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二十一中科普知识讲座——二十四节气之夏至

李小萍

<h3>  一年四季, 有人爱春暖花开,晨光绚丽的春天,有人爱硕果累累,凉风习习的秋天,也有人喜欢大雪纷飞,白雪皑皑的冬天,无论什么季节,都是大自然赐于人类美丽的舞台。</h3><h3> 今天是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之夏至日,下午五点,在学校多功能厅举办了由郭成玉校长主讲的科普知识讲座——二十四节气之夏至。</h3><h3><br></h3><h3><br></h3> <h3>  二十四节气,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悠悠千年,它塑造了中国人的智慧与记忆。二十四节气既是一份对天地万物共生共荣的细微体认,也是一份对民族共同身份的期许与认定。讲座中,郭校长用课件和教具演示讲到地球总是斜着身子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在公转,由于各地太阳高度角的不同,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也不一样,根据获得热量多少的差异,划分出四季,经过漫长的对太阳周年运动的观察、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h3> <h3>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在每年公历6月20日,或21日,或22日,这天,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是北半球各地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大同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位于地平线之上,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昼范围最广的一天。同时,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大同的太阳高度角大约是73.5°,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所以这时并不是最热之时,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最热时在7月15日左右,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h3> <h3>提出问题后,跃跃欲试的孩子们</h3> <h3>  七十二候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源于黄河流域 ,完整记载见于公元前2 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以五日为候,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h3> <h3>学生听得很认真</h3> <h3>  夏至以后以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数伏,共分三伏,气温逐渐升高,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 诗人徐书信“在暑雨”一诗中,也对夏日雷雨天气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描述:“夏日熏风暑坐台,蛙鸣蝉噪袭尘埃。靑天霹雳金锣响,冷雨如钱扑面来。”</h3><div> 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div><div><br></div> <h3>  夏至是一年当中阳气最为旺盛的节气,也是阴气滋生的日子,“阴阳争死生分”,阳气盛于外,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阳长阴消渐渐转为阳消阴长,阴阳交错,人易生病,在这段时间,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注重自身的养生保健,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夏至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出汗量也会随之增加,在精神上也要注意调养,《周易》理论认为:夏属火,对应五脏之心,因此,夏至后重在养心,夏日炎炎,往往让人心烦意乱,而烦则更热,可影响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响,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因此,要善于调节,多静坐,排除心中杂念。</h3> <h3>通过各种手段要使学生听明白的郭校长</h3> <h3>  从古至今人们为了庆祝夏至日,有着各种各样的习俗,《周礼·春官》中‘’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祭神祀祖,以祈求消灾年丰;‘’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新麦已经登场,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尽浊气,防生痱子。</h3> <h3>  人和自然密不可分,与天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天体的演变,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经络运行,二十四节气与一天的24时、地支、经络相互呼应,形成独特的规律和轨迹,因此,我们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天人合一,顺四时服天气。</h3> <h3>专心听讲座的老师们</h3> <h3>  夏至时节的烈日骄阳、莲碧荷香,一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对象。</h3> <h3>  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弘扬,而它们也必将经过历史的沉淀,以其更加鲜活的生命力融入人类文明发展道路上,‘’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与其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是了解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这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同时也是世界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以创新的方式回到了我们现代生活当中,我们的青少年已经成为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主力军,学校通过这样的活动,就是想让学生上爱上优秀传统文化。</h3><h3> 祝愿二十一中的明天更加美好!<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