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柏林北歐游之四-柏林(中上)

小平

<h3>六月三日,從西半球來到柏林第三天,六個鐘頭的時差還沒有消弭的跡象。一早醒來便出來跑步,順便瀏覽一下亞歷山大廣場附近的景色。</h3> <h3>亞歷山大廣場位於柏林市中心靠東的地方,鶴立雞群的電視塔是最重要的地標。此塔高348米,為歐洲三個最高建築之一,建於1965年。</h3> <h3>電視塔下面是頗有名氣的世界鐘。功能有點特殊,不過將其形容為其貌不揚並不為過。鐘面分三層,上下層固定柱面標出世界地圖及各主要城市名,中間畫有24個格子的園盤每天轉一圈。鐘的上方有個不倫不類的太陽系模型,我當時以為是個原子模型,整理照片時才發現一個外球有大環才悟出那是土星。我說它不倫不類是因為九大行星的軌道幾乎在同一球面。藝術表現也應該與現實不要太脫節吧?</h3> <h3>亞歷山大廣場二次大戰後屬於東柏林。儘管兩德歸一已經快三十年,但東柏林的影子還需要相當多的時日才能完全褪去。</h3> <h3>開始我對身後這只熊雕塑只是好奇,原來後面還有很多故事。德文中柏林(Berlin)的名字與熊(德文:Bär ,英文:bear)非常接近,有人認為是其得名之緣故。2001年,一群藝術家提出要營造一批柏林街頭雕塑,一致認為熊最能代表柏林,結果創造出這個"老友熊"(Buddy Bear)。眾多藝術家參與用同一基本原型創作出一大批街頭雕塑。這是其中之一。</h3> <h3>美國大使館裡的"老友熊"自由女神版。</h3> <h3>用過早餐後,我們購買了觀光巴士車票(Hop On Hop Off, 跳上跳下)瀏覽柏林市容。</h3> <h3>這是東德時期的教師之家。</h3> <h3>教師之家牆面的圖畫是蘇聯風味的馬賽克。</h3> <h3>柏林大教堂(德语:Berliner Dom)是一座基督教路德宗教堂,位于柏林市区博物馆岛的东部,曾是德意志帝国霍亨索伦王朝的宫廷教堂。由于其英文写作Berlin Cathedral,柏林大教堂有时被误译作"柏林主教座堂",但该教堂并不是羅馬天主教教堂。</h3> <h3>1894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下令設計建造了帶有文藝復興式風格的柏林大座堂,作為基督教新教的主要教堂與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分庭抗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柏林大教堂遭到盟軍轟炸併發生火災,圓頂被大火燒毀並落入地面。戰後人們搭起臨時的圓頂來保護大教堂。修復工作從1975年開始。1993年教堂重新開放。</h3> <h3>教堂內部裝飾華麗。底層陳放多位普魯士及德國皇帝,還有皇族的靈柩。</h3><h3> <br /></h3><h3>大教堂拱頂上的十字架。</h3> <h3>巴士進入當年西柏林,經過議會大廈(Reichstag)。我在本游記之二-柏林(上)有詳細介紹。</h3> <h3>世界文化中心。多項外國文化活動在這里舉辦,主要介紹歐洲以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和藝術。</h3> <h3>貝爾維尤宮(Bellevue Palace)是德國的總統府。德國總統在另處居住,這裡只是辦公,以及接見外賓的地方。整理照片時發現左邊的一對夫婦與路邊的消防栓好相襯!😉</h3> <h3>勝利紀念柱(德語: Siegessäule ,英文:Victory Column)是位於提爾花園中央的一座著名紀念性建築,1864年為慶祝普魯士在普丹戰爭中獲勝而興建,到1873年9月2日舉行揭幕儀式時,普魯士又在普奧戰爭(1866年)和普法戰爭 (1870)中擊敗了奧地利和法國,給予雕像新的含義。</h3> <h3>勝利紀念柱的基座。</h3> <h3>勝利女神維多利亞青銅雕塑,高8.3米,重35噸。</h3> <h3>神杖頂部花環的的鐵十字,上面有皇冠及1870字樣。中心的W是威廉大帝的首字母。</h3> <h3>紀念柱旁邊有鐵血宰相俾斯麥的紀念碑。</h3> <h3>奥托·愛德華·利奧波德·冯·俾斯麦(德語: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是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人称「鐵血宰相」(德語:Eiserner Kanzler;「鐵」指武器,「血」指戰爭),「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在他的領導下德國北伐丹麥,東征奧地利,西討法蘭西,均取得勝利。