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欧洲的(耶路撒冷)一巴尔干半岛游记(2)

惜阳

<h3>阿尔巴尼亚城市克鲁亚,克鲁亚是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出生地,景色十分秀丽,海拔4000多英尺,这里气候凉爽,风景迷人,参观克鲁亚古城堡,古城堡建于公元5一6世纪,在东南陡峭的山坡依山而建,是阿尔巴尼亚历史上最有名和重要的城堡之一,古城堡旁边坐落着斯坎德培博物馆,馆体依托险峻的高山而建,构成克鲁亚城独特一景,宛如一座纪念碑,让阿尔巴尼亚人民永远记住这个民族英雄。</h3> <h3>山城中的一条古集市街,两旁皆为木造平房,路面由光滑的小石头铺成,商品主要是古董文物,地毯之类,是典型的阿族传统风格。我们有幸看到毛泽东的画像,在异国他乡有点小惊喜。这里由于开放程度不高,很少见到其他国家的商品。</h3> <h3>老奶奶在教小朋友织地毯。</h3> <h3>美丽的黑山海滨度假小城市布德瓦,这里的风景美得没有形容词,来这里的游客基本上都是欧洲国家或者周边国家。在黑山很少看到黑人,有点小奇怪。</h3> <h3>波黑风俗:喝咖啡是波黑人的一大传统嗜好。工作间歇、业余及周末等必饮咖啡,因此各式咖啡馆和各色街头咖啡亭在波黑街头比比皆是,形成波黑街头一大亮丽风景,人们往往利用喝咖啡聊天、交友、商谈业务等。</h3> <h3>注意这个女孩子手里拿的是水烟,类似阿拉伯人抽的那种,来到这里的游客都很放松,很休闲的样子,很好的一种生活状态。</h3> <h3>卖冰箱贴的小女孩。</h3> <h3>别看黑山不大,却有好几个世界文化遗产级别的景点,科托尔老城就是其中之一。科托尔是亚得里亚海沿岸保存中世纪古城原貌最完整的城市之一,科托尔有大量的名胜古迹,比如老城中建于1166年的圣特里芬大教堂和长达4.5 公里的古城墙。</h3> <h3>近年来,科托尔的游客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吸引游客的不仅是科托尔湾的自然风光,同时科托尔自身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也成为当地旅游业的金字招牌。科托尔也是世界遗产名录——科托尔的自然与文化历史区的一部分。</h3> <h3>《桥》是1969年由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战争影片。由哈·克尔瓦瓦茨执导,斯·佩洛维奇、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伊·加洛等人主演。</h3><div>影片讲述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期,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将德军撤退途中一座必经的桥梁炸毁的故事。</div> <h3>《桥》漂洋过海来看你,著名的迪尔地耶维卡桥我们脑海中的壮美大桥终于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h3><div> </div> <h3>塔拉河峡谷大桥位于黑山北部,横跨欧洲最深的塔拉河大峡谷,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全长366米。它初建于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炸毁,后于1946年重建并保留至今,《桥》就是根据当年游击队炸桥的史实改编并在此拍摄的。</h3> <h3>这是电影中原型工程师(设计师)的雕像,大桥经过六年的施工才得以完成,</h3> <h3>来自周边国家的游客。</h3> <h3>这是架在两岸的索道,滑到对岸需要10欧元</h3> <h3>只是经营索道的小老板,见到中国人异常的兴奋,很友好。</h3> <h3>我们住宿在杜米托尔国家公园内,风景秀丽,美得很。</h3> <h3>(古莫斯塔尔桥)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圆形鹅卵石铺砌而成的古城库君斯鲁克在老桥的两侧延伸开来,城中随处可见出售地毯,珠宝首饰,传统服装的小店。</h3> <h3>小店里卖的工艺品基本上都是当地的手工艺品和一些古董,很少有舶来品。</h3> <h3>我们下塌的酒店大堂,大堂内陈设着许多用。战争遗留下来的废旧弹片做成的工艺品,一方面废物利用,一方面这些工艺品做得出神入化。这些工艺品好像,向我们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波黑战争。</h3> <h3>197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译制的该片在全国放映。在当时“文革”的政治环境下,有一群幸运的配音和翻译人员,在接受了整整三年的干校劳动之后,被调回北京电影制片厂从而提前接触到了这部电影。其中,2016年去世的葛存壮为假瓦尔特代言,而演过江姐的于蓝则为一个女叛徒配音。为巴塔·日沃伊诺维奇配音的是鲁非。</h3> <h3>波黑首都萨拉热窝,</h3> <h3>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电影场景钟楼,</h3> <h3>电影场景中的铁匠街。</h3> <h3>发生于1992年到1995年的波黑战争,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这三个主要民族为了国家未来走向,争夺土地而爆发的血腥内战。可以说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波黑430多万人口中有27.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全国85%以上的经济设施遭到破坏,整个国家打成一片焦土。</h3> <h3>波黑战争留下的弹痕累累的建筑物。</h3> <h3>人们传说中的带血的玫瑰。</h3> <h3>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这座桥遇害。这也是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h3> <h3>拉丁桥的对面,也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刺杀事件发生的确切地点—如今的普林西普博物馆的门前。博物馆的墙身上嵌有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此暗杀了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h3> <h3><br></h3><div>恢复和平23年,战争的硝烟已散尽,但行走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街道上,仍能感受到曾经枪林弹雨的创伤岁月。</div> <h3>结束了巴尔干之旅,再见了萨拉热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