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做一半 我做另一半——小虫斋孙宗之的艺术世界(下)

小蟲斋

<h3>二 寿山石雕刻系列</h3> <h3>■华泽德</h3><div>婴儿之美!简、嫩、稚、拙、丑,却蕴含无限生机。在每一个欣赏者的意念中,都会沿着作者所勾勒的极其简约的“象”而继续在自己的心中雕刻,使之最终形成符合自己心性的归宿。“大匠示人以规矩,而不示人以巧”纯粹自己的灵魂而开启有缘者的心性,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div> <h3> 飞翔的石头</h3><div> </div><div> 那块五色的小石子,在南国的寿山里寂寞地躺了很久很久,它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能够像鸟儿一样飞上天空,那该多自由啊!当它把自己的理想告诉同伴时,立刻招来同伴们的嘲笑,“瞧瞧,什么叫心比天高,这就是啊!真是异想天开啊!”</div><div> 它没有理会这些闲言碎语,仍然怀抱理想等待着希望的时机。</div><div> 有一天一个叫庄子的人路过这里,它知道这个人有非凡的智慧,就把自己的理想对庄子说了,庄子说:“我可以帮你实现这个理想,但你必须心诚地修炼无私,就是抛弃一切过于功利的想法,这可要忍受痛苦的哦。”小石子说:“我有信心,我不怕痛苦!”便按照庄子的要求,闭目养神耐心地与天地交流,吸取着天地的灵气与精华,承接着雨露的惠泽。日复一日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终于放弃了一切自私自利的想法,长成了一座大山。于是,庄子招来大鹏以翅膀击山,一时间天摇地动,一声巨响炸开了山,无数石头飞向天空,在飞的刹那石头们都会心地笑了,终于体会了飞翔的快乐。可好景不长,接着又慢慢悠悠地从空中落了下来,它们也似乎有些黯然神伤。</div><div> 那些修炼得最好的石头,却幸运地流浪到小虫子的手心里。小虫子按照庄子的旨意,用真诚把它们又化作了吉祥的鸟儿,又重新让它们飞了起来,它们飞呀,飞呀,从此不再落地,变成了永恒飞翔的鸟儿。</div><div>它们问庄子,这简直是太不可思议啦!庄子说,没有不可能的事情,就看你的心了。</div> <h3>安知我不知</h3><h3>鱼儿知我乐</h3><h3>……</h3><h3><br></h3> <h3>■老船长<br></h3><div> 你的雕刻风格有很高的辨识度,刀法浑拙,形象尚古。</div><div>貌似简单,恰是浑然天成。</div><div><br></div><div>■绛珠@子木</div><div>有如大智若愚</div><div><br></div><div>■娟 </div><div>谢谢你让我看到了很多不平常的作品,</div><div>我很喜欢你那些小作品,给人朴拙之美。</div><div><br></div><div>■沐雅</div><div>小虫深得艺术之三味!原始的拙朴的才是真髓。</div><div><br></div><div>■蓝水晶</div><div>佩服大师的意雕创作,还原自然,还原石头的本性个性,尊重物,更是你的人格魅力!自然本性大简,觉悟对人生的至高理解和追求,你的人生一定会简单幸福美好丰盈充实的,认识您这位大师真是三生有幸啊,哈哈……</div><div><br></div><div>■哈巴克</div><div>真是你自己雕的吗?五体投地。</div><div><br></div><div>■老兵</div><div>看后舒心,高!</div><div><br></div><div>■迷路狂</div><div>喜欢你的唯美风格,无论是石头木头。</div><div><br></div><div>■没伞的孩子</div><div>这才叫真正的艺术!这个太美了,很有意义,不愧是大师呀!我很喜欢你的东西。</div><div><br></div><div>■玉石</div><div>却其浮华,回归夲位,大气中透显灵性。</div><div><br></div><div>■小鱼儿</div><div>小虫子网友你好!我是新疆人啊?我有几块和田玉,能帮我雕几个玉器吗?因为我非常喜欢你雕琢的风格,如果可以请回信!网友:小鱼儿</div><div><br></div><div>■灵光夜行侠</div><div>我虽不懂雕刻,但我觉得这件作品形神俱佳,润润的、滑滑的、总之,我喜欢。</div><div><br></div><div>■清朗的日子</div><div>看清了,动了,我起初以为是天然的呢 ,呵呵呵……</div><div><br></div><div>■橄榄鱼</div><div>虫儿先生,忙里偷闲总在欣赏你呈列在空间里的作品,耐读,有滋有味是总体的感受。也时常可见到你的其它,如照片,如这件“垃圾艺术”等等,足以见你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之感受,以及“纯净无私的心灵”。记得有位大师说过,所谓艺术,就是在司空见惯之中发现的美。很想与你见面一叙,无奈近来无法脱身,也罢再择吉日。祝吉祥,安康!</div><div><br></div><div>■昂昂</div><div>雕刻的还有点牵强附会,韵味太实了吧。</div><div><br></div><div>■小狮子</div><div>顺势而为,毫不做作。</div><div><br></div><div>■Mary </div><div>小弟,你了不起啊!</div><div>你也可以在我的群里展现你的才华。</div><div>你,朦胧文化,与众不同,风格另类,有高度鉴赏水平的才能读懂你,我说的好吗?</div><div>我每次看你的作品,感觉回味无穷,就不禁自言自语:小虫子啊,小虫子,你怎么想出来的呢?真是奇思妙想啊,老天给你的这笔财富啊,一个字:神!</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靠人格养成促艺术进步</h3><div>  南怀瑾说,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我们做事业,比如做艺术也要以“人格养成”为主导,而不是以技法速成为主导。