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友情提示:手机音量调小,更好地阅读!)</h3> <h3>猴年马月,矿上灯光球场坝儿有张氏两兄弟,家住百货大楼后面,坎下斜坡坡上,时年十二、十三岁,算来该七六、七七年左右吧。其父母都是普通职工,忙于工作忙于养家糊口,无暇顾及远在资州乡下的双亲,这都是大家熟知的年代背景。时至放暑假,这张氏兄弟自告奋勇,结伴远赴船城资州省亲,探望外公外婆,父母允诺,于是买好矿上到资中的客车票并送上车,两兄弟兴高采烈。这一路颠簸如何,省亲过程如何,且按下不表。</h3><div><br></div><div>单说省完亲返途时。那时,矿上有个驻资中办事处,这里也是资中到威煤的汽车站,每天上下午各有一班车往返其间。兄弟俩一大早就从乡下来到车站候车,准备坐早上七点的第一班客车,启程返矿,因年岁太小,恍兮惚兮,排队到售票窗口前,临买车票时,才发现裤兜里的车票钱,不知何时竟不翼而飞。丢失了盘缠身无分文,举目无亲,又不知去求助办事处(年代如此,年龄太小),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还是半大娃儿的两兄弟,急得只有抹眼泪,手足无措。思起远方家中惦念的父母,记起了来时的路途,兄弟俩商量一阵,既然是无论如何也坐不上车了,那就走路,沿着公路走不会走错,肯定能回得到家的。</div><div><br></div><div>八卦一下,今天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开车都是分分钟的事情,可能记不清那二年的公路交通窘况了。资中到威远的唯一公路,到泥河三叉马路棺材店这点分叉,拐进黄荆沟,这条县级公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约摸五十公里地,就是除去泥河到矿上这一截,也快四十二公里,约等于一个马拉松(42.2公里)的距离。十来岁的俩个半大娃儿,当时也没有距离这个概念,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也许是年少懵懂不知路途迢迢,也许是无奈之举,反正就这么踏上了这段千辛万苦,险些要了命的路途。</div><div><br></div><div>两兄弟揩干眼泪,问明道路方向,遂沿资威公路攒步而行。</div><div><br></div><div>时至盛夏,上午的太阳,己经像个老大老大的火球,光线灼人,到正午更是烈日似火,大地像蒸笼一样,热得使人喘不过气来。两兄弟顾不得这些,身上还各背着一个行囊,都是乡下长辈送点稀薄的农作物,坚定地一步一个脚印,遂遂而行。那二年,资中到矿上的公路并不宽,全是碎石子路面,但在当年矿上小孩子眼中,这绝对算康庄大道了。那个年代经济缓慢,车流并不多,路过的大都是威钢威煤运货的大车或到县城的长途客车,车飞驰而过时,满天黄尘飞扬。劈头盖脸的灰,加上流淌下来的汗水,很快就让兄弟俩浑身粘矶矶黑糊糊的了,不懂事的男孩子,忍不住这般煎熬,干脆将上衣脱下塞进背囊,索性四肢都暴晒在太阳下。</div><div><br></div><div>公路很快被晒得滚烫滚烫的了,两小男孩就这样走走歇歇,歇歇走走,实在饿慌了,就路边的包谷地里掰两个生包谷来啃,或摘路牙边,土坎上的野果子来吃,渴得不行了,就找路边水沟里稻田里的水,掬来喝。知了不住地在枝头发着令人烦躁地叫声,像是在替烈日呐喊助威,被烈日烤得发烫的路,脚踏下去每一步都一串白烟。不知走了多久,慢慢走过了资中的楠木寺,双河,熊桥,宋家卜,其实他们当时也不知这些地名。问路人,说离黄荆沟还远的很,两兄弟实在走不动了,体力已到达了极限,边走边哭,瞅见对方的黑头发己覆盖了厚厚一层黄碛灰,只露出两个茫然无助的眼神,看见花眉日眼的自己,又边哭边笑。