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人都没能真正做到聪明工作,全新聪明工作学!

唐木

<h3>文|唐木</h3><h3>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书叫《高绩效心智》,本书作者莫顿·韩森。曾任教于哈佛商学院,也曾在波士顿顾问集团任职,为全球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他三度入选“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被誉为“管理界最有影响力的声音”,是研究企业绩效与个人表现的世界级权威。今天就和大家分享本书其中的四个重点,让你的工作绩效马上翻五倍。</h3> <h3>第一:高度专注,贵精不贵多。</h3><div><br></div><div>在1911年那时候,南极点还没被人征服。有两支队伍登上了南极大陆,开始了一场激励的竞赛,竞相成为踏上南极点的第一批人。一支队伍由英国皇家海军司令史考特所带领,经费4万元英镑,人数有65人,并使用五种交通工具登峰,包括狗、摩托雪橇、西伯利亚矮种马、雪地滑板和人力拖拉。要是其中了任何一种出了状况,就用其他方式做后援。另一只队伍则由挪威人亚孟森带领。经费2万英镑,人数有19人,并使用一种交通工具去上山,那就是狗,用狗来拉雪橇。万一这些雪橇犬耐不住,或者不肯前进,他的团队就完了。</div><div><br></div><div>两支队伍都必须横跨400米的冰障,攀爬1万尺的高山,才能登上南极高原。上了南极高原后还要前进400里,才能到达南极点。届时,他们还得忍受华氏零下60度的酷寒,吹得让人分不清东南西北的暴风雪,以及时速百里呼啸而过的狂风。亚孟森和队友爬上山巅,跨越深不见底的冰缝,在暴风雪中求生,甚至杀狗果腹。</div><div><br></div><div>54天后,亚孟森的队伍终于站上了南极点,在那里插上了挪威国旗,然后再跋涉1600里平安回到了基地。</div><div><br></div><div>史考特的队伍则用了88天才抵达南极点,累到虚脱,饿得半死,却发现挪威国旗已在风中飘扬。隆冬逼近,得赶紧踏上回程,但他们发现资源已经消耗殆尽,距离补给站还有11里的路程,无奈下在风雪中忍受饥饿,用最后仅剩的一点气力前行。但希望终究幻灭,一场暴风雪来袭,他们的尸骨,连同帐篷都被埋在大雪中。</div> <h3>资源丰富的史考特,经费是亚孟森的两倍,人手是亚孟森的三倍,并用上了五种交通工具。</h3><div><br></div><div>为什么会输得那么彻底,并饮恨而终呢?</div><div><br></div><div>这是因为亚孟森只专注在一种交通工具,并把它做得最好。他特地请了一个最会挑狗的丹麦人,为他筛选在极地能力最好的雪橇犬――格陵兰犬。甚至还请来了雪橇犬训练大师哈瑟尔为他训狗,并加入他的队伍。</div><div><br></div><div>反观史考特却忙着准备五种交通方式,光是协调五种交通方式,就让史考特大伤脑筋。由于摩托雪橇速度最慢,所以先出发;七天之后,矮种马才上路;狗拉雪橇速度最快,因此最后出发。</div><div><br></div><div>每组的出发时间和行进速度都得互相配合,史考特更在他的日记上写道:“这支队伍实在太混乱了”。最后整支队伍都被拖慢,多种交通方式,就是导致他失败并死亡的最主要原因。</div> <h3>这个南极竞赛的故事,挑战了我们对工作的迷思。不管做什么,我们都以为更努力准没错,多劳才是能者。就像史考特费尽心思准备五种交通工具一样,我们相信做得越多,成就越大。但你肯定早已发现,当你尝试做越多,实际上完成的可能越少。做得越多,并不保证结果越好。想以多智胜,通常并非明智之举。</h3> <h3>第二:追求价值,而非目标。</h3><div><br></div><div>史丹佛经济学者潘卡维尔对各项工作绩效进行的研究发现,当每周工作时间到了60小时以上,工作绩效就开始下降,绩效曲线因而变得平坦。</div><div><br></div><div>超时工作到某个程度,绩效反而下滑,这就像拧橘子一样,一开始可以挤出很多汁,但如果一直拧,就算用力到手指关节发白,也只能挤出一两滴。工作也是一样,如果你每周已工作50个小时,就别再做了。反之你应该问自己:除了更卖命的工作,如何才能更聪明的工作呢?</div><div><br></div><div>我们通常以为做的事情越多,成就越大。医院以医师看诊人数的多寡来评估绩效,而不是诊断的准确率;律师为顾客处理案件,不管服务品质如何,都是按小时计费;销售人员不管销售产品是否能让顾客受惠,都能领到一定报酬。</div><div><br></div><div>有人揽了很多工作,用夸耀的语气说自己有多忙,以为忙碌等于产值。然而工作量如开多少会、加入多少工作小组、接多少顾客来电、拜访多少顾客、出差或飞行里程总数等等,都不必然会增加你的工作价值。