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草原,是游牧文明的摇篮。有草原就有哈萨克族人的足迹!新疆北部阿勒泰,作为游牧民族最集中的聚居区之一,哈萨克族的转场已然成为血液里不可剥夺的依赖。</h3><h3><br></h3> <h3><br></h3><div>新疆阿勒泰作为哈萨克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他们在这片热土上按照独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生生不息地劳作,转场便是他们最大的生存智慧。每一次转场,都承载着哈萨克族牧人对美好富足生活的希望。</div><div>千百年来,每年这个时候,哈萨克牧民都要赶着牲畜由春秋牧场转移至冬牧场,或由冬牧场转移至春秋牧场,阿勒泰地区是新疆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哈萨克族牧民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转场中度过的。牧民们每年转场多次逐水草而居。转场,是哈萨克族牧民挂在嘴边最多的词语。</div><div>新疆远古就有游牧民族繁衍生息,哈萨克人的历史就是在游牧中谱写的,在神话般的民间传说里,“哈萨克”的意思是“白色的天鹅”。这个名字象征着哈萨克人群居和迁徙的传统,而哈萨克那历史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游牧文化就集中体现在贯穿一年四季的“转场”生活中。</div> <h3>世世代代,淳朴的哈萨克族举家游牧在茫茫的草原上,传承转载的是他们赖以生存得信仰,在扬尘拔寨的途中,勤劳勇敢的哈萨克族体现出顽强乐观的生存精神!</h3> <h3><br></h3><div>在新疆这块“候鸟”迁徙的大地上,哈萨克族深居大陆腹地,四周高山环绕,与山脉相间或相邻的有盆地、谷地、平原等。而有限的草场资源的合理利用关系到哈萨克族游牧民整整一年的生产和生活。牧场按季节可分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牧场。“转场”,就是依牧草生长周期,有序地为牲畜转移草场,它是一种按季节每年进行3次或4次的循环轮牧的过程,所谓“逐水草而居”。 转场的规律一般是从高处往低处走。春天把羊赶放到山顶上,夏天转到山腰,秋天到山坡或山下,然后留一片草地,打草储存让牲畜冬天吃,一般冬天在山脚下守窝子。每年4月底至5月初,大批牲畜又必须从冬季牧场再次出发,开始新一年的转场生活。</div> <h3>哈萨克族的转场,让人心怀敬意,生活不是远方和诗,更有艰苦和伟大。</h3> <h3>新疆哈萨克族地区各季草场相距各异。山区牧民每次转场路程不超过百公里,半牧半农的牧民转场路程更短,一般在30公里的范围内。平原地区的牧民转场路程往往较远,近则几十公里,远则几百公里。</h3><div><br></div><div>转场有牧道,邻里之间、牧村之间往来也有牧道。草地是不能随便践踏的。 随便拔青草或践踏青草、毁坏庄稼。通常在各类草场之间都有固定的、大小不等、坦险各异的牧道相通。牧民在山区转场必须按牧道行走。按牧道转场,这样可以畅通无阻,保证安全,又可以防止转场牲畜肆意践踏牧草,破坏草原。不按牧道转场,随意践踏他人草场,甚至有可能引起纠纷。</div><div>到了转场营地,男人们就从驮畜上卸下行李物品,给驮畜卸鞍,尽早拉好拴羔环套绳和拴驹索套绳等。只有按时拴住幼畜,才能给牧畜挤奶搭好帐篷。小孩要去附近捡干牛粪和柴禾。女主人要尽快燃起篝火,支起茶壶和锅准备食物,布置帐房内是女人们干的细活儿。安顿好里外,挤完奶,饭也熟了,全家老少安坐帐内 一个小木桌旁,吃着土豆烩牛肉,喝着奶茶,奔波了一天的阿吾勒这时才进入片刻的宁静和温馨。</div> <h3><br></h3><div>夕阳下的阿勒泰山显得苍茫,这幅景象让我感慨万千。在这种游牧文明濒临灭迹的今天,我们对于它的内涵的认识和了解还远不能与他们所具有的丰富程度成正比。游牧文明在旁观者的眼里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惯,而且相当原始。但是,在欧亚大陆上,正是这样的游牧者与农耕人抗衡达30多个世纪,谱写了自己民族的历史。</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