否则就不会有大成,就只能得到个皮毛,学不到艺术的真谛。毛泽东的“抓革命,促生产”,适合于做任何事情,所谓“革命”就是指精神的,意识的,思想的进步为主导,统领我们“促生产”——做事情,做艺术水平的提高。</div> <h3>艺术的终极是见性</h3><div><br></div><div> 八大山人的尽美而未尽善,因他终未清净的一念戾气,其书法的境界不及弘一法师的清净。弘一曾言:“我的字就是法。”诚哉斯言,并非诳语。弘一还曾言,佛学的修为决定着书法的境界。那么,佛学的修为来源于什么?释迦牟尼将入涅槃之前,阿难曾问“佛灭度后,我们依谁为师?”佛答:“依戒为师。”戒是什么?规矩与法度!简单地讲,末法时代,圣贤已去,遵规矩、守法度,才是明心见性,证得菩提的根本出路。对艺术而言,艺术的初步必具法度,艺术的中等不离法度,艺术的高级不废法度,而艺术的终极就是法度。从这个角度回过头来看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他们的确达到了艺术的高级,却没有触摸到艺术的终极。艺术的终极,不过就是见性。</div> <h3>我的癖好我的人 <br></h3><div><br></div><div>我的执着我的心 <br></div><div><br></div><div>是我的眼神点燃了爱的火 </div><div><br></div><div>还是你的目光触犯了那个憨憨的人 </div><div><br></div><div>太阳下飞来一只扑火的蛾</div><div><br></div><div>我看到的却是光影下自己投射的心</div><div><br></div><div>其实你我本来就是不分你我的一个人 </div><div><br></div><div>我用心琢磨的你 </div><div><br></div><div>就是损之又损我的心</div><div><br></div><div>那个撕心裂肺喊着快感的丑陋人 </div><div><br></div><div>就是我雕出来的混沌神</div><div> <br></div><div><br></div><div>……</div> <h3>■農夫-圆五星</h3><div>宗之先生小石雕作品,可谓小巧、简约。</div><div>宗之先生说:“(我)并没有创造它,只是释放,帮它出来。”</div><div>“(我)的雕刻,可谓不刻。从来没有预设。也没有强加于石。”</div><div>最近,我看了宗之先生的一些作品,非常的喜欢。于是就收了部分在自己的相册里,以便随时“把玩”;与此同时,我也拜读了宗之先生的一些创造言论。深感先生言论的精妙,亦觉先生创造思想的“有根性”。</div><div>“没有强加”,精辟!尊重材质,释放材质之本性。如烹饪调出菜品之真味,而不乱施与佐料。</div><div>“可谓不雕”,好手段!一件小石雕作品,并不需作过多的刀斧,搞得过余的繁复。只要一两下,意思就能出来,定当是上品。</div><div>“没有预设”,高品味!不拘泥、无程式,才能出神品。当然,这是要有深刻思想才行的。</div><div>我以为, 小型石雕,当定格于简约、朴拙。重意,而不泥形。</div> <h3>人 道 虎 是 山 中 王</h3><div>虎 狼 之 心 不 可 长</div><div>于 今 我 造 寿 山 虎</div><div>慈 眉 善 目 温 良 样</div> <h3>三 竹木雕刻系列</h3><h3><br></h3> <h3>浑水摸出身未染,切玉成片絲相連 ;</h3><h3>客來舉杯茶不说,把手唏嘘叹杯墊。</h3> <h3>[臂搁]</h3><div><br></div><div>  明清时文房用品的制作达到了鼎盛,各种文房用具一应俱全。臂搁就是文人必备的一种用具,多采用浅刻平雕,刻制一些字画图案,具有浓郁的书卷气。写小字时用它搁放手臂以作支点,也可称为搁臂或腕枕。臂搁多是竹木、象牙质地,以竹制为多,一般用去节后的竹筒,将其分劈成三块,然后在凸起的竹面上镌刻。</div> <h3>借助天然 随物赋意</h3><div><br></div><div> 大海滩、河流边,捡拾到的水冲石,生活中缘分相遇的树根、木头……所有发现的能表达美的东西,信手拈来循形略雕就可以变成独一无二的,赋予意趣的所谓艺术品。</div><div> 我的愿望是每一件作品都能给人以清新与激动,给人以温暖与记忆,生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觉。</div><div> 物如其人这句话,可能就是这么借物传神的吧。</div> <h3>紫檀凤鸟茶则</h3><div><br></div><div>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div><div>凤兮凤兮归故乡……</div> <h3>文心造器</h3><h3><br></h3><h3> 周作人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 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h3><div> 小虫造器,非为用度功利,亦无心无用的装点,只是兴之所至,借物造我心之象而已。好玩、有趣、古朴,乃他人之所见所谓也。</div> <h3>四 葫芦雕刻系列</h3> <h3>没有动机的创造力才能产生最纯粹的艺术</h3><div> </div><div> 唯有用真感情创造的,有真实想象的作品才是艺术。艺术才会动人心灵,因为它能沟通观者的感情。</div><div> 真正的创造力,来自于一个人内在的宁静和空寂。当所有的欲望、情绪和功利心都消失,某种神圣的东西就进驻到心里面。这种创造力不指向任何目的,它只是对内在宁静和喜悦的一个表达,它只是那个喜悦能量的一种自娱自乐方式而已。没有动机的创造力,才能产生出最纯粹的艺术。</div><div> 我總是興奮點在哪,做在哪。