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魏徵的这句话对教育极具启示意义,教育也当有“根”有“源”,根基牢固,源流丰沛,孩子的成长才有无限可能。教育的根在哪里?源有哪些?如何计深远?</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 做精神成长的模板,培养学生从容应对问题的能力</b></h3><h3><b><br></b></h3><h3></h3><h3> 人生路上遇见问题、困难和挑战是必然的,如果没有心理准备或因此心生畏惧,便容易失去前行的勇气,或沦陷于负面情绪里不能自拔。那么,教育如何培育学生沉着从容的心?</h3><h3> 教师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模板,应在教育生活中沉着应对各种变化,给学生提供鲜活的版本。</h3><h3> 一次秋游去九溪十八涧,我们班第一个上车,下车后环顾四周,才发现此地不是目的地,距离集合地还有两公里,然而性急的司机已疾驰而去。路上一个行人也没有,我平时就“路痴”,但此时知道必须镇定。于是打开手机地图,小鬼们围过来,或提议,或指点,一行人就这样“摸索”着前行。</h3><h3> 路上,有孩子开始抱怨。我跑到队伍最前面,大声背诵起杜生喜先生的那首小诗:</h3><h3> “有人把弯路走直,惊喜于找到捷径;有人把直路走弯,多看了几道风景。同学们,我们今天便是—”</h3><h3> “把一直一路—走一弯,多一看—了—几一道一风一景”。</h3><h3> 情绪一下转了个弯,小鬼们兴奋起来,一路欢歌笑语。</h3><h3> 在一个寒假,一位科任教师怀上宝宝,因特殊原因接下来一学期里不能任教。而基于种种因素,教导处暂定由其他老师轮流代课。这是个新问题,当务之急是安定家长和学生的心,心定才有力量克服困难。</h3><h3> 深思熟虑后,我先在家长群里发布:“各位亲,宣布一条特大喜讯。”我们班家长素来响应积极,此时更是热切地跟了一长串“鼓掌”。</h3><h3> 我继续发布:“我们的陈老师终于得偿所愿怀上了宝宝。”</h3><h3> 群里瞬间沉默。</h3><h3> 我继续,@陈老师,恭喜并祝福她。</h3><h3> 零星有家长跟着祝福。我一一@她们,代陈老师表示感谢,并把祝福截图发给陈老师。于是更多家长跟着祝福。</h3><h3> 我不厌其烦,一个个回复感谢,一个个截图转发。最后,几乎所有家长都表达了祝愿。</h3><h3> 然后,我说:“由衷感谢各位家长,你们如此珍视我们老师的孩子,我们老师也必将更加疼惜你们的孩子。”</h3><h3> 开学后,我先对学生宣布:“同学们,我们的陈老师怀上宝宝。”学生们热烈鼓掌,并纷纷祝福。我拍下这一场景,发给陈老师。</h3><h3> 然后继续:“一块石头,可以是“绊脚石’,也可以是‘垫脚石”,全在于我们如何应对。现在,有这样一块石头摆在我们面前,就是陈老师需要安心静养,这学期无法继续为我们上课,需要请别的老师代课,看看我们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这一‘石头’?”</h3><h3> 开始,学生们面露愁色,表示有点担忧。后来,一男生说:“我倒觉得,不同老师上课可以让我们见识各种风格,说不定可以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这样看也是好事。”学生们转念一想,都觉得有道理。</h3><h3> 此后,学习委员张天泽和科代表黄单德总是提前预习,每每发现问题就及时请教,再在班里讲解或解答同学们的疑问。</h3><h3> 结果,一学期下来,班级学科成绩稳定,而且这两位学生的成绩更出众。学生们感叹:原来真正的力量在自己身上。难怪有学生留言:“科有黄,数有张,麻麻再也不担心我的理科了。” </h3><h3> 教师是学生成长“活”的教科书,如果我们遇到问题时不畏惧、不逃避、不推诿塞责,恪守和践行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的学生遇到问题时,也会勇敢面对,内心笃定。</h3><h3> 这不,一男孩不小心弄坏了我的凳子,当晚买回一张,并留言:“郑老师,由于您的椅子已被这个时代淘汰,所以我送您一条(晚上时间紧,见谅)。我保证,您一坐,腰不酸了,腿不痛了,心情舒畅了。如感不适,请与我联系,7天包退,15天包换,直到您满意为止。”笑得我捧腹不止。</h3><h3> 化一个小事件为一个动人故事,需要幽默和机智来勾兑,用一颗责任心和担当精神做底。唯愿,我们的教育能让学生把困难化为历练的契机,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h3><h3><br></h3> <h3></h3><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顺着天性培养,让学生的成长产生更多可能性</b></h3><h3></h3><h3><br></h3><h3> 顺应天性成长,人往往处于一种自然的放松状态,感官变得更加灵敏,更富有生机和活力。尤其是在一些敏感问题上,教育更要讲究方式方法。</h3><h3> 几乎每个班都有几个学生的仪容仪表问题让老师伤脑筋,比如留着长长的刘海儿和鬓发。班里的女孩玲就留着这样的发型,理由是“这样漂亮”。</h3><h3> 我未动声色,只是在自习课时,等她低头写字,用相机定格了这个镜头。尔后在某个课间找借口与她闲聊,虚晃几枪后转移到发型上来。我说:“玲,一个女孩的打扮应追求360度无死角,我认真看过,你的前面、后面、侧面都不错,只有一个角度不美。”然后把照片放到她面前。