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u><font color="#39b54a"> 在英国Maiden Erlegh School为期四天的实习生活很快已经结束。曾经心中无数次憧憬着的西方中学教育,这几天终于能有幸触碰,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亲历英国中学校园,感受学生的学习生活。当然,我定是没有资格和水平去对比评价中西方教育的优劣,我只能用自身浅薄的视角去轻轻撩起英国中学教育神秘面纱的一角……</font></u></b></h1> <h1><b><font color="#167efb"> 貌似老师,更是学生,真的非常感谢实习学校的良苦用心,短短的四天,我们既观察了7-8level(相当于我们学校的七、八年级)的全部课程,又观察了12level(相当于我们学校的高三)的部分课程;既以老师的身份观察了中学全学段的大多数课程,又以学生的身份体验了7level一天的全部课程;更荣幸的是,学校还安排我们分别给7-8level的学生各上了一节中国传统文化交流课和中国汉字课……思索良久,我终于在脑海中搜寻到一个看似非常矛盾的词汇来表达我浅薄但却真实的感受“有序的混乱”(当然只是从表面上相对中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模式而言)。</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从第一节观察课开始,乃至到后来自己上中国文化交流课和中国汉字课,不管什么学段,无论什么学科,他们的课堂可谓“混乱”的让你无法想象,甚至有些不可思议。有时,我真的会暗自庆幸自己的心脏还算正常——讨论声,聊天声,偶尔的怪叫声,时不时的打闹声,桌椅磕着地板的声音,文具相互磕碰的声音……有的学生斜躺在椅子上貌似要滑到地上,有的学生趴在桌子上几经助教耐心劝导才肯坐起,有的学生搬着椅子去挑自己舒心的地方,有的学生起身去卫生间,有的学生起身悠闲地去垃圾桶前扔垃圾,有的学生居然背着书包离开了教室,更有甚者,有些老师或工作人员居然会穿越着你正在进行的课堂……表面上看,这些课堂上的“混乱”,极大地挑战着老师的耐性,无限的消耗着老师典型制止动作(把食指放到嘴前,发出“嘘”声)的魔力,当然,对于那些勇于挑战极限的学生,老师自然会使出他们的杀手锏 “Keep silent, or you'll leave the class!”,那些过分“嚣张”的学生们便会很不情愿的“安静”一小会。否则,他肯定会遭遇我在这个学校看见的最严厉的惩罚,因为我的确在教室门口的走廊处看见过“面壁思过”的学生,有的还正在被“Safe-guard”(他们称之为“校园安全员”)训导呢,但比起我们犯错误的学生,他们自然是幸福多了,因为他们是坐着的……其次,课间宝贵的五分钟也许会显得更“混乱”,因为学校实行“走班制”,学生每节课都在换教室,师生们都在忙碌的穿梭于纵横交错的教室间,希望能快速的到达下一个任务开始的地方。尤其对我这样的路痴来说,简直是极限挑战……此外,映在我脑海的另一个“混乱”便是“Art Room”, 里面随意的摆满了各种艺术课教具和用材,诸如各种各样的刷子,小铲子,颜料,实体模型之类的东西,还有映着颜料或划痕的旧桌椅,再加上几个衣服上甚至脸上粘着颜料的“小鬼们”,让你感觉酷似来到了一个原始的小部落。但是,待不及驻足思索,你早已被墙体或陈列柜上学生富含想象和灵感的艺术作品所吸引,让你顿悟原来艺术的创作正是需要这种随意的、空旷的甚至凌乱的空间,放飞思绪,天马行空。</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然而,思纣之余,你会慢慢发现那种表面的“混乱”之下所蕴含着的诸多体现教育本真的理念。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总是在“混乱”的状态下井然有序地进行着。从表层的日常组织管理来看,首先,每天开始上课前(早上8:40-8:50),学生会以班为单位,由tutor点名并告知今天的课程安排。学生按照“timetable”去选修自己的课程。其次,在走廊门口,学生会有序通过,并时不时地向前面开门的人说声 “Thank you!” 再次,每到一个教室,老师进来后,学生便会站起,待老师说声“Take your seat!” 后才会有序落座,下课后,有些教室还需要学生把椅子整齐摆放在桌子上,然后,立正排队, “Leave in order.” 最后,在课堂上,学生都有很强的问题意识,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他们抢着举手,但却有序的等待着老师的示意,勇敢的表达着他们的想法,时不时地还会提出质疑。让人尤为吃惊的是,教室内虽铺着地毯,但却几乎看不到垃圾——他们虽然时时都在打闹着,但却永远不会忘记让垃圾沿着优美的曲线滑进垃圾桶……</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此外,从更深层的探究来看,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更能体现教育的本真,更遵循于人类的自然认知规律——鼓励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探究、讨论、实践和参与等方式来获得知识。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这个基本原则。他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这便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此外,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其教育理论强调个人的发展、对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可见,只有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认知、思考、探究的整个过程,并能自由的分享、交流、互补他们的想法,敢于质疑,勇于实践,才能真正的让学生去享受每天的学习生活,从而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font></b></h1> <h1><b><i><font color="#ff8a00"><u> “Learning should be relevant and practical, not just passive and theoretical.”<br></u><u> 学习应该是相关的和实际的,而不仅仅是被动的和理论的。<br></u><u> “The teachers were to present real life problems to the children and then guide the students to solve the problem by providing them with a hands-on activity to learn the solution.”<br></u><u> 教师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呈现给孩子们,并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解决问题。</u></font></i></b></h1><h1><b><i><font color="#ff8a00"><br></font></i></b></h1><h1><b><i><font color="#ff8a00"> By John Dewey</font></i></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