而不是什麼該做,做什麼;也不是什麼好做,做什麼;也不是什麼有用,做什麼;更不是什麼值錢,做什麼。沒有目的,沒有目標,沒有期望。</div><div> 這樣的表達我感觉是合乎自然的,完全是我內心深處純粹的意趣,必定有著自己獨立的精神氣質。真正自然的東西,是沒有不美的。至於能否動人心弦,得看意趣的深度和表達技法的到位,以及觀者的和弦程度了。</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五 贝壳雕刻系列</h3> <h3>用作品说话是大德</h3><div><br></div><div> 视觉艺术用作品说话才好,很多艺人说的多,作品差,不如当作家,一般规律是这样。艺人没有基本功,只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最终只能是几十年原地踏步。这犹如不会走步,就跳舞一样可笑。 </div><div> 造型艺术,无论那个层面的艺人,多做是硬道理。如果说要“理论领先”,自己心中有你的“理”就行了。跟别人一说就错,因为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可借助解说,来表达你的艺术。用作品说话才是本分真言,用嘴巴说话就是把酒多言,本质是“画不足,话来补”啰啰嗦嗦,鄙俗可笑。</div> <h3>做艺术一怕入俗二怕死相</h3><div><br></div><div> 做艺术最怕的是入俗。徒有“欲佳”意,却不能“心里出”,无能为力就模仿“做作”而入俗。有了表达意象的基本手段,创作的时候,能忘我,能率真才行,“无意于佳乃佳”诚为真言。</div><div> 其次,怕创作的时候对结果有太多的“确定性”。其结果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为妙。这样才能有生气,而太预期确定了,就注定太死相了。</div> <h3>六 把玩佩饰雕刻系列</h3> <h3><font color="#010101">天地造化,喜不自禁逐颜开……恋恋不舍,舍与君;爱不释手,释于心。</font></h3> <h3>石雕文玩与艺术</h3><div><br></div><div> 当今社会已进入休闲生活时代,艺术得以空前繁荣。雕刻艺术作为人类最原始的记录世界表达自我的手段,也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文玩在文人雅士的喜好引领下延绵不断,已成为一个馈赠、收藏的精致文化品门类。上至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下至逍遥闲人,时尚青年,无不为拥有一枚精美称心的文玩而沾沾自喜。</div><div> 石质文玩材质的坚硬,让人联想到接近永恒而喜爱有加。寿如金石,是人人追求的美好愿望。把握文玩,心念福寿,辟邪取吉,多了一份心灵的陪护。其精美生动的创意形象,也能满足人们艺术审美的需要。大象摆动的鼻子与老太太摇动的扇子,你是否想过这与生命长寿有多大关系?把玩同样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皆得益于不知不觉之动态中。所谓玉养人人养玉,其实是人的身心与自然的亲近和谐互动,天人合一之道理。</div><div> 所谓艺术品是指用感情的真实想象创造的作品。是表现事物升华的精神美,指有独创性的,富于主观表现的,简洁生动不拘形似的,有意韵而浪漫写意的,无做作而自然天成的,高雅不俗出人意表的,强调即兴发挥不是事先设计重复模仿的作品。</div><div> 文玩雕刻无论是圆雕、浮雕、写意雕,都要有生动不俗的想象创意,再有造型准确、夸张真实、生动韵致的体量。创意才是艺术品的生命,技艺是为表现创意服务的,不可本末倒置地鉴赏在材质工艺上。因为艺术的真实是高于现实的真实的,形而下的只能是工艺品的层次。</div> <h3>七 书法篆刻系列</h3><h3><br></h3> <h3>小虫篆刻</h3><h3>——心心念念 一挥而就</h3><div>心念篆刻的形式美,</div><div>无法度则无艺术可言。</div><div>法度乃艺术之起点,境界则为艺术之生命。</div><div>艺术所以有高低之分,正由于境界有高低之别,高则雅,低则俗。</div><div>篆法、刀法、章法是篆刻的法度。</div><div>能别篆择篆然后始可论书篆,否则乃是“画符”</div><div>别篆属学术,择篆既属学术又属艺术,书篆则属艺术。</div><div>艺术只分优劣,学术要判是非。</div><div>是非未明不能定优劣,故艺术须受学术指导。</div><div>传统不可或缺,</div><div>但法不是艺术表现的目的而是手段,</div><div>法是表现艺术精神的渠道,</div><div>水到渠成,水就是人的灵,</div><div>艺术就是表现这个灵。</div><div>篆刻是艺术创作不是工艺制作,</div><div>既不是在石头上反刻字,</div><div>也不是在石头上刻图符。</div><div><br></div><div>心念其篆法的严谨出新,</div><div>不泥古不拘成法却必有传统根基。</div><div>遵循篆刻的形式美,</div><div>不以仿真经典为能事,</div><div>形式得给艺术审美让路。</div><div><br></div><div>心念其印面章法布局应以虚实为中心,</div><div>顾盼相应生动有致,</div><div>自然之道阴阳而已,</div><div>虚实相生刚柔相济才生美。</div><div>篆法要服从章法布白的需要,</div><div>却不能失却篆意。</div><div><br></div><div>心念其结体线条的书法化,</div><div>含势含力含韵的线条才有生机。</div><div>要有自己独到的篆刻面貌,</div><div>就要有自己独到的篆法结体。</div><div>心念其篆刻审美的古意,</div><div>古意是其审美能够深入的因子。</div><div>金石气是其主流之美,</div><div>书卷气是其耐看之道,</div><div>离开传统的创新必定是无本之木。