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林州红旗渠迎宾馆,在山崖下的半坡上。特地起个大早,来到山下。<br></h3><div><br></div> <h3>太行山,雄踞于晋、冀、豫三省之间,成为我国东部地区一道地理分界线。宾馆山下,可见林虑山垂直的山崖,向两旁伸展绵延。<br></h3><div>站在这里,这条分界线是如此直观;似乎为了加深印象,山崖的岩层间,横亘一条条灌木生长的绿带,更像是一条条横线。</div><div>面前是天然的山崖分界线,而我的身后呢?</div> <h3>一个转身的距离,便是华北大平原。平展展的麦田,麦子熟了,一片金黄。</h3> <h3>走到麦田里,闻到了新熟的麦香,以至于晚餐,非要点一碗面疙瘩解馋。</h3> <h3>站在麦田,在麦穗的千重浪尖,回望近处的山崖和远山。</h3> <h3>我们从林州折返,前往辉县郭亮村。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没有走高速,沿县道、省道,几乎贴着太行山边缘行进。</h3> <h3>现郭亮村、南坪村和万仙山划为一个景区。到万仙山下,换乘景区车。</h3> <h3>郭亮村,位于河南辉县市西北60公里的太行深处沙窑乡,与山西陵川县昆山村交界,海拔千米,现有83户人家,共329人。建在山崖上的郭亮村,以绝壁峡谷的挂壁公路闻名于世。<br></h3><div>景区车第一站就停在挂壁公路郭亮洞入口,我们和大多数游客一起,在此下车,步行进入。</div><div><br></div> <h3>郭亮洞,处于通往郭亮村挂壁公路的咽喉部位。1972年,13位村民在申明信的带领下,卖掉山羊、山药,集资购买钢锤 、钢锉。在无电力、无机械的状况下全凭人力,历时五年,硬是在绝壁中一锤一锤凿出一条高4米,宽6米,长1250米的石洞,于1977年5月1日通车。<br></h3><div>当年投资8万元,2001年又投资40万元扩修。这钱,现在看数目不大,但对穷困的山村来讲,那时可是天文数字。</div><div>郭亮洞外侧,为了便于排碴、通风、透光,开有35个石窗。</div> <h3>如今,一个个石窗,方便游客临窗观山景。</h3> <h3>有的洞壁呈暗红色,有带团的导游说,这里有鲜血浸染。他进一步解释:为打通山洞,村民出钱、出力,还有村民献出生命。山洞的主要设计者王怀堂,撬动巨石时,被落石砸中,牺牲时,年仅二十八岁。施工人员个个都负过伤,人人都流过血,千米绝壁长廊就是这样用热血和生命一锤一钎凿通的。</h3><div>听者无不动容。</div> <h3>据介绍,太行山共有7条挂壁公路,郭亮洞里程最短,耗时最少。</h3><div>当年选线时,选在最陡峭的东崖,又是坚硬的红石崖,但距离短,不用支护,费用少。具体做法,采用在崖顶步测距离,在对面山崖目测校正,每十米下降一米,确定路线。突击队员身捆绳索,被吊到指定位置,打入钢钎炮眼,先炸出小洞,再将小洞扩成大洞,然后转向,将大洞以25度的坡度串联起来,就成了郭亮洞。</div><div>洞中大块红石岩,是天然的顶棚,无需支撑。</div> <h3>看洞外的一个个窗洞,游客都会说:“郭亮人聪明!”</h3> <h3>一步一惊,一步一叹地走完全程,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这份神奇和厚重。</h3> <h3>这是从洞中望对面山上的观景台。<br></h3><div><br></div> <h3>这是崖上人家。</h3> <h3>这是东崖的红石岩。</h3> <h3>走出郭亮洞,继续沿挂壁公路上行,再走台阶,往村里走,不时回头俯看这完全凭13个人的人力建造的工程。<br></h3><div><br></div> <h3>郭亮洞上方的山头雄踞村口,有溪流在峡间流落。<br></h3><div><br></div> <h3>源头就是一方碧绿的天池。还未到村里,站在天池边,你会颠覆原来穷山恶水的印象,满目山青水秀,隐隐觉得这是一个高山上的世外桃源。<br></h3> <h3>在天池桥头,还发现郭亮村周围的山形成一级级台阶,而主要有三个大台阶,第一个台阶在入口沙窰一带,第二个台阶由红石岩组成,郭亮洞就在这个台阶中,郭亮村则位于第二台阶顶面,两个台阶高差200至600米,突兀的绝壁就是二者界线,台阶上的村庄与平原地区自然隔绝,在挂壁公路建成前,原来只有险要的天梯相连。第三个台阶,是郭亮村后高耸的峰林。</h3> <h3>由此可见,郭亮村坐落在第二和第三台阶间较大的一块盆地里。