1871德意志诸国正式在政治上和行政上统一为民族国家,俾斯麥功高至偉。全球大約有250座為他而建的紀念碑。</h3> <h3>這座紀念碑的雕塑家是萊恩霍爾德·貝格斯(Reinhold Begas)。貝加斯的作品在柏林比比皆是,一不小心就會碰到一座,還有很多收藏在博物館裡。</h3><h3><br></h3><h3>俾斯麥像下面有三組雕塑,中間是大力神阿特拉斯(Atlas),表現了19世紀未德國在世界的實力。</h3> <h3>日爾曼尼亞(Germania)將獅子踩在腳下,寓意為對反叛的控制。</h3> <h3>靠在獅身人面獸上面的女巫在讀史書。寓意为以史为鉴。</h3> <h3>路旁出現了一些貌似中國風的建築。</h3> <h3>原來是柏林動物園。</h3> <h3>剛好有個熊貓展。</h3> <h3>這是當年西柏林最繁華的商業區选帝侯路堤(德文:Kurfürstendamm, 中譯:,中文译为库达姆大街、裤裆大街或错译为选帝侯大街),有如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供應品缺乏的東柏林人對之趨之若鶩。</h3><h3><br /></h3><h3>十七世紀時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由七個候國推选。這條路是紀念這七個候國之一的勃蘭登堡之國王的。</h3> <h3>褲襠大街上有個很顯眼的"破爛教堂"-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德语: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h3> <h3>19世紀末,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在柏林建造一座教堂,以紀念他的祖父、德意志帝國的第一個皇帝威廉一世,並命名為"威廉皇帝紀念教堂"。教堂於1891年3月22日奠基,1895年9月1日落成。這是當年的樣子。</h3><h3> <br /></h3><h5><i>資料圖:摘自維基百科</i></h5> <h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在1943年11月的盟軍轟炸中被嚴重損毀。這是1945年7月7日的照片。</h3><h3> <br /></h3><h5><i>資料圖:摘自維基百科</i></h5> <h3>戰後,人們起先想在教堂殘骸中新建一座亮麗的教堂,此後在1957年3月的一場為新建威廉皇帝紀念教堂而舉辦的建築設計比賽中,一個將殘骸完全拆除並建造一座現代風格的新教堂的計劃獲獎。然而這一計劃引起了柏林市民的極大爭議和反對,柏林市民希望保留舊教堂的殘骸以示紀念。最終雙方達成了妥協,68米高的舊教堂鐘樓殘骸得以保留和保護,以警世戰爭,另外在旁邊另建一新教堂。</h3> <h3>不巧,新教堂大維修。只好在網上找張資料圖。</h3><h3><br /></h3><h5><i>資料圖:摘自維基百科</i></h5> <h3>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城市雕塑,名字就叫柏林。雕塑建于1980年,當時東西德還在分裂狀態。雕塑有四根兩米粗的不鏽鋼柱子扭曲而成兩個斷裂的鏈圈,寓意東西柏林緊密相關而互不相連的狀況。有人說四根扭曲的柱子比喻戰后控制德國的美英法蘇四大強國。</h3> <h3>法式餐廳-萊恩哈德餐廳。</h3> <h3>美式咖啡館-硬搖滾咖啡廳。</h3> <h3>卡迪威(KaDeWe)百貨公司建於1907年,是歐洲大陸上最大的百貨公司。</h3> <h3>這個名為"124.5度弧"的雕塑由法國觀念藝術家設計。我查了许多资料,还是没弄懂124.5有什么意思。可能这就是觀念藝術大师精妙之处。</h3> <h3>又見勝利紀念柱。</h3> <h3>巴士來到一堵破牆,這就是著名的柏林牆!</h3> <h3>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戰敗,由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分別管治德國的各個地區。