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跟团旅游,居无定所。每天的每天,用过早餐,所有游客无不拎着行李箱在酒店大堂或门口等候。大巴到了,大伙儿争先恐后地把行李箱塞进大巴车底,贵重物品随身携带,然后一个挨一个上车。最后导游上车点人头,"1、2、3、4、5、6……都齐了吗?好,出发!"通常第一天为了抢到靠前一点的位置,有点乱,游客中甚至有互不相让发生争吵的。我们这个团,来自江西四个设区市,就有过一起为争座位的事炒得不亦乐乎,有损中国人形象,不好。由于导游反复叮嘱要防小偷,每到一处景点,大家都把包包放在胸前,时不时用手摸摸或检查一下,看是不是被小刀割了怎么的,一个个既严防死守又患得患失。其实到了国外,身份证已不起作用,能证明你身份的只有护照。你只要守住护照、钱包、手机、银行卡就出不了大问题。尽管导游反复提醒,好像是第二天吧,同伴中有位来自铅山的老兄钱包就被小偷摸走了。据他事后回忆,应该就在上车前那一刻,有两个俄罗斯小伙子过来帮忙把他的行李箱放进大巴车底。他又搞不清楚,坐上车好久才发现钱包被偷。身份证、银行卡和几千元现金没了,幸好护照、手机在,于是急忙打电话回国请家人将银行卡挂失。</h3> <h3>俄罗斯之旅,旅行社安排的主要景点在圣彼得堡。除了在维堡郊外森林深处的小木屋里住了一晚,其余三个晚上都在圣彼得堡市区住。说是高级酒店,其实是老房子改造的,几乎没有门面,电梯只能装三人,卫生间没有地漏。消防通道的楼梯,油漆也遮盖不了破损的台阶。虽然照样是窄窄的床,但房间蛮大,装修不错,浴巾毛巾很新。卫生间置放浴巾毛巾的不锈钢架,通电暖,拿在手上热呼呼的舒服。清洁工每天晨起,户外的窗台和供游客临时休息的长椅,都要抹得干干净净。</h3> <h3>最不敢恭维的是俄罗斯之旅的吃。走之前,先我几天到俄罗斯的汪彩萍大姐叮嘱我,到俄罗斯旅游要记得带小菜和夹克衫。我太太去年夏天也去过,她说圣彼得堡早晚温差大,中午不下雨可以穿短袖,清早有人穿羽绒服。所以此次我衣服带得很多没用上,带了一小瓶柚子皮,同伴们三下五除二就没了,好在同伴中有人带了不少上饶萝卜干,偶尔厚着脸皮讨几粒还能解解馋。导游推荐项目中有俄罗斯大餐,每人400至600元人民币,我想应该很好。我知道改开前北京有家莫斯科餐厅,很有名。大学时代我们曾梦想将来有钱了一定要去品尝一次,没想到真到了俄罗斯,袋子里也有点闲钱了,还是舍不得去品尝一次,同伴中估计也没人舍得,人啊!</h3> <h3>俄罗斯的中餐馆,老板和吧台服务员都是中国人,雇员基本是前苏联几个国家的人。提供的菜肴,不外乎土豆、西红柿炒蛋、海带、洋葱、红萝卜、卷心菜、很难吃的红烧肉或者鸡块和少量的牛腩,冷拌的菜多,汤是一点点紫菜和蛋花,所有菜都是水煮的,油少事小,关键是没有任何葱或蒜,也没有一片绿叶菜,青辣椒更别想,总之味道极差。我胃口好,吃啥啥香。不少女驴友就可怜了,好几顿只是勉强抿几口了事。早餐呢,只有牛奶燕麦粥、面包和几片火腿肠,没有咸菜。真后悔没重视汪姐的提醒,若有机会再来俄罗斯,行李重就重点不要紧,什么豆腐乳啊萝卜干啊老干爹老干妈啊,定要多带点出来。我到过他们的超市,想买瓶辣椒酱什么的,没有。好不容易看见有一瓶泡椒,灯笼椒形状,估计也不辣,120卢布,因为身上只有50卢布,这家超市太小,人民币不收,居然连也银行卡也刷不了,结果没有买成。超市内<span style="line-height: 1.5;">最多的是各式各样的面包和火腿肠,蔬菜只有土豆、西红柿、黄瓜、红萝卜、西南瓜,叶子菜极少,有几个很难看的卷心菜据说还是中国运来的。我看俄罗斯土地非常肥沃,都是黑油油的,大片大片荒在那里长草,心想虽然冬季漫长,但一年中从五月到九月,没有雪,还是可以种菜的,为什么就不种点绿叶菜呢?导游说俄罗斯的土是高钙土,不适合有的植物生长。我半信半疑。</span></h3> <h3>还是说景点吧。圣彼得堡之行,除了之前介绍过的,旅行社安排了圣伊萨基耶夫教堂、海军总部大厦、十二月党人广场、冬宫、喀琅施塔得军港、彼得保罗要塞、狮身人面像、瓦西里岛大港口灯塔、滴血大教堂、斯莫尔尼建筑群、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叶卡捷琳娜宫和涅瓦河游船是自费项目。看起来景点很多,实际上大部分只是外观或车览,名副其实的走马观花。大凡跟团旅游,都是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了景点拍照,回到家什么都不知道!我想既然花了点钱出来了一趟,总该留点文字图片吧,因此一路上我都用微信向家人实时报告所见所闻。幸好手机上这些第一手资料,不然写不出这又臭又长的所谓俄罗斯见闻,很好。</h3> <h3>圣伊萨耶夫教堂,坐落在圣彼得堡市区,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的花之圣母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教堂。大教堂造型雄伟壮观,外部共有112根整块的深玫瑰色和斑环花岗岩圆柱,其中四面48根廊柱每个高17米,直径2米,重达114吨,作为教堂廊柱,为世界之最。</h3> <h3><br /></h3><h3>与教堂相隔一条马路的十二月党人广场,原来叫"枢密院广场",后来因建立了彼得大帝铜像而改为"彼得广场",以象征俄国帝王权力的至高无上。俄历1825年12月10日,十二月党人组织起来,从这里冲进了枢密院,要求废除沙皇统治,解放农奴。为了纪念这次起义,1925年在十二月党人起义100周年的时候,把这座广场改名为"十二月党人广场"。</h3> <h3><br /></h3><h3>十二党人广场上耸立着彼得大帝骑马的塑像 ,这就是著名的"青铜骑士"。塑像安置在一块巨石上,骏马前腿腾空,彼得大帝安坐在马上,两眼炯炯有神,目视前方。