女孩惊愕地瞪大眼睛,看看照片又看看我。</h3><h3> 我乘机面授机宜:“我觉得你个性活泼,脑门又漂亮,适合把刘海儿梳上去,再别上一个小巧精致的发夹,这样就真的360度无死角啦。”小鬼点头如捣蒜。我顺便还说了一句,“外塑形象,内修品质,这样才能滋养出旷日持久的赏心悦目。”女孩蹦跳着离开。</h3><h3> 爱美,是人的天性。如果我们粗暴地评判,一厢情愿地强加自己的审美观,或是急于用规则去强令改正,学生的审美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引导和发展。反之,若能尊重这一天性,让孩子见识过美,就不容易被不美或次美的东西所诱惑,会拥有力量对抗世俗的粗糙。</h3><h3> 也几乎每个班都会有几个孩子特别爱表现,发言积极性超高。每每老师的问题一出,他们就抢着举手,若没被老师叫到,就神情沮丧。</h3><h3> 班里的子轩(化名)便是一例,他认为老师偏心,故意不叫他。我郑重回答:错了,恰恰相反,老师极看好你。</h3><h3> 子轩狐疑地看我。我认真陈述理由:知道吗?农用田里留到最后的玉米才是最好的玉米,因为它们要用作来年的种子。</h3><h3> 子轩大为惊讶。我继续开导,老师开始时不叫你,是希望在别人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够有深度、不够全面时,你再出场,没见颁奖典礼上最后出场的才是大牌?男孩开心地离去。此后,他用心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以免自己的发言与别人重复,努力做留到最后的种子。</h3><h3> 一个人的表现欲里隐含着自我肯定的因子,隐藏着自我实现的积极意念。进入青春期,人的表现欲会更强,希望通过展示自己吸引别人注意,证明自己的价值。教育若能体察孩子的这种心理诉求,努力成全并导向更高层次,学生便会对未来充满更多期待和更多自信。</h3> <h3></h3><h3><br></h3><b><h3 style="text-align: left;"><b> 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关乎其一生</b></h3></b><h3></h3><h3><br></h3><h3> 做事是一个人的基本生活形态,人的价值也正是通过他所做的事体现出来。人的做事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习得。</h3><h3> 每每接手新班级,我会在最初一个月里抓拍做事认真的孩子,并在每天放学前10分钟的小结里一一播放,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认真起来。但表面看着差不多的认真,真实的质量却相去甚远。</h3><h3> 一次大扫除,我一边看他们搞卫生,一边照例不动声色地拍摄,尤其是擦玻璃的学生:他们先用湿抹布,再用报纸,最后用干抹布,待最后擦完,一地狼藉,耗时20多分钟。</h3><h3> 于是,在后一次大扫除时,我把手机给学生,让他们拍摄视频,既记录过程也记录用时。我先将干抹布对折再对折,滴上几滴水,保持一点潮湿,用这一面迅速而有序地擦拭,再反过来用干的一面重擦,然后跑到窗户另一面再来一遍。学生惊呼,只需要32秒,而且没有给地面造成垃圾。这给了他们莫大震撼,想不到同样的事情可以做得如此不同。此后,大家纷纷摸索总结更高效的方法,节约下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h3><h3> 后来,我郑重其事地开设了一系列以“学会做事一一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极致”为主题的班会。我给孩子们讲述雕刻大师高应美和他雕刻的格子门,他雕琢一堂不足10平米的六扇格子门,用了17年,也成就了一个经典;给孩子们讲述“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和他捏的寿司,讲述他一直坚持最高标准,做出了值得顾客花一辈子等待的美味;给孩子们观看李宗盛的《致匠心》,看一个音乐巨匠执着于对专注和完美的追求;给孩子们讲解《庖丁解牛》,让他们体会“道也,进乎技矣”的深意。</h3><h3> 孩子们渐渐认识到,一个人所做的事就是他“真我”的外部写真,看一个人所做的事就是“如见其人”了。</h3><h3> 有了这样的认识,孩子们开始不断提高对做事品质的要求,每做一事专注于斯,哪怕再微小的事也精益求精:擦电脑桌,就连键盘的缝隙都不放过;扫地,就要把电脑桌底下的电线也擦拭干净;倒垃圾,就会把垃圾桶里里外外洗一遍;管理书柜,就向学校图书管理员请教,并购置来借书卡,贴好标签;管理挂钟,就把时间调得与传达室挂钟时间分秒不差,管理员教他每天上学经过传达室时顺便对一下自己的手表,回到教室时核对一下挂钟,一旦发现偏差,就将电池的正极取出、负极不动,然后把三枚指针调整好,到点的刹那间把正极按进去,搞定……</h3><h3> 其间,我几乎每天都会抓拍一些细节,让他们的作品得以经常性被展示。孩子们感觉到自己始终在大家的视线里,越发地保持热情,乃至慢慢内化为自己做事的习惯和品质。渐渐地,孩子们体会到“完成”并非只是“做完”,而是“做完后觉得无可挑剔”。</h3> <h3></h3><h3></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布置一份立足长效的作业,值得用一生去完成</b></h3><h3></h3><h3><br></h3><h3> 作业多为学习任务而布置,着力于提高成绩,待学生毕业也就戛然而止。