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拍你看 - 爱莲说,如何让你的荷花出彩

K爺摄影食堂

<h3>《爱莲说》,由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1017-1073)所作,是一篇议论散文。"说"是古代文体之一,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类序》云:"按:说者,释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br />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也已此比喻君子的美德。文后附记说道:"舂陵周惇实撰,四明沈希颜书,太原王搏篆额,嘉祐八年五月十五日江东钱拓上石。"最初是碑刻。[1]。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八十一》〈书濂溪先生爱莲说后〉:"先生尝以‘爱莲’名其居之堂,而为是说以刻焉。"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军时,曾亲自抄写《爱莲说》,刻石树碑于"濂溪书堂"。<br /></h3> <h3>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r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br /></h3> <h3>咱们中国人近千年来受了爱莲说的影响,对荷花的认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人。我们眼里的荷花都是"婷婷玉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仙子.......</h3><h3><br /></h3><h3>在这样的前提下,拍出的荷花自然不同……</h3> <h3>做这张图的这天,我的心情是彩色的</h3> <h3>攝影要會捨,藝術要膽大!拍半朵荷花有啥不可?拍的時候我就已經想好了如何平衡畫面了!</h3> <h3>每年到了夏天,摄影爱好者的镜头便对准了荷花,每个人都大展身手。荷花,是一个非常容易拍的题材。所谓的容易拍的意思是不必爬山涉水,在大部分的城市或乡村的路边都可以拍的到。可是,要把荷花拍好,却不是件简单的事。<br>在中国国内还好,有各种不同种类的荷花,在我们洛杉矶只有一池荷花,每年到了这个季节,只要到了荷花池边,就可以遇到许多认识的人,想见的不想见的都来了。<br></h3> <h3>红花绿叶的搭配是一般人眼里的荷花,也是相机直出的荷花。要把荷花拍的跟别人不同就要在事前事后都下功夫。荷花一朵朵婷婷玉立于水中,要把荷花拍成一个清新优雅的少女,还是要把荷花拍成一个浓妆艳抹的风尘女郎,抑或把荷花拍成一个历经沧桑的少妇,在前期后期都有很大的空间去创作。有的人用多重曝光,有的人用暗角压暗四个角来突出荷花为主体。有的人喷水,有的人放烟,有的人用折返镜。。。。每个人都使出浑身解数,力求自己的荷花与别人不同。</h3> <h3>我在拍荷花的时候觉得拍摄者本身的认真投入非常重要,一边听音乐,或是一边与荷花交谈,一边的拍都可以有不一样的感受,拍得不同的效果。<br>回来后的后期更可以展示出自己眼里,心目中的荷花。我可以每天都对荷花都有不同的诠释。。。這個过程是令人享受的。。。<br></h3> <h3>最後上一張最新嘗試的紅外線相機拍的荷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