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色达,很多年来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让我魂牵梦绕。我早已忘了最初是如何知晓这么一处佛国圣地,只是那满目的红房子在脑海里烙下了不可抹去的印记。 </h1><h1> 我早已下定决心,这一生一定要去看一次一个让人肃然起敬,浮想联翩的佛教圣地!大概这也是我这个没有信仰之人的好奇心,想去看看有信仰之人是如何生活的。 </h1><h1> 到色达去就为了看一眼漫山遍野的红房子,为了看一场震撼心灵的天葬。这里是一个放眼就会为之倾倒的地方,一个缺氧也一定要到达的地方,这里除了有为天葬效劳的神鹰秃鹫、还有一心向佛的喇嘛和觉姆,我怀着对色达的向往、憧憬,来到了这里。 </h1><h1> 对色达,我一直有种担心,没想到这种担心还是应验了。由于政府规划,佛国色达,即将消失其盛景,目前部分殿堂僧舍和道路正在拆迁中。现场到处都在施工,仿佛就像个大工地一样。<br></h1> <h1> 色达,我要去的地方,海拔4千多米。从成都出发60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耗时一天半,一路上气温从单衣到羽绒服。</h1><h1> 我真的好奇为什么那么一个缺氧严重,每人几平米的简陋窝棚,吃水还要到山下去背,这样极其艰苦条件的地方居然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在这荒凉人稀的川西高原不长的时间聚集了如此多的人。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如此不计物质生活,而一味追求精神信仰呢?</h1> <h1> 在甘孜州色达县城东南约20公里处,有一条山沟叫喇荣沟,顺沟上行数里,就是举世闻名的喇荣寺五明佛学院,1993年被美国《世界报》称为“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现在驻留了约5万人。</h1><h1> 在重重的群山环绕之中,沟里的僧舍,以佛学院的大经堂为中心,密密麻麻搭满了四面的山坡,不计其数的绛红色小木屋,绵延数里,一眼望不到头。</h1><h1>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是由晋美彭措法王1980年创办,在短短数年间从藏区一个山谷深处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它是藏区的"大学城"。</h1><h1> 这是个没有尘世繁琐的世界,是心灵的佛国,是此生一定要去一次的震撼之地!</h1> <h1> 色达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宗教文化博大精深,也是《格萨尔王传》的发祥地之一。这里一直保留着原始的生活状态,有广阔的草原、纵横的河流、巍峨的雪山,海拔4000米以上,气温较低,长冬无夏。</h1><h1> 色达五明佛学院所谓的“五明”,即为:<font color="#ed2308">声明</font>,精通语言文字。<font color="#ed2308">工巧明</font>,明一切工艺技术。<font color="#ed2308">医方明</font>,明治病的各种医术。<font color="#ed2308">因明</font>,明鉴别、考定正邪真伪之理法。<font color="#ed2308">内明</font>,明自己修持的一切经藏、理法、宗旨,佛教以精通三藏十二部经典为内明。</h1> <h1> 我没有任何佛教信仰,只是想去那里看看四面环山,连绵不断及漫山遍野的红色小木屋。 </h1><h1> 穿行在这片红色的海洋中,我努力地去寻找那一抹"红色"的震撼!面对摇曳的五彩经幡,漫山遍野的红房子,去体验不一样的人间烟火。</h1> <h1> 这是传说中最接近天堂的地方,这是传说中栖息灵魂的地方,这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它静谧的存在于极端高原地带,充满未知,让人心神向往。</h1> <h1><font color="#010101"> 传说在美丽的桂更塘草原上,有一座形如金马的山岗,更普遍的说法是在这草原上挖出了马头形金块,那是格萨尔留下的战马而得名"金马"。因此,这里便以藏语的"金马"命名,音译为"色达"。</font></h1> <h1> 这是最纯净的佛国天堂,群山之间,满山红色的房屋,把整个山谷染成了红色。不论谁走到这里,匆匆看上一眼,都会被漫山遍野的红房子深深地震撼。</h1> <h1> 这里是心灵的佛国,是信仰的归息地。