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真正“平等、尊重、爱和自由”

徐健霞

<h1><b><br>先从案例讲起吧!<br>&nbsp;<br>小学一年级女生A,课上经常闹情绪,缘由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唱跳歌舞时,别人挨她近了些,就不高兴,说别人占了她的地方,挤着她了。对方如若不及时离开就会受到推搡。又如同桌无意碰她胳膊一下,觉得自己受“欺负”了,皱起了眉头。如果老师看到并及时安慰一下,她会好一些;如果没安慰,她会不听课、不学习好长时间。倘若老师批评她,就更是听不得了,梗着脖子斜着眼看老师,轻易不按老师的要求做,即便照做了也是一副气鼓鼓的样子。<br>&nbsp;<br>学生B三岁半,是别的老师的学生。我去听课,课间休息,孩子们围着我,看我手里的一件物品,这个孩子上来就抢,我告诉他“这是我的东西,你想看要和我商量”。话还没说完就感觉到他使出更大的力气抓着东西往外拽,我没有让他得逞。这下激怒了他,大哭起来,抡起两只胳膊朝我打来。<br>&nbsp;<br>好友儿子C四岁,他的妈妈说:“不要光脚下地”。刚说完孩子光脚踩在地板上了。妈妈又说:“既然踩地上了就不要上床了,不然床单就弄脏了。”孩子没听见似的爬上床了,当我过去跟他讲道理的时候,立刻开始哭闹,对我拳打脚踢。<br>&nbsp;<br>好友儿子D五岁半,海苔吃到一半就随便丢到了桌子上,我看到后收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想起海苔,我告诉他“刚才就剩了,这次先少拿,吃完再要。”孩子听完就不干了,闹着就要大的,不给就不吃了。我告诉他“可以选择不吃,也可以选择吃小的”听完气鼓鼓地跑进卧室里,打开衣柜坐了进去。我让他想想这样做错在哪里,想清楚了再吃饭,他一直闹了两个小时,看到真的没饭吃了,妈妈也没有哄他,才承认了错误。<br>&nbsp;<br>好友儿子E五岁半,一次在我家吃饭,我告诉他“五岁多的孩子完全可以用筷子吃饭了,你可以试试”(他会用筷子只是不熟练)听完他堵着气说不给勺子就不吃饭。中间妈妈给他台阶下,想着各退让一步,结果这孩子毫不让步,说必须用勺子,不用不行。愣是坚持到我们把饭吃完,没了指望他才大哭起来,饿着肚子坐了近两个小时的车回了家。<br>&nbsp;<br>&nbsp;<br>这几个孩子行为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容易闹情绪,合理的要求他们也很难顺从。用两个字概括就是“任性”,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br></b></h1> <h1><b>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真是像有些家长说的天生就倔强吗?<br>  <br>通过和家长的交流以及对他们教育孩子的言行观察,我发现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家长不清楚什么时候该管,什么时候不该管,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标准,充满随意性。再加上看了一些育儿书,听了一些讲座,知道要关注孩子的心理。要给孩子平等、尊重、爱和自由。可由于理解不深,经验不足,反倒把“放纵、娇惯”当成平等、尊重、爱和自由耽误了孩子。</b></h1> <h1><b>  下面我试着用正反举例子的方法让家长们体会一下“什么是平等、尊重、爱和自由”,或许能帮助大家思考管与不管的标准。<br></b></h1><h1><b> <br></b></h1><h1><b>“是平等、尊重、爱和自由”<br></b><b> <br></b><b>一、吃饭的时候孩子要等着大人一起吃,这叫平等,因为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被照顾到。(婴儿除外)<br></b><b> <br></b><b>二、孩子从小就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先从吃饭、穿衣等自我服务性的事情做起,再做擦桌子、扫地、倒垃圾等为家庭服务的事儿,等到上学就为自己学习。尊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创设自主发展的环境,这叫爱和自由。<br></b><b> <br></b><b>三、孩子学习中出现错误,要耐心等待、鼓励自己思考,改正错误,分析原因并监控下次怎么能不错;不要马上指出来,上手就教,更不能见到孩子出错就生气,批评指责他。