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去年,孙俪主演的《那年花开月正圆》播的如火如荼,在人们热追连续剧的同时让拍摄地“吴氏庄园”也着实火了一把。孙俪饰演的周莹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是清朝末期有名的商人,靠着自己的智慧和胆识构建了一个巨大的商业帝国。她年轻时嫁入吴家,但却17岁时就守寡,将一辈子用来复兴和发扬吴家产业,最终成为震惊朝野的女商人。由于家乡叫做安吴堡,所以周莹被称作是安吴寡妇。她还仿照紫禁城建造了吴氏庄园,其规格甚是庞大。</h3><h3> 只是因为去年偶正处在懒癌重症时期,追风的事情就搁浅了。也是机缘,在这个夏季,那时花开淡出人们视野的时候,我们一行四人来到了吴氏庄园,寻找咱的乡党陕西首富吴莹的足迹。</h3> <h3>六月的天,恰巧是夏至,在这个白昼最长的日子,太阳火辣辣的炙烤着大地,入伏第一天,就迫不及待地用高温宣告着伏天的到来……相比去年,安吴古堡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多是镇上的村民闲坐乘凉,就连商贩都懒得开门迎客。</h3> <h3>吴氏庄园的建筑虽然经过重新修建,门楣飞檐依旧彰显着主人的显赫。</h3> <h3>泾阳县安吴镇安吴堡村北靠巍峨的嵯峨山,南临清澈的清河水,山环水抱,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因唐第九位皇帝李适埋葬在嵯峨山,此地被认为是块福地。当时有一位祖籍江苏的吴姓人来泾阳县做官,喜欢上了这块山清水秀的地方。于是将自家亲属从千里之外迁居此地,并将此地命名为安吴堡,希望吴家后代能够在此地安定祥和的生活。</h3><h3>吴家在此安居下来后,渐渐发展壮大。到清朝时,吴家食盐生意达到鼎盛,商铺分号遍及全国。当时吴家共有五兄弟,分为东院、西院、南院、北院、中院五院人家打理生意。安吴堡内也仅有五院吴姓人家,少有的杂姓人家均为吴家的管家、仆人等。当时东院吴尉文家的生意最为兴旺,他曾先后捐得湖北候补道台、山西宁武知府等职,并凭借办理淮盐盐务之便,在扬州设立总号“裕隆全”,成为知名盐商。其子吴聘清咸丰六年(1856),得了不治之症已奄奄一息。为“冲喜”,娶同县孟店村17岁的周姓姑娘为妻。不料婚后几天吴聘就丧了性命,吴周氏从此成了寡妇。因家无男丁,年轻的吴周氏就成了吴家的“掌家夫人”。</h3> <h3>这个吴周氏就是周莹,她出生于陕西泾阳鲁桥孟店(今属陕西三原),嫁到泾阳安吴堡吴家后,因刚结婚丈夫即去世,当时人多称其为吴家寡妇。当时,吴家在江南和陕西的商号正走向衰落。周莹 管家事后,任用贤能,多谋善断。在她的努力下,吴家东院重新拾起盐商生意,商铺遍及全国,另在全国设立了7个总号;不仅如此,周莹还将生意扩充到了蚕丝、棉花、棉布、药材、茶叶等方面,涉及面非常之广。她向种植棉花的农民提前签约订购,在南方包桑园、提前订购生丝,保证货源的充足和收购价格的稳定;周莹让手下掌柜伙计参股,进行资金扩充,实行“阳俸阴俸”,且伙计们的家人也可以在吴家工作。</h3> <h3>在生意鼎盛时期,周莹开始打造她的吴氏庄园。为彰显大气,她专门派人去京城,查看紫禁城的格局,然后仿建了三进四合院,偏正共四院,称之为吴氏庄园。庄园极尽奢华,仆役人数多达2000余人。在安吴堡东南二公里之遥的寇家村还修了一座花园,园中亭台楼榭,曲折游廊,假山鱼池,还修有温室暖房…因没有生育儿女,周莹生前过继了吴家中院的侄子吴怀先为养子。</h3> <h3>此外,前后院内各设东西厢房三间,门窗雕饰甚为考究,后院侧墙上的砖雕尤为精美,堪称关中民居砖雕中的佳品。</h3> <h3>吴氏庄园座北面南,南北总长68.3米,东西宽26.7米,建筑面积1012平方米,现存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门厅、过厅、正厅、后厅。