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我在长垣看“三夏”

曦霖

<h3>2018年6月4日,接到公司人力资源部通知,去长垣项目部支援“三夏”。我和赵康康还有孙银华老师三人一组,下午2点会合,一起到汽车北站坐长途大巴出发。2:40的车,不知什么原因推迟了近半个小时才发车,经过3个多小时我们顺利到达长垣车站,王瑞强副经理派马洁开车接我们到项目部。参加麦收,我在小学和中学时代,是每年都要参加的劳动,那时候所有的年级都停课,学校组织学生一起去农村支援麦收,用镰刀割麦很辛苦,手上常常磨出泡,但是那个火热的劳动场面是我们每年都期待的日子,至今难忘。如今几十年没有经历麦收的场面了,知道现在早已告别了人工收割的时代,但是机械收割到底是怎样一个状态,我是一头雾水,从未见识过。都说“三夏”是一个不分昼夜的辛苦活,但怎么辛苦,我基本没有什么概念。</h3> <h3>到了长垣项目部,王瑞强副经理和我们见过面,马上就召开了部门三夏工作会议,把具体工作落实到人。由于长垣项目部托管土地2万多亩,地块分散,战线拉得比较长,人员需求量大,每个环节都不能忽视。根据工作需要,他们分成两个组,李明经理和王瑞强副经理各带一个组,我、孙老师、康康分配在王经理一组。以后的日子,我就一点点的见证了长垣项目部的“三夏”工作节奏。</h3> <h3>6月5日,长垣项目部人员在项目部门口整装待发,“三夏”工作的序幕在此拉开序幕。李明经理和王瑞强副经理各自分工带领两个小组。孙银华老师在中转站负责登记运麦的车辆,我和康康跟着王经理先到大田参加收割。</h3> <h3>梨园村的小麦6月5日开机收割。</h3> <h3>跟着王经理,我们一起到了梨园村收割小麦,三台联合收割机开到了地里,随着机鸣声响过,一片金灿灿的麦田只剩下了麦茬在田里,麦秆和麦穗都被收割机吞了进去,随后成熟的麦粒被送进到运输车里。从麦穗到麦粒转眼间就完成,装满麦粒的运输车要暂时运到中转站卸车。我的任务是给运输麦子的车辆开票据。收割机在地里收麦子时,人可以找个树荫下坐着等候,这种亲近大自然的状态多年没有经历过了,看着麦田,听着机鸣声,有一种很惬意的感觉。</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时候的康康,也完全沉寖在麦收的喜悦之中。在麦田边,他一会儿举起相机照相,一会儿蹲在麦田里寻找着怎么,过一会儿,他手心里捧着一小撮麦粒递给我说,张老师,这是我们小时候最爱吃的青麦子,你尝尝。还有青麦子?这也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东西,都不记得有多少年没吃过这东西了。嚼着青麦粒,满口清香,顿时就被拉回到童年的记忆。岁月如梭,麦子还是那样的麦子,人却不是昔日的光景了。感叹时光荏苒,尽情享受当下快乐吧。</font></h3> <h3>今年长垣麦子产量普遍不高,在小麦播种后和接近成熟的时候,遇到了两次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小麦亩产比常年要减产近一半左右。</h3><div>收割机收完麦子,直接装到运输车里,先运到中转站晾晒,最后再运到封丘粮库。</div> <h3>每车麦粒装满了,项目部的人总是要爬到车里测试一下小麦的湿度,按照入库标准,水分12%左右才能入库。这块儿地的小麦水分暂时没达标,都在17-18%之间。运到中转站,再晾晒一下才能入库。</h3><h3>王经理登车检测小麦湿度。</h3> <h3>康康完全投入到工作状态中了,烈日下,穿件短袖体恤衫,胳膊一会儿就晒得发红,人手少了,他也爬到车上检测小麦湿度。</h3><h3>装满小麦的车要运往中转站,这些运输车都是临时雇佣的,为了确保麦子不丢失,每辆车都需要一个人跟车押送,由于运输车往返需要一个小时左右,人手不够,康康也被派到一辆车押运,他平时有点晕车。这时他二话没说,坐着车就走了,望着远去的车影,我有些无奈的担心。