;冬天,他每天早上在学生到校前就把班级的炉火生好;课间,他与学生们一起踢球、滑冰、打雪仗。朱同老师生就一幅严肃的面孔,学生们很少看到他的笑容。可他的浑身上下、内外确始终放射着“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关心学生胜过关心家人”的大爱无疆的光芒。由于工作的原因,朱同老师婚后多年与师母两地分居。每年的寒、暑假,外地的教师都回家团聚去了,朱老师却迟迟不归。他要利用这些假期逐一走进学生的家庭进行家访,与家长们面对面的沟通和探讨学生的现实表现和成长发展问题。女学生林某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由于母亲离世,两个妹妹年幼,不能独立照顾自己,为了照顾妹妹,林某向校方提交了退学的申请。朱老师极尽全力挽留她,想尽办法让她完成学业,以至于破例允许林某带着四岁的妹妹一起进课堂上课,林某顺利拿到高中毕业证时感慨地说,沒有朱老师,就沒有我的今天!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的男同学白某,因母亲突然离世,诚惶诚恐、憔躁不安,一度学习成绩急骤下降。朱老师发现后,多次找白某做思想工作,希望他能尽快振作起来,正视和面对现实,鼓励他“穷人的孩子能够早当家”;学生殷某很有音乐天赋,经常被学校“文艺宣传队”抽调排练、演出,为使这位学生学习上不掉队,朱老师主动抽时间为他补习功课……。经历了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收入是否很微薄的,住单身宿舍、吃食堂,还要养家糊口,生活应该是很竭聚的。据同学们回忆:他不知有多少次,把自己现用的衣、裤、鞋袜和节省的“粮票”送给班里家境贫寒缺吃少穿的学生们。这个位师长就是这样无时无刻不关注着班里的每个学生的变化,象父母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着班里的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h3><h3>(3)帅先垂范、为人师表。无论是课堂上,还是社会实践中,他都鼓励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活出点精神,创造出一流的业绩。朱老师有一股敢想、敢试敢为人先好精神,只要认准了的事,他会披荆斩棘一往直前的。教书上,他敢于逆“读书无用”的潮流而动,无视社会环境的恶劣,无视同僚们的冷嘲热讽,一无反顾地投身于为四班学生全科补课之中;在社会实践中,他更大胆探索实践、冲锋在前在前。他无视世人的眼光,曾挑着粪筐走街窜巷去学生家家访,在他的感召下,班级提前超额完成了学校下达的积肥任务,;在参加兴安苗莆教学实验基地劳动的实践中,他同学生一样上山挥刀砍柴;抡镐刨穴,光着膀子挖大垅、持粪勺掏侧所,每天都哼首样板戏的唱段赤足走在田埂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日子里,他带领我们登上林区的旅客列车,向各车箱的旅客们宣读“两报一刊”社论,亲自为旅客们学样板戏巜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唱段“共产党员”。在社会实践的各项劳动中他都是敢字当先、创新创造身先士足、为人师表的。他的影响和感召下,四班由当初的一盘散变成了一个团结、战斗、奋进的集体,样样争先、出色,班级一直呈现着比、学、赶、帮、超的氛围。追思班主任朱同老师,五年如一日,就是这样象园丁一样含辛如苦地培育着我们这些稚嫩的幼苗们,象蜡烛一样默默燃烧为我们照亮前程!他的立体形象一一不正是鲁迅笔下“吃得是草,挤出的是奶的那种人吗!他不仅教书育人,还教我们思想方式和工作方法,他要求我们: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要有“虎气”与“猴气”兼备的气质;要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胆识魄力和灵活机动的能力方法,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做为集体一定要扭成一股'绳,握紧的拳头才有力量…。他还特别要求班长和团支书、要学会“弹钢琴”,对班级的事情要做到统筹兼顾,要学会抓主要矛盾,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这些谆淳教导至今还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影响和激励着我们前行!有人说他是疯子、是傻子、是另类。但四班的学子们却觉得他疯得可亲、傻得可爱!他是最优秀儿女杰出的时代骄子!教育界的楷模!是学子们最亲最爱的人!如今,他拯救和培育的幼苗们己长成了参天大树,他呕心沥血培养的孩子们都早己成长为祖国建设者和栋梁。可我们的老师却与世长辞了,这怎能不让人悲伤和心痛。朱同一一苇河林区的父老乡亲们永远不会忘记你的名字!朱同一一苇林七二丶四班的学子们将永远怀念你!敬爱的老师呀!我们真想紧紧拉住你,不让你一一不让你离去!可我们沒有回天之力,无论如何也留不住你的肉体!但是,我们不能啊,不能让你的精神、光辉的业绩也随你一起离去!