</div><div>心念其刀法的表现形式,</div><div>使刀如使笔,刀表笔意,刀笔浑融。</div><div>心懒石不硬,手软刀不锋。</div><div>运刀不必拘于成法,无法之法是我真法。</div><div>心念其印外求印之道,</div><div>功夫在诗外,少有人知道。</div><div>提高艺术审美是首要,眼高才有手高。</div><div>诗书画印相互交融,相得益彰。</div><div>雕塑是绘画的火焰,</div><div>篆刻就是书法的火焰。</div><div><br></div><div>之所以一挥而就,</div><div>因为艺术就是感情的事业,</div><div>篆刻应该是可以抒情的,</div><div>痛快才开心。</div><div>我有沉静的激情与偶尔的灵感,</div><div>我却不是刻字匠。</div><div>必须一挥而就,</div><div>率意乃为艺诀窍。</div><div>临刻如临阵,</div><div>真正的艺术创作是需要激情的。</div><div>雄其心,一鼓作气。</div><div>细节定成败,真放在精微,</div><div>细节到位是最深入的表现力。</div><div>喜欢一挥而就,</div><div>艺术就是真性情。</div><div>刻划的线条是我心迹道道,</div><div>性情使然,我不会吞吞吐吐行行停停。</div><div><br></div><div>完全可以一挥而就,</div><div>不装腔作势,却用心琢磨大师的话语。</div><div>不顾及刻好刻瞎,也未想过成名成家,</div><div>人道是无意于佳乃佳,的确佳不佳是后话。</div><div>入会加社我无能,</div><div>无心与人竞高下。</div><div>不顾惜什么好石,</div><div>不理会什么人属,</div><div>羞无师承有自己,</div><div>大简古拙就是我。</div><h3>......</h3> <h3>■崔湘铭 <br></h3><div>古韵十足,坦荡扎实!</div><div>刚刚在看,太有味道了,可以教教我吗?你的润格?</div><div><br></div><div>■老土</div><div>你的篆刻很大器,你知道“大器”的含义,粗朴而不失细节,细品有汉印古玺的精髓,可贵之处在不媚俗,不讨好。即使你有很高的认识和创作水平,你也很难被主流篆刻圈认可接纳,但这也是你的幸运。因此你是你,而不是别人!</div><div><br></div><div>■自由的小溪</div><div>我很喜欢你刻的章,金石味很浓很浓。</div><div><br></div><div>■小狮子</div><div> 独孤一派</div><div><br></div><div>■蔡大礼</div><div>这印刻得老牛了,呵呵……</div><div><br></div><div>■二哥</div><div>超喜欢!古拙朴茂之风迎面扑来,令人难忘。敢问刻一枚2.5*2.5的章子,得多少钱?</div><div><br></div><div>■坐看云</div><div>不错,大胆留红,破边,并笔,金石味浓。</div><div>您这写意印确实刻得好啊!用刀大胆,若闻其声。篆法奇特,自出新意。章法时尚而不失古意。细观之有道教印意。来楚生开写意印之先河,先生之写意印,是当代我喜爱几人中最棒的。祝福!</div><h3><br></h3> <h3>《饽饽印子》</h3><h3><br></h3><h3> 我习练篆刻的兴趣,来自一枚小小的“饽饽印子”。</h3><h3> 穷土僻土壤的故乡,懵懵懂懂的童年。记得家中有个父亲的小木头戳外,还有两件类似戳的东西,一个是大大的“天官赐福”的人物戳,另一个就是小小的圆圆的双喜字“饽饽印子”。</h3><h3> 那个时候在我的印象里,好像街上附近几十户人家,只有我们家有这么个双喜字印,家家户户每当要去“将媳妇”做馒头,总要到家里来借去,用水红颜色盖在馒头上来取喜庆。后来生活水平渐渐地提高了,馒头也越做越大了,“饽饽印子”就越来越小了。父亲不知从那弄来一节梨树木头,让我参照这个小的刻出个大的来,记得好像是反复刻了两次才刻成功。因为字变大后笔画直了显得很呆板,取左低右高又要反写上来刻,就很费心思。那大小,起码要有原来的三四倍大。刻成后真是“鸟枪换炮”了,别人的夸奖自不必说,还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这就是,每当人家用完后总要给一半或整个馒头来“押着篓”,才能送回这个大大的“饽饽印子”。父亲夸我还真行来,母亲也在她的微笑里透出了几分赞许。</h3><h3> 从此以后,我就觉得刻东西还真挺好玩的,便开始刻人名印章。先给自己刻了两个,同学伙伴看到好玩,也都开始找我刻。记得当时全班的男生几乎刻了个遍,同学们纷纷回家找出爷爷辈的旧戳子来,磨掉原来的文字交给我刻他的名字,我也就忙乎起来了。后来慢慢影响大了,终于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批了一顿,“刻章这可是犯法啊!”就此,偃旗息鼓了。但是心里总还在痒痒着,直到出来工作有了闲心思又开始重操旧业起来。 这个圆圆的小小的“饽饽印子”,让我把它变得大大的了。它见证了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刻录了我童年的美好时光,引发了我习练研究篆刻的兴趣。我该多么感谢它啊!现在虽然已经找不到它的影子了,我却时常想起它,怀念它,甚至它还能浮现在我的午梦里。</h3> <h3> [小虫斋篆刻谈]</h3><h3><br></h3><h3>▲文乃印本</h3><h3> 真正“走心”的篆刻创作不仅能体现出作者的文化意识,同时作者的文化涵养也在不断地创作过程中得以丰富和深刻。毫不夸张地说,文化是养育各种艺术之母,而篆刻艺术也只能是文化的“孩子”。</h3><h3><br></h3><h3>▲篆刻刀法宜“稳准狠”</h3><div><br></div><div> 从篆刻创作实践体会看,关键在于把握好“刻”时的“稳准狠”三字。