假如学生能在学校教育阶段得到一份“值得用一生去完成的作业”,将来即便告别学校,也会愿意继续完成和创造。</h3><h3> 每每接手新班,我会精心设计一份作业(如下),立足长效,着意长远,既给学生也是给自己,每个假期至少完成其中一项,并根据内容和时间在QQ群、微信群或是回校后线下交流,汲取他人经验,持续丰富自己。</h3><h3> “可以用一生去完成的作业”名单:</h3><h3> 1.做一名读者——读万卷书,读书养气</h3><h3> (1)读有厚重感的书。阅读,是家族最久远的传承,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h3><h3> (2)看几部电影。电影既是艺术,也是生活。好的电影是对人的生命行为的一种体验、叙述和反思。看电影,既可以作为一个局外人去观看他人的生活,也可以站在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生活。</h3><h3> 2.做一名行者——行万里路,无远弗届</h3><h3> (1)约上亲朋好友一起开启一段旅行,也可以做个独行者。拍下照片、视频,或是写点行记,讲述背后的故事。美的踪迹需要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去寻求。</h3><h3> (2)走访家乡的老人,或是听长辈讲故事,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比如对联、饮食、建筑、习俗.……可以拍照片,录视频,或是写份导游词。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个人生命中遭遇的师友,都是宝贵的无字“活书”。</h3><h3> (3)参观博物馆,事先查询,搜集资料。博物馆收藏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证,盛纳着文化的血脉。走进博物馆,可以让你领略艺术之类,帮助你提升品位。</h3><h3> (4)走进大自然。可以是玩泥巴、播种、采野花、抓妈炸、放风筝、骑单车、看日出、拍一段毛毛虫到蝴蝶的蜕变过程……大自然可以培育我们敏感的性灵,诚如诗人华兹沃斯说的:“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h3><h3> 3.做一名学者----学而不止,高而愈下</h3><h3> (1)学做一道地道的菜。拍下照片或视频,记录过程或背后的故事。“吃”不只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传递出生活仪式、伦理、趣味等文化信息和生活美学。</h3><h3> (2)主动与家人一起备置年货,学习待人接物,走亲访友,做一个幸福家庭参与者和建设者,拍下一些照片或视频,帮助今后重温背后的故事。</h3><h3> 4.做一名创作者—戛戛独造,别开生面</h3><h3> (1)想想30年后的自己。假设30年后我达到了事业的顶峰,想象自己最成功的模样?会得到怎样的待遇(比如,头像被印在钱币上、为自己发行了一枚邮票)?会如何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创作故事,书写自己的奋斗史,须知“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h3><h3> (2)完成一件小制作。比如,科技小发明、工艺小制作、艺术作品……这个世界本来很平凡,你的一点小创意或许就能改变世界。</h3><h3> 5.做一名实践者——为者常成,行者常至</h3><h3> (1)挑战不可能:做一件自己从不敢或从未完成过的事。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便成就了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h3><h3> (2)参加公益活动,或选择一个人给予长期帮助。帮助别人,既提升他人的生活质量,也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h3><h3> (3)体验人生百态。比如,到街上看小贩谋生;自己购买火车票,体验城市务工者的返乡路……记下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h3><h3> (4)每天进行体育锻炼。图书馆可以提升你的精神颜值,运动场可以提升你的形象颜值,内外皆修,才算得上有品。</h3><h3> 以上届学生为例,三年下来收效不俗: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得空会结伴去看电影或参观博物馆;他们每个节气都会拍摄和记录这个时间点的校园,并在植树节那天种三株木槿;有学生学会了做30多道地道的杭帮菜;有学生选择说走就走的骑行,如高千皓和束宇辰考试一结束就相约环千岛湖骑行,他们说下一个目标是川藏骑行……孩子们回看自己的这份作业时,纷纷感叹没有辜负时光,除了丰富那个当下,也带给了自己温暖而充实的回忆。而从中所获取的经验和愉悦,又化为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成为坚定的方向和信条。</h3><h3> 我放心了,他们可以走得更远!</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天杭教育集团)</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