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你的遗志,传承你的精神,弘扬你的业绩,使你的英名永载史册,使你的精神永远闪烁,永远激励激励后人前行!</h3> <h3><b><font color="#39b54a">怀念恩师朱同</font></b></h3><h3>一一一陈丽兰</h3><h3>序【五】班主任—教书育人 </h3><h3> 2018年6月15日23时,朱同老师走了,他与世长辞将永远离开他倦恋的人世和孩子们啦。高山在哽咽,大地在哀嚎,一直非常崇敬和爱待他的学生们在呼唤:朱老师呀,请你停下脚步,再看一看你倦恋的沃土!再瞅一眼你培育出得花朵和参天大树!一位平凡岗位的中学教师,沒有权位,沒有经济基础,更沒有呼风唤雨的道行,何以让熟悉他的人如此悲哀?何以让他的学子们如此捶胸顿足悲伤不己呢?那么,让我告诉你:这就是高尚的价值,人格的魅力!朱同老师生于1945年,南京师范大学毕业。1968年秋接任苇河林业局中学七二、四班班主任。算来当时他仅23岁,也就比我班学生们大8一10岁。可在我们眼里,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就象我们的大哥、象我们的父亲一样。他才23岁呀,确显得是那么成熟!那么的伟岸!那么让我们信得着、靠得住! (一)祟高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在那个特殊年代,朱同老师用“全科教学”的方式狠抓我班的文化课学习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但凭他的爱国情怀、赤胆忠心,他做了常人不敢做的事。他无视当时险恶的社会环境对他的威胁和压力,从接班主任之日起,就甩开膀子、捊起袖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四班的教书育人上。除了全科补习文化课外,还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做人”上,为我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在七二、四班教室的墙壁上挂了一张世界地图,毎天都要在上面指指点点,告知我们:哪是五大洲!哪是四大洋!让我们牢记:那个雄鸡型状就是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东起珍宝岛、西至帕米尔高原;北起莫河、南至曾母暗沙。要求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中华儿女一定要有民族精神,爱国情怀。他要求我们:要时刻关心国家大事,胸怀袓国、放眼世界。在那个靠大喇叭传递信息的年代,朱同老师经常把他在收音机里听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信息传播给学生们。经常在班级与学生们讨论一一尼克松什么时间访华呀、田忠角荣出任日本首相呀、史上那些国家与中国政府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呀……时事政治方面的问题。在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后的社会背景中,他教导我们:战略上要貌似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为响应国家“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他带领全班同学上山釆石头,起早贪晚与同学们一起用铁钎、铁锤砸石雷;曾光着脚丫踩泥巴托砖坯;曾跳到一米多深的坑里修筑砖窑,24小时与学生们倒班看火烧战备砖;为了提高我们些“小民兵”的参战和进攻防御能力,他顶严寒冒酷暑,带领我们在学校的操场上练刺杀、练跳跃障碍、练葡腹前进… 。 (二)朱同是一位品行端庄正、作风过硬、高洁而纯粹的人。 2016年,我们十几个同学、朋友去镇江看望他,老师和师母到车站接的我们。出于多年未见的原因,车站又离老师家有一段路程,一路上同学们不停地向老师问这问那。当我们听到朱老师调回镇江后,【镇江日报】为他开设了一个专栏,他每日供稿专门讲述不为现在人熟知的镇江历史事件、自然生态、社会发展、以及民俗风情……。他还应约定期在电台电视台做一些专业讲座;为成人和公务员考试补习等情况介绍时,我们都很自豪骄傲,同时也很感到欣慰。满以为老师这么高的社会声望和这么多的社会兼职,生活也应该过得满好。当我们走进镇江市二中职工宿舍朱老师的住所时,我们都惊呆了!朱老师三室一厅七十几米的房间里竞然如此的简陋!我仔细地环顾了一下四周,朱老师的生活家居里,唯有他和师母住的双人床是二十一世纪的,另一张床可能是老师结婚时用的吧?简单的就是四根木方一幅床板,其余的沙发、桌櫈等室内家居大多都是70一80年代的产品,这些就应该是朱老师成家以来攒下的家底吧?最让人不能忍受的是:这位满腹经伦、才华横溢,能破万卷书,又经常为各界名流志士们授课的人,每天背课、撰稿的竞然是一个大约50公分乘60公分左右的单人学生桌!他在是镇江名校的高级教师且又在社会有多项兼职,这日子怎么过得这么寒酸?我诧异了?!在场的同学、朋友们都诧异了?!