蘇管區內白色的一小塊是柏林。</h3> <h3>首都柏林因為地位特殊,雖然在蘇管區但仍然由四列強分治。</h3><h3><br></h3><h3>1949年美國英國法國統治區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西德。同年,蘇聯管理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h3><h3><br></h3><h3>柏林自然也分為東柏林與西柏林。</h3> <h3>開始的時候,東西德人民不能互相來往,但東柏林人可以到西柏林,然後轉赴西德。後來越來越多東德人以此赴西德。1949年到1961年间约有350万东德居民逃离苏联占领区以及之后的东德和东柏林地区。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波兰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也把柏林视为通往西方的通道。1961年,東德政府為了堵住這個漏洞,圍繞西柏林筑起了舉世聞名的柏林牆。</h3><h3><br></h3><h3>柏林牆(德語:Berliner Mauer)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67.8公里,最初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東德政府稱此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德語: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或"强化边境"(德語:Befestigte Staatsgrenze了)。由于柏林墙把西柏林地区如孤岛一般包围封锁在东德范围之内,因而也被称之为"自由世界的橱窗"(德語:Schaufenster der freien Welt)。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也成为了分割东西欧的铁幕的一个象征。</h3> <h3>東德政府稱在西柏林邊境修築的隔離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旨在防範西方的潛在侵略威脅,另一個理由是阻擋西方間諜前往東歐。另外,東德政府稱西柏林市民在東柏林大量購買受東德政府補貼的低價商品。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BS,因為西柏林居民過境前往東部比東柏林居民前往西部要容易得多。而且,西柏林的物資供應比東柏林遠為豐富。</h3><h3> <br /></h3><h3>1961年勃蘭登堡門附近的柏林牆。</h3><h3> <br /></h3><h5><i>資料圖:摘自維基百科</i></h5> <h3>誰膽敢翻墻會被東德軍警槍殺。盡管如此,仍然不少東德人挺而走險。據信有一兩百人被槍殺。我站的這一邊是西柏林。要是三十年前站在另外一边大概要吃子弹了。</h3> <h3>1989年東歐國家發生了一系列政治變革,蘇聯開始解體,鄰國波蘭和匈牙利政府的政策也發生了變化。有中國人將這系列變化戲稱"蘇東波"(蘇聯、東歐之風波)。在數周的抗議活動後,1989年11月9日東德政府宣佈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西德以及西柏林,當晚柏林牆因故在東德居民的壓力下被迫開放。隨後數周中欣喜的人群鑿下柏林牆作為紀念品,1990年6月東德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牆。柏林牆的倒塌為結束東德共產黨的統治,東德政府的倒台以及兩德統一鋪平了道路。</h3><h3> <br /></h3><h3>一年後的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加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德國和柏林完成統一。我認為可以這樣說:東德歸西。</h3> <h3>柏林墙原址仅有少部分存留,其余几乎被拆除殆尽。有三处较长的存留:這一处位于波茨坦广场和查理检查站之间,长约80米。