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巴黎是一座拥有文化,历史,建筑,宗教,购物,美食等多维元素的浪漫之城,但因