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这是一个乡村教学点,叫榆树底小学,位于辽宁和内蒙边界的北四家乡陶家沟村,学校里只有一个班级,三名学生,54岁的闫贵江老师是这所学校里唯一的教师。</h3><div> 如果按照现在的学历来说,闫贵江老师的文化起点并不高, 1983年秋他高中毕业回乡务农,1984年春,乡里招聘民办教师,他以名列前茅的高分顺利应聘。虽然工资不多,但是闫贵江老师很知足,因为当一名老师是他心中最强烈的渴望。</div><div> 至今想起来,闫贵江老师对自己第一天上班走进教室的情景还记忆犹新,24张稚嫩的笑脸,满怀着崇敬,齐刷刷起立高喊:老师好!那一刻,他感觉自己心潮澎湃,那种被学生尊敬的感觉让他坚信,这个职业自己选对了。也是那时,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对得起老师这个称呼,一定要把孩子们教好。当时的他作为一个年轻人,没有教学经验,教学生也无章可循,他就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仔细研究教学参考书,同时变着花样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这就是我们现在提到的“创新教学”。孩子们愿意上闫老师的课,他们觉得闫老师的课每天都那么有趣,学起来也轻松,小心眼里有那么一点小小的崇拜。殊不知,为了教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望,闫老师背地里下了多少功夫,那些教参里的知识他已经烂熟于心,利用寒暑假,他还报名参加了函授学习,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点钱买他需要的书,上别人家做客,只要有好书,他总是爱不释手,还曾借来手抄过…...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夙愿。</div><div> </div> <h3> 闫老师性格内敛,不善言辞,但是一谈到他的学生,他的工作,他就会兴奋起来,眼里闪着光,如数家珍,历数他教过的学生们的曾经和现在,历数他的教学生涯里的感动。他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他把他的学识,他的爱完完全全给了孩子们,孩子们信他,黏他。他清楚地记得1987年春天,他担任六年级班主任,4月23日那天,他病得很重没能上班,学生着急了,星期天,25名学生一个不落地去家里看望他,有的学生说:“老师,我们没有礼物,只是来看望你,因为我们想你,你什么时候上班呀?”有的学生说:“老师你安心养病,什么时候把病养好了,什么时候上班,我们会好好学习的,会听话的。”当时他激动得落泪了。他外出学习几天,当回到学校时,一进校门,全班学生把他围住了,一个叫曹婷的女孩子一蹦高,搂住了他的脖子说:“老师,你可回来了,想死我们了”。是啊,在学生眼里,他就是慈祥的父亲,更是知心的朋友。</h3><div> 闫老师在课堂上处变不惊,可生活中的一场意外却让他手足无措。他永远忘不1994年那个阴雨连绵的夏天,家里的老房子不堪重负,后墙完全坍塌,天空中冷雨飘摇,妻子茫然地站在房子前,抱着年幼的孩子痛哭不止,当时他的心情糟透了,自己工资很低,仅仅能维持生活,白手起家的他,哪有实力重新盖房子?都说“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一个大男子汉,到哪都能挣口饭吃,到哪赚的钱都比当老师挣的死工资要多,如果走出去,家里盖房子的钱就不愁了。他有些茫然,产生了辞职出去打工挣大钱的想法。</div><div> 夜深人静,屋外雨声滴答,闫老师的心里也在下雨。他舍不得他的学生,如果他走了,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们怎么办?想想自己深爱的讲台,想想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睛,这一夜,他辗转难眠。让他感动的是,知道他家房子塌了,很多学生和家长齐聚在他家门前,学生流着泪说:“老师你别走了,留下吧”,家长们让闫老师放心,说房子的事交给他们,大家帮他维修,这一幕让闫老师决定留下来,继续他钟爱的教育事业。</div><div> </div> <h3> 2001年民转公,让闫老师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华丽的蜕变,这蜕变,是他人生路上又一个崭新的开始,肩上的担子,一头是义务,一头是责任,让他感觉既光荣又沉重。</h3><div> 最早,闫老师工作在榆树底小学,1995年因工作需要他被调到离家5公里的东荒村学校教学,那时家里正好盖新房,他没有一句怨言,坚决服从领导分配,因为料理盖房子的事他只请过三天假,后来又用休息日补上了,他实在不想耽误课耽误孩子们;2007年他被调到中心校工作,离家更远了,雨雪天,道路特别难走,但是他从未因天气情况影响上班,从没迟到早退过;2010年又因工作需要回到了陶家沟村榆树底小学,他更是风雨无误,雨雪天骑不了摩托车,他就步行,学校前面的那座大山,不知留下他多少艰难的足迹。</div><div> 在闫老师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力量在支持着他,因为学校就是他的家。</div><div> 屈指算来,从教34年,他在榆树底小学就工作了25年。