每一扇小小的窗户里,都住着一个虔诚的灵魂。</h1> <h1> 多年来在此修行的僧众亲手搭建起这山间奇观,身处其间,满满的都是虔诚与信仰,只一眼,此生便难以忘记。</h1> <h1> 在佛学院最高的山峰上,那个金碧辉煌的建筑叫“坛城”,这里是修行者的极乐世界。坛城,梵文名为"曼荼罗",是按佛教密宗仪规进行某种祭供活动的道场,平时是人们转经的场所。在坛城祭拜,是他们的最高荣耀。也许,只有这样才会显得更虔诚。</h1> <h1> 曾经无数次看到过色达的照片,但是,当我双脚站在这个神奇的地方,身临其境,望着满山遍野的红房子和一个个身着绛红色衣袍的喇嘛、觉姆擦身而过的时候,心里仍然感到震憾。</h1> <h1> 站在山顶眺望整个佛学院,如此的壮观,宏伟。在这群山之间,古老的宁玛红教传承着藏传佛学博大文化和济世情怀。</h1> <h1> 漫山遍野鸽笼般的红房子,就像密密麻麻的小盒子,这些只有几平米大的小屋之间,只要有空隙,僧人们就会见缝插针的建造自己的小屋。远远望去犹如一张密集的织网在山坡上铺展开来,非常壮观。</h1> <h1> 所有的照片都不及它真真切切铺展在我眼前的那一刻震撼。</h1> <h1> 无论你是为摄影而来还是为了解藏传佛教而来,这里僧众的虔诚足矣让你从心底膜拜。</h1><h1> 去色达,不为其他,只为感受信仰的力量。这是人生中不得不去的地方,去了永生难忘,不去终生遗憾。</h1> <h1> 有一种美,不是眼中的风景,不是看到的如画江山,而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带着虔诚的信仰,带着人生的感悟。</h1> <h1> 其实一幢小木屋就是一处安静的修行地。山上缺氧,寒冷,据说冬天时常停电,荒山之上鲜有取暖的木柴,如果不是信仰和意志特别坚定,恐怕很难长期坚持下来。</h1> <h1> 一间间密密麻麻的红房子,堆砌起一个无上的信仰。</h1> <h1> 万家灯火,点亮了整个夜晚,使它显得不那么孤寂和黑暗,深邃的天空因为灯光被照耀的更加深蓝。</h1><h1> 由于天公不作美,此照是在大雨之下拍摄的。</h1> <h1> 任何一张照片都无法传达出那流溢在空气中的满满的虔诚与信仰。</h1> <h1> 望着山下一片片的小红屋,让我产生了太多的疑惑和不解?让我有种追寻探索答案的欲望。</h1> <h1> 1993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学院题写了校名。1997年正式批准设立了"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 </h1><h1> 在这里人们终日只做一件事:修行。</h1> <h1> 五明佛学院坛城后山下美丽的大峡谷。</h1> <h1> 从17年5月佛学院开始拆迁,说实话,今天的佛学院已远不如之前的宏伟壮观,随处可见折迁的僧舍、大型的机械设备……</h1> <h1> 慢慢行走在这片红色的海洋里,我听、我看、我感悟..…默默地感受着身边披着绛红色僧袍的喇嘛和觉姆穿梭来往,心灵在不自觉中被强烈震撼。</h1> <h1> 几位僧人将头埋在一起,秘密地互相交流着什么,此情此景随处可见。</h1> <h1> 在色达也许我不懂他们,但我知道了他们。 </h1><h1> 来到这里,即使不信佛,依然也会被那的佛学氛围所感染。这片红色的海洋便是信仰的乌托邦,来过的每个人都会被这深入骨髓的信仰所震撼。</h1> <h1> 一间一间的红色木屋里,住着最简单的修行人,不求物欲横流的奢华,但寻心中的桃花源。</h1> <h1> 在这片红衣僧侣们用信仰染红的世界里,他们过着诵经辩法的生活,仿佛不问世事,但同时,他们也跟普通人一样,自己盖房子,提水煮饭,柴米油盐,用手机,微信淘宝,如此真实的追随着时代的脚步,所不同的是他们坚定的修行信仰!</h1> <h1> 在这里,不可不经本人同意随便拍照。所以多采用长焦或偷拍。</h1> <h1> 色达,有人说这里是灵魂苏醒的地方是远离喧嚣的浮躁的一片净土,是一个没有尘世繁琐的世界,是一片佛国净土!</h1> <h1> 随处可见身披绛红色僧袍的喇嘛或尼姑。</h1> <h1> 挥之不去的红色典藏,那一个个孤独行走的灵魂,和他们背负着的故事,打动着我这样的过客。</h1> <h1> 信仰,看不见也摸不着,却坚固的生长在每个人的心里,支撑着每一个坚定的眼神和步伐。</h1> <h1> 有信仰的人内心总是充满了力量,使人敬佩。但追求内心世界的圆满,不是我这凡夫俗子所能达到的境界!</h1> <h1> 坛城里的转经筒是每个信徒表达虔诚的最好方式,无论男女,不管老少,怀着最诚挚的心,带着祝福与心愿一遍一遍的转着。</h1><h1> 在色达,男女僧人都不愿镜头对准他们,对给他们拍照相当的排斥。