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b></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2018年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美术学科省级工作坊线下活动随记</font></h3><h3><br></h3> <h3> 2018年6月20日上午,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美术学科省级工作坊线下活动暨全国中小学美术特级教师公益联盟主题活动在大美青州的云门书院双语学校举行。</h3><h3> 一场南北方美术教育的碰撞交融研讨活动拉开帷幕,参加本次活动的专家团队有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美术教研员肖钢老师,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浙江省特级教师朱敬东老师,高中美术省工作坊组长乔永辉老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初中美术省工作坊组长苏美荣老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朱国华老师,天津市特级教师魏瑞江老师(因故未到现场), 江苏省特级教师陈铁梅老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吴立文老师,浙江省特级教师陶育义老师等,与会者还有来自我省各地市的教研员与一线美术教师,总计500余人。大家带着对当下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的困惑,开启了这场美术教育的奢华盛宴……</h3><h3><br></h3> <h3> 寿光团队一行七人,如约而至。大家整装待发,代入充实而又艰苦的学习模式。在身边四位资深美女的光彩照耀下,请忽略贾志鹏老师被闪到的眼神。</h3> <h3> 各位专家名师一同见证青州市美术教育学会的揭牌仪式,为大美青州的美术教育点个赞!大家齐聚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景优美的千年古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h3><h3></h3><h3><br></h3> <h3> 山东省教研员肖钢老师的报告主题为:让学习落到实处。从眼—看、手—记、耳—听、脑—想、心—思五个方面引导老师们如何听评课,期待老师们在这场美丽的盛宴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每次研讨学习,从肖老师如此接地气的报告中都会有新的感想感悟!</h3> <h3> 会议期间,停电一小时,临时将22日的名师面对面高端美术论坛调整过来,来自各省特级教师坐在一起与在会老师分享教育理念,并现场回答老师们在美术教育的疑惑与问题。最后朱敬东老师就站在高层次,高思想,高角度,呼吁一个美术教师应有的责任,震撼内心,引起共鸣……</h3> <h1><font color="#167efb"><b> 聚焦课堂,探寻大美之道,课堂收获篇</b></font></h1><h3> <font color="#010101"> 20日下午第一节展示课,是由来自浙江杭州的徐华明老师带来的《蒙德里安》一课,让我颇有感触,抽象与具象,生活与自然……</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b> 请大家一起探讨</b>:在远古时期,当人们的生活充满与自然的互动时,抽象性很容易达到,如文字、纹饰图腾,它在潜意识当中就顺势完成。然而当下我们的生活与自然相去甚远之后,抽象就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完成。蒙德利安在艺术创作中提炼概括直线时,对线条的方向和形态长达数年的探索和痛苦的取舍,然后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即水平线和垂线,正因为如此,画面的形式也就应运而生,众多直角的重复自然呈现产生格子。水平线、垂线、直角本身的视觉特性就是稳定和安静,由此引起观者对物的思考,最终带来内在情绪的体验,并与观者产生共鸣,这正是他的艺术主张:透过直线和直角静观事物内在的安宁。当你深入了解再次凝视其作品时,就会发现他已经将万物归于环境、归于自然、归于宇宙,更多的是在表达物在环境中的和谐与共存,与他心中的神对话。世界之外,时间之中,无问西东!</font></h3><h3><br></h3> <h3></h3><h3> <font color="#167efb"><b>亮点一</b></font>:<font color="#010101"> 抽象与具象的转换。 用直线和曲线的不同感受,去探究蒙德里安为什么用直线,并结合看到的----联想到的----体验到的深度解析,重在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而且将不同大小组合的图形放到家庭关系的情境中解析进行划定问题范围,指向明确。</font></h3><h3><b><font color="#167efb"> 亮点二</font></b><font color="#010101">:彰显教学语言的魅力。 