这块盆地虽然地无三尺平,重要的是这盆地上有多处泉水,汇向村前的一条大涧,现已好久没下雨,但涧底仍有溪水流向天池。<br></h3><div>跨过涧上的石桥,进入村庄。</div> <h3>郭亮村,毫无疑义,是用先民名字命名。<br></h3><div>资料介绍,在东汉末年,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太行山区的农民儿子郭亮,率部分饥民揭杆而起,很快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农民队伍。当时封建王朝屡次派兵镇压,因山势险要,皆遭失败。后采取封官许愿办法,诱使郭亮手下的一名叫周军的将军,投降官府,被封为“平西大将军”,率领官兵前来镇压。因寡不敌众,郭亮只得退守西山绝壁,周军围困,粮草断绝。郭亮急中生智,让士兵将战鼓与山羊悬挂在树上,羊四蹄乱蹬,鼓声咚咚日夜不停。同时,郭亮令士兵从山背后用绳索系下绝壁,安全转移到另一自然村,今称“会逃站”。为纪念这位义军领袖,这个悬崖上的山村,便取名为“郭亮”。</div><div>这是修复的寨门。</div> <h3>郭亮村有数个四处分散的自然村落组成。</h3> <h3>我们走访了最大的村落。沿坡而上,几十户人家依势座落在山坳里,石房子不分行,不成排,错落有致,参差不齐。一般用红石和青石垒墙,白灰粘缝,黑瓦盖顶,木门木窗。屋后是翠峦叠嶂的莲花山,村前是沟壑起伏的皇碑尖岭。</h3> <h3>村中的谢晋居,谢晋导演执导《清凉寺的钟声》时,住过的房子。<br></h3><div>郭亮村被誉为“中国第一影视村”,有40多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过外景,也是许多艺术院校学生的写生基地。</div> <h3>村中的老刘家,建于清光绪年,曾经是《举起手来》的拍摄现场。为两层小楼,保持传统建筑风格,院落布局完整,现存房屋7间。</h3> <h3>这是家中摆设的老物件。</h3> <h3>村中还有一棵汉柳,居然与刘秀和三中全会有关。</h3><div>碑上记载:“西汉末年,王莽纂政,刘秀循太行而遁。过经此地,匿古柳蓊郁处免遭劫难;且采叶饱腹,以消饥馁。秀后称帝,每念古柳助汉鼎立,敕封曰“奉公柳”。岁月荏苒,古柳渐枯。殊料三中全会后,勃发新枝,似在讴歌太平盛世。”</div><div>这也是奇了。</div> <h3>在一户申姓农家中餐,趁他准备饭菜时,按他指点的路,在村中心兜两圈,这路上没有景区到处都有的崖柏工艺品店和山货摊,基本保留着山村的朴实。</h3> <h3>村民介绍时把石墙都说是青石墙,这还说得过去;把屋顶的瓦都说成蓝瓦,哪里蓝了?我颇为不解,还登上一处屋顶看过,就是黑的。</h3> <h3>在村中,我们遇到了绝壁长廊开拓者申富贵,13个人,现还有5人,他是其中之一,今年已七十多岁。<br></h3><div>凤凰卫视拍摄的纪录片海报中,站在中间的就是他。</div> <h3>问他,为什么当时只有13人参加,他说凿洞时,石硐四角安排施工人员,每组3人,共12人,多了也施展不开,另有一人烧饭、煮茶、送给养。而他,就是这个负责后勤的人。</h3> <h3>他姓申,郭亮村人多姓申。<br></h3><div>有导游向游客介绍,申氏家族元朝末期在南京做官,明初朱元璋清洗京都,将申氏家族发配青海做苦役,申氏途经山西时逃离。全族几百口人砸掉大铁锅,户分一块锅铁,各奔东西,盼来年拼接回原,全族团圆,故称“大锅申”。</div><div>当年小部分申族人躲进太行山中,隐居于郭亮村。并且,整个郭亮,至今只有申明富一人,于60年代参军后离开了村庄。每逢夏季,村民总要受到山洪、滑坡的侵袭,房屋倒塌。但事后村民又痴情地垒起“新家”,不离不弃,守护相望。</div><div>游客和他合影。</div> <h3>团员和他合影。</h3> <h3>由于在村里逗留时间太长,来不及去郭亮洞对面的观景台。乘坐景区车返回,发现连着郭亮洞的挂壁公路现已成了单行线,回程沿着对岸的山崖盘旋向下,我做好准备,路过观景台,因是一个急弯,刚好车速很慢,趁机抓拍下两张。</h3> <h3>郭亮村,挂壁公路经过的红石崖,像一座丰碑,耸立在太行山上;而郭亮洞,就像刻在碑上,力透岩背的一笔一划,让世人解读不尽,永远敬仰!<br></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THE END.<br></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