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h3><h3></h3><h3>门外字谈之五——</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关“官二代”教育的千古经典</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由一幅书法作品想到的</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r></h3><h3></h3><h3> 最近从网上看到一篇关于安徽省名家书法精品进京展的文章。其中我市书法家范守卫先生的一幅楷书作品引起了我的极大的兴趣。当然,一方面是我为他的这幅极富功力的颜楷书作所折服,另外一个原因是该书作所抄录的那篇文章《觸龙说赵太后》引起了我的极大的兴趣。我这篇文章也即由此兴起。</h3><h3> 我最初知道这篇文章是在文革初期的1966年,而且是通过江青的一个讲话知道的。她在这个讲话中就提到了“主席”(我们知道,江青的讲话是言必“主席”的)对党的高级干部的家教的关注,我现在依稀记得讲话中提到了陈士渠。当然讲话中也谈到了“主席”特别推荐这篇《觸龙说赵太后》的文章,希望党的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从赵太后溺爱长安君的故事中汲取历史教训。</h3><h3> 在我印象中的江青这个讲话还是很中肯的,言辞也很温和。很有一点“谆谆教诲”的味道。真没有想到,这种“谆谆教诲”后来竟发展到“文革”对老干部采取那么惨无人道的手段。</h3><h3> 由于当时自己年纪尚小,现已记不清讲话的具体内容。在本文写作时,我曾试图从网上搜索这个讲话,也没有搜到。不过,因为这都是题外话,所以也就无所谓了。</h3><h3> 我们现在还说《觸龙说赵太后》。我想先简要地介绍这篇文章的故事梗概。</h3><h3> 该文从赵国赵王驾崩后,因太子长安君尚年幼不能执事而由赵太后主政展开。当时秦国正派兵攻赵,赵遂向齐国求救。而齐国却以以长安君为人质作为救助条件。而赵太后由于爱怜幼子,竟断然拒绝众大臣的强谏,并扬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本文的主人公左师觸龙正是在这样的艰难的条件下,以非常巧妙的语言技巧说明了父母爱子女要为子女作长远计,而无功而尊、无劳而禄的子女是难守王业的道理。最后赵太后竟茅塞顿开:“诺,恣君之所使之。”并“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于是“齐兵乃出。”</h3><h3> 文章采用迂回说理的巧妙战术,行文曲折、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特别是觸龙这个人物,他灵活运用旁敲侧击的手法,步步设坑,将赵太后引入难以回头的境地。最后终于使盛气凌人的赵太后幡然醒悟。</h3><h3> 现在重读这篇两千多年前的杰作,依然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现在侈谈“官二代”、“富二代”的教育问题,我看这篇文章仍不失为警世经典。</h3><h3> 关于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我将把在网上搜到的参考资料附录文后,有兴趣者可以详看。</h3><h3> 接下来,我还想就范先生这幅书作谈谈个人的一点浅见。</h3><h3> 如前所述,范先生的这篇书作是以颜体端楷书写的。而其中题款虽然由于像素的原因看不清楚,但亦可约略看出是以柳体端楷书写的。由此可见先生的书法传统功力。当然,由于自己并不懂书法,故不能从书法的角度评价范先生的书作,而只能谈谈该书作中有关文字上的一些缺憾。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指出来,这无论是对作者还是对读者,特别是对那些爱好抄录诗文的书家,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h3> <h3></h3><h3></h3><h3> 可以说,现在书家抄录诗文出现错漏字现象已经相当普遍。这里,我想首先介绍一个与本文有关的古人错漏字的先例,即本文的题目《觸龙说赵太后》中的“觸龙”二字,它在《战国策》中作“觸詟”,而在《史记》中则作“觸龙”。由于该文是取自《战国策》的,所以两千多年来的史籍都作“觸詟”。</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图、《古文观止》影印本作《觸詟说赵太后》</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图、今版横排版《古文观止》已改作《觸龙说赵太后》</h3> <h3> 图、但仍有《古文观止》横排版本没能与时俱进,仍误作《觸詟说赵太后》</h3> <h3> 图、本文作者2010年11月16日在《古文观止》的《觸詟说赵太后》一文上所作的眉批</h3><h3>眉批释文:</h3><h3> <font color="#ed2308">斯文为予最早接触之古文者。时“文革”初期,有江青谈话引此文,谓主席深爱之。犹记当年觸詟记为詟言(此为误记,实应为“触龙记为觸詟”)。后据史家考证,此乃过去文章竖排,以至句读误断矣!</font></h3> <h3> 图、《幼学琼林》中“觸詟犹怜少子,乞清要于君前;萧儆喜见曾孙,效传呼于阶下。”即将觸龙误为觸詟。</h3> <h3> 图、但对于古文原著中有关觸龙误为觸詟的情况,今版也只能将错就错了。</h3><h3><br></h3><h3> 那么到底应该是“觸詟”还是“觸龙”呢?这个学界争论了两千多年的难题,终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了答案。