</div><div>稳,不仅是执刀要稳,更重要的是心态要稳,心态的稳主要体现在心静与定力上。“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div><div>准,是个技能问题,刀锋入石和运刀时的角度与速度要准,需要多练习才好。狠,是指用力要果断,表层是刀石之间的砥砺产生的力感,深层即为心力。</div><h3>稳、准是前提,是要求作者要有良好的心态,执刀入石和正确把握角度、速度、节奏,使刀刻的点线产生力度。狠力是关键,篆刻作品生命力的显现,全在于刀法中力的显现。“力”源于身心,运于手指,发于锋刃。在刻印过程中,无论那种刀法,无论刻朱刻白,或者向线,背线,运刀用锋都要有起伏、转折、轻重、快慢等变化。目的是将力受于点、线之上,含于点、线之中,使点、线显现出各种刀法的力感,体现刀味风神,刀为笔使,笔自刀出。长画当冲之,短画及转折处当切之,直画一端尖一端圆或平,弧线宜以侧锋迟涩之刀顿挫曲行,于圆线则以二三略直之短线出之。</h3><h3><br></h3><h3>▲钤(qian)印,是篆刻作品创作的一个环节。往往有使用者的参与,为此,篆刻人有必要向初次使用者传授些经验要领,以臻完美。</h3><h3><br></h3><h3>▲可以“逼边”,不可“无法无边”。</h3><h3> 白文印应该有无形的边,用四周的笔画撑起四边,结体和笔画变化在四周内部变。汉印式,还应该这样处理界格。界格与边栏一样都是其“形式美”的元素,不可丢失,否则出新就会成“不伦不类”,就会成“无根之木”。</h3><h3><br></h3><h3>▲“做”印法</h3><h3> 用乏了的砂纸握成团状,用来擦印面,多方位全面地揉蹴,效果大变。就像做旧一样,去除锋利的刀痕,就圆融自然了,这很要紧的。</h3><h3> 据说吴昌硕用鞋底擦印面,其实一个道理,就是“做旧”。为什么旧东西耐看呢?我感觉是却不明白道理。</h3><h3><br></h3><h3>▲姓名印慎用姓后加氏</h3><h3> 氏在先秦时的用法指称个人。有多种用法:如可以接在官名后,作官称,像师氏、尹氏等。《左传·昭公》讲少昊氏诸鸟官名,亦是鸟名加氏为称。接在爵位后表示尊称,如“侯氏”。接在字或亲称后表示一种较亲近的称谓,如伯氏、叔氏、舅氏。接在姓后,指属于该姓族的女子,如“姜氏”“姞氏”“任氏”等等。接在作为家族组织讲的“氏”之名号后,指称属于该家族的个人,如叔孙氏、雍氏、庄氏。除以上用法外,东周典籍中称上古传说中的帝王、部落首领亦在其名后加氏为称,如“黄帝氏”、“少昊氏”、“共工氏”等。</h3><h3> 氏的现代用法与姓同义,指称个人。一般名人称谓姓后加氏,以示敬重,约定俗成,如梁氏启超。普通人慎用姓后加氏,以免弄巧成拙,入了俗格。</h3><h3><br></h3><h3>▲戒指起源于印章</h3><h3> 戒指最早是权力的象征。戒指最早出现于古埃及,当时它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古埃及的时候,代表法老权力的是印章,但是印章携带在身上是非常不方便的,于是,逐渐地进行完善,印章就变成了戒指,可以套在手指上,法老就可以每天戴着戒指了。渐渐地,人们觉得手上戴着这样一枚戒指挺好看的,于是也开始纷纷模仿,逐渐地就演变成为女人的首饰。&nbsp;</h3><h3> 中国古时戒指曾是一种“禁戒”标志。在中国,戒指最初并非是一种用来表达爱情的饰物。“戒”乃禁戒之意,将指环戴于手指间,以示禁戒,故曰“戒指”。要“禁戒”的又是什么呢?最早戴戒指的是君王的后妃们,用戒指代表“避忌”。当她们有了身孕或其他情况不能接近君王时,皆以金指环套在左手以示禁戒。因此,妇女在当时戴指环,并非为了炫美,也不是为了装饰,而是起着禁戒的作用。</h3><h3> 在今天,戒指的这种禁戒意义虽已不复存在,但是从某种程度上看,依然存在禁戒的性质。比如,戒指的佩戴历来有约定俗成的规则,订婚戒或结婚戒要戴在无名指上,禁戒别的男子再向她求爱。用现代的话说,就是防止第三者插足。</h3><h3><br></h3><h3>▲书画印者最好日课写字</h3><h3><br></h3><h3> 写字是最好的训练办法,我们不能毫无目的地凭空圈圈画画,总要有个依附,否则日久必致生厌,而且也不全面,所以学画宜兼学书,练习写字。字写好了,不仅题画可以增加画面的美观,而在画时,对于点线用笔,帮助实多。为什么常常遇到这样的学画人,初学时画还可观,到后来进步不快,甚至停步不前?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我看缺少写字功夫,或多写而训练不得其法,是一个很大的因素。</h3><h3> 中国画注重骨法用笔,亦即首先讲究笔的点画。—支毛笔,用好它必须经过长期刻苦的训练,而写字是训练用笔的最好方法。要做到使笔而不为笔使,要笔尖、笔肚、笔根都能用到,四面出锋。要做到这点,是一辈子的事。所以老辈告诉我们,画不必天天动笔,而写字则不可一日间断。书画同源,字写好了,对学好画有很大的帮助。</h3> <h3>▲雄其心 生其神</h3><h3><br></h3><h3>心懒石不硬</h3><div>手软刀不锋</div><div>临刻如临阵</div><h3>一鼓作气行</h3> <h3>▲篆刻不能脱离其形式美</h3><h3><br></h3><h3> 篆刻有它的形式美规定,脱离了形式美就不称其为篆刻了。篆刻不是在石头上反刻图与字,在精神内涵,在文字结体造型不悖法度的意象,在赋予线条的力、势、韵表达的气象,在虚实相生自出新意的整体布白,在蕴含古意持久耐看的审美趣味。脱离这些的大胆刻划、残破、婉转、诡异,只能是肤浅的皮毛而已。</h3><h3><br></h3><h3>▲肖形印以简约传神为上,最忌面面俱到,谨毛失貌。</h3> <h3>▲篆刻的法度与境界</h3><div> </div><div> 篆刻乃篆与刻之艺术。</div><div> 所谓篆者,指别篆、择篆与书篆,统之则谓篆法。刻则指刀法。认得文字,且能辨别其时代界限,此谓别篆。篆本仅指小篆,乾嘉以后金石学昌盛,遂有金文之学,及光绪之末发现甲骨文,至民国初年遂有甲骨学,甲金文遂因之入书法篆刻。