这才叫平等,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人,要尊重他的年龄特点,允许他在人生必然经历的每个阶段中体验,给予他充分的爱,接纳他常常犯错,让他有机会教育自己。<br></b><b>  <br></b><b>“不是平等、尊重、爱和自由”<br></b><b>一、 生活中什么都以孩子为中心,好吃的都放到他面前,教会他自私自利,这不叫爱。</b></h1><h1></h1><h1><br></h1><h1><b>二、对他不合理的物质需要(比如家里有很多套乐高了,见到新款要买),一味的满足。觉得花点钱而已也不是什么大事,没关系。这教会他不需要控制自己,没有自律就没有自由。</b></h1><h1></h1><h1><br></h1><h1><b>三、让孩子直呼大人的名字,和他做朋友,你干什么,孩子就可以干什么,貌似平等,其实南辕北辙。孩子是父母生的,父母又是他们的父母所生,从出生顺序上看,他们就是不平等的,你不可能让孩子承担你的责任,养家糊口,照顾老人。孩子就要在孩子的位置上,他需要大人的照顾,也需要大人的管束。这样长大的孩子就不会纠结,而那些经常被灌输所谓平等的孩子会很纠结,一方面他觉得和你一样,凭什么你要管我,凭什么我要听你的,另一方面离开你他又活不下去,有时还必须“委屈”地听你的话,你说他能不闹情绪吗? <br></b><b>  <br></b><b> 所以前面所述案例我都是平和、坚定的按照合理的原则来做,比如那个上手就打人的孩子,他每打我一次,我就会打他的手,直到他不再动手为止。(后面的做法是他的老师引导的,我很赞同)等到他情绪平静下来,老师让他自己分析错在哪里,别看他年纪小,却说的清清楚楚。老师告诉他正确的做法是商量,并让他重新模拟一遍正确的做法得到了想要的东西。<br></b><b> 后来和他的家长沟通果然如我所料,这孩子在家里不顺心了就动手打家长。但是家长很委屈的说“我也打他了,可是他不怕啊!”我说“最后一个停手的一定是孩子对吗?”家长点了点头。我认为不是孩子不怕,任何一个大脑发育正常的孩子都知道怕,这是本能。是家长太心疼自己的孩子了,打了两下就不舍得了,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很厉害,能打得过大人,得到强化后他还会用这种方式对待其他人。所以如果孩子动手打你,你一时生气动手打两下,孩子不怕你就算了,劝你不要打,除了告诉孩子他打人很厉害之外没有一点好处。要打,就要奔着纠正孩子错误行为打,千万不要随着自己的情绪胡打乱打。<br></b><b>&nbsp;<br></b><b> 再比如那个不给勺子就不吃饭的孩子,真的因为自己的任性饿了肚子,感到了不舒服,他就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下次来的时候他开始用筷子,再给他建议的时候也不倔强了,为大家摆椅子,开开心心的吃饭·····</b><br></h1><div><br></div> <h1><b>  教育孩子本来就没有什么大事,都是些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日积月累就塑造了孩子不同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去做,有正确的标准去做。先让孩子在生活中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敢于担当,讲道理,有自控的人,再让他成为在学习上积极主动,努力学习的人。</b></h1><h1></h1><h1><b><br></b></h1><h1><b> 这是人生长的次序不能颠倒,在我的教学案例中也得到了验证。经常遇到因孩子学习问题来咨询的家长,他们被孩子磨得焦头烂额,天天催写作业,上课不注意听讲,小动作多,下课和同学打闹起冲突······咨询的多了,我发现这些家长有共性,那便是生活中对孩子无限呵护、满足、顺从,在学习上无限拔高、要求、指责。试想一个在生活中舒服惯了的人,几乎没有吃过一点苦,几乎没有需要忍一忍的经历,他怎么能吃得下学习的苦呢?他又怎么能自我约束,听从老师建议,努力要求自己呢?</b><br><b> 如果能够反思自己平日教育中的言行,有意识监控自己,给孩子真正的“平等、尊重、爱和自由”,对每个孩子、每个家庭来讲是多么的美好!</b><br><b>  </b></h1><h1></h1><h1><b><br></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