原来,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所出土文物中,其帛书《战国策纵横家书》中皆作“触龙”而非“觸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谬误呢:原来问题出在当时刻工身上。因为我们传统书籍都是竖写的,而原文的“觸龙言愿见太后”,可能是书写稿中的“龙、言”二字写的过于靠近,被刻工误认为同一字而刻成“詟”(音zhe去声)字,这一小小的谬误竟被误传了两千多年!</h3><h3> 我在这里之所以要提出这个小常识,是因为这幅书作犯了同样的错误。如书作中的“一日一山陵崩”,读后颇费解。一查原文,原来是“一旦山陵崩”。我推测范先生一定是以别人的书法作品为范本抄录的,这与“觸詟”的情况极为相似。因为书法作品通常都是竖写的。可能是原书家书写时将“旦”字的上下结构离得过远,被先生误认为“日一”两个字。当然也有可能是原书家已经误写,而范先生只是跟进而已。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范先生没有以书籍文本作为范本抄录。因为现在的文本大多是横式版本,不至于出现“旦”被误读为“日一”的情况。即使是竖写式的繁体字版本,因为是一字一格,也不至于出现将“旦”字拆分为“日一”两个字的现象。</h3> <h3> 由此我推断目前书法作品之所以谬误频频,极有可能是书家竞相抄录书作造成的。所以我希望书家在书录古诗文时还是以正版的书籍版本为好。</h3> <h3> 图、“一旦山陵崩”误为“一日一山陵崩”。</h3><h3><br></h3><h3>另外,这幅书作中的“日食饮得无衰乎?”的“衰”字误写作“哀”、“而封之以膏腴之地”的“腴”字误写为“膄”。而“少益耆食,和于身。”中多写的“也”字,也是令人遗憾的失误。</h3> <h3></h3><h3> 图、 “日食饮得无衰乎?”的“衰”字误写作“哀”。</h3> <h3></h3><h3> 图、“而封之以膏腴之地”的“腴”字误写为“膄”。</h3> <h3> 图、“少益耆食,和于身。”中多写的“也”字。</h3><h3><br></h3><h3> 当然,相对于范先生的这幅书法功力深厚的的佳作应该是瑕不掩瑜的。</h3><h3> 行文至此,我有一个担心,即:如果我的这篇文章会给人造成有意贬低书家的印象,那就是我所极不愿意看到的。因为本文的用心在文不在字。而且,毕竟我对范守卫先生的书法功底还是非常敬佩的。</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18-06-22为之并识于广缘斋</h3><h3><br></h3><h3></h3><h3>【附录】</h3><h3>《触龙说赵太后》(摘自网上)</h3><h3>作者:刘向 (先秦)</h3><h3></h3><h3>原文</h3><h3>赵太后(1)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2)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h3><h3>左师(3)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4)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5)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6)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7)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h3><h3>左师公曰:“老臣贱息(8)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9)之数,以卫王宫(10)。没死(11)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12)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13)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14),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15)。’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h3><h3>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16),至于赵之为赵(17),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18)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19)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20)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h3><h3>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h3><h3>子义(21)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况人臣乎!”