其中门厅为东、西两座倒座拼成,总面阔八间、进深三架椽(前长后短);过厅面阔五间、进深三架椽(前短后长);正厅五间六架椽;后厅五间四架椽(3-1分椽,前长后短)。大量使用长短坡屋顶做法,正是山陕民居的惯用手段,以此在经济合理的使用面积内,尽 可能多地获取充分的光照,令得室内通畅,整个院落的檐口也错落有致。</h3> <h3>在中国历史上,她把土地几乎无偿让佃户耕种的决定,可谓开天辟地头一回。随后她又宣布取消所有佃户房舍租金,无偿将佃户们所住房屋划归各户所有,并对损坏的房屋进行修葺。周莹说到做到,至死都没有更改过契约。周莹的作为不仅赢得了乡里拥戴,还震动京城官吏,就连慈禧也对之大为赞赏。</h3> <h3>1900年,庚子国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流亡到陕西,史称“慈禧西狩西安”。当时周莹是陕西商会的会长,住在泾阳安吴堡。她闻讯后,在泾阳买了5头硕壮的奶牛,连夜驱赶到慈禧的行宫所在。第二天当惊魂未定、寝食难安的慈禧刚起身,周莹就献上了一桶热腾腾的鲜牛奶,并捐资朝廷20万两白银。据说亡命逃难中的慈禧见状,感慨万千,一边喝着鲜牛奶,一边泪流满面地说:“看来,还是陕西人与朝廷一心呀!”</h3><h3>随后,慈禧太后召见了周莹。周莹对这次觐见相当重视,带了很多珍贵的礼物送给慈禧。据《泾阳史话续集》中,孙杰曼先生罗列安吴寡妇给慈禧的进献物,就包括“哮珠手串一件、象牙凉席两件、金佛像一尊、景泰蓝香炉一个、楠木卧床一张、楠木小圆瓶八个、金猴一个、景泰蓝食盒一对共八件”,如此丰厚的礼物,加之吴家后来又捐资了朝廷50万两白银,对如丧家之犬的慈禧来说不能不大受感动,于是,慈禧就认周莹为义女,并册封“一品诰命夫人”。</h3><h3>慈禧在陕西流亡了一年多,在过六十大寿的时候,周莹又送给她一幅由十二个屏面连接成的屏风做贺礼,金镶玉雕,价值连城,慈禧很是喜欢。后来,慈禧离开西安回京,由于屏风太大了,不好携带,就没有拿走。现在,这件屏风就被收藏在陕西省图书馆内,是他们的镇馆之宝。</h3><h3>“屏风及立柱皆采用紫檀木材质,正面的上顶部分镶嵌着花鸟湘绣,图案有牡丹、孔雀、喜鹊。屏风的背面有大红丝绸底子,用金水写就的无数个不同样式的篆体寿字。在屏风的腰部,有花鸟浮雕图案,内容反映的都是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每扇屏风的顶部是透雕。安放屏风的是两个有狮头雕刻的屏风立柱,柱身采用镂刻手法,所刻图案与屏风主题相配,有松树、鹤、鹿,取‘松鹤延年’之意。”据专家推测,该屏风的制造年代大约在清代中期,也就是乾隆、嘉庆年间。整座屏风雕饰繁复,耗时绝非一年半载。</h3><h3>民国年间,屏风仍一直存放于亮宝楼。亮宝楼当时隶属中山图书馆(即今日的省图书馆)。解放后,随着文物和图书的分家,亮宝楼中的文物归到了陕西的各个博物馆,而屏风却被放进了图书馆的仓库。一直到1972年,为了迎接美国外宾,这套屏风才在图书馆展览了十多天,旋即又被放入仓库。到了1989年,值省图书馆80周年馆庆,屏风又有了一次“重见天日”的机会,但只展览一个月,随后再次被放进库房里。</h3> <h3>吴怀先接手吴氏庄园后,将其捐赠给了共产党。1937年洛川会议后,西北青年训练班从延安迁到泾阳,安吴青年训练班于1937年10月开始创办,1938年春迁于当时的吴氏庄园,并将规模扩大。全国各地去往延安的热血青年都需要先到此地参加政治、军事培训。</h3> <h3>安吴青训班的学员,有从敌人铁蹄之下和沦陷区逃出来的青年,有从异乡归来的爱国华侨;有工人、农民、店员、小商小贩;也有艺术家、工程师、留学生、军官、士兵等。青训班的学员最多时达到1500余人,先后培训了12000余名学员,分别输送到延安、抗日前线、敌后根据地、国民党友军等地参加开展抗日救亡斗争。