师母告诉我们:这套房是学校为朱老师分配的教工宿舍。“他这个人一辈子就是这个样子的”!他十几年站马路做交警是义务的;他这辈子多数时间在搞公益事业,他做的那些事情绝大多数是沒有报酬的。我们愕然了。我的老师原来还是“那个样子”?!真是本性难移呀!在我的记忆中,我的老师非常的俭朴。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全身上下竟然(衣服、裤子、鞋子)打了几十块补丁。当初,我们还以为他是装出来给学生看的。从他任我们班主任之日始,我就见他穿过一次新衣裳。大约1970年春季开学那天,他穿着一套新衣裳走进了教室,上身是一件蓝平纹布便服祆罩,下身是一件黑毛呢裤。看惯了他満身补丁的同学们都哈哈的笑起来。后来才知道他寒假回家结婚了。第二天,班里的一些调皮生捉弄他。不知是谁课间在他的讲台桌边上厚厚地涂上了各种颜色粉笔,上课后不一会儿,讲台上的“新郎官”就像着了彩装、打了花脸似的,课堂上一阵阵的嘻笑声,正在聚精会神授课的朱老师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改革开放四十年了,中国的经济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变化多大呀!我的老师怎么还这样呢?!在场的同学们都开始嗔怪他,朱老师淡淡一笑反问道:“怎么啦,我这不是很好吗”?他这一问,在场的同学们似乎明白了,朱同老师本来就长了鲁迅般的铮铮傲骨,这些年来,老师一定象鲁迅一样洁身自好,不趋炎附势,不羡眉取宠,更不会做“为五斗米折腰”的事情。他就是这样高洁而纯粹的人。就象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在微风的拂煦下,显得那么圣洁而美艳。 </h3><h3><br></h3> <h3>(一)全科教师 朱同曾是我比较讨厌、又无可奈何的老师。1968年秋,我升入初中,是苇河林业局七二、四班的学生。在那个“读书无用”、“造反有理”的年代,林区的教育更是重灾区,课堂基本上就是颂扬会、批判会、样板戏大练场。至于学习文化课,被称为“臭老九”的老师们谁人敢说?谁人敢管呢?单纯幼稚、没有人出目标和理想的我们,过得也算开心、快乐。 不久,朱同老师接任了我们班主任,学校规定学生上午七点到校、下午二点放学,而七二、四班则不然,我们是早六点半到校、天不黑不放学。朱同是四班的语文老师、班主任。却成了我四班的“全科老师”。 由于“文革”的特殊社会环境,同学们养成了贪恋嘻笑玩耍、不爱学习的坏习惯,文化课基本上是荒芜了。因为,每天的在校期间,他利用所有的自习课,为我们讲“因式分解”、方程式⋯;讲“力”的合成与分解、磁场的正负极⋯;讲“肥皂”是怎样形成的、酸与碱反应生成盐与水⋯;讲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甚至于讲农业“土、良、水、种,密、保、管、工”的八字宪法,自习课上,他还要根据各门学科的进度适当安排一些作业,必须蚀立的在自习课上完成,学生不完成作业是不准回家的。而外,我们每天都要写一篇日记,每周都要写一篇作文,这些带有红钢笔水迹点评和批语的作文都要定期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h3><h3>对这位“全科教师”,同僚们风言讽语,多有微词。有的说他精神不正常、有的说他头脑有问题;班里部分不爱学习的同学们有时还抗拒不从,有的还耍出各种小技俩捉弄他、出他的洋相,有的甚至给你取绰号。 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沒有摧毁朱同老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履职尽责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就这样五年如一日,他象医生抢救病人、父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起早贪晩、废寝忘食、呕心沥血无怨无悔地为我们补习各学科己落下的、或当天课上沒听懂、沒消化的功课。 当时单纯幼稚、不谙世故、玩心太重的我,并不理解和感谢老师。放学晚了,心里常有不明的报怨!直到71一72年“教育回潮”,“各班”及“学年”分别排大榜。我才发现,全学年,四班的各科成绩匀居榜首;学生个体排名,四班学生也独占鳖头、前卫者比例偏高。这些无疑为七二、四班学生1973年高中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一定的文化基础。 学子:陈丽兰</h3> <h3><b><font color="#39b54a"> </font></b></h3><h3><b><font color="#39b54a">回忆恩师</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一一序一。。王安贵</font></b></h3><div><b><font color="#010101">在文革动荡的年代,一些青春年少的青年,响应毛主席和党的号召,从大都市来到苇河。我们的朱同老师就这样意气风发地来到我们身边了。这段青春岁月的经历对敬爰的老师来讲是苦涩的,也是宝贵的,更是令我们难忘的。