用“格子世界”这样的语言亲切易懂。而且从教师的一连串的有效问题来看,善于运用问题链形式,体现出教师的设计意识强,教学思路环环相扣,思维的顺序,语言的表达恰如其分,让学生会说话会表达。</font></h3><h3><br></h3> <h3><b><font color="#167efb">亮点三</font>:</b><font color="#010101">课堂教学中两次用到同一张图片,前后呼应。联系实际,对生活中的事物形象进行线的解构,而且后面又拿出这个画面来温故知新,进行反哺育式回望,有助于学生扎实理解要点,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高效达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家觉得这些学生作品美不美?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当你深入了解再次凝视其作品时,就会发现他已经将万物归于环境、归于自然、归于宇宙,更多的是在表达物在环境中的和谐与共存。世界之外,时间之中,无问西东!用这些格子水杯喝水,时尚简约又个性。运用直线、直角和色彩的形式语言进行创作,一节课下来,看学生呈现的作品便知对三维目标的具体达成度以及之外的感悟。</font></h3> <h3>课间休息时间,我们的武英芳老师和贾志鹏老师在研讨当地师资建设和学习文化呢,学习贵在点滴积累。值得学习的前辈教师,赞!</h3> <h3> <font color="#010101"> 第二节课是浙江蔡霄奇老师带来的《中西方建筑》,导入用男女生pk,两个学生各自垒圆柱体,男生垒起5个就倒了,女生垒起了8个,获胜。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同时这个互动游戏让学生完成从课堂外的旁观者到课堂的主体的角色转换。八年级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是很难调动的,可是思路清晰、学养深厚的蔡老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将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体,极具个人特色。 </font></h3><h3><br></h3> <h3><b>亮点一</b><font color="#010101">:板书设计图形化。蔡老师介绍人类建筑发展简史:以象形字为主线,从原始社会人在树上搭窝开始——“巢”,到来到地面——“穴”,到半坡文化、龙山文化逐渐发展为有柱子的“房”的雏形,再到房子里养了豕就是“家”。打破以往文字为主的惯例,运用图像(画与故事的结合)方式呈现,具有鲜明的学科性、思想性,老师们可曾想到以后上课也尝试一下类似板书的现场效果呢,毕竟我们都是美术老师嘛,体现一下学科特色还是很有必要的!</font></h3><h3><font color="#010101"></font></h3><h3><br></h3> <h3><b>亮点二:</b><font color="#010101">了解建筑发展简史,让同学了解了柱子在房屋建造中的作用,再出示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建筑的图片,欣赏并进行对比,通过图片对比分析追问中西方建筑的材质为何不同?西方用石头,中国用木头!教师语言幽默风趣,课堂气氛好,驾驭自如,反映出教师学养深厚,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综合素养。不过我有点不解之处就是教师的语言尺度稍大,当时听起来确实是搞活气氛,但课堂应该是绿色的,某些语意会不会有负面的理解呢。不过,如果得不到合理解释,我会认为这可能就是蔡教师的个性特点,或独到之处。</font></h3> <h3><b>亮点三:</b><font color="#010101">由房顶引出中国古代的“斗拱和榫卯”结构,并出示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斗拱结构。教师现场实物演示结构的坚固,播放一个日本人做的一个实验,实验模拟了十级地震检测这种木结构古建筑的抗震能力,中国木材古建筑主体结构经历十级地震不倒,只是四周墙壁倒塌了。老师总结中西方建筑的不同特点。内容条理,层层推进。老师布置作业:小组合作,选择不同材料,有纸杯、片状物、木棍等,选择运用“重复、扭曲、穿插、网格、几何”等方式完成建筑搭建作品。</font></h3><h3><br></h3> <h3><b>亮点四</b>:<font color="#010101">紧扣主题关键点,作业形式多样,结合同济大学建筑专业知识,老师布置作业:小组合作,选择不同材料,有纸杯、片状物、木棍等,选择运用“重复、扭曲、穿插、网格、几何”等方式完成建筑搭建作品;取舍有度,柱式结构一带而过,给学生留有空间,自主探索。达到了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效果。</font></h3> <h3> <font color="#010101">第三节课上课之前,对台上的这些展架很好奇,心怀敬畏之心开启了美好的学习之旅。