青训班以吴氏庄园为活动中心,其前部为青训班领导机关班部,中部为会议室和晚会处,后部为青训班二连驻地。望月楼为青训班副主任胡乔木及秘书处住处,其东挑角楼为青训班主任冯文彬和教务处住处,其西为学员住处,其南为卫生处和一连住处。大操场位于吴氏庄园门前,其西北角大榆树上悬挂铜钟,青训班作息以撞此钟为号。迎祥宫为青训班会场之一,系排演节目和举办晚会的场所。1940年4月,按照中央指示,青训班全部撤离安吴堡。</h3> <h3>吴氏庄园一进门即为前院,东西有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大厅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看得出是刚刚修葺过的。这城石头因在太阳下发金光,月光下发银光,取名“金银石”。</h3> <h3>穿过前院大厅就到过厅,两厅相距很窄,也就3米不到的样子。过厅面阔五间、进深一间。</h3> <h3>最后为后院。东、西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退厅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为当年吴周氏住处。现布置为1—3号展室,展示当年青训班情况。</h3> <h3>望月楼系吴周氏养子吴怀先先生于民国初年所建,为吴氏花园中赏月纳凉所用,以故得名。青训班驻在安吴期间,冯文彬与胡乔木等班部领导即在望月楼休息,并在此研究办学方向和教学内容。</h3> <h3>楼高两层,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底层南部前开敞廊,总深一米,墙面上开砖券门,门楣砖雕“芭蕉夜雨”等横额,门侧用圆砖拼出倚柱, 门廊柱下用柱础,上支牛腿斜撑,颇有陕南、巴蜀地区民居的韵味。底层半落于地下,可通地气,冬暖夏凉。一层北侧回廊内留有外楼梯一座,可直通二楼。二层采用彻上露明的七架抬梁式屋架,四坡屋顶,施布纹板、筒瓦,并有简单脊饰。在二层四周回廊设有木栏杆,凭栏远眺,嵯峨空濛、古堡沧桑可尽收眼底。</h3> <h3>望月楼的立面大量采用券窗、弧形挂落、宝瓶栏杆等西式要素,使整个建筑体现出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反映了关中地区在接纳西方建筑思潮的初期采用的折中主义手法。</h3><div> 我们去的时候望月楼没有开放,只能从外围和讲解大致了解一二。</div> <h3>迎祥宫是一座道教宫观,在吴氏庄园东侧,现存清代戏台一座,其外为砖雕山门,两者以勾连搭连成整体。山门面阔三间,明间开门,楣间嵌匾石,阴刻楷书“迎祥宫”三字,两侧留有耳房各一间,并开翼门;耳房两侧连有偏房各两间。戏台与山门前后相连,同样面阔三间,进深四椽,高两层,底层开门通行,二层为舞台,向内院一侧开敞,另三侧施彩绘屏风遮挡后台,顶吊八角藻井一座。槅扇上匾额阴刻草书“清歌妙舞”四字。山门、戏台的柱头科、角科、平身科均用五踩重昂枓栱,戏台各间用平身科一朵,枓栱疏朗有致,颇有宋元古风,当心间一朵平身科用三栌斗骈列,尤其别致。枋板普遍绘以苏式彩画,色泽明丽。山门的山墙向斜前方向八字伸出,砖仿木椽出檐,上施布纹板、筒瓦及沟头滴水。耍头内侧砖雕万字连珠纹样。</h3> <h3>戏台前现存有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立《剏建大道迎祥宫》碑一通,据当时住宫法师樊德元称,宫系泾阳县桥底镇底曲头道录张德琳法师创建,取“迎福纳祥”之意,其内修有云楼,供演俗乐。又据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进士吕应详所撰《泾阳县志·卷二(祠庙)》记载,宫始建于金大定四年(公元1164年)。