甲金文本不能言篆,然篆刻之名自元以来沿用既久,治印多以篆书为主,故就篆刻者而言,篆常包括战国文字、西周与春秋金又及殷商甲骨文。择篆之要,一在正确选取同一时代文字,不错杂不向体系文字于一印。二在每一个字无论属何时代,可能均有若干种不同形体,我们须据所刻内容予以选择,以构成最佳形式。</div><div> 能别篆择篆然后始可论书篆,否则乃是“画符”。盖别篆属学术,择篆既属学术又属艺术,书篆则属艺术。艺术只分优劣,学术要判是非。是非未明不能定优劣,故艺术须受学术指导。别择既正,书篆又佳,始可谓得篆法。篆刻之难不在刻而在篆,欲得篆法,一须钻研金石文字之学,二要多观摩临习三代秦汉金石拓本及前人法书印谱,手摹心追,既得其正,又得其变。今人治印别篆择篆之条件远较前人优越,有《甲骨文编》《金文编》《古玺文编》《汉印文字徵》等专著可供查检。以上诸书皆体大思精,甚便别择。《汉语古文字形表》一书,辑甲文、金文及战国文字。欲检先秦文字,以此最称便利。清人桂馥《缪篆分韵》、民国时徐文镜《古籀汇编》、孟昭鸿《汉印分韵合编》虽亦可用,然较以上诸书均已落后。至于闵齐伋《六书通》,文字谬误,很不可靠。</div><div> 刀法与篆法相较,自简单得多。然亦须得法,使心手相应,既传篆法之妙,又补篆法之不足,并见用刀之精,使篆法刀法相得益彰。“小心落墨,大胆奏刀”,正谓篆法与刀法之关系。所谓“大胆奏刀”,乃指轻重徐疾正侧得宜,不是只照着篆文刮削,亦不是不顾篆文狠命死挖。刀法主要冲刀与切刀二法,其它皆为冲切之辅助。无论何种刀法,能刻出好印就可。</div><div> 篆法、刀法之外,篆刻亦重章法。一方印章犹如一幅书画、一篇诗文,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篇有章法。一字之篆与一印多字之篆,法既相同又相异,盖章法受篆法之制约,而篆法既须服从章法之需要,其疏密、挪让、照应皆须一任篆法之自然,不可矫揉造作,竞奇骇俗。倘掌握多种篆法,必能产生多种章法,否则,惟求以章法、刀法变化之,必窘态毕露。东坡云“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任何艺术,无不如此。</div><div> 学习篆刻当从汉印入手,此主要就法度与境界二者而言。</div><div> 书法至晋而极盛,然初学者为何仍须从唐人入手?原因在唐人书法法度森严故也。汉代为我国历史上国势强盛之时代,上自帝王下至庶民无不使用印章。其用途之广泛,制度之严密,制作之精工,面目之丰富,精神之充沛,皆空前绝后。汉印法度之严首先在篆法。汉代已通行隶书,篆书乃庄严场合用之。汉代制度规定必须具备相当之文化者方得为史。《汉书》云,“古者八岁入太学,教以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借假,造字之本也。‘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为六体试之,课最著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讽书即今所谓能读能写,史即吏。为吏者须读得出写得出九千字,还须掌握六体,仅就其文字方面水平而论,已非今日专门研究文字之学者所能及。故今所见汉代出土文字资料,不论金石或简帛,书写均有很高水平,其原因即在此。印章为信物,乃身份、权力、所有权之象征,其方寸钮制皆有制度,文字及书写必定严肃。凡事一严肃认真,法度便自然产生。写字与刻印能成为艺术,其关键乃在法度。无法度则无艺术,书法艺术之得名亦正在此。缪篆专用以摹印章,可见摹印章者必皆精通缪篆。汉印篆法之精,其根本原因亦在法度。</div><h3> 次言汉印之境界。法度乃艺术之起点,境界则为艺术之生命。艺术所以有高低之分,正由境界有高低之别,高则雅,低则俗。印章之主要内容既在文字,则其境界亦当首先以篆法为主,兼及刀法而论之。境界之第—个要求便是要“静”。此对于波磔分明之行草尚且如此,更何况笔力内含,笔画停匀之篆书。行草须动而能静,然动最易背离法,其无法而有法,故仍能静;篆须静而生动是谓得气。故合法度即是得气,亦即得道,得道故能静。前人谓摹习法书法绘可“以法致道”在具体可捉摸之法度中,起码是掌握了法度即去得道已不远。欲掌握秦汉印章文字之道,亦即法度,须对其文字形体特征先作分析。盖文字之发展极具历史继承性,汉承秦制,研究汉印文字,即缪篆,应注意考察其与秦代摹印篆之关系。摹印篆已较战国古玺文平整停匀,然尚有笔画作斜势。斜画之后果,使印章之分朱布白往往呈不规整状,整体视觉效果易松散。然秦印因有栏格分隔不觉有此一弊,使其在一栏格中自成一天地,不必如汉印须与其他文字紧密照应。秦印之田字格,四格大小虽一致,然四字每有大小,而不见其松散,反觉较汉印更为拙朴。汉印则不同,因无栏格,文字非方正平直则全印布白易乱。故秦摹印篆较战国古玺文为平整,汉缪篆则较秦篆更为平整。世界各民族艺术发展趋势不外二端,即更装饰化与更写意化。工整即装饰化。由古文而摹印而缪篆,越来越工整,正合其更装饰化之说。缪篆之特点,“横平竖直,匀称饱满,形法小篆,笔兼隶意”白文印皆用汉篆,平方正直,字不可圆,纵有斜笔,亦当取巧写过。然“横平竖直,匀称饱满”极易板滞单调,汉印却无此流弊者,在其寓婉转与方正,寄变化于统一,又有铸凿制作方法之不同,使线条亦即字体风格或庄重典雅,或光洁爽朗,或峻拔恣肆,或滋润坚韧,或雄浑拙朴,或流动俏丽,绚烂多姿而生气勃勃,博大沉雄,与汉代绘画雕塑音乐书法相得益彰,共同展示其奋发向上,高亢自豪,肃穆宁静并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之时代精神。</h3> <p>▲秦汉以下不足观</p><p>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人从通神的“天人合一”层面,降为通圣的“人心不古”境地,民智日渐狡黠,精神渐次颓废。</p><p> 造型艺术也由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出发,表达自然精神的大美,堕落为从人的“私意”出发,表现个人的技能精巧。作品逐渐削薄,而作者开始标榜具名。人有了“私意”,作品就注定要流于小气鄙俗。