从浙江朱敬东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沈鈺晖执教的五年级《永恒的微笑》一课开始,坐在古城老巷的云门书院双语学校里,纯净舒缓的音乐和面带微笑的佛像给予内心带来了无比从容与安逸的感觉,跟随沈老师的引导看着图片里的青州佛造像,你想知道什么?你的疑问是什么?你要提出哪些问题?孩子们带着对知识的期待畅言将自己疑惑与不解提了出来,小组进行学案“1+1”任务单学习方式,运用新媒体方式iPad进行查阅资料,答疑解惑。最后教师检验学习成果,六个不同角度考一考,学生掌握了对佛像的认识。最后学生体验摹画创作,把自己作品进行拼贴平展。</font></h3> <h3>灵魂纯净,心怀苍生方可担当永恒的微笑。</h3> <h3>六个考一考环节,检验知识的整体理解与掌握程度,梳理知识点。然后学生进行摹画、欣赏、评述、升华心境。</h3> <h3>板书根据时代分门别类的进行分析总结,学生易于理解。</h3><h3></h3><h3><br></h3> <h3><b>学习单的使用让课堂效率事半功倍</b>,是助力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领会知识的倚天剑。在山东地区有不少教师在某些教学环节经常使用,原来好东西当然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无论南北,不论东西!</h3> <h3>第四节课,是来自天津魏瑞江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的赵凯老师,他执教的课题是:四年级《生活日用品的联想》,实现了教育就是服务,面向全体学生,一个也不能少。非常善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精准到位的教学设计建立了思维模型,带动学生,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勇于表达与挑战。</h3> <h3> 赵老师板书了一个“联想”,问孩子们你联想到了什么?你知道联想的意义吗?图片出现一把梳子和水龙头,你想到他们是因为联想而是现在的样子吗?</h3> <h3><font color="#010101">一把普通勺子提炼出来的概括图形,你联想到了什么?横过来呢?转一转呢?孩子们的联想能力第一次被打开。</font></h3> <h3> <font color="#010101">老师示范后说:“你们的思维还没有打开,都是在想一样东西”,教师示范,继续开发思维,这是一个刀在削两样东西。随后学生尝试,教师总结要点,<b>第一步:内改;第二步:外加</b>,然后添加背景丰富画面。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靴子,你又联想到了什么?稳稳的思维开发在继续,生:“沙发床”“房子”“花架”“电话亭”……</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教师示范很巧妙,快,精,准 </font></h3><h3><br></h3> <h3>创作要求的聚焦范围与目标很准确。</h3><h3></h3><h3><br></h3> <h3>老师给予的不止是知识,还有自信,用心去评价学生的老师是你吗?多角度人文性的培养具有大视野的21世纪高尚人才的老师是你吗?</h3><h3><br></h3> <h3></h3><h3><br></h3> <h3><b><font color="#010101">【专家评课】</font></b><font color="#010101">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美术教研员肖钢老师转眼微观。从细节处实实在在地给我们评课,让我们知道</font><font color="#167efb" style="font-weight: bold;">美术课应该是虎头,猪肚,豹尾!一节好课,立意要好,细节要小,精心研究,才能上好一节课,切忌浮躁,切记不要用小小的身体去讲一些特别大特别空,以致于我们不能把握。讲课是应该互相联系的去体现美术核心素养,而不是为了变成好课,东拼西凑,只剩下好看而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立德树人,每一节课都要找到一个好的落脚点上去发挥。</font><font color="#010101">掌声响起!</font></h3> <h3><b><font color="#010101">【专家评课】</font></b>浙江省特级教师朱国华老师着眼宏观,就江浙鲁津南北大跨越的课堂感受发出感慨,然后进行评价。<font color="#167efb"><b>《永恒的微笑》成熟稳重的男士携带着理性思考与课堂把握,非常好的一节课。《生活日用品的联想》,帅小伙的直白,很有意义的思维训练课堂,核心素养得到落实 ,评价极高。</b></font></h3> <h3>小学课中,最令我难忘的是浙江张挺峰老师执教的《树的故事》,既体现了以美育人,又达成了核心素养目标。</h3><h3><br></h3> <h3> 轻松亲切的自我介绍导入,与这些天真可爱的一年级孩子融在了一起。“我姓张,有和我一样的吗?”以最亲近的语气:“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做的?”等。第一阶段是认识工具:“桌面上这些工具熟悉吗?你认识吗?”