背囊的带子勒破肩膀,己经是两道血楞楞,橡皮筋旧轮胎底的凉鞋,不知什么时候,橡皮筋都磨扯断了,又没办法续上,只好用路边的铁线草将凉鞋拴在背囊上,开始打起光脚板走。五黄六月的天,滚烫的公路,稚嫩的双脚很快打起了水泡,那公路上的石子又将水泡刺破了,血水渗出来,钻心地痛啊,哥哥安慰弟弟,弟弟喊着哥哥,就这样走啊,走啊,走啊,留下一串血迹……有时路过公路边的民宅,还不时窜出几只恶狗对着他们一阵狂吠,撵得两兄弟心惊胆战、狼狈不堪。又不知走了多久,走过了一村又一村,翻过了一山又一山,眼睁睁看着头顶的太阳缓缓斜向山的那一边。</div><div><br></div><div>翻过了一个小山坳,远远看见对面多远的山,中间下面是沟了,地貌好像有点熟悉,其实是己经来到了泥河半山腰。再后来,甚至看见了山下面的小铁道,他们知道这就是矿上的小火车了,马上要到小火车在泥河卸煤的煤仓地了。天无绝人之路,还远远地听到了小火车的声音,兄弟俩知道,如果不赶上这最后一趟回矿的小火车,怕是再也没有力气走回矿上了,就是能爬,都会是惊恐万状的黑夜了。两兄弟不知从那里迸发出生命最顽强的能量,跟斗扑爬地从山上按下来,当爬上小火车,夕阳西下,火车缓缓开动时,两兄弟体力己消耗贻尽,完全虚脱,从木椅上缓缓滑倒在铁皮车箱地板上,垂上了再也无力睁开的眼睑。</div><div><br></div><div>好在车上有人认出了这张氏两兄弟,是矿上子弟,但也无水无粮又不知什么状况,更不懂如何施救,束手无策。终于挨过半小时,小火车回矿进站停住,有腿脚快的,飞奔去告诉了张氏在家的家长,其父母和大哥,才慌忙火器地赶来,从车箱里把奄奄一息的小兄弟俩背回了屋。见出走时好端端的两个娃儿,今天回来完全变了人样,浑身都是黄沙碛,上身己灼伤晒得通红发乌;黑乎乎脏兮兮的脸;一天没杂喝水,看上去嘴巴干的都开裂了;背囊绳索已嵌进了肉,肩上两条血污楞楞;赤着的双脚黑索索,皮肉翻飞夹杂着斑斑血迹;汗碛斑斑的衣服下包裹着干瘦的小小身躯,比那讨口子还凄惨。怎会如此这般,父母也不知是怎么个由头,那个伤心欲绝呀。</div><div><br></div><div>好在其母乃民间行医的,懂些医术,掐人中,灌些姜汤,回过气来,又喂些菜米汤,才将兄弟俩从昏死状态拉了回来。第三天,昏睡了一天苏醒来的俩兄弟,都还声音模糊地说:“饿,饿"。后来断断续续说出了整个来龙去脉,拼凑出了整个路上险象环生的事情经过。其母张妈又才告诉了周围的亲朋好友,大人们闻之无不动容,潸然泣下,纷纷说娃儿命硬,若不是赶上最后一趟小火车,再走路从泥河回矿,深更半夜,后果难以预料。而少年的我,听闻这两个小娃儿——我的同龄同班同桌,从资中走路走回矿之事,觉得有点天方夜谭,那时小,无法有感同身受的苦难体会,但钦佩之情油然而生,算是明白了为什么有"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一说。</div><div><br></div><div>倒底是谁呢,关子卖完了,这两兄弟就是矿上子弟,就是我们的同学张志钦,学弟张志平两兄弟。既便今天,一般健壮男人怕都难以徒步完成马拉松这么长距离的,更何况是当年半大的俩个小屁孩,缺水少食,头顶烈日,还背着十来斤的行囊,默默从清晨走向了日暮,这需要多大的能量和毅力。今日忆起此事,不亚于一个励志的故事,让人唏嘘,让人泛泪,让人肃然起敬。</div><div><br></div><div>耳畔隐隐响起了苏芮那首《亲爱的小孩》——</div><div>亲爱的小孩,</div><div>为什么你不让我看清楚,</div><div>是否让风吹熄了蜡烛,</div><div>在黑暗中独自漫步。</div><div>亲爱的小孩,</div><div>快快擦干你的泪珠,</div><div>我愿意陪伴你,</div><div>走上回家的路。</div><div>……</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