从汉茂陵到清东陵的石雕可以看出,随着“个人表现意识”越来越强,技法越来越繁复,而精神却越来越衰弱,气象大美不见了。</p><p><br></p><p>▲“印宗秦汉”,宗其正大气象也。这才是篆刻形式审美的核心。凡夫俗子,不可与语。</p> <p>[小虫斋书法谈]</p><p><br></p><p><br></p><p>▲让文字自然流淌到纸上</p><p> 书法讲创作,未可厚非。但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应是无创作意识的随意书写。</p><p> 《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感染我们的不是它合乎某种法则的机巧,而是它们作为心灵迹象的符号流淌至今。无论是王羲之在流觞曲水的得意中,还是颜真卿在追忆哀思的愤激中,或是苏东坡在寂寞孤独的惆怅中,他们的遣兴书写不会有所谓“创作意识”的介入吧。他们的书写行为只靠情之所致的催动,这种实用性记录体验的书写,排除了有意于佳的心态。即使一纸便札,也是至真、至纯、至净,信手写划,却卓然千古。</p><p> 相比古人,现在人们的书写尽管以艺术的名义呈现,却与书法的本质相去甚远。现在能将生命体验与感悟到的灵性意趣,无目的地流淌到书写行为的人太少了,同时激发人投入书法创作的机会又太多了。这当然也有书写行为的强大动力,创作出的作品也会叫好卖钱。但我不相信,这样就可以达到与古人比肩的艺术高度。这没有感情投入与灵性冲动的技法表现,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意义。</p><p> 这并不是说要把书法与创作对立,而是把书写作为表达心性的一种方式,作为灵性修炼的一种形式。这要除对传统笔法与墨法的技巧研究外,更多地关注文字造型的抽象美以及对章法总体布局的把握,并注入个人独到的意趣。关注一笔一划一字的局部,对整体效果的如何配合,而不是它们本身的好歹。以文字的造型美、意境美表现人的灵性美,而不是表现书写技法的水平高。</p><p> 小虫书写,就是乘兴率意写字而已,必有想写的感觉才写。心必在,气必沉,兴必高。无意于佳,一鼓作气。不局成法,讲求线条含力,含势,含韵,划到笔到,笔笔三意。中锋行,少提按,轻顿挫,藏锋芒。字法结体服从章法布局,删繁就简,凭直觉进行大小、疏密、取势、虚实、呼应,随遇布排。线匀体圆,气质和谐,质朴凝重,以整体气象浑厚为原则,而不过多计较点画的法度。着意提炼简约、拙朴、圆润的线性符号,在有意无意间将心灵感悟的力量注入笔端。让书写成为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让作品成为心之图画,让文字自然流淌到纸上。</p><p><br></p><p>▲书法“临摹的意义不在于像不像,在于技法能力的获得。”多数书法人买椟还珠,可见认知度是高度的前提。</p><p><br></p> <p>▲我的书法主张就是要有笔法,有章法,有风神,有气象。</p><p><br></p><p>要有了感觉,有了想法,进入情景了再书写。反对临帖求像,有些人争论临帖一定要像,你为什么要像他?古人就是一个参照借鉴,他又不是你爹,你像他干什么。你就写出你的真就行了,有自己的精神气质就好。</p> <p>▲“笔力”在于“心之力”</p><p><br></p><p> 寥寥数笔,鱼就灵动,为何?八大笔力的劲道,得益于他丰富而深刻的内心。“一画论”就是说一笔含有其全部的心力。所以要修炼心力以传达到笔力,而不是把笔力当成“力气活”。</p> <h3>中国雕塑学会秘书长 宋伟光先生来访</h3> <h3>山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画家 李国伟先生来访</h3> <h3>潍坊画人郭涛先生来访</h3><h3><br></h3><h3></h3> <h3>欧美雕塑家来访</h3> <h3>四川诗人文字学家 流沙河先生题印稿</h3> <h3>福州雕刻家 刘闻千先生题词</h3> <h3>厦门画家 吴松光先生题字</h3> <h3>长沙画家 曾老满先生题赠画作</h3> <h3>画心中所想而非眼中所观 <br></h3><h3> 创作时要有这样一个概念:我画的是画,是物象在我心里感觉到的样子,而不是物像本身,这样才不至于跟着物像跑,在“像不像”里打转。 创作关键在于捕捉生活中美好的、有情趣的感受。要排除他人形式化说教的影响,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最能打动人的是自己的感受。 生活的感受,要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讲出来,不要通过看别人的作品来启发自己的感受,不然往往会不痛不痒地吃了他人嚼过的东西,残留着他人的影子。没有感受、不感兴趣的东西就不要画,画了也一定不动人。 儿童做画,画心中所想,而非眼中所观。孩子不可能热衷于解剖,透视,素描关系这些技巧的搬弄,而是情感驰骋,随心所欲,“万物皆备于我”这正是艺术家们梦寐以求的境界。 [《相好图》是小虫斋所得,湖南长沙好友曾老满先生绘赠]<br></h3> <h3>南宁书法篆刻家 李勋海先生题字治印</h3> <h3>交流收藏艺术友人作品</h3> <h3>“俗相”</h3><div>  丰子恺在《家》中这样描述“笨相”的,“当我从朋友家回到了旅馆里的时候,觉得很适意。因为这旅馆在各点上是称我心的。第一,它的价钱还便宜,没有大规模的练相,像形式丑恶而不适坐卧的红木椅,花样难看而火气十足的铜床,工本浩大而不合实用主义、不堪入目的工艺品,我统称之为大规模的笨相。造出这种笨相来的人,头脑和眼光很短小,而法币很多。像暴发的富翁,无知的巨商,升官发财的军闹,即是其例。要看这种采相,可以访问他们的家。我的旅馆价既便宜,其设备当然不丰。即使也有笨相,像家具形式的丑恶,房间布置的不妥,壁上装饰的唐突,茶壶茶杯的不可爱,都是小规模的笨相,比较起大规模的笨相来,犹似五十步比百步,终究差好些,至少不使人感觉暴珍天物,冤哉柱也……”</div><div> 所谓“笨相”,俗相而已,非关大与小、巧与拙、精与粗,实关乎精神之境界。