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早听说临县有个著名的山脉叫汉高山,传说此山因汉高祖刘邦曾经在此斩巨蟒而得名。久慕其名,一心向往。</p> <p class="ql-block">戊戌之年,盛夏时节。相伴好友,到此一游。登上苍穹巨峰之巅,品读山高岭峻,感悟汉高祖刘邦之情怀,目睹高山俊美之雄姿,别是一番感悟在心头。</p> <p class="ql-block">此行,我们从临县玉坪乡政府出发,驱车向着汉高山挺进,行至山腰,因山道陡峻奇险,停放车辆,徒步爬山,这里海拔大约1420米。笔者顺着施工已拓成的水泥山路艰难跋涉,炎热夏季,尽管衣着单薄,但还是累得人气喘嘘嘘,大汗淋淋,徒步爬行约15分钟后,就来到了第一个墕口,此处大约海拔1580米,站在墕口,山风习习,南北通视,腰酸腿困,坐在石头上小息一会。抬头仰望,距汉高山顶,只行进了一半路程,乘机喝口水啃个饼,增加些许体能,再继续爬行。气继续喘着,汗照样流着,人仍然坚持着,尽管如此,但行进的步子不停,此时,不知名的小鸟叫着为笔者加油,看不见的小虫吼着为笔者鼓劲,满山的灌木林点头颔首欢迎着,争相竞放的花儿笑迎着。又过了近20分钟,来到了第二个墕口,此处大约海拔1660米,在一块供人休息场地,稍停片刻,歇歇脚缓缓劲,便又继续登山。心虽累但充满了希望,汗水虽湿透了汗衫,但滴到了红心石上,颜色更加鲜红。其实,人生中经历的好多事,结果如何并不重要,但奋斗所经历过程与艰辛磨难还是充满希望而幸福的。继续前行,不到15分钟时间,笔者终于到了1740米汉高山的顶峰。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也是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汉高山在这里孤峰突兀,彰显了其高大伟岸的山姿,汉高祖刘邦曾在这里留下斩巨蟒的神话传奇。汉高山因刘邦斩巨蟒而闻名遐迩,刘邦因汉高山而成了历史传奇人物。</p> <p class="ql-block">汉高山山顶是一块近似长方形(东西宽中间窄)的地方,南北长约200多米,东西宽5—20米不等。北面有临县民国年著名中医王修善留下的碑记,中部是修建庙宇工人临时搭建的简易账篷,再往南是嘉庆初年的旧庙址,轮廓和墙基依旧完好,地上有几桶大的残碑。由于远离闹区,残酷的文化大革命,竞没有给这些四旧之物以毁灭,这真是很庆幸的事。也许是自然灾害或风吹日晒雨淋分化损毁等原因,使原有庙宇只剩残砖破瓦,据枣林村一名施工负责人介绍,目前临县县委政府正在开发建设汉高山旅游景区,他们正在恢复重建关公庙等几座庙宇。置身于这高山之巅,行走在残砖破瓦的庙宇之间,追古思今,笔者心中感慨万千。向南望去,海阔天空,20里之外的小娇山微举着它那圆圆的脑袋,失去了当日“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威风,1587米的高程只能甘拜膝下;向西、西北望去,无穷无尽,坑坑洼洼的黄土丘陵山区,多数在1400米以下,如同一些似开未开的扇子,铺在了山脚底下,昔日那崇山竣岭的气势,早已变成贴地而卧的懒汉;向北望去,一望无垠,50里外的辛家山微露黛色,1709米的高程,也只是小弟弟而已,近处的低山,如铺在脚下的绿毯;向东望去,隔着430余米深的大峪沟,对面是一道低低的山梁,挡住了方山县城的踪影,偶尔能传来机动车辆的马达声或野鸡嚎叫声,更增添了山巅的宁静。 </p> <p class="ql-block">此时,置身汉高山山顶,我顿然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美感与快感,更有一种超脱之感,它给人的那种勇气,给人的那种奋进,给人的那种力量,实乃不可名状。站在汉高山顶,望着四周空朦,近景清晰,中景朦胧,远景模糊,这里无丝竹之乱耳,无尘世之烦事,所谓人生中什么忧愁之虑,烦心之事,不快之事……此刻,可谓一扫皆空,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极乐世界。难怪当年大禹村的纺线姑娘,能跑到这里后就坐化成仙,乐不思蜀了。 </p> <p class="ql-block">汉高山,原名满堂山,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玉坪乡之东南部,地处临县中脚山之南东麓与方山县分界。海拔近1740米,山峰相连,一峰盖过一峰。方圆几十里,唯汉高山突兀孤耸,山高岭峻,人烟稀少,可谓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站在汉高山之山巅,向东北部可瞭望方山县城一角和横泉水库,可欣赏山峰连绵之壮观景色,如同站在上海的“东方明珠”塔上,环顾四周,吕梁壮丽山河尽在足下,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据《民国六年<临县志>校注》记载:中脚山之南东麓与离石分界,西距县治五十里曰汉高山。汉高山,突兀孤耸,为县东最高峰。山下有涧西流,名大峪沟,西注湫水。《史记﹒韩信列传》:高帝七年(前200年),信亡走匈奴,匈奴使左右贤王,将万余骑与汉兵战,汉大破之。追至离石,匈奴复聚兵楼烦西北,汉令车骑击破匈奴。一说高祖征陈豨尝过此,后人立庙祀之。今上山有高帝庙遗址,下有仙姑祠。相传高祖避暑此山,宫嫔相从未还,后人祠之,清嘉庆年间,大禹村人秦光清建龙王庙于山巅,祷雨辄应。