清光绪末年,慈禧避难西安时,安吴富商吴周氏曾捐银十万两,修复、扩建该宫,增设山门、乐楼、大殿、钟鼓楼等,以备巡幸。</h3> <h3>关中八怪之一,房子半边盖。现在要想看这样的建筑还真的不好找呢。可为什么半边盖呢?有句老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关中人比较讲究风水,因陕西地处内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候,天气干旱降水较少,雨水珍贵,下雨要流到自家院子。哈哈,你知道了吗?咱陕西娃会过日子吧😂</h3> <h3>《那年花开月正圆》火了安吴古堡,周莹也成为了热搜,同时也火了泾阳的茯茶。剧中的周莹是秦商也称陕商,秦商做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往西曾与外国商人开辟了“丝绸之路”,往南曾趟出了陕康藏的茶马古道,往北曾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故事家喻户晓。而泾阳茯茶是历史上历朝各代用于“茶马交易”的主要茶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h3> <h3>岭北自古不产茶,但陕西泾阳人以其独特工艺加工制成的茯砖茶,在明清时期却行销整个西北地区乃至域外,不仅让秦商借此成为华夏第一商帮,也成为陕西历史上的另一张文化名片。</h3> <h3>据史料记载:泾阳成为南茶西运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始于汉,闻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泾阳茯茶产生于宋代,泾阳茯砖茶成名于明朝,兴盛于明清至民国时代。</h3> <h3>北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由于机缘巧合,加上泾阳人不断探索,培育了“金花”,使茶叶口感、功效明显改善,其身价也不同非凡。</h3> <h3>泾阳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渥堆发酵出天然“金花菌”茯茶。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易商品。</h3> <h3>茯茶属六大茶类中的黑茶中最具特色的产品,是后发酵茶,也是全发酵茶。因在伏天加工,故称伏茶。以其效用类似土茯苓,美称为茯茶、福砖。由于系用官引制造,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一般情况陈放年代越久香味越浓,茶汤越易冲泡出来,茶汤色泽红艳明亮。茶中的金花能有效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并有降脂、降压、调节糖类代谢的功效。</h3> <h3>茯茶的原料一般是老茶和三叶以下的粗茶,经发酵、蒸汽消毒和加工压制而成。特制茯砖茶全部是用黑毛茶三级制成,普通茯砖以黑毛茶四级为主,少量为三级。</h3><h3><br></h3> <h3>茯砖茶的压制方法分毛茶拼配筛制、汽蒸沤堆、压制定型、发花干燥和成品包装等作业。按照毛茶配方比例领料,采取“切碎多抖,循环切料,分身取料,四孔成茶”的筛制方法,经风选隔砂后即成茶坯。汽蒸是将茶坯过磅,送入蒸汽机加热,汽蒸时间为50秒钟。汽蒸后沤堆,堆高2-3m,时间3-4小时,当叶温达75-88℃,应即时翻堆散热,促使整个茶堆冷热干湿均匀。茶坯沤堆后,经水分检验,即可进行称茶、加茶汁、搅拌、蒸茶,然后装匣紧压,冷却定型。