另一处较长的存留是在施普雷河沿岸奥伯鲍姆桥附近,存有大量涂鸦,通常被人称为东边画廊。我們下午會去參觀東邊畫廊。第三处位于 Bernauer 街北部,为部分重建的围墙,并在1999年改为纪念场所。一些柏林墙的单块墙体和瞭望塔也分散在城市中。</h3><h3><br></h3><h3><br></h3> <h3>參觀完近百米的柏林牆後,再往前(东)走約一百米就來到查理檢查站。</h3><h3><br></h3><h3>查理檢查站(Checkpoint Charlie,或稱為C檢查站),位於柏林市中心的腓特烈大街上,是冷戰時期柏林圍牆邊東西柏林進出的一個檢查點。该检查站通常为盟军人员和外交官使用。这小段围墙东西走向,從這個檢查哨往北(左)去,即進入東柏林,反之往南(右)則是進入西柏林。柏林圍牆拆除後,此檢查哨一度被拆除,而后又被复建,成為柏林旅遊的重要景點。</h3><h3><br></h3><h3>當年柏林牆只有幾個出入口,雙方均設檢查站。這是第三個編號檢查站C。在航空和無線電通訊中通常將C念成Charlie (查理),所以C檢查站就有一個更好聽的名字,查理檢查站。</h3><h3><br></h3><h3>照片的右上角有5 面旗,分别是欧盟,美,英,法,苏。欧盟和法国旗被风卷起不易看到,其他三面旗都很好认。</h3><h3><br></h3> <h3>查理檢查站往北(东柏林)望,苏联检查站没有重建,但有一个朝南的苏军军官照片。</h3> <h3>蘇軍照片背面是美軍士兵照片。往前(南)走經過美軍檢查站進入美控區。</h3> <h3>美軍和蘇軍之間於1961年10月27日在此發生直接對峙,兩方各部署了30輛主戰坦克對峙於邊界線兩側,形勢千鈞一髮。然而第二天兩方均撤走了坦克,顯然雙方都不願因此使冷戰升級。</h3><h3><br /></h3><h5><i>资料图:摘自维基百科</i></h5> <h3>這裡的紅磚線標明當年柏林牆的位置。</h3> <h3>鑄鐵牌上寫著:柏林牆 1961 - 1989</h3> <h3>我們又跳上觀光巴士繼續前行,來到禦林軍廣場(Gendarmenmarkt)。 這裡最大的建築是柏林音樂廳(德文:Konzerthaus Berlin)。這座新古典主義的音樂廳始建於1818年,毀於二戰戰火,1977年重建。</h3> <h3>音樂廳頂上的銅像。</h3> <h3>廣場正中有一尊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馮·席勒(德語: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的白玉雕像。</h3> <h3>席勒是神聖羅馬帝國18世紀著名詩人、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德國啓蒙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認為德意志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的偉大作家。</h3> <h3>雕像作者是萊恩霍爾德·貝格斯(Reinhold Begas),就是前面介绍过俾斯麦纪念雕像的作者。</h3> <h3>音樂廳朝東。北面是是法國教堂(德文:Französischer Dom)。</h3> <h3>音樂廳的南面是新教堂(德文:Neue Kirche)。這個教堂與北面的法國教堂簡直是孿生兄弟,一眼望去往往會混淆。</h3> <h3>柏林的觀光巴士在主要的景點停留一會兒,讓遊客簡略欣賞景點的外觀,拍幾張照片。我們在憲兵廣場停留了十分鐘,重新登上原來的巴士繼續瀏覽。</h3> <h3>馬里昂-格拉芬-堂霍夫廣場(德文:Marion-Gräfin-Dönhoff-Platz)為了紀念服務於德國時報(Die Zeit)55年女記者。她當年參加了反抗納粹的工作。</h3><h3> <br /></h3><h3>圖中的方尖碑是德國公路的零公里標誌。</h3> <h3>觀光巴士已經轉了一圈,來到菩提樹下大街柏林大教堂附近的歷史博物館。</h3> <h3>我们在历史博物馆旁边的餐厅用午餐,坐在外边太阳棚的桌子。</h3> <h3>德国名菜 - 猪肘子。不吃過這個怎麼算來過柏林?</h3> <h3>下午行程待續…</h3> <h5><i>** 本文所有照片,除特別注明外,均由筆者拍攝。</i></h5> <h3>本游記其他章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