老师用自已美丽的青春,每一个故事,每一滴热血,都奉献给了他的第二故乡一一苇河!</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回想老师只比我们大几岁,就是这位兄长,他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我们的关怀,像园丁一样沤心沥血地培育我们;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已照亮我们;像粉笔一样牺牲自己留下知识。他分担我们的语文课,可老师为了我们全面成才,无论是数学丶物理丶化学丶英语老师都给我们讲授。所以我们班比别人获得知识多了一些,参加工作后能游刃有余,并且我们班出现了一些精英和领导人才。感恩老师的付出,感谢老师的奉献,感怀老师对我们不离不弃一生的注视。</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记得教室墙上挂了一张世界地图,老师才华横溢地告诉我们“咱教室挂了一张世界地图,每天我们向它瞩目遥望,红彤彤的中国啊,永远屹立在世界东方。每当想起朱老师的话,我心里就想:"我们这些学子,无论是高大的白扬,还是低矮的小草,都要以生命的翠绿向敬爰的老师致敬!!!</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更让我不忘的是,朱老师家访足迹遍布学子家,走遍苇河各个角落。记得朱老师来到镇里,到了我家,走进低矮的茅草屋,坐在暖暖的土炕上,和哥哥吃着玉米饼孑。笑声朗朗地谈着我的学习,品德,当初,未来。真如一个设计师为他的孩子设计一个理想的途径。他的爱如港湾,可以让我们停泊疲倦归来的航船。他的情如明灯,指引我们到达理想的彼岸!</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这一切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陪伴我们成长,直至到我们的晚年。</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恩师,安息吧!</font></b></div><div><b><font color="#010101">恩师,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font></b></div><h3><b><font color="#39b54a">怀念思师</font></b>一一序三。。。王安贵</h3><div>大家依稀 记得在文革时期,几乎都不上课,在造反有理中度过每一天。然而我们敬爱的朱同老师,用他那认真的工作态度,在人生路上用自已的行动书写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无悔人生。</div><div>记得他把我们聚拢到教室,给我们讲鲁迅《自嘲诗》,并用铿锵有力的声音为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诵着。。。“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己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同学们记得当时的场面吗?现在回忆起来,读鲁迅的诗是一种艺术丶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但又何尝不是朱同老师当时心情的渲泄以及情感真实的写照呢!</div><div>敬爰的朱老师那耿直的性格,求真的精神,不屈的脊染,认真的态度,铮铮的铁骨。何尝不是对我们的一种感染和培养呢!老师在三尺讲台授业解惑;用辛勤的汗水与心血把黑板当做大海,用粉笔做桨,载着一群年少无知的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这一幕幕真正体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实写照。</div><div>我们此时此刻怎能忘怀,企盼恩师再回还,也是枉自空等望天长叹。。让白云捎去我们对恩师的思念。。思念。。</div><div>愿老师在天堂安好!</div> <h3><b><font color="#39b54a">社会实践的领航人</font></b></h3><h3> 一一怀念恩师朱同</h3><div>朱同老师走了,另学子们悲痛欲绝,夜不能寐。我辗转反侧,想到更多的是恩师与吋俱进,不但是传授文化知识的全科教师,更是学工学农学林社会实践的启蒙领航者!</div><div>防修反修烧战备砖,恩师的洗脸盆他拿来供端水和泥,学子们也像模像样的托坯制砖,窑内炉火正旺!经过师生夜以继日的坚守探索,红砖一垛垛整齐的排在一起!我还清晰的记着,当时烧柴温度不够,恩师毅然决然领着我们去化工厂取明柴!</div><div>去冲河林场植树造林秋整地。恩师和我们一起住在简陋临时拼凑的宿舍里。每天我们都扛着镐头按时上工,悉心听取更新技术员的操作规程讲解,刨穴深度直径土松都达到了规定要求。恩师每天下工前都要我们大家报自己刨穴数,用以勉力学子们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为来年初春幼树苗长成栋梁之才营造舒适温床!