“这支笔,试试你是怎样握的”“这张长长的纸,每人只有一张,够不着的话你会怎么样画啊”“旁边的这张又是什么纸”。让孩子摸摸,看看,试试,想想的过程引他们认识国画工具。第二阶段试一试,玩一玩:“为你的毛笔洗个澡吧!”“轻轻的沾点墨吧”“温柔的在纸的下面点一个点吧”,出现了点大点小,点深点浅。再玩一玩吧“从这个点往上画一条长短粗细都可以的线吧!”</h3><h3>“你是怎样画出这样的线的啊”,“哦,原来轻一点细,重点一点墨多”。师玩 生看,原来沾上水会变淡。以上的细节,即是面对没有水墨画基础的孩童,进行水墨奥秘探究的一个巧妙设计。生:“树干粗了”“有果子了”…… 一张幻灯片,欣赏各种各样的树 :“如何用毛笔来画树的样子”一个动画设计:分析树的生长姿态和线条变化。 </h3> <h3> 然后老师根据一组学生只有一个墨点作品引导分析,“你看这是什么?”生:“芝麻”“豆子”“种子”,一颗树种子的成长故事就这样开始了。“这颗种子放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会长出小树”,三笔画一颗小树吧!只有树干简单树枝的小树就这样诞生了!</h3> <h3> 师:“小树苗长大了,越来越大,就像我一样成年了,你想到的大树会是什么样子的” ?</h3> <h3> 课件简单清晰明了。</h3> <h3> 赏析画家笔下的树,没有过多地具体讲解笔法,带着学生一起用眼睛看和用心领悟体会。</h3> <h3><b>画</b>你的想法!“你会用什么方法?” “ 会和画家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 “尝试绘画,你也能发现不一样的画法”!</h3> <h3> <b> 看!</b>一幅幅生动有趣的作品跃然纸上,叹为观止,太激动了!这可是一年级的学生啊,这更加肯定了每一个学生都是极具创造力的天才!为什么有些学生拿起毛笔不会画画,生怕画错了或者画的不像而没面子。我觉得这无关学生,老师的引导至为重要,值得反思。</h3> <h3></h3><h3><font color="#010101">这位才华横溢的男神是大寿光美术教研室王志武主任,在主持会议中,智慧幽默不失儒雅,必须滴<b>“</b></font><b>赞</b>”。</h3><h3><font color="#167efb"><b>一句“岗dai”亮了会场!i</b></font></h3> <h3><b>看</b>,<font color="#010101">脚下的路确实不太好走,但前进的脚步依然铿锵坚定,满满的正能量!</font></h3> <h3>在王志武老师的邀请下,各位美术大咖与寿光与会教师合影留念。</h3><h3>坐排右起:江苏省特级教师陈铁梅,浙江省特级教师陶育义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浙江省特级教师朱敬东,浙江省特级教师朱国华 ,浙江省特级教师吴立文,寿光美术教研员王志武;</h3><h3>站排右起:郭晓黎老师、武英芳老师、王雪老师、黄伟老师、杨姗姗老师、贾志鹏老师。</h3><h3> <b> 感恩感谢,一次教研活动,就有一次成长,在不断地学习蜕变中必将遇见更加美好的寿光美术教育。</b></h3> <h3><font color="#167efb"><b> 立于课堂的收获</b></font></h3><h3> 学校近几年一直在尝试进行课程改革,参加这次活动后发现对于课程体系的开发建设很有收获。</h3><h3>教师在讲好一堂好课的基础上,进行与此相关的课程体系探究与开发是极有必要的。这是对于一节课的理论研究支撑,同时也体现教师对学科的理解和涵养的厚度!真心希望这些美术学科的专家和大咖们有机会也到我们寿光来指导工作,热盼!</h3><h3><b>题记</b>:纵观南方的现场授课发现其在三维目标的达成基础上更注重可在课堂中潜移默化育人方面的自然流露,这与扎实有厚度的北方范课有所不同,所以兼容并蓄是有道理的。</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在极短时间里,认真严谨的朱敬东教授亲力亲为做好活动结束PPT背景,<b>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学术的高度,特级的责任”</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让“美术教学搭上'互联网+'快车“为主题,整合国内优质资源,借助现场研讨会的形式,江浙津鲁特级名师与山东中小学美术教师齐聚古城青州,以行动契合了”浮云连海岱,平野入清徐“的诗意。</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2018我们继续在路上!</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感谢各位专家,以及展示课堂、分享课程的老师们!</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感谢所有参与展示课堂的可爱的孩子们!</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感谢参与办会的所有工作人员!</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你们辛苦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