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宗族文化的生命力从何而来? </h3><div><br></div><div>中国人对姓氏的重视,全世界独一无二</div><div><br></div><div>老百姓可以修祠堂修族谱是从明清开始的</div><div><br></div> <h3> 我们所有中国人都有姓,有句话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这个“姓”对我们每个人的意义是什么?姓氏其实就是一个人身份的标志,表明我是从哪里来的,我和谁是一群人。</h3><div><br></div><div> 姓字“从女从生”,我们知道最开始的人类社会是母系社会,所以姓氏最开始是从母系社会起源的。姓的主要功能,就是一种区分血缘群体的标志。</div> <h3>据1987年的统计,我国现有的姓氏约11969个,常用的大概是3050个,其中李、王、张、刘、陈、杨、黄、赵、周、吴等十个大姓,占了我国人口的40%。</h3><div><br></div><div> 中国人对姓氏的重视可以说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其实这种对姓氏的重视,背后就是对于宗族、对于血缘的一种认同。可以说,我们中国人对宗族或血缘的高度重视,正是中华文化能够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div> <h3> 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华人宇航员叫王赣骏,他祖籍江苏盐城,出生于江西,后随父母去了我国台湾。在他进入太空之前,台北的王氏宗亲会向他提出一个要求,说你作为王姓的后代,能不能把咱们王姓的会标带到太空中去。后来他真的把带有会标的锦旗送上太空,等他成功归来时,宗族破例为他打开了宗祠的中堂,一般来说中堂只有在重大的节日或重要的客人到来时才会打开,表示这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h3> <h3><br></h3><div> 我们知道,西方很多国家都有唐人街,只要有唐人街的地方,几乎都有宗亲会,比如黄氏宗亲会、李氏公所,名称虽然各种各样,但它们都是一个姓氏族亲共同聚会的地方,是一个宗族组织凝聚的所在。</div><div><br></div><div> 所以,曾经有学者这样来区分美国、中国和印度,说这三个国家或者说民族的标志分别是什么?中国是宗族,印度是种姓,美国是俱乐部。由此可见,宗族对于整个中国社会影响和作用之巨大。</div> <h3>百姓可以修祠堂修族谱是从明清开始的</h3><div><br></div><div> 我们现在所说的宗族,主要是指明清之后的宗族,之前的宗族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宗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div><div><br></div><div> 先秦的时候,宗族是和政治相关的,那时实行宗法制度,也就是大宗和小宗,只有皇帝和贵族才可以有宗族。你在家族中的地位,决定着你在朝廷的地位,大宗可以继承皇位,小宗可以到封国被分封为卿、大夫或士,所以那个时候宗族是典型的上层社会。</div><div><br></div><div> 到秦汉隋唐,宗族社会开始出现了分裂,由皇权贵族阶层向官僚集团下降。但真正的下沉发生在什么时候呢?是在宋元之后。到那个时候,老百姓才开始有了宗族的概念。</div> <h3>中国社会从宋代开始转型,因为宋代出现了知识分子向地方上转移,这在历史上有一个术语叫做“仕的地方化”。这个“仕”就是读书人,为什么读书人开始转向地方呢?因为宋代之前读书人比较少,以前的读书人都到了朝廷里去当官。</h3><div> </div><div> 宋代有了印刷术,读书普及了,所以读书人开始增多,但是官僚机构一直相对比较稳定,所以读书人就没有机会到朝廷里去当官,不得不沉淀到乡村社会或者基层社会里,于是出现了“仕的地方化”。</div><div><br></div><div> 读书人把重心放到地方上,经营地方,那么他们主要做些什么呢?就是在地方上建立宗族系统。</div> <h3>而宗族实现真正的平民化,其实是从明清开始的。宗族开始市民化,就是老百姓都可以自己修祠堂、修族谱,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从嘉靖皇帝开始的。</h3><div><br></div><div> 嘉靖皇帝的时候曾有过一次大礼仪之争,因为明武宗没有后代,所以立武宗叔父兴献王长子朱厚熜为帝,称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明世宗想把自己的亲生父亲尊为太上皇,于是和大臣间发生冲突。</div><div><br></div><div> 大礼仪之争的结果是明世宗追认生父为皇考,而正是从嘉靖年开始,所有的老百姓都可以公开祭祀自己的史祖,可以建自己祖先的祠堂了。宋代的时候,建祠堂必须是官僚家里才可以,老百姓是不能建祠堂的,明清的时候就没有这个顾虑了,所有人家都可以建祠堂。</div> <h3>宗族有三个标志:祠堂、祭祖和族谱</h3><div><br></div><div> 先来说说祠堂和祭祖。</div><div><br></div><div> 祠堂的修建是宗族组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修祠堂是有条件的。第一,需要有一个管理组织机构,第二,其中必须有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要么是当大官的,要么是商人能赚大钱,因为修祠堂需要有号召力,还需要大量的资金运作。</div><div><br></div><div> 祠堂既有实际的功能和作用,比如它是道德宣讲的场所,是办公和讨论的地方,也是处理各种家族纠纷的地方。同时,祠堂是一个宗族的实力象征,是宗族的标志。</div> <h3>我们中国人对于祭祀祖先这件事非常重视,因为我们觉得人死了之后他会在另外一个世界活着,并会在另外一个世界保佑他的后代。有人说我们中国人没有信仰,这话是不对的,我们中国人的信仰就是祖先崇拜。因此,我们中国人都有一种生生不息的观念,就是一定要祭祀祖先。</h3><div><br></div><div> 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有三种方式:家祭、墓祭和祠祭,其中在祠堂里祭祖是级别最高的。</div><div> </div> <h3>再来讲讲族谱。族谱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族谱的名称有很多,比如家谱、房谱、支谱、家乘、同谱、连谱、宗谱等等,在如今的乡村社会里仍能看到族谱,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h3><div><br></div><div> 关于族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谁来修谱,第二个是为什么修谱。</div><div><br></div><div> 修谱一般有两个体例,一个是欧体,一个是苏体。欧体是欧阳修创立的,他是用图的方式修谱,适合于房份较多、人口较多的情况;苏体则是苏洵创立的,它的原则是“一辈一辈”写,适合于房份不多、人口较少的情况。因为两种体例各有各的优劣点,所以修谱时常常把两种体例结合在一起。</div> <h3>那么谁来修谱呢?古代的时候,修谱是有一套程序的,宗族会专门建立一个谱局。这个谱局或者修谱委员会,一般由族长或者房长以及宗族里的长老们来担任,他们都是宗族里有话语权的人。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修谱的主要是乡村里的退休教师、医生或者干部。那么现在乡村里修谱的主力是些什么人呢?现在科技进步很快,传统修谱方式费时费力费钱,同时社会节奏快,传统的修谱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家文化传承的需求,因此社会上一批专门的修谱互联网公司应时而生。</h3><div><br></div><div> 修谱是为了什么?修谱到底有什么用?古代修纂族谱,就像是签订了一个契约一样,它的作用其实是确立一个人的身份。每一个人到这个世界上来,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总是会归属某一群人,首先要明确我是从哪里来的,我将到哪里去,所以族谱的编纂过程就是确认一个人身份的过程,它建立了一个社会秩序,明确你是和哪一类人构成了一个群体。</div><div><br></div><div>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修谱是为了保留普通老百姓的历史记录,族谱则是保留了一个家族的历史,家谱现在成了研究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史的一个重要资料。</div><div><br></div><div> 中国人对血缘关系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未来的社会构造依然会和宗法文化有着相当深厚的关系。所以说,宗族也会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它的生命力所在。</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