</div><div> 榆树底小学地处偏僻,条件艰苦,随着生源逐步减少,慢慢地学校就变成了只有两个教学班,当时学校只有他一名男教师,所以除了正常的教学,他还担任起了学校的“三工”-木工、瓦工、电工,总起来说就是“勤杂工”,桌椅坏了,他会修;墙坏了,他主动去垒;哪里线路不实或是插排坏了,带工具找零件维修他理所当然。</div><div> 2012年危房改造之后,学校新建了校舍,一个暑假,杂草疯长,闫老师就带着镰刀铁锹来,孩子们也来帮忙,干了十多天,六车草拉出去,操场才有了模样。学校人少,院子大,后院的危房是学生们的禁地,教室西边土地高低落差大,怕孩子们过去玩有危险,闫老师就捡了石头在西边围了一道小墙,不让孩子们过墙去玩。学校的水井,他锁得紧紧的,不让孩子们靠近,井里的水泵、水管都是他从自己家里拿来的,夏天操场上的草拔不过来,他就自己买了灭草剂背着喷雾器打药灭草。</div><div> 不论冬夏,闫老师都是第一个到校的人,他是老师,也是门卫,每天都比学生提前半小时到校,打开校门,冬天早早给孩子们生好炉子,夏天早早打扫了教室洒水降温,到了农忙季节,最早的时候五点来钟他就到学校了,因为学生家长上山干活,孩子没人看管,这时候,他就成了孩子们的保姆。</div><div> 2017年暑假,学校维修护坡、围墙,外地施工队吃住在学校,闫老师整个暑假都没有休息,一直在校忙前忙后,施工结束,破砖头、碎石块满地都是,校园弄得坑坑洼洼,他就把家里的小驴车赶到学校进行清理,光砖块、石块就清理了3天,后来又把家里的手推车弄到学校,平整校园,又用了两天时间……他的任何付出,从没向领导汇报过,从没要过一分钱的报酬,也从没提过一次困难,有人说他“傻”,他不说话,只是憨憨地笑。</div><div> 在闫老师心里,学生就是他的娃。 2017年开始,陶家沟教学点就只剩他一个教师了,把孩子们从一年级带到二年级,学校的一切工作都由他一人承担,他既当班主任又当科任,还要当学校管理员,当学校门卫,他是个“全管”型的“家长”......闫老师教学生们数学、语文、品德与生活,偶尔也上一节别致的音乐课,闫老师唱不好,他就用手机给孩子们上音乐课。</div><div> 虽然只有三个学生,但是他照样一丝不苟地备课,根据学生的差异,在课堂上采用不同的方法让他们学会、会学。他严格遵守上级规定,从不乱订学习材料增加学生家长负担。学校里没有课外书,为了举一反三,闫老师就自己搜集,每天都抄几黑板题让学生练习和巩固。孩子们的单元测试卷,每次考完他都收集起来存好,等到期末复习的时候,他把孩子们的测试卷一张张用橡皮擦掉答案,再考一遍,加深巩固。</div><div> 学校里没有电铃,但是孩子们的作息时间非常规范,一根小铁棍敲响那段小铁道儿,孩子们在钟声里上课听讲,下课玩耍,周一的升旗仪式雷打不动,闫老师认为,孩子们的礼仪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不容忽视,要从小抓起。学校里没有喇叭,升旗仪式的音乐有时来自闫老师的手机,有时是他在哼唱,孩子们庄严地向国旗敬礼,那一刻,闫老师感觉自己的使命是无比神圣的。</div><div> </div> <h3> 三个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出外打工,两个跟着姥姥姥爷生活,一个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隔辈人的溺爱加重了闫老师的工作负担,他除了教学,还要慢慢改变孩子们的娇气,适应孩子们的小毛病,比如其中一个孩子胆小,刚来的时候自己不敢上厕所,闫老师就陪着他去,一陪就是大半年,有时候孩子尿了裤子,他还要给学生洗裤子,联系家长;另一个孩子脑瓜聪明,但是爱搞小动作,闫老师就用特殊的讲课方式来吸引他的注意力;还有一个偏科,闫老师就下工夫给他补短腿。三个孩子,个个他都放不下。闫老师不让孩子们从家里带水,怕是水洒了,湿了书本或烫着孩子们,他每天给孩子们烧水喝,孩子们带了饭他给孩子们热饭,然后亲自端到孩子们面前,孩子们家里有事送饭不及时,他就自己掏钱给孩子们买饭,不回家午睡的孩子,他就用旧课桌做床,陪着孩子看着他午睡。孩子们在室外活动,他乐呵呵在旁边看着,看孩子们的天真模样,有时也参与进来,时时刻刻监督孩子们的安全。</h3><div> 孩子们刚刚在学习写一句话的时候,有个孩子写到:老师真好,就像我爷爷一样,这是孩子的心里话,让闫老师知足,孩子会写话了。教师节那天,他刚刚走进教室,孩子们早已经起立,齐声问候:老师,节日快乐!并用彩笔画了一张一点也不像的闫老师的肖像,把这几个字工工整整写在画的最上方作为礼物送给他,闫老师很感动,孩子懂得感恩了。</div><div> 一个人的单位是寂寞的,也是孤独的,但是闫老师感觉到的是充实,因为他总在为孩子们忙碌着。他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孩子们在远程教育资源室看教学光盘时的兴奋和专注,是听到他们班在全市统考中第一、第二的好消息接踵而来。</div><div> 都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闫老师爱别人的孩子,但他觉得自己不是神,因为他始终把关心学生作为日常工作的必修课。</div><div> 三十四年,心系学生书写春华秋实,三十四年,情系教坛无愧星移斗转。一个普通的山村教师,用自己如火的热情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用自己辛勤的汗水诠释着为人师表的深刻内涵。脚下有路越走越宽,心中有爱不曾虚度。闫老师在偏远的山村,守望着教育的一方净土,我觉得,他对学校、对工作、对学生那份深沉的爱,绝对来自他心中那份一尘不染的执着。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