</h3> <h3>麦子收割过后,灭茬机紧接着开进地里进行灭茬。看着麦田里的尘土,我们真是无处藏身,感觉就像经历着一场沙尘暴。戴着两个口罩,都挡不住尘土的吸入,鼻孔里都是黄土,脸上头发里也是一层黄土。在30多度的高温下,口罩戴一会儿就会热得满脸通红,头晕恶心,出现了中暑的症状,只能一瓶又一瓶的喝水降温。周边没有树荫可去,大家都顶着烈日,吸着尘土坚守在麦田边。我只需为装满麦子的车开票,但王经理他们却要不停在田里奔走,驱赶着跑到麦田里拾麦子的农民,还要爬上爬下测量小麦湿度,他们的劳动强度更大。我真正体会到,三夏工作的不易和辛苦,虽是机器收割,但人的工作压力并不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千古不变的农田写照。</h3> <h3>中午吃饭时间到了,长垣项目部专门安排人把饭送到了地头,在浓尘滚滚的麦田边,我们在车的后备箱边摆开了饭菜。第一次在这样的环境里吃饭,撇开尘土不说,饭菜刚摆上,忽然间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了一群苍蝇,吃饭期间,简直就是在和苍蝇战斗,一只手端着饭菜,一只手就要不停地挥舞着驱赶苍蝇,一不留神,饭菜就会被苍蝇尝鲜了。装馒头的朔料袋要随时把口扎紧,有孔苍蝇就钻进去叮到馒头上了。感觉这里的苍蝇不是喜欢垃圾,更喜欢和人分享美食。如果不小心,真的担心会吃个苍蝇。最尴尬的是,一望无际的大田无遮无挡,我一个女性,找个方便的地方都没有。我只能尽量少喝水,整整一天都没有上厕所,好在我也不是太内急,大概水分都随汗蒸发了。</h3><h3><br></h3> <h3>禾中集团要出一本宣传册,需要三夏大田收割的场景,6月5日中午,摄影人员专程从林州赶来,冒着高温在现场拍摄。期间正好公司副总经理朱伟涛来长垣巡视收割情况。摄制人员抓拍了一些镜头。</h3><h3>这是摄制组人员在地头和王经理(左一)交谈。</h3> 李明经理和王瑞强副经理陪同朱伟涛副总经理在麦田查看麦穗状况,推算今年亩产量。他跟两位经理说,预报7日~8日有雨,你们要抓紧抢收,做好防备措施。<div><br></div> <h3>朱伟涛副总经理登上收割机,向收割机师傅表示问候。</h3> <h3>夜幕降临了,收割机还在远处的田里忙碌着,看看表,已经晚上8点半了,早上7点出门,现在已经在地里呆了十几个小时了。白天是苍蝇横行,晚上是蚊子肆虐,这比苍蝇更可怕,人得不停地走动拍打着蚊子,一停就会在身上叮一口。来前我是做了充足的思想准备的,但这个场景真没预料到。浑身上下都是汗加尘土,用手一摸,就是一个泥卷,全身肌骨疲惫不堪,真想有个地方能躺下休息片刻。但我身边项目部的人一个个神情的很淡定,仿佛一切都是平常事儿。晚上10点多的时候,收割机按计划完成了梨园村的收割。康康押车过后,已经8点多了,还没吃晚饭,王经理让他直接到魏庄村收割点等着。王经理开车前往魏庄村,到了魏村,田里的收割机在轰鸣着,我知道,这里将是一个不眠夜。如果7日有雨,抢收工作非常紧张。王经理到魏庄了解一下进度,然后开车把我送回到宿舍,到住处已经11点多了,他又开车回到魏庄收割现场了。我们的住处,是项目部条件最好的宿舍,有空调,三室两厅,李明经理在这儿长住一个单间。孙老师和康康住一间,有上下铺。我单独住一间。其他都不错,唯一一点是水压不够,白天很少有水,晚上十点以后才能来水,水流很细,几个人轮流洗澡洗衣服要花很长时间,累了一天了,进屋就想睡觉,可浑身上下没有干净的地方,不洗澡是绝对受不了的。每天回来再晚也要洗涮完了才能睡,这时候大都是凌晨1点左右了。相比来说,我们已经是最幸福的了,其他人员谁也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他们都是几天几夜没离开大田,谁都是一脸的疲惫,浑身的尘土,一个个都是泥人。</h3> <h3>这是李明经理在打电话,我们在同一个宿舍住了三夜两天了,就没碰过面。开机之前,他忙着协调土地款的发放,土地款到账了,又要处理个别村的矛盾,因为村里内部问题,他们阻挠项目部收麦子,他上下协调解决了问题。