</h3><h3>译文</h3><h3>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h3><h3>左师触龙希望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的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我自己宽恕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车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h3><h3>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h3><h3>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h3><h3>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h3><h3>子义听到了这件事,说:“国君的儿子啊,国君的亲骨肉啊,尚且不能依赖没有功勋的高位,没有劳绩的俸禄,并守住金玉之类的重器,何况做臣子的呢!”</h3><h3></h3><h3>注释</h3><h3>(1)赵太后:赵惠文王威后,赵孝成王之母。用事:执政,当权。 (2)长安君:赵太后幼子的封号。质:古代诸侯国求助于别国时,每以公子抵押,即人质。 (3)左师:春秋战国时宋、赵等国官制,有左师、右师,为掌实权的执政官。触龙言:原作“触詟”二字,据《史记·赵世家》改。 (4)揖:辞让。《史记·赵世家》“揖”作“胥”,胥为等待之意。义较胜。 (5)郄(xì戏):通“隙”。有所郄,是身体有所不正常的委婉说法。 (6)鬻(zhù注):粥的本字。 (7)耆(shì试):通“嗜”,喜爱。 (8)贱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9)黑衣:赵国侍卫所服,用以指代宫廷卫士。 (10)宫:原作“官”,从《史记·赵世家》改。 (11)没死:冒着死罪。臣对君的谦卑用语。 (12)填沟壑:对自己“死”的谦称。自比为贱民奴隶,野死弃尸于溪谷。 (13)燕后:赵太后之女,远嫁燕国为后。 (14)踵:足跟。女嫁乘舆辇将行,母不忍别,在车下抱其足而泣。 (15)反:同“返”。古代诸侯嫁女于他国为后,若非失宠被废、夫死无子、或亡国失位,是不回国的。 (16)三世以前:指赵武灵王。孝成王之父为惠文王,惠文王之父为武灵王。 (17)赵之为赵:前“赵”指赵氏,周穆王赐造父以赵城,始有赵氏;后“赵”指赵国。公元前376年,魏、韩、赵三家灭晋分其地。赵国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河北西南部等地。经赵武灵王至惠文王时,疆域又有所扩大。 (18)微独:非独,不仅,不单。微,非,不;(19)重器:指象征国家权力的贵重器皿。 (20)山陵:喻帝王,此处指赵太后。崩:喻帝王死。 (21)子义:赵国贤人。</h3><h3></h3><h3> 逐字解释</h3><h3> </h3><h3> 1.选自《战国策`赵策》。触龙,人名。说,劝说。赵太后,赵慧文王的妻子赵威后。</h3><h3> 2.新用事,刚执政。</h3><h3> 3.以长安君为质:把长安君作为人质。</h3><h3> 4.乃:才。</h3><h3> 5.强谏:竭力劝说。</h3><h3> 6.明谓左右:明确地对大臣说。左右,指代身边的大臣。</h3><h3> 7.有复言……者:有再说……的人。</h3><h3> 8.老妇:赵太后自称。</h3><h3> 9.左师:官名。</h3><h3> 10.盛气而揖之:气冲冲地等着他。</h3><h3> 11.徐趋:徐步,徐行。意思是一步一步向前慢走。</h3><h3> 12.谢:道歉。</h3><h3> 13.窃自恕:私下原谅自己。</h3><h3> 14.玉体:贵体。</h3><h3> 15.郄:同“隙”,病痛。</h3><h3> 16.恃辇:依靠车子。</h3><h3> 17.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h3><h3> 18.今者:近来。</h3><h3> 19.殊:很。</h3><h3> 20.乃自强步:自己只勉强走走。强:勉强</h3><h3> 21.少益耆食:稍微渐渐喜欢吃东西。耆:通“嗜”,喜爱。</h3><h3> 22.和:安适,舒服的意思</h3><h3> 及:赶上,赶到。</h3><h3> 23.色少解:怒色稍微消解了一些。</h3><h3> 24.贱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h3><h3> 25.不肖:不贤,不成材。</h3><h3> 26.窃爱怜之:私意宠爱他。</h3><h3> 27.没死以闻:冒着死罪把这话告诉您。</h3><h3> 28.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希望趁我还没死的时候把他托付了。</h3><h3> 29.丈夫:男子。</h3><h3> 30.媪:对年老妇人的尊称。</h3><h3> 31.贤:胜过,超过。</h3><h3> 32.计深远:做长远打算。</h3><h3> 33.持其踵为之泣: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h3><h3> 34.念悲其远也:为她远嫁而伤心。</h3><h3> 35.祝:祈祷。</h3><h3> 36.必勿使返:一定不要让她回来。</h3><h3> 37.继:继承人。</h3><h3> 38.微独:非独,不仅,不单。微,非,不; </h3><h3> 39.奉:俸禄。</h3><h3> 40.劳:功劳。</h3><h3> 41.挟重器:拥有珍贵的器物。</h3><h3> 42.山陵崩:古代用来比喻国王或王后的死。</h3><h3> 43.自托于赵:使自己在赵国立身。</h3><h3> 44.恣君之所使之:任凭您派遣他。</h3><h3> 45.约车百乘:置办一百辆车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