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经常会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总是难以回答,因为,真正的老家萍乡只能算是籍贯,分电才是我生长的地方,在那里我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p><p> 电厂建在群山环抱的大山里 ,位于分宜县城西南11公里处,厂区面山临河,1975年至1984年为江西最大的发电厂,为江西经济和江西电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厂大门对面是厂办、车库和部分生活区(主要是单身宿舍),一路依山而建的是各种生活区住房,食堂、学校、灯光球场 、托儿所、商店、银行、浴室、理发店、菜场、邮局、医务所等公共设施基本都集中在中部地段,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以煤运铁路分界,那边是横溪农村的田地和农舍。</p> <p> 因为是靠山而居,开门见山,所以,大山就是我和小伙伴的乐园,山上野花不断,春天更是花的海洋,各色花草争奇斗艳,尤其映山红一团团的红艳似火,山上这种映山红是可以吃的,味道酸酸甜甜,吃过的同学举手哦。当然,最能吸引我们的还是那些野果野菜,先说野果吧,山茶片、山茶包、茅莓、酸筒杆、杨梅、金樱子、毛栗、桑椹等,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也可以算是我们的零食吧,我相信很多同学都跟我一样,用一种蕨的空心管子吸过茶花中的蜜。要说野菜,当数荠菜、蕨菜、地菇、香椿......现在回味那个味道,真觉得后来吃过的所有山珍海味都比不得那时的野菜鲜美。</p> <p> 当时我们那里一共有三个单位,除了电厂,还有火电和专建,所以,灯光球场经常轮流放电影,有时一晚上放两场。厂里用大喇叭通知晚上要放电影,天还没黑,就有心急的孩子搬着自家的板凳到灯光球场上占座位,那时火电的家属区就在球场边上,所以,好位置基本被他们包了,用粉笔画个圈,写上“有人坐”几个字,还真的没人去占那个地。放电影之前经常会打上一小场蓝球,等天黑放电影了,全场才寂静。那个年代的人,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看电影成了最快乐的事。《雾都茫茫》、《小二黑结婚》、《柳堡的故事》、《霓虹灯下的哨兵》、《地道战》、《女篮五号》、《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列宁在1918》、《铁道游击队》、《追捕》、《冷酷的心》和《佐罗》等中外经典影片成为了大家的最爱,那些令人难忘的镜头已深深刻在我的脑子里了。我家夏天最喜欢搬小竹床去看电影,电影散场后爸妈总要抬一两个睡着的回家。</p><p> 遍布厂区、家属区的有线大喇叭,每天早上六点半开始播广播操,然后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去食堂买早点和去锅炉房打开水的都熙熙攘攘的忙开了,我因为不吃面食,所以买早点都是我妹妹包了,然后伴着广播吃完早饭奔向车间和学校,最后大喇叭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结束广播,早中晚各广播一次。我们放学比父母下班早,这段时间也是我们自由玩耍的快乐时光,每家都有几个小孩,大家一起疯,男孩会滚铁环、单腿斗鸡、打弹弓、攻城、赢烟盒、打陀螺等,女孩会丢沙包、跳格子、踢毽子、跳皮筋。等到下班的广播响起,一大波的爸妈在回家的路上,才作鸟兽散。有些玩心重的,等到家家炊烟起了,饭做好了,妈妈到处喊回家吃饭。</p><p> 记得最早的商店是个简陋的砖瓦平房,在一些反映那个年代的影视剧里还能看到,各种生活所需品基本上都有,最吸引我们的当然是那些包着花花纸的糖果,最高兴的是帮父母去打个酱油买个醋时,赏几分钱买糖甜甜嘴。袁同学的爸妈就在那个商店里工作,那时好羡慕呀,我小时候的理想并不是我在作文里写的那样想当科学家、医生什么的,小小的心里就想当个人民售货员,收个钱卖个东西感觉好爽的样子。计划经济的年代,是需要各种票据的年代,粮票、布票、肉票等, 我最喜欢去粮站购粮了,那时粮店卖米的是个大辫子姑娘,又粗又长的麻花辫长到了腿那,让我这个黄毛丫头每次看到她都是满满的羡慕嫉妒没有恨。粮店柜台后面有个大粮仓,隔墙有个木头闸门,下面有个木头的斗秤,够数的时候售货员把闸门一开,买粮的人在底下用口袋接着,听着米在滑槽中落下来时的声音,真是醉了!</p><p> 当年物资极不丰富,为了改善生活,很多职工利用家门口的空地搞起了小菜园,种点菜养点鸡鸭 ,父母那时还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大的年龄,却被生活磨炼得什么都会干,菜园里的各色蔬菜长得生机勃勃,品种多样,我最秫的就是大人叫我去园子里拔个葱或蒜什么的,因为这两样菜我总是傻傻的分不清,老是闹笑话。我们那时比现在的孩子们懂事早,从小就知道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会在父母下班前把准备好的生米放在炉子上,等父母回来是正好锅开饭熟;每次大雨突然而至时,我们一群小孩都会先跑回家收好大人上班前晾晒的衣服,然后去厂区给大人们送雨具。</p><p> 厂里夏天会做冰棍和汽水,每个职工发福利票,主要是盐水和绿豆冰棍,后来才有了牛奶冰棍,是孩子极向往的美味。说到美味,还记得上海的大白兔奶糖、泡泡糖、各种饼干吧,在那个年代可是高大上的玩意,当年"带东西"的风气很盛,什么东西都是上海货好,只要有人到上海出差,或厂里有上海人回家探亲就会托人家帮忙,你要这,他要那,去一趟上海好似跑一回"单帮"。</p><p> 小时候常常想山的那边有什么呀,现在知道了,山的那边有我的家、我不曾老去的双亲、我的童年、我的伙伴、我的爱......那里的山山水水早已经刻在心里,永远是当初的模样。</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