所以我们更应该专注于工作价值而非目标。</div> <h3>而价值等式取决于三个要素:</h3><div><br></div><div>第一个是你的工作能为他人或你的组织带来多大的利益。比如你听打主持稿,一分钟能打多少个字,不是唯一的重点,重要的还有这份主持稿是否有助于他人。如果这份主持稿一点也不重要,效益是零,价值也等于零。没人要看,字打的再快也没有用。</div><div><br></div><div>第二要素是工作品质。包括正确性、洞见的心意和产出的稳定性。例如打主持稿最好完全没有错误。</div><div><br></div><div>第三工作效率。工作效率衡量的就是打主持稿的速度,每分钟打多少个字。在价值等式中,速度也很重要。如果你在听打时,为了百分之百正确速度变得很慢,每分钟只能打十个字,工作价值就会受到影响。</div> <h3>第三:要打动人心,触动他的情绪。</h3><div><br></div><div>很多人以为,我们必须提出理性的诉求,别人才会支持我们的计划和目标。运用逻辑和数据,详细解释为何要进行这个案子,别人才会赞同和支持我们的想法。因此,我们的邮箱信件总是太沉长,以为这样就可以说服人。甚至一封邮件还不够,还要多寄几封。如果对方还是不赞同,就把理由再重复一遍,反正如果别人不想听你说或者不接受你的信息,沟通再多遍也是白费功夫。</div><div><br></div><div>高绩效人士就不会把理性诉求搬上台面,而是用聪明的方法进行说服。</div><div><br></div><div>2009年,名厨桀米·欧利佛肩负一项艰难的任务:他必须去美国饮食习惯最不健康的小镇――杭廷顿,说服当地居民改吃健康膳食。</div><div><br></div><div>欧利佛或许可以跟父母讲道理,说服他们改变小孩子的饮食习惯。他也可以举例可怕的事实,例如那个小镇有32%的人有病态肥胖的问题,五个小孩里就有三个体重过重。然而跟他们讲道理,似乎没有用。</div><div><br></div><div>欧利佛知道他必须唤起大家的情绪,才能进行有效的说服。于是他召集了父母和小孩子们到停车场,手里拿着麦克风,指挥一部大卡车开进来,并把一堆动物脂肪倒在一个巨大的垃圾桶里。让观众看到一座巨大、白色、令人作呕的脂肪山,山里面还有一团团动来动去的脂肪。他跳进脂肪山,抓起了一把叫道:“来~大家来摸摸看,这是全镇小孩们一年吃下的脂肪。”小朋友们都尖叫、嫌恶的后退,父母则吓得目瞪口呆。</div><div><br></div><div>这样具体的展示,强力的冲击了那些父母的心,愤怒和恶心唤起了那些父母对现状的负面情绪。接着奥利佛再用热情感召他们参与这场饮食革命,并顺利取得了父母们大力的支持。</div> <h3>第四:使命感,最能感召行动。</h3><div><br></div><div>使命不只是公司或者执行长努力的方向,而是每个人的目标。如果有强烈的使命感,就会有更好的表现。你可以用使命感来激励他人,让他们支持你的计划和目标。</div><div><br></div><div>2015年,安捷伦科技公司负责开发医药量测仪器的主管泰森,在讲述部门策略时就用了这招。一开始他运用了很多数字和事实来描述他的策略,尽管他提到的数字和逻辑思维令人印象深刻,但有些观众却懒洋洋的靠在椅背上,一副兴致缺缺的样子。</div><div><br></div><div>于是,他在总结的时候就播放了一段影片,影片中有个精神奕奕、热爱运动的年轻女子,她叫伍德,才22岁,也是肺癌第四期的病人。伍德在影片中叙述生命科学仪器的进步和DNA定序,让她得以利用分子标靶治疗并击败的肺癌,她说她现在还好好的活着,健康快乐。更是热泪盈眶,向每位帮助过她的人致谢。</div><div><br></div><div>泰森播放这段影片时,观众都被这个年轻女子的故事所吸引,个个正襟危坐,不再偷偷摸摸地玩手机。影片结束后,泰森说道:“要不是我们开发了仪器,伍德就无法击败病魔。”那时候全场鸦雀无声,但几乎都可以看到每个人头上冒出的对话泡泡:“这就是我们在这里工作的原因。”</div><div><br></div><div>泰森精心策划的结尾,使工作和强烈的使命感结合,让员工们更加努力,帮助他达成目标。</div><div><br></div><div>回顾本文重点:</div><div><br></div><div>第一:高度专注,贵精不贵多。找出最重要的事,然后全力投入;第二:重新设计工作,追求价值,而非目标;第三:发挥影响力,要打动人心,先触动他的情绪;第四:利用使命感,能说服也能克服阻力。</div><div><br></div><div>不管什么职位都需要高绩效,但99%的人都没有真正做到聪明工作。而本书结合了七种高绩效心智,并提出了各种实例案子,具体教你应对各样的职场困境,让你成为工作中的佼佼者,绝对是一本高效工作的实战指南。</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