</div><div>我还依稀的记得,是暑期恩师引领我们去森铁客车上作小小列车员。我们逢站必报恩师给写好的站名加"革命"词,主动搭手上下车旅客,主动清理车厢内环境卫生,还给乘客们挨个车厢唱恩师教会的"样板戏″!恩师每到中午吃饭时,都要查看学子们带的饭菜。我也就是那时每天都带玉米面饼子和咸菜,被恩师发现我家特别困难。随后,恩师家访,给我送来了两双他洗的干干净净、并带有缝纫机砸线的非常好看的胶鞋!我至今记忆犹新!</div><div>积肥拾粪走在先。冬季寒假到了,家居外地的老师都回去了。而我们的恩师他却不急不燥,每天肩挑一幅土篮,手拿铁锹,边拾粪边每家每户的看望同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学子们被恩师无言的行动唤醒了。大家争先恐后走上街头,刨侧所大粪,钻猪舍刨粪……学校校园地拾粪任务很快完成了!学子们的共同心愿就是让恩师早早回到他的家乡,早早与热盼他的亲人团聚!</div><div>恩师在我们学生吋代社会实践活动的召示领航,为学子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永远永远的生机和活力!</div><div>恩师您将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div><div><br></div><div> 学子:郭子刚</div><div> 2018年6月23日晚</div> <h3><b><font color="#39b54a">此生幸运遇见您</font></b></h3><h3>——追忆朱同老师</h3><h3>■文/沈春来</h3><h3><br></h3><h3> 端午假期,同学群里传来噩耗:“朱同老师因病仙逝。”刹那间,老师的音容笑貌在眼前浮现,课堂上神采飞扬的授业讲课,大市口干净利落的指挥手势,还有时时可见的传播镇江历史文化的身影……朋友圈默默地转发老师的消息,文字间流淌着对他的怀念和肯定:“公心献市民,德行服大众。忧心悯苍生,富学润桃李。”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历经多年的时光沉淀,蓦然回首,终于发现,真正的名师就在我们身边!斯人已逝,愈觉珍贵。当初大家对他多有不理解甚至质疑,回头想来,也不奇怪。那是因为他独自走在时代的前面,境界远非常人可比。朱同老师用独特的人格魅力、积极的入世实践、激情的传道解惑,赢得了大众的认同和口碑,浇铸出一座为人师表的丰碑,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此生幸运,茫茫人海中,在我们人生开始之初遇到他,从此彼此守望,心有牵挂。他在高二接手班主任,很快成为让我们敬重的师长,一直延续至今。在语文课堂上,正值壮年的他讲课生动活泼,挥洒自如,激情洋溢,一下就吸引了同学们。尤其讲授古文抑扬顿挫,每到动情处,摇头晃脑,陶醉其中。每次在学校开讲,教室总是爆满。他的课喜闻乐见,有货从不藏着掖着,而是贯通古今,启迪思维,因此他的课特别受欢迎。有次他别出心裁,期中考试特地用当时新鲜的“万元户、立交桥”等作词语解释题,考查学生对时事热点的关注理解能力。更令人难忘的是,他如阳光般无私地照耀天地万物,同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而不论学习成绩或家庭背景等有亲有疏。在我们眼里,他知识渊博又简单朴素,一身风骨又柔情似水,个性鲜明又光明磊落。他是一位真正的老师,遇到他的学生无不为他的魅力所折服。数十年的园丁生涯,桃李遍地,而他成了大家心目中好老师的代名词。此后相遇便是在路上,老师热心公益,影响力也从校园扩大到社会。上世纪90年代,每天下班高峰时,人们在大市口常常看到一位身着军装的中年人认真地协助指挥交通,一招一式不输专业交警。很快他成为大市口的一道风景线,“朱同”这两个字在市区几乎家喻户晓。社会上时有议论,有人说他不务正业,有的说为了出名,甚至有人称他有病。作为他的学生深知他的个性,一件事只要认定了,他便会坚持做下去。后来听老师说,是因为一个学生出了交通事故才有了去协助指挥交通的想法。这一做就是15年。学生们都清楚,凭着他出众的讲课水平,到外面上上课或帮人辅导辅导便可以轻松地名利双收,何必要吃这个苦?!多年之后,大家才发现,老师不经意间成了镇江文明交通志愿者的先行者。一位网友听闻他去世的消息深有感慨地评价:“有病的不是他,而是这个社会。”老师走出校园的象牙塔,投身火热的社会实践,树立起知行合一的高山,令人景仰。这样的老师独一无二。我们愈发理解体会到当年他高处不胜寒的寂寞。唯有此心光明的人,才会不畏世俗的眼光,勇敢地坚守和践行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老师是个闲不住的人,2003年生病住院后,学生们纷纷前去探望。面对疾病老师是个闲不住的人,2003年生病住院后,学生们纷纷前去探望。面对疾病,他淡定从容。身体稍事恢复,又忙起来。退休后的朱老师上电视说古今、在报纸开专栏,热心发挥余热,传播镇江历史文化。媒体的同仁都喜欢他,认认真真,平易近人,请他讲座写稿特别放心。看到忙碌的老师,我们都分外高兴。两年前的大年初一,同学们毕业30年聚会,特地请来了朱老师。他瘦了老了,坦言受病魔影响精力不如从前。