除了长垣,项目部在濮阳、封丘都有土地,那边人手少,他要安排人去组织收割。同时长垣黄河滩的一万多亩麦子也由他组织收割。麦子收了需要入库,封丘的粮库他要去协调。这么多头绪他要面面俱到,不能有任何闪失,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影响整个麦收进程。有时他是彻夜不归,有时候他是晚归早走,所以我们在宿舍很难见到他。他的家人在邓州,常常忙得几个月才能回一次家。有次他老婆过来看他,抱怨说,你神经病了,睡着觉还在打电话。他说谁睡着觉打电话了?他老婆把手机录音放给他听,他才不好意思笑了,真是做梦都在工作着。如果没有他这样的忘我投入状态,这个项目部的担子真是难以担负。说句实话,他也想家,家中有年迈的老父亲和妻子孩子需要他照顾,但选择了这个岗位,就意味着牺牲一些个人的利益。不仅他这样,应该说豫丰集团有一批像他这样的项目经理,才保证了豫丰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他们才是最值得尊重的人,是豫丰集团的骄傲。</h3> <h3>6月6日,由于麦子收割速度加快,一个中转站满足不了要求了。王经理在丁栾镇租用了一个物流仓库作为临时中转站,我被分配在这里收票开票。康康被分配在封丘粮库验收麦子,我们三个人,分在三个地方,各自为战。中午吃饭的时候,麦子还都没运过来,项目部开车送来了午饭。我在丁栾中转站独自过了一个静悄悄的没人陪伴的生日,手机里亲人朋友的祝福一个个送到。我孤单但并不缺少快乐,这是一次特殊的体验。</h3><h3>下午运麦的车陆续过来了,装满小麦的车卸到了中转站。看着这金灿灿的麦子,我不禁感觉这个生日太富有了,满仓的粮就是最大的生日礼物。</h3> <h3>第一次有这样的机会坐在麦堆里享受着麦香。</h3> <h3>天渐渐的黑了,铲车司机回去了,偌大的一个中转站就剩下我一个人了。因为刚租的场地,我不知道这里的电灯开关在哪儿,就在黑暗中等着运麦车过来,蚊子又像轰炸机一般群攻过来,我左拍右打,躲闪着叮咬。八点多了,我终于有些胆怯了,给王经理打电话,说这边没有灯,一个人在这儿有点不踏实。王经理马上派建超开车过来,找到开关打开了灯。忙完地里的活,王经理又赶到中转站,安排人把我送回住处,他一个人留下看场子。这一夜,他是在车里度过的。</h3><h3><br></h3> <h3>6月7日,雪狼护卫队的援兵到了,几个护卫队人员分散在不同的地点,护卫队员程艳华被分配在丁栾这个中转站。他今年才21岁,一个人单独在这里,却把雪狼护卫队良好作风和严明的纪律都展现出来了,短短几天接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经理告诉我,7日晚,一场大雨来临了,中转站的麦子需要收集遮盖,在场人员都投入到紧张的忙碌之中,麦子遮盖完了,大家的衣服基本都淋湿了,王经理对程艳华说,你的衣服湿了,我给你拿件衣服换换吧,他说,不用,我们规定不能穿便服。他硬是穿着湿衣服在中转站值了一夜班。他真是如军人一般,遵守铁的纪律。到了中转站之后,哪里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白天运输麦子需要押车,他跟车就走了,晚上中转站不能离人,他就在现场值夜班,连续三四天,他都没地方洗澡换件衣服。但脸上始终带着平静的微笑,真是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真不愧为雪狼护卫队的称呼。</h3> <h3>程艳华干起活就是这样一股猛劲儿,无意中我看到他的手磨破了皮,问他疼不疼,他笑笑说,没事儿,已经不疼了。我对这样一个21岁的孩子肃然起敬,雪狼护卫队真是好样的,在集体时有团队的形象,独处时有高度的自律,这才是真正的素养体现。</h3> <h3>来到项目部5天了,我们竟然不知道门前有这样一片杏树林。8日因为下雨,收割不能进行了,我和孙银华老师特准休息一天。