</p><p class="ql-block">又据《吕梁乡镇志》(中卷﹒临县卷)记载:境内汉高山是临县有名山脉,山上均被灌木林覆盖,植被良好,物产丰富,这一带至今还遗留着汉高祖刘邦追杀韩信、征讨陈豨的足迹,民间还流传着汉高山上“刘邦斩蟒”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据说,汉高山还有一个神奇的历史传说。相传,传说,大约在2200多年以前,满堂山上曾住着一大蛇,身长能绕着山之根缠三圈,体粗比水桶还粗。半山腰里长着一棵千年苏子树,树高入云,树梢刮得南天门的琉璃瓦都发出吱吱的响声。</p><p class="ql-block">有一天,苏子树对正在休息的大蛇说:“蛇哥哥呀,你出头的日子就要来了,听说汉高祖刘邦要来攻打陈豨,将要路过这里”。 大蛇很不信地说:”大树兄弟,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苏子树说:“他来了,你就可以向他讨封啊!” “讨封?他一个领兵打仗的人,能管什么用啊?” “你不知道,前几天,刘邦从河北杀过来,经过离石的向阳沟时,正赶上乌云密布,大雨倾盆,道路难行,他骑的那条骒骡也就马上要生驹。眼看要耽误行军打仗,刘邦心急如焚,不禁大声说:向阳沟里别发水,天下的骒骡不生驹!果真,虽然雨下的很大,但是向阳沟里却没有起水,骒骡的肚子也瘪了。这刘邦啊呀,就是当今的真龙天子啊!”大蛇听了,还是心里半信半疑,犹豫不定中说,那我就试试看吧!于是,大蛇就单等着刘邦的到来。</p><p class="ql-block">过了没几天,刘邦果然来了,一见大蛇横卧山脚,吓得后退了两步。大蛇连忙说:“高祖皇帝您好!您说蛇大了会变成啥?”刘邦说:“蛇大变蟒。” “那蟒大了又又变成啥?”刘邦说:“小蟒变大蟒。”大蛇心里本来想刘邦一定会说,蟒大变龙的,一说这话它就要和他讨封,谁知刘邦却偏就不说这一句,气得大蛇张大嘴,叹了口气。</p><p class="ql-block">此时,刘邦见大蛇张大了口,以为要伤他,急忙手举宝剑,一剑就将蛇的头砍了下来,于是,蛇血象山洪一样冒了出来,霎时将满山遍野的石头全部染成赭红色,而且石头越到中心越红,后来,人们就将这里的石头称之为红心石。生长于半山腰的那株苏子树,也被血烫得无精打采,满腹怨气。</p><p class="ql-block"> 刘邦斩了大蛇之后正要赶路,这时,大蛇却腾空而起,大声怒斥道:“无道刘邦,我与你平日无仇,无非想和你讨个封号,你不封我也罢,为何要将我的头砍掉呢?你说这仇该怎么报?”刘邦说:“我既然杀你,就不怕你报仇,你说要怎么报呢?”大蛇说:“你想让我在山上报,还是在平地报?”刘邦心想,现在就在山上报,若是让它此时纠缠起来,恐怕要影响行军打仗,况且它现在正在火头上,不如说在平地吧,那就是以后的事了。倘若时间一长,事情可能就慢慢消停了。于是,刘邦就说:“那咱就在平地吧!”大蛇说:“好,一言为定!我们就在平地。最好要有个作证的”。此时,早就在一旁守候多时且看不惯了的苏子树厉声说道:“我来作证” 。于是,大蛇和苏子树就朝南方的“平地”方向飞去了。飞了大约20余里,大蛇把脱下来一身的皮抖落在一个村子里,窳成一堆,后来人们就叫这个村为”窳蛇皮村”。再后来,人们嫌弃这个名字一是不雅听,二是不吉利,顺其谐音,就将这个村更名为”瓦舍坪村”,其寓意为高楼大厦,也即蕴含比较富裕的村落,而这个村子,就是现在临县大禹乡的瓦舍坪村。</p><p class="ql-block">再说,大蛇和苏子树飞啊飞,一直飞到一块平地的洛阳城,当即投胎转世。一个转世后就是后来的王莽(蟒);一个转世后就是后来的苏宪。待二人长大后,在汉平帝(平地)时,联合篡政,建立了新朝,推翻了刘邦建立的汉朝,一举报了刘邦当年的斩杀之仇。</p><p class="ql-block"> 满堂山,自从大蛇和苏子树飞走之后,发出了天崩地裂般的一声巨响,整个山塌了半边,致使山的东北面成了悬崖绝壁。从此以后,人们就称满堂山为汉高山。</p> <p class="ql-block">汉高山山顶,曾有一座姑姑塔。据说,它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故事:从前,大禹村有一位姑娘,有一次在纺线时,她再怎么纺,那线纥繨怎么也纺不大,一连纺了好几天,线纥繨还是那么大。正待她纳闷之时,忽然间,只见那线纥繨竟自己滚动的走了起来,姑娘连忙去追,纥繨在前面走,姑娘在后面追,越追越远,姑娘一直追到汉高山上,终于将线纥繨追到手上。此时的她上气不接下气,累得很是够呛,于是,她就坐在山顶上,息了一息,抬头之余,环顾四周的风景。常言说得好: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姑娘竟然被眼前山高岭峻之秀丽奇景完全迷住了,正待她流连忘返之际,突然间她就坐化成仙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纺线姑娘,就在汉高山顶上修了姑姑塔。</p> <p class="ql-block">走近汉高山,目睹其雄姿。当你若从白文、城庄、木瓜坪、临泉、玉坪等乡镇方向看去,汉高山是一座傲视苍穹的巨峰,望着它,也许你就会真正读懂什么才叫“崛起”。过去,人们只是从书本那里去理解什么叫“崛起”,当然这种心境与身临其境比较而言,自然平淡无奇了。此行,我看了真正的汉高山的雄姿,“崛起”二字,带给笔者以心灵的震撼。当你若从大禹、三交、车赶、湍水头等乡镇望去,汉高山像是一峰横亘东北的巨驼。