看到我们一步步的成长,他看在眼中,总在远处默默关注。大家一起举杯祝福老师健康长寿,不料言犹在耳,转眼已是天人两隔。灵堂前,大家赶来送最后一程:“朱老师,假如有来生,我们再做您的学生!”</h3> <h3>当听到千里之外的朱同老师病重。多日处于昏迷。状态。心一下沉重了。马上办理出院手续。携夫人。踏上南下火车。直奔镇江人民医院第二天。半夜一点到。早晨赶到病房。只见老师。仰卧病床。双目紧闭。骨瘦如柴。气息微弱。鼻子插着氧气管。不能说话。意识不清。偶尔阵阵咳喘。能微微睁开双眼。当听到师母。和他说。田中来看你来了。只见他欲说不能。手指微动。胳膊抬不起。眼角流下泪水。看到这里我视线模糊了。泪水盈眶。握着他干枯的手。大声的一遍一遍喊着。老师,我是田中我忍着悲痛。弯下身。对老师说。苇河七二级四班的同学们。都很惦念你。你一定要坚强。要挺住。病会好的。身体会好的。也许是心灵感应。只见他。慢慢睁开双眼。久久注视我。嘴唇微动几下。不知说了什么。眼角又流下了泪。他听到了远方的学子。对他的呼应。和想念。他想说……可是。不能了。第二天,我到病房。见老师意识好些了,。咳喘轻了我的心情也好了。急忙把这个消息告诉千里之外的同学。大家紧张的情绪也缓解了当我离开镇江的第四天。传来噩耗。朱同老师逝世。我顿时。泪眼朦胧。老师,你为什么要走。家里需要你。社会需要你。同学们,需要你。</h3><h3>(待续)学子田忠</h3> <h3><b><font color="#39b54a">四十八年前的补课</font></b></h3><div> 一一-忆朱同老师</div><div> 1971年春,我听同学们说,有个叫朱同的老师,。知识渊博,数理化语文全精,我慕名来到他的班级。</div><div> 当时的我十七岁,。文化课基础差。数学更差。我的到来,。无疑是给他带来的大包袱。是让他头疼的事。。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不但没有退却和埋怨,而是,。认真的梳理研究,。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科目地计划和补课安排,一补就补到毕业。</div><div> 那时朱同老师,。不到而立之年,却做出了。令人敬佩,刮目相看的举动。。每天晚上。四班教室的灯光亮着。。他的知识。他的爱心。就像灯光。伴随着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夜晚。从冬到夏,从夏到秋。无论严寒酷暑,烈日炎炎,。周而复始的。延续着……</div><div>。没有报酬。没有补贴。没有奖金。什么都没有,。但朱同老师全然不在乎,一腔热血。满身士气,全部爱意,。附注于学子。只要有一个学生跟不上。或不懂。他就反反复复的讲解。直到弄通为止。。回想起四十多年近五十年前的补课情景,。我深深感到他用慈父般的情感,。对待这些差生孩子,。虽然当时他的年龄不大。但却有大境界,大爱。身为教育者,。在教育在线上。可谓是前无此举,后人不可比。他的敬业,爱生,正直,善良,无人做得到。。他做到了他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全部的爱,奉献给了七二级四班的学生。。为我们的后半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我们今天的成就。和他几十年前的教益分不开。朱同老师,我们终身铭记您,想念您。</div><div> 学子田忠</div> <h3><b><font color="#39b54a">陈丽兰写给陈旭的信:</font></b></h3><h3> 陈旭您好!我是朱同老师的学生陈丽兰。我们曾是朱同老师同师异校的姐妹。前两年,为朱同老师看病的事我们联系过。应该说:我们都尽力了,但都无力回天。为弘扬恩师的业绩,传承他的精神,当听到朱同老师逝世的噩耗起,曾授教于朱同老师苇河林区的弟子们陆续写了一些追思和悼念的文章,引起了各界强烈的反响和共鸣。这些文章详实的回忆了朱同老师在苇河林区教书育人的不凡生涯和业绩,现正在各同学群里转发,我已与黑龙江日报社的朋友联系了,希望利用他们的阵地和喉舌将其传播出去,使朱老师的英名流芳百世,他的精神永垂不朽!考虑到朱老师的故乡在镇江,他在镇江工作生活的时间较长,我们希望能借助您的帮助,在镇江日报上也能将朱老师在苇河林区不凡的事迹刊登出来。给他的人生旅途做个弦接,让镇江人民的心目中留下一个更完整、更丰满、更耀眼的立体形象。拜托了🙏! </h3><h3> </h3><h3><br></h3><h3> 太谢谢你了,这几天我为此发愁呢。前四篇是我写的。再往后是其它同学写的。由于我们的年龄都偏大,有点头晕眼花,可能谋篇布面都是随笔吧,文笔有些拙劣,请不要见笑。意在表达我们由衷的怀念和哀思而己。这些文章都非常详实,均可做为题材,最好有一个专业人员把他们综合在一起。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朱同老师满天下学子们的回忆追思和感情的抒发,把我们的恩师推上地区乃至全国的好人榜!</h3><h3><br></h3><h3><br></h3> <h3>怀念恩师一朱同敬爱的老师,您走了,来不及和我们告别,却掀起了我对您无尽的思念。遥想当年,那狂热的年代,我们懵懂无知,尽情换虐,面对您的殷殷期盼置若罔闻。