从任何方向欣赏这座塑像,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普希金为此写了叙事长诗《青铜骑士》颂扬彼得大帝:"在<span style="line-height: 1.5;">幽暗的彼得堡的天空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吹着十一月的寒冷的秋风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涅瓦河涌起轰响的巨浪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冲击着整齐的石铺的岸墙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河水激动着旋转着像是病人 ,在</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她的床上不断地翻腾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这时候天色已晚,在昏黑中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雨点急骤地敲打窗户。而风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愁惨地吹扫吼吼地嘶鸣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这时候刚刚做客归来回到家门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有一个青年名叫欧根……"彼得大帝塑像原来不叫青铜骑士,就因为普希金这首长诗而闻名于世。</span></h3> <h3>临近十二月党人广场的是海军总部大厦。该大厦由著名建筑师扎哈洛夫设计,大厦<span style="line-height: 1.5;">以其严谨简明的设计风格与主题明确隆重的雕像群,象征着俄罗斯水手们的英勇精神。建筑物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根闪闪发光的镀金长针,高达72米。</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它被安置在大厦中央阶梯式塔楼的屋顶上。长针直插蓝天,在圣彼得堡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它。整个建筑结合了古典主义建筑艺术和俄国建筑艺术的特点,56座大型塑像、11幅巨型浮雕、350块壁画,装饰着整座大厦。它过去是海军部所在地,如今是海军学院。</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冬宫是中国人的叫法。俄国叫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它坐落在圣彼得堡宫殿广场上,原为俄国沙皇的皇宫,十月革命后辟为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奇博物馆的一部分。它是18世纪中叶俄国巴罗克式建筑的杰出典范,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起,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该馆最早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馆</span></h3> <h3>冬宫广场照片上看起来很大,其实只有50000平方米,也就是天安门广场的九分之一大。</h3> <h3>冬宫广场门前的皇家马车。</h3> <h3>到达冬宫的时间是6月7日下午四点半(之前文章日期有误,不管它了),这是行程中定了的项目。到底是博物馆,馆内陈列的宝物数不胜数,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特别是那些油画和雕刻,有达芬奇的,也有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论写实油画,不说整个欧洲,光俄罗斯所见到的作品,已经足够让人叹为观止!</h3> <h3>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h3> <h3>达芬奇26岁的油画</h3> <h3>达芬奇后来的油画作品</h3> <h3>雕塑:小男孩与海怪</h3> <h3>沙皇从埃及抢来的雕刻</h3> <h3>巴洛克风格的装饰</h3> <h3>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宝座</h3> <h3>我不知同伴们游览了冬宫后感觉如何,对我而言,总感到时间过于匆促,你根本来不及好好欣赏,就被后面的人挤着一直往前走。跟团不能掉队,掉队了不懂俄语,找人很难,问路基本不可能。有过两次,为了多欣赏一会,我掉队了,电话又接近没电,我急,导游也急。</h3> <h3>圣彼得堡四天,旅游大巴的司机虽然须发皆白,但每天穿西装,系领带,职业素养很好。国内陪同来的导游小金也跟他熟悉了,通过交谈,才知道老师傅命运多舛,老伴生病因为凑不足医药费及时送医院,耽误了救治走了。他有一儿一女,女儿35岁时生病死了,儿子2009年第二次车臣战争死了。留下一个孙女与他相依为命。他出来开车,孙女靠邻居照顾。他没有房子,必须出来工作,他想赚点钱买套房子以后留给孙女。在中国,71岁了还出来开大巴,没有哪家公司敢聘用,也没有这样的事例。看来,不管社会发展到何种阶段,穷人永远有,贫富悬殊永远存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通过各种办法最后达到共同致富,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愿景和奋斗目标,只是任重而道远。(未完待续,喜欢请转发)</h3> <h3>【作者简介:林孙珍,男,小学毕业随家下放,做过农民、木匠,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所著散文随笔集《苦乐留痕》(人民文学出版社),光明日报、文艺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名作欣赏杂志等均有评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