吃过早饭,出来走走,才发现有这样一片果树林。地上落了许多熟过的杏,尝尝还真甜。</h3> <h3><font color="#010101">孙银华老师欣赏着满枝头的杏子。</font></h3> <h3>这是王瑞强副经理在中转站忙碌的身影。这些日子,因为我在他这个组,对他接触最多,看到的也最多,相对了解的也多些。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忙起来,不管是收割、装麦、卸车等他总是第一个先行动起来,没有多余的话语,不去呼这个喊那个,大家就全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那个场面是高度的和谐默契。多干少说,用行动代替语言,这是王瑞强副经理给我最深刻的印象。</h3> 7日,根据天气预报有一场大雨,下午4-5点左右天气有些阴暗了,地里收好的麦子赶紧往中转站运输,中转站的外面晾晒的麦子要尽快回收,并准备好雨布遮盖。一切工作都在紧张的进行着,当所有的工作准备就绪后,天又有些放晴了,可手机预报还是有雨,大家看着天,有些犹豫不决,老天真是有点捉弄人啊,是重新收割,还是坐等雨来?这时王经理接到李明经理的电话,经过商议,决定还是抓紧时间,继续收割,能收多少是多少。刚放下电话,王经理的电话又响了,这是他在郑州上大学的女儿打来的,她今年大学毕业,现在大家都离校了,就剩她一个人了,她问爸爸什么时候能来接她,王经理说,我知道了,今天过去接你,女儿问什么时间,他说,不超过今天我去接你回来就行了。我知道,他已经两夜三天都没回家了,身体极度疲劳,还要开车去郑州接孩子,就担心地问,有别人可以替你开车吗?他说,没事儿,这时候太忙了,我自己能行。 康康这时因公司宣传工作需要,要马上回郑,他从封丘粮库往回赶,到长垣项目部都已经七点多了,去郑州的大巴已经停运了。当晚很难赶回去了。我跟王经理说,让康康坐你的车回郑吧,他说没问题。说完这话,我又有些忐忑不安,去郑州要走高速,他太疲劳了。<div>晚上7点左右,大雨还是终于来了,王经理在中转站和大家一起把所有的麦子遮盖好才离开 ,大概10点左右,他开车来接康康回郑了。我跟康康一再说,你路上千万不能睡觉,一定要和王经理说话,提高他的注意力 ,他太疲劳了。晚上12点多,他把康康平安送到家,才去接女儿,回来的路上,他差点没睡着,吓得不敢再开了,到服务区休息片刻,凌晨三点多,才回到家。在家他是父亲,要尽到义务;在单位,他是领导,要担当责任。双重的压力让他拼尽全力去承受着。这应该是豫丰农人的风骨吧。</div> <h3>王经理有一个磨难的童年。他6岁时失去了父亲,家里有几个姐姐一个妹妹,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儿,她妈妈常说,你是男人,要担起这个担子。从12岁起,他就把家里的主要农活都承担了,记得那时候冬天农闲村里搞水利工程,每家都分有挖水沟任务,他不让他妈去干这重活,每天放学提前走一会儿,去他家的责任地挖沟,小小年纪,就承受了超出他能力范围的重担,养就了吃苦耐劳的坚强性格。在母亲面前,他要做能干的儿子;在妻子面前,他要做坚强的丈夫;在儿女面前,他要做顶天立地的父亲;在员工面前,他要起表率带头作用。只有在梦里,他才可以做一个有依靠的儿子。他说,他6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基本记不清父亲的模样,但不知为什么,他常常在梦里见到父亲。我理解,他从小到大,就缺少父爱的关怀,需要担当的事儿太多了,内心深处渴望有一个可以靠一靠的大树为他减轻一些压力,父亲就是最好的依赖了,这种潜意识的需求他只能靠梦境实现了。</h3> <h3>这个车上的两件衣服,是王经理几天没回家,没有换洗的衣服,脏的太狠了,他就从车里拿一件别的衣服换上,这两件衣服就放在了中转站的院子里,下雨淋湿了,又扔到车顶晒干。</h3> <h3>他身上的衣服常常是湿了干,干了湿。