当我们成年之后,心里是多么的懊悔与难过,永远错过了向您学习更多知识的美好时光…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圣洁的心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您无愧为人师表的荣光,更无愧园丁的称颂。天下嚷嚷皆为利往,今天更突出了您人格的魅力,思想的独特。您坚持自己的信仰,演绎了自己精彩人生,正如您的名字,“朱”者为红,天下大“同”,愿普天之下的老师都以您为楷模,做一个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领路人。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有您辛勤撒落的笑语,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有您拨正航向的鼓励。安息吧,愿您在天堂顺意安好!</h3><h3> 学子:焦赤萍</h3><h3> 2018年6月23日晚</h3> <h3>我是饱含是泪细读了此篇文章,深被老师的这种忘我执着精神感染者。老师在即平凡又伟大的工作岗位上呕心沥血,为人师表。桃李满天下!</h3><div>老师退休后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为社会多做贡献,发挥其特长,做一些公益性活动,深受家乡人们的崇爱。正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div><div>回想当年老师对我成长的教诲,仿佛就像昨日重现在我面前,历历在目……,曾记否,是老师教我学知识,是老师教我如何做人,是老师教我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窘境,是老师在毕业时赠送的日记本给我写下: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的寄语,还送给我家乡自己缝制的布鞋……。当时老师对我的成长关心备至,想到此时此刻,我不禁热泪盈眶。陷入深深地对老师思念!</div><div>老师就这样的走了,且走的有这样的匆忙。老师是怀着对亲人、学子、社会的依恋离去了。</div><div>这时想起当年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国际友人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老师的离去则重于泰山!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是我今后的行为标准。</div><div>老师虽然我而去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老师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灵中,直到永久!</div><div>老师和我们永别了,再也看不到老师活生生的面孔了,对我来说是:悲哉!哀哉!呜呼!我说不出来话来。用古诗词结束我词不达意思念之情感。</div><div>去年今日此门中</div><div>人面桃花相映红</div><div>人面不知何处去</div><div>桃花依旧笑春风</div><div>老师一路走好!</div><div> 学子:白跃军</div><div><br></div><div><br></div><div>各位同学们:我建议,向朱老师家乡镇江市各相关部门联名上书,基于朱老师的生前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举荐朱老师荣登中国好人榜的候选人!</div><div>各位看官如何?</div><div><br></div> <h3>学子吕玉群:</h3><h3> 前年去看老师,一见面老师就说玉群你没有变,我说老师你也没有变。 怎么没变啊,我都六十多岁,你都七十多岁了。 两个没变啊!亲爱的老师让我泪流满面。我在你的眼里永远是孩子,学子。你在我的心里永远是帅气的师长,兄弟。 记得校办公场我扎了脚你背我直奔医院,在你背上的温暖至今还热呼呼的。 </h3><h3> 如今看到你黑受的脸庞我哭了。丽兰就告诉你去看病,你为啥那么不看重自己的身体!。 在你脸上记录了你久经人生的风霜,你那双鬓的白发记录你人生的酸甜苦辣。 亲爱的老师你离开我我,但是在我心中你永远不会变。</h3><h3><br></h3> <h3>痛哉!辈哉!哀哉!惊悉恩师</h3><div>撒手人寰,驾鹤西天,痛心疾首,无以言表。思绪万千,飘过当年。老师的金色岁月,青春年华与我们一起共渡五载。课堂上传授给我们知识,社会实践中身体力行教我们做人。勤工俭学的校办工厂里,备战备荒的烧砖窑前,植树造林的青山绿水之间,还有那抢险扑火的山头一线,老师和我们一起生活,战斗,身为人先。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师生情怀。朱老师与我们之间不仅是师生之谊,更是如兄长父辈之情怀。捧上一把龙江大地的黑土,捎上一棵长白山的松,献给你啊我的老师,我最尊敬的人!泪眼模糊,哀思不尽。苍天不佑,吾辈回天乏术。唯愿老师极乐路上走好,早日轮回,重返人间。