倘若把这两个方向的印象合而观之,那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不相同”的美的境界了,顿然明白,原来名山之神奇,还在于其蕴含着哲理的相同。 </p> <p class="ql-block">游览汉高山,最特别的感受就是它的“孤峰崛起,催人奋进”。其东、南、西三面被深深的大禹沟所包围下切,北面是安业沟的沟掌下切,使它与群山隔断,显出其孤。周围方圆50里内,只有北侧的1709米的辛家山能与其抗衡,其余均为1500-----1600多米的小山,大部分是1400米以下黄土丘陵,从而显出其崛。它本身的面积极小,1740米高处宽不过200米,长不过600米,山顶面积不足2000平方米,从而显出其峰。站在汉高山顶,如同站在上海的“东方明珠”塔上,俯视四周,尽在足下,只有一座贸易大楼可与之匹敌。不同的是,那是一片火柴盒堆成的城市,而这里是灌木丛林覆盖着的原生态山区。</p> <p class="ql-block">《论语》·雍也篇。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p><p class="ql-block">孔子说:“ 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另一理解为 “智者乐,水” ——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p><p class="ql-block">我自认为,“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山”壮美,象征稳重、宽厚和刚毅;“水”柔美,象征着灵活、周流和顺达;“乐水”者善于权变,“乐山”者善于坚守。它们都是对立统一体,是和谐、是境界。</p><p class="ql-block">汉高山,正因为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奉献出无尽的资源,符合仁者的胸怀,是故“仁者所以乐山也”。山的高度吸引着无数的攀登者。登山能给人带来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可以获得更宽、更广、更远的视域。登高望远,眼界顿时开阔,心胸随之豁然,孔子曾“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则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的境界又是何等惬意和畅快,而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写十六字令“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又以革命的浪漫主义赋予了山擎天扶危的特性。</p><p class="ql-block"> 结尾,附李伟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登 汉 高</p><p class="ql-block"> 李伟锋</p><p class="ql-block"> 丹桂飘香季,驱车登汉高。</p><p class="ql-block"> 快马加长鞭,大汗湿衣袍。</p><p class="ql-block"> 汉高夫如何,临州青未了。</p><p class="ql-block">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p><p class="ql-block"> 今朝忆高祖,大军压山脚。</p><p class="ql-block"> 长空降巨蟒,淫威挡山腰。</p><p class="ql-block"> 高祖拔利剑,挥刀斩蛇妖,</p><p class="ql-block"> 蟒精伏道杖,殷血溅九霄。</p><p class="ql-block"> 雄才创大业,伟略建天朝。</p><p class="ql-block"> 一帝堪千古,追昔思汉高。</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文参考资料】《临县志》、民国六年《临县志》校注、《吕梁市乡镇志》(临县卷)、《我爱临县山和水》以及散见于网络中有关汉高山的一些资料,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汉高山落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简介</b><span style="font-size: 15px;">:解德辉,1962年生,交口县人。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爱好文学写作,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个人出版《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其中《红色吕梁》一书收藏于《晋绥兵民博物馆》里;《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布原创文章290余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