</h3> <h3>10日晚,预报并没有雨,但晚上9点多周边却电闪不断,不用说,必须要把麦子归拢到棚里,铲车离地面有距离,不能完全把麦子收拾净,王经理他们就找来木板放到铲车前,蹲在铲车兜里往前推麦子,这样效率提高多了,节省不少时间,真是劳动出智慧。</h3> <h3>最后一天,大家还在收拢麦子,突然中转站停电了,大家就把车灯打开照明,继续干。</h3> <h3>夏收时期最忌讳下雨,但夏种必须要有墒情才能种上,所以只要不连雨,种田人是喜欢这时候的雨水的。长垣项目部今年夏收虽然是最晚开始的一个,但好雨知时节,几场大雨给他们带来了播种的好时机。夏收还没结束,他们马上就开始播种了。</h3> <h3>这是郭建超在工作群里发的信息。平时他是一个言语不多的人,干起活来却是生龙活虎,有条不紊。在长垣项目部,有一群这样的年轻人,李浩、李桂胜、王银锤等等,他们话语不多,很少抱怨,很少攀比,做起事来,雷厉风行,干净利落。沉稳中蕴含着一种务实的作风,务实中透出一种责任和担当。这是长垣项目部不可多得的财富资源。难怪有人说,长垣项目部是豫丰集团的“黄埔军校”。两年来,从长垣项目部走出了一批人才,现在都在公司和项目部的重要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h3> <h3>项目部的人员,时刻关注播种后的豆种的变化情况,确实是早播一晌就不一样。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农业的事,季节性很强,来不得办点马虎。</h3> <h3>这是技术员李浩在大田里查看种子发芽情况。他是河南省职业技术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做事特别认真负责,也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年轻人。刚毕业时他去新疆做了几年农业技术人员,后来回到老家长垣项目部工作了。</h3><h3>他深知,这个时间,只要土地有墒情,早种半天种,苗生长就不一样。所以抢种是一项很急迫的工作。</h3> <h3>这是在干什么呢?杜春丽围着这辆皮卡车这么仔细观看。王经理说,他们每次出车回来,项目部都要仔细检查车子使用状况,看看车有没有剐蹭划痕,如果是个人使用不当造成损伤,按规定是要个人赔偿的,对公司的财产,他们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h3> <h3>这是长垣项目部的尚师傅,每天三顿饭,都是经他一人之手做好的。三夏期间,为了保证大家每天吃好吃饱,他费劲心思做出可口的饭菜,顿顿不重样。这不,中午饭刚吃完,他就开始张罗晚上的饭了,这煮好的鸡蛋是晚上准备做虎皮蛋用的。在长垣参加三夏十余天,虽然很辛苦,但我觉得还吃胖了,尚师傅把伙食做的得太好了。</h3> <h3>孙老师是公司的农业顾问,他经常到项目部调查情况,吃饭期间又和李浩说起夏种的工作来。</h3><h3>6月14日,我们结束了长垣项目部的三夏支援工作,李明经理不顾繁忙的工作在身,亲自开车把我们送回了郑州。从去到回,我们在长垣停留了10天时间,这10天有太多的感动想说,有太多的收获要诉,由于项目部的工作量太大,战线拉得太长,我的活动范围太有限,所见所闻太少,只能把点滴的经历记录下来,对长垣项目部来说,只是 说一漏十,特别是李明经理那一组,我根本无缘见到他们,更说不出他们那些感人的事迹。十天来,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豫丰集团的事业,是靠基层项目部这些勇于担当,不计得失,善于奉献的豫丰新农人支撑着的,他们才是豫丰集团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h3><h3>(文中部分图片由赵康康、孙银华老师提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