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柏林北歐游之二-柏林(上)

小平

<h3>勃蘭登堡門是柏林的象徵,也是德國的國家象徵標誌,它見證了柏林、德國、歐洲乃至世界的許多重要歷史事件。</h3><h3> <br /></h3><h3>我們甫到柏林,到酒店安頓好並用過午餐後,馬上打的直奔勃蘭登堡門。</h3><h3> <br /></h3><h3>** 除非特別注明,所有照片均由筆者拍攝。</h3> <h3>勃蘭登堡門高26米,寬65.5米,深11米,是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砂岩建築,以雅典衛城的城門作為藍本,設計者是普魯士建築師朗漢斯。</h3> <h3>勃蘭登堡門門頂中央最高處是一尊高約5米的勝利女神(希臘神話中的尼刻,羅馬神話中的維多利亞)銅制雕塑,女神張開身後的翅膀,駕著一輛四馬兩輪戰車面向東側的柏林城內,右手手持帶有橡樹花環的權杖。</h3> <h5><i>用盡600毫米長焦</i></h5> <h3>花環內有一枚鐵十字勳章,花環上站著一隻展翅的鷹鷲,鷹鷲戴著普魯士的皇冠。雕塑象徵著戰爭勝利,雕塑是普魯士雕塑家沙多夫的作品。</h3> <h3>1735年建造的勃蘭登堡門只是一座用兩根巨大石柱支撐起來的簡陋石門。腓特烈·威廉二世於1788年下令重新建造勃蘭登堡門,歷經三年於1791年完工。莊嚴肅穆、巍峨壯麗的勃蘭登堡門充分顯示了當時處於鼎盛時期的普魯士王國國都的威嚴。</h3> <h3>1793年,"勝利女神四馬戰車"(德語:Quadriga)雕像完工,並將其安放上門頂正中央。勝利女神張開翅膀,駕著四馬兩輪車面向柏林城內,象徵著得勝歸來。</h3> <h3>1806年拿破侖征服了普魯士,將勃蘭登堡門上的勝利女神雕像拆下裝箱,作為戰利品運回了巴黎。</h3> <h3>數年後拿破侖戰敗,勝利女神雕像在1814年回到了柏林,柏林人將這座失而復得的雕像稱為"歸來的馬車"(德語:Retourkutsche)。</h3><h3> <br /></h3><h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希特勒滅亡,城門被毀,女神雕像再遭厄運。戰後重鑄雕像,但東德政府將鐵十字及皇冠除去。</h3><h3> <br /></h3><h3>冷戰時期,東德在門後面築起了臭名昭著的柏林牆,無論從西側還是東側都無法通過,只有東德邊境士兵才能夠登上勃蘭登堡門。</h3> <h3>1987年6月12日,美國總統里根在勃蘭登堡門前發表著名的演說:"戈爾巴喬夫總書記,如果你要尋求和平,如果你要為蘇聯和東歐尋求繁榮,如果你要尋求自由:就到這扇門來吧!戈爾巴喬夫先生,打開這扇門!戈爾巴喬夫先生,拆除這堵牆!"(英語:General Secretary Gorbachev, if you seek peace, if you seek prosperity for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if you seek liberalization: Come here to this gate! Mr. Gorbachev, open this gate! Mr. Gorbachev, tear down this wall!)。兩年後,柏林牆果然倒下了。</h3> <h3>1989年是柏林牆建造後的第28年,在東德和平轉變的框架下,11月9日柏林牆倒塌。經過多年修繕,2002年10月3日重新亮相,鐵十字及皇冠重新出現在女神雕像上。</h3> <h3>勃蘭登堡門東面的巴黎廣場。</h3> <h3>巴黎廣場繼續向東延伸是菩提樹下大街 (Unter den Linden)。兩邊種滿了菩提樹。遠處的尖塔是位於亞歷山大廣場東德時期建的電視塔。東德時期不讓人們信基督教, 當時有人諷刺地說電視塔在地面的影子像個十字架。</h3> <h3>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在離勃蘭登堡門南面大約一百公尺的地方。由於先前做好功課,毫不費事地就找到了。</h3> <h3>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政府實施种族清洗政策,在欧洲大约六百万犹太人被杀。为了纪念浩劫中受害的犹太人,2003年柏林政府在原来纳粹德国政府大臣官邸的原址建立纪念碑。2005年建成并开放。</h3> <h3>紀念碑佔地19,000平方米(4.7英畝)。與一般紀念碑的造型大相徑庭,該紀念碑是2711塊混凝土板,在一個斜坡上以網格圖形排列。混凝土板長2.38米,寬0.95米,高度從0.2米到4.8米不等,使人感到雖然有序但又使人感到不安。</h3> <h3>勃蘭登堡門的西面是一大片綠樹茵茵的提爾花園(Tiergarten)。Tiergarten在德文里是動物園的意思, 但如今整個花園並沒有飼養動物,就像紐約的中央公園一樣。所以有人用音譯成提爾嘉騰,不過我認為提爾花園好一些。</h3><h3> <br /></h3><h3>貫穿提爾花園的是六月十七大道,也就是菩提樹下大街的西向延伸。