依我看来,有人就会有“笨相”,于今只是有增无减,因物质条件空前地丰富了,科技进步了,人性拜金了,而人群中不造“笨相”的人就相对减少了。</div><div> 我总“一点观人”“以物观人”观其所有之“俗相”否,知其心性之“粗鄙”否。</div><div><br></div><div><br></div><h3><br></h3> <h3>【小虫斋书画谈】</h3><h3><br></h3><h3>▲文人画的笔墨意义 <br></h3><h3> 文人画是通过毛笔,直接把心灵感受的东西表达出来。有的人的笔墨很讲究、很严谨,反映出这个人的处世风格很严格,人生态度很规矩。有的人很冷涩,有的人很自我,有的人很平淡、清高,不是他画的一棵树平淡或者清高,完全在他的运笔、用墨中表现出来。 笔墨直接表现为反映心情的一种载体,并不在于题材、形式等这些东西,而在于笔墨本身的轻重缓急、干涩浓淡等情形,来塑造自己的艺术形象,反映自己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所思所想,这是文人画最核心的东西。假如把这些东西去掉,就不能叫文人画。 </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中国画要用笔墨说话</span><br></h3><h3> </h3><h3> 有思想,有意趣,惟少笔墨表现。笔墨才是绘画形式美的核心,才是绘画的语言,书画不用笔墨说话,没有笔法、墨法的表现而是图解式涂抹漫画,再多加些题跋就像打拳没有真功夫,只剩下花拳绣腿,就成杂耍了。<br></h3><h3><br></h3><h3>▲“文人画”的意象造型合于东方审美</h3><h3> 文人画的精神是放掉了“皮相”的,文人虽然没有专业具象的能力,但他们有另外的优势,比如说诗写得好,书法好,而书法在中国文化里一直具有特殊的意义,是绘画的根本。文人画和雕塑一样合于东方文化意象审美的造型,如果具象就不伦不类了,具象能力再好的人也画不了“文人画”,画了也必定“驴唇不对马嘴”。君不见画素描出身者画的国画,谨毛失貌,千人一面?难以传神。</h3><h3><br></h3><h3>▲潘天寿的绘画布局</h3><h3> 一 以势为主 出奇制胜</h3><h3> 潘天寿先生主张花鸟画的布置,应以势为主,他说:“气要盛,势要旺,力求在画面上造成蓬勃灵动的生机和节奏韵味,以达到中国绘画特有的生动性。”</h3><h3> 至于布置的方法,他认为是以“搜尽奇峰打草稿”,选奇峰配奇峰,即以奇配奇,出奇制胜。</h3><h3>二布局以虚实相生为中心</h3><h3> 他认为,虚实疏实是布置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中国画的重要特点。他说:“画事之布置,极重疏、密、虚、实四字,能疏密,能虚实,即能得空灵变化于景外矣。”</h3><h3> 以虚实而论,他说:“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即“以虚显实”,“老子说:‘知白守黑’,就是说黑从白现,深知白处,才能处理好黑处”,所以,画事布置重在布虚,即着眼于空白。</h3><h3> 实际上,摆实就是布虚,布虚就是摆实,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并且,还要能“以实求虚,以虚求实”,“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者实之为求虚,实者虚之为求实”,而“实中之虚,重在大虚,虚中之实,重在大实”,于迫塞之中求空灵,空灵之中求气韵。布置中这种虚实相生的辩证处理方法,是他独到的成就。</h3><h3> 以疏密而论,他又认为,“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有见疏”,疏密相用,要能“密不通风,疏可走马”,“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而不疏,密而不密,疏中有物,密而不闷疏密对比而得中,遂得疏密相用之道矣。”</h3><h3>三 大虚大实之道</h3><h3> 中国画中的大虚大实,大疏大密,是为求画面的清楚明豁,主体之点突出。因为人看东西,往往“心不在焉,视而不见”, “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所以,画家作画,只要着眼于“两三枝”,其他“心不在焉”的东西,一概予以省略,以至代之空白,使“两三枝”清楚,突出,给人印象深刻就好了。此所谓“有所得必有所失”也。如求面面俱到,巨细不遗,则反易消弱全幅力量气势之表达。</h3><h3><br></h3><h3>▲画画要能“心里出”</h3><h3> 画画和做人一样,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所处的客观环境认定方向,走自己的路,画自己的画。</h3><h3> 画的时候什么都不要想,不去想什么流派、画法,随心而写画。如果这儿要注意、那儿要注意,那就没法动笔了。</h3><h3>只要基本的笔法包括墨法掌握后,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最重要的是“有感觉”能“心里出”,能表达出自己的心境感受的美就好。</h3><h3> 发现美,感受自然美,创造出自己的人文美,进而融入自然美,是做艺术最有效途径。所以要多观察生活,要多写生,要多速写,多想象,才能“心里出”。</h3><h3><br></h3><h3>▲书画门路</h3><h3> 首要研究有感而发(画),出我心中自己想象出的造型,创造自己真实的意境而非描摹逼真自然或经典。其次,研究其形式美,中国书画艺术核心价值在线条(书法)的表现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技法,力求精妙。意上技下,气象首要。至于诗外功夫,在纯净心灵,回归自然,与万物一体,唤醒灵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