当发现远处的镜头时,他们会摆手或用手挡住脸,他们对外人充满了戒备。</h1> <h1> 小木棚屋的窄道穿梭着修行者匆匆的脚步,镜头下折射出修行者信仰的坚毅。</h1> <h1> 这里是一个没有尘世繁琐的世界,不分老少,不分昼夜,这是一种深至骨髓的信仰!</h1> <h1> 他们怀揣着信仰而来,然后留下并坚持每天跪拜、修行,在此安放自己的人生。</h1> <h1> 色达,长冬无夏,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因此,毎一个建筑,屋顶蓬盖都要堆上一层泥土或大小不一的石头,以压实保温或防大风吹翻屋顶。</h1> <h1> 色达有太多的迷惑和不解,越接近她,越看不清。</h1><h1> 真不知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包括本人在内千里迢迢,不辞车马之劳,赶往这一圣地,风尘仆仆而来,匆匆拜访,而又仓促离去。他们只是为了看这里绝美的风景吗?还是到此感受信仰的力量,表达对佛教的虔诚?色达给不了我任何答案,只能留存在记忆里,挥之不去。</h1><h1> </h1> <h1> 很多人到色达有一个最大的好奇,就是想观摩藏人独有的传统——天葬。天葬是藏地古老而独特的丧葬方式,过去只有那些有威望的人死后能举行天葬,现在已经平民化。</h1><h1> 色达拥有康藏地区最大的天葬台,可能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开放观看的天葬台。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梦想。色达,一直被视作是一个无比神秘的地方,天葬,无疑给这个地方带上了一层藏传佛教的面纱。色达天葬几乎每天都有。</h1><h1> 天葬台我只敢远眺,不敢近观。喇荣天葬台,距离色达县城约20公里,距离五明佛学院约3公里,这里相比西藏的天葬台更加开放与包容,不仅是实施天葬的地方,同时也是介绍天葬文化的场所,据说上师丹增嘉措仁波切用心血建造这座尸陀林的用意之一就是希望所有到访的来客,都能对生与死有一种更深刻的体会。</h1><h1> 对于有信仰的他们而言,天葬就是一个生命的轮回,于我而言,用心去感受体会,生命来源于自然,回归于自然的轮回之道,只是大家的选择不同罢了!</h1><h1> 藏人推崇天葬,是认为 拿"皮囊"来喂食兀鹫,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布施是佛教的主要修法之一,它的最高境界便是舍身。天葬这种古老的宗教仪式既是对亡灵往生的一种释放,也是对自然规律的崇敬。生前用心灵供奉佛祖,死后用身体布施天地,这种古老的宗教仪式既是对亡灵往生的一种释放,也是对自然规律的崇敬。</h1> <h1> 秃鹫,藏族的神鹰,不吃别的动物,只吃人的肉身,是藏地神鹰,亡灵的超度者。光是看这些秃鹫都觉得吓人……毕竟文化不一样。</h1> <h1> 抬头仰望天空盘旋的秃鹫,山坡上还有几百只等候的秃鹫。在此,它们并非扮演的是“猎食者”! 而是在助人达到圆满之境的行善者。</h1> <h1> 盘旋在高原天空的使者,带着逝者的灵魂投入包容万物的怀抱,往生极乐。</h1> <h1> 色达县城,和所有旅游城市一样,满街的宾馆、饭店。</h1> <h1> 蓝天白云下的色达县</h1> <h1><font color="#010101"> 高原的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阳光灿烂,接着就大雨倾盆。令人欣喜的是雨中出现了迷人少见的彩虹。</font></h1> <h1> 夜幕下的色达</h1> <h1> 卓克基土司官寨位于距马尔康县城7公里的卓克基镇西索村。官寨始建于1718年清朝乾隆年间,为四层碉房,1936年毁于大火,1938年-1940年进行重建。1935年7月,毛泽东及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曾在官寨住宿一周,并签署“告康藏西番民众书”。</h1> <h1> 卓克基土司官寨大门</h1> <h1> 坐坐土司宝坐,体验一下当土司的感觉。真棒!</h1> <h1> 匆匆走来,许多疑问,让我沉思。</h1> <h1> 悄悄的……</h1> <h1> 卓克基西索村,我来了。</h1> <h1> 鲜花点缀的藏民之家</h1> <h1> 有些记忆会随着岁月的消失越来越淡,有些记忆却随着岁月的流转,雕刻成一道痕迹,深深的刻在脑海里。</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色达!扎西德勒!</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