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站在荷塘边,凝望碧叶随风摇曳,各种关于荷的信息雪片般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诸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朋友圈的六宫格、九宫格;还有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等都在脑中旋转跳跃。</h3> <h3> 记忆最深、萦绕最久的是甄嬛传中的"采莲曲",一想到它就看见一位戴着面纱的窈窕女子驾着一叶小舟,手持一朵白荷,伴着空灵的歌声,从荷田深处飘然驶来。望着美妙迷人的画面我不禁跟着她唱道:"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仿佛自己变成了舟中舒缓曼妙的女子,轻盈的可以在荷叶上起舞!</h3> <h3> 最早对荷花的认知来自小学的图画课,(我们那时的美术课叫图画,可能就是照图画画的意思吧,后来才改为美术)老师让我们画荷花,生在北方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荷花,基本无从下手,有机智的同学拿来她妈妈往千层底鞋面上绣花用的花样照着画,实在画不好就把花样压在作业本上描边,你描完,我再接着拓印,就这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交上去的图画作业都是同一朵荷花,唯一不同的是用蜡笔涂的颜色均匀度。成了名副其实的涂画课,现在想想很奇怪,我们的图画课,老师不教我们怎么画,也不让我们画熟悉的东西,如果让我画个土豆、玉米、碗啥的还是可以勾两笔的!</h3> <h3> 再后来西游记告诉我们,菩萨那惹得红孩儿心痒难耐的宝座叫莲花宝座,便天然的对荷花多了一份莫名的崇敬。</h3> <h3> 后来的后来,在桂林遇见了一片开得很盛的荷,那是在夕阳下,我却引用了朱自清的画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是笼着轻纱的梦。我把夕阳换成了月光,让青雾替代了余辉,也许是基于我更爱夜色中的清幽与寂静吧,总之直到此时心中的荷才变成了眼前具体的存在。它在水中不言不语,却又似有千言万语,我不能踩着莲叶到它身边听它呢喃。我怕水中有蛇,怕有不明生物,连跳跃的青蛙和安静的乌龟都怕得不行。只好远远的望着它,带着敬仰与迷惘!</h3> <h3> 我非常喜欢花,看到什么花都想把它摘下来带回家去(郁金香除外,总感觉它长的很假,缺少活力与灵性),但对于荷花却从未下过手,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哈哈,也可能是没机会下"毒手"!</h3><h3> 为了更亲近荷花,拥有一朵属于自己的荷花,我买来荷花种子,种在玻璃缸内,它每年都不负我的期望长出满盆的绿叶,可总是半途而废,剩一盆枯叶让我闲时听雨。</h3><h3> 于是乎离家不远的七步荷塘就成了我每年必去的地方,为一份清静,也为一朵荷,但因节气变化或者时间没算好,每年的荷塘展示着不同的风景,有时小荷才露,有时大朵盛开,有时残荷衰败,但不管怎样一种情形,总不会带着失望与遗憾离开。今年机缘巧合能经常逛荷塘,从一片娇嫩小叶到一朵鲜艳夺目的花,我见证着它神奇的生长变化,看着它被游人摘下凋零在尘埃。</h3> <h3> 何时在风轻云淡的夜晚,于荷塘边来了一场"风花雪月"的聚会,有你、有我、有她,当洞箫声响起,月光就洒落下来。荷花依旧伫立光辉之下不言不语,又似有千言万语,不炫耀,又无可匹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