当砖温由80℃左右下降到50℃左右时约历时80分钟,便可用退砖机把茶砖退出,按照品质规格检查验收。合格者进入烘房,侧立排列在烘架上。进烘后有12-15天内为发花期阶段,以后的5-7天为干燥阶段。</h3> <h3>发花阶段的室温应保持在28℃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80%左右,以利黑曲酶、灰绿曲霉、冠突曲霉的繁殖生长。干燥期的温度则应逐渐升高,一般自30℃上升至45℃为止。出烘后应立即包装。由于茯砖茶必须经过特有的“发花”工序,在压制过程中,除需要温度、湿度等条件外,还要求砖体必须松紧适度,含梗符合标准,这样才便于微生物繁殖,使茯砖茶发出特有的“金花”香气。《中国茶经》茯砖茶辞条介绍说:“新疆维吾尔人最喜爱茯砖茶,他们把‘金花’多少视为检查茯砖茶品质好坏的唯一标准”。“金花”是指冠突曲霉,该霉菌是以半木质素为主要营养基础。它把茶叶半木质素分解后形成茯砖茶特有的香气,对人体无害<br></h3> <h3>在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中流传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之说。</h3> <h3>泾阳茯砖茶因茶品中生长繁殖有“金花菌”极大地改变并提高了茶品中各有效成分的含量,这使得品质比其他茶品独特的原因所在,“金花”越茂盛,茶的品质越好,现代人称之为“金花”,是一种有益曲霉菌,生物学家定名为“冠突散囊菌”。</h3> <h3>一般情况下茯茶陈放年代越久香味越浓,茶汤越易冲泡出来,茶汤色泽红艳明亮。茶中的金花能有效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并有降脂、降压、调节糖类代谢的功效。</h3> <h3>明清时期,茶具是这样的😊感觉喝茶是富家人的专享呢</h3> <h3>参观茯茶制造厂……现在的茯茶已经全部工业化,有标准的生产制造流程和工艺</h3> <h3>前面一排排的铁盒就是压制成型的茶砖</h3> <h3>加工完成的茶砖,下一道工序就是发金花了。发金花有着严格的温度和湿度标准,这些茶砖要被送进“标准间”,每个房间都有专业的设备保证温度及湿度。这道工艺属于二级机密,外人不得参观。</h3> <h3>除了专有的生产线,泾渭茯茶厂还专门设立了原始手工加工间,沿用古老的加工工艺,一方面供游客参观,一方面生产手工茯茶。采用手工制作的茯茶,后期在发金华的过程中因为手工差异会有较多的变化,每一个茶砖都不尽相同,这也是茯茶爱好者最乐于品评和收藏的。</h3> <h3><font color="#010101">一进院子,一股强烈的茶香迎面扑来,从来不知道茶叶在制作过程中会散发如此浓烈的香气,这种类似桂花的浓郁香气令人难忘,以至于在描写这一段时,似乎空气里都弥漫着这种香气。香气是有记忆的,记不清在哪里看到过,但是不用考证,事实已然证明。</font></h3> <h3><br></h3> <h3>这里就是“手工作坊”了,地面上整齐摆放着茶砖箱子,工人们利用手中的木棍把茶叶捣进容器。这是力气活,力量的大小决定茶砖的密度。</h3> <h3>香气是从这里散发出来的。这是高压蒸汽,筛选出的茶叶要经过此道工序来消除杂质和有害物质,这样制造出来的茶叶味道才更加醇厚。</h3> <h3>古老的制茶工具</h3> <h3>工人们在不停地把茶叶捣入容器</h3> <h3>这就是成品的手工茶砖,下一步就是要送到发花室进行发花。手工制作的茶砖与机器加工的形状大小不同。手工的是圆柱形,大概一尺见长,而机器的就是巨大的方砖。</h3> <h3>发花后的成品要进入专门的仪器间进行检验。至此,一整套工序才完成,经过了重重再生的茯茶才进入我们的茶杯,为我们带来丝丝醇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