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此次川西游一行五人。昨夜齐聚成都,个个皆有老当益壮之雄。</h3><h3> 明日目的地马尔康,路程360公里。<br></h3><h3> 今晨,六点半即起。大家一碰面,五人中有三人昨夜失眠。</h3><h3> 七点辞别成都时天阴有雨……</h3> 绵虒镇 十点半到达绵虒镇稍作停留。绵虒镇离成都不足百公里,我们竟然走了三个多钟。全是因为寻找加油站花去了时间。 <div> 绵虒镇传说是大禹的故乡。一个小镇,居然有这样显赫的身世。绵傂镇在地理上,是成都平原进入横断山脉峡谷地带的起点,因此,这个绵傂便有了“大禹故里、西羌门户”的盛誉。</div> <h3><font color="#010101"> 让我们惊讶的是绵傂这里盛产大樱桃和各种水果。那樱桃比美国进口的还要个大味甜。价格也不贵,只要二十多一斤。</font></h3> <h3> 还有这些看着诱人的桃子杏子李子等水果,只要几元钱一斤。</h3> <h3> 农妇们的秤给的也足,绝没有丝毫短斤少两之感。四川人的确很实在。</h3> <h3> 大家各种都买了一些。每一样都非常非常的甜,完全可以和新疆水果相媲美!</h3> <h3> 汶川县城</h3> <h3> 往汶川去,路两侧山势陡峭。山体上灰白色的部分,是当年地震滑坡的痕迹。</h3><h3> 这里的山,不知为何不生长树木,只有稀疏的野草。</h3> <h3><font color="#010101"> 看这张图上的山体,基本没有植物。已经十年了,滑坡处依然清晰可见,大自然仍未修复好她的创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汶川,我们吃过午饭,略微浏览了一下市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些街道和建筑,都是灾后重建的。</font></h3> <h3>试图和当地人聊聊,遇见几位,都说自己不是本地人。可见当年这里的伤亡是多么巨大。</h3> <h3>找到记录当年地震发生时的那一刻的遗址——钟楼。</h3> <h3><font color="#010101">钟楼上的指针,停留在5.12日下午两点28分!已经十年过去了。</font></h3> <h3> 理县甘堡藏寨</h3><h3> 辞别汶川,沿317国道,继续向马尔康进发。入理县境,便是和理县马尔康之间的百里藏羌走廊。在这百里行程中,最先遇到的便是甘堡藏寨。</h3> <div><br></div><div> 甘堡藏寨在理县甘堡乡。 </div> <h3> 甘堡藏寨就在317国道边。<br></h3> <div>它后靠山,前靠江。那江就是岷江。<br></div> <h3><font color="#010101">甘堡,在藏语里的意思为“坡上的村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寨子规模很大。在阿坝和甘孜藏区,甘堡自古就被称为甘堡甲穹,意为百户大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然而现在的寨子,却是2008年后重建的。当年的地震,将整个寨子摧毁,财产损失严重。我问过村民,虽然全村房子都垮了,但却仅有一人遇难。</font></h3> <h3> 这是寨子里的碉楼。</h3><h3> 川西藏寨,除了玛尼堆白塔和转经佛塔之外,碉楼也是重要的标志性建筑。这个特征,在云南藏区不曾见过。</h3> <h3> 理县尽头村</h3> <h3> 离开甘堡藏寨,继续向马尔康前进。路边,总能看到一些藏族村落,和散落在苍翠山林间的藏式精舍。</h3> <h3> 我们随意选择一个村庄停下。问过藏族村妇,说村子叫:尽头村。</h3> <h3>村口小屋,有老妇在转经。</h3> <h3><font color="#010101">溪水潺潺,清凉清澈。</font></h3> <h3>村内房屋错落有致。</h3> <h3>整个村子静谧的很。</h3> <h3><font color="#010101">没有狗吠,没有鸡鸣。</font></h3> <h3>偶有村民走过。</h3> <h3>在家家户户的住房前后,都码满了整齐的劈材。</h3> <h3>这说明这里的人们依然在使用木材做燃料。</h3> <h3>小桥上停着的拖拉机在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以农耕为业的村子。</h3> <h3><font color="#010101">村民虽然藏服在身,但嘴里说的都是四川话。</font></h3> 看这田野——<div> </div><div> 一路走来,在崇山峻岭间,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片平整的土地。</div> <h3> 田野里的作物,都是地膜覆盖。耕作方式和平原地区的汉族一样一样。</h3> <h3>蓝天白云下,真该放歌一曲,祝福这里的人民。</h3> <h3> 卓克基藏族民居</h3><h3> 到达卓克基已经六点,此地离马尔康不足十公里,大家决定晚上就宿在这里。</h3><h3><br></h3> <h3>卓克基全貌。</h3> <h3> 这是卓克基最重要的建筑——土司官寨。当年红军长征到达这里,毛泽东曾在里面住了七天,和土司成了朋友。</h3> <h3>卓克基,是我第一次看到全部藏式风格的城镇。</h3> <h3><font color="#010101"> 藏式建筑非常精美。尽管川西藏族汉化成度很高,但他们的建筑,却一点没有走样,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传统,实在难能可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卓克基镇前的河流叫梭磨河,为大渡河的重要支流。</font></h3> <h3> 梭磨河水量充沛,水流湍急。现在是雨季,看不到她的清澈。据说过了雨季,她的水是透明的。</h3> <h3> 梭磨河上,有一座廊桥。这该是藏民族吸收其它民族建筑文化的体现。</h3> <h3> 只是这廊桥的顶尤其特别,居然覆盖的是石片。桥廊两侧,装饰的也是转经筒。</h3> <h3> 在卓克基,我很细致的观赏了不同风格的藏式民居…………</h3> <h3><font color="#010101"> 卓克基的大街小巷,显得特别的古朴幽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藏族人爱养花。</font></h3> <h3> 看这小巷边石缝里的花朵,它开得如此美丽。想想看,如果不是这里的人爱花,它怎么可能生长得如此旺盛?</h3> <h3> 我以为,某一地方人群对花的态度,反映了这个地方人群的生活状态。</h3> <h3> 只有生活有闲暇的人,才可能有时间去侍弄花草,才有心情去欣赏花朵的美丽。</h3> <h3><font color="#010101"> 卓克基的藏族同胞这么爱花,表明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幸福和安逸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卓克基人种花的方式特别。</font></h3> <h3> 他们利用着一切的空间…………</h3> <h3> 最后,让我们再看看这棵开在小巷边的石缝里的金鱼草花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