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印记

泉石影像

<h3> 6月16日,周六,上午与两个同伴沿县河向东骑行。第一次深入城东老城区,见到东门老城区沿河边的一部分景象。</h3><h3> 从路边的一块告示牌上得知,这片区域将要升级改造,临街的好多建筑物的墙壁上写着红色的、大大的“拆”字。</h3> <h3>  天门的历史有多长?地下考古发现,石家河文化有4、5千年的历史;文字记载,秦朝设置竟陵县,距今2千多年的历史;雍正四年,改竟陵县为天门县,距今近300年。</h3> <h3> 这么漫长的岁月,如今天门有多少历史遗存?有一篇文章提及天门曾有名胜古迹1000余处,现在却大多已经消失,只存在传说中了。比如天门县城墙,1950年代为开拓市区,拆除了;现在的四牌楼街,历史上曾建有65座牌坊,后皆损毁。仅存的一对石狮,也于2013年失存;城东的文昌阁,解放后改成了米厂仓库……</h3> <h3> 城市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光鲜的高楼大厦背后更多的是人们日常的点滴生活。在这里总会有些老旧破败的建筑物存在,拆除它们然后再造一批新的建筑物起来,固然可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改变城市的市容市貌,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但一拆了之,手法是否过于简单粗暴了一些呢?能不能综合考虑城市的发展脉络,历史的延续性,保留改建一批有历史特色是老建筑呢?</h3> <h3> 用金钱可以打造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可建不起一座有历史底蕴文化内涵的故土。如果几十年后回头来看,历史的车轮从此碾过,但曾经的印记(童年时相伴的梧桐树、青年时漫步的小巷、生活工过的场所)最后却都面目全非了,那这儿就仅仅只是一座城而绝非游子魂牵梦萦的家乡了。</h3> <h3> 以后有时间精力会多来这个即将改变的空间,多记录一些人们生活的日常,以证明它曾以现在这种状态,在这么一个时空存在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