</div><h3><br></h3><h3><br></h3><h3>高山仰止,大德无疆。朱同老师是我心头的丰碑。我为能够成为他所授教过的一名学生而感到无比荣幸,骄傲和自豪。</h3><h3> 学子:陈桂英</h3> <h3>两篇文章已收藏,为有这样的老师感到骄傲。为做过老师的学生感到幸福。</h3><h3> - 学生柳凤英</h3> <h3>【按语】:己故苇林一中72级4班的学生王兴和,他的儿子王再涛远在济南工作,当他听说父亲的老师朱同去逝的消息后,心情无比悲痛。拿起笔来缅怀朱老师,表达了王家两代人对朱老师的感激。</h3><h3><br></h3><h3><b><font color="#39b54a">怀念朱同老师</font></b></h3><h3> </h3><h3>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一些人注定很重要,注定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第一次听说朱同老师的名字还是在我92年上高中的时候,当时我的父亲正吃饭的时候忽然想起了他的老师一一朱同。我由于好奇就叫父亲给我讲讲关于朱同老师的事情,我的父亲满怀激动的向我讲述起朱同老师的一切。我的父亲叫王兴和,是朱同老师在苇林一中72级4班的学生。当时我的爷爷刚刚去逝,我父亲兄弟姐妹六人全靠我奶奶一个人抚养,生活比较困难。我父亲作为家中的长子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协助我的奶奶抚养五个弟弟妹妹,因此耽误了学业。朱同老师知道情况后,在学习上经常给我父亲补课,在生活上经常给予关心和帮助,鼓励他战胜困难,勇于面对人生的磨难。95年夏季的某一天,我父亲下班回到家里激动的对我们说:“朱同老师从江苏镇江来苇河了,我们同学聚会要和老师诉说十多年的相思之情”。我们全家人都很支持他,叫他一定要参加聚会。那天晚上我父亲见到了久别多年的老师,诉说起当年的点点滴滴,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当年他对我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父亲每每想起都是万分激动,虽然我父亲现在已经不在了,但是朱老师的高大形象将永远活在我父亲的心中,也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在这里我替我的父亲表示对他深深的谢意。逝去的不仅是一位长者,更是我们人生的向导;离开的不仅是一位亲人,更是我们坚强的依靠。悲痛长号、泪眼呼啸,让我们祈祷,愿他走进天国的怀抱!伟大始于平凡,成就在于坚持,为老人家点赞,愿老人家一路走好,你的高尚品德,伟大的人格魅力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h3><h3> 王再涛 </h3><h3> 2018.6.30写于济南</h3> <h3> </h3><h3>***********</h3><h3> 当我听说朱同老师逝世的噩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对朱同老师的离去感到悲痛。</h3><div> 我既不是他的学生,也没和他共过事,对朱老师的第一印象还是我在苇河基建处当合同工时,那是1968年10月,朱同老师大学毕业,直接被分配到基建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那时给我的印象是就是一个书生,文质彬彬的,是一个很有学问的知识分子,当年把这些知识分子称为臭老九,是被改造的对象。十月的一天党中央发布了七三,七二四公告,要求所有有家庭社会关系问题的人都要坦白交待。在会上朱同老师第一个发言,把自己家庭出身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毫无保留的说了出来,在场的人都很震惊。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认认真真的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据反应他对那些工人表现出谦虚和蔼的态度,工人们对待他也非常的尊重,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后来他被分配到林中当老师,正象他学生们说的那样,对教育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对待学生关怀备至</div><div>,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桃李满天下。他最突出的一点更是令人敬佩,当义务民警十五年,这样的举动是常人所做不到的。朱同老师我们都敬佩你,你很累了,我们不忍心打搅你,你安息吧!</div><div> </div><div> 2018年7月1日 </div><div> 宋桂珍写于哈尔滨</div><div> </div> <h3>2016年,田忠夫妇去镇江看望多年不见的恩师,与老师及师母在一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