(以後我會介紹六月十七大道名稱的來由).</h3> <h3>從勃蘭登堡門廣場向北有一條斜道,把提爾花園的東北角切開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又是一個浩劫紀念碑。</h3><h3> <br /></h3><h3>這個紀念碑全稱《納粹時期歐洲被害辛提人和羅姆人紀念碑》。雖然有人稱之為被害吉普賽人紀念碑,但吉普賽的名稱帶有歧視的性質,我到整理資料是才知道這個細節。</h3><h3> <br /></h3><h3>以前只知道納粹虐猶,現在才知道辛提人和羅姆人(吉普賽人)在二次世界大戰時也遭受了納粹政府的迫害,大約二十萬的辛提人和羅姆人死於非命。</h3><h3> <br /></h3><h3>紀念碑是一個圓形水池,中間有一個僅露出水面的三角形。入口處的玻璃牆上有德文和英文記錄了1933 到1945年之辛提人和羅姆人所遭受的浩劫,</h3> <h3>羅姆人(Roma)(常誤稱為吉普賽人或吉卜賽人)為起源於印度北部,散居全世界的流浪民族。不過,"吉普賽"一詞源於歐洲人對羅姆人起源的誤解,當時歐洲人認為羅姆人來自埃及,於是稱之為"埃及人",而"吉普賽"是"埃及"的音變。而大多數羅姆人也認為"吉普賽人"這個名稱有歧視意義,所以並不使用。</h3><h3> <br /></h3><h3>其他地區對羅姆人的稱呼包括了:波希米亞人(法國)、黑塔諾(黑塔娜)(西班牙)、茨岡人(俄羅斯)、埃弗吉特人(阿爾巴尼亞)、羅里人(伊朗)、阿金加諾人(Atsinganoi,希臘)、阿什卡利人與辛提人。羅姆人稱自己為羅姆(Rom),敘利亞和波斯吉卜賽人的"多姆人"(Dorn),在梵文中對應是"Doma",現代印地語是"Dom",意思是"靠歌舞為生的下等人"。在歐洲羅姆語中,"羅姆"的原意是"人"。</h3> <h3>位於勃蘭登堡門北面一百公尺的德國國會大廈又是一座隨著德意志民族盛衰而興廢的巨型建築。</h3> <h3>1894至1933年間首先是德意志帝國的帝國議會,後來在魏瑪共和國時期是共和國議會會址。</h3> <h5><i>资料图:维基百科</i></h5> <h3>1933年毀於火焚。二戰後遭到廢棄,東德在東柏林另建共和國宮以召開人民議會,西德也在波恩的聯邦大廈召開聯邦議院。</h3> <h5><i>资料图:维基百科</i></h5> <h3>1960年代該建築受到局部翻修,但是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的時候才得到完全恢復,此時根據建築設計師諾曼·福斯特的方案重建。從1994年開始每五年德國聯邦大會在這裡選舉德國聯邦總統。1999年開始它是德國聯邦議院的會址。</h3><h3> <br /></h3><h3>由於原來的拱頂完全損毀,福斯特設計了一個全玻璃的拱頂以合符一個公正透明政府的要求。這個玻璃拱頂現在成為了旅遊觀光的著名景點。每天平均有8000名來訪者。</h3><h3> <br /></h3><h3>西門(主門)的山牆上有 DEM DEUTSCHEN VOLKE,意為"德國人民的"。每個字母高60釐米,是用1813年至1815年拿破侖戰爭末期繳獲的兩門大炮的鑄鐵熔化後造的。</h3> <h3>樓頂上的拱頂直徑38米,高23.5米,重1200噸。玻璃的總面積為3000 平方米。在其內側有螺旋式的斜坡可以走到頂部的瞭望台。拱頂的最高處離地面47米。柏林除了少數教堂尖頂外沒有多少高樓大廈,遊客在拱頂的玻璃窗內就可以環視整個柏林市。</h3> <h3>大廈的拱頂也與能源技術結合,用來作為大會場的照明和通風。通過360個漏斗狀排列的鏡子將日光引入會場。電腦控制活動的鏡子根據太陽的位置變換為反光鏡或遮光鏡。</h3> <h3>在漏斗的內部熱氣可以導引到建築的最高處,通過一個拱頂中心的圓洞排出。在其通道上它還經過一個熱回收設備,將部分余熱收回。拱頂圓洞下有一個排雨水的裝置。</h3> <h3>貫穿柏林市區的施普雷河(Spree River)。</h3> <h3>向西望是鑲有金色女神像的勝利紀念柱。下面的樹林是提爾花園。</h3> <h3>向東望,遠處是亞歷山大廣場電視塔。</h3> <h3>向南望可見勃蘭登堡門,深灰色低地是猶太人紀念碑,中間淺黃色大樓是美國大使館。插有藍色歐盟旗是國會大廈東南角樓。</h3> <h3>索尼中心是一個新型購物中心,其棚頂甚為特別。以後還會有報導。</h3> <h3>插有德國國旗的是西南角樓。中間金黃色建築是柏林愛樂交響樂廳。</h3> <h3>東南方有兩座十分相似的教堂。左邊的是法國教堂(德語 Französischer Dom),右邊的是德國教堂(德語 Deutscher Dom. 又叫新教堂. 德語 Neue Kirche)。</h3> <h3>東面的綠色大拱頂是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右面的紅磚高塔是柏林市政廳。</h3> <h3>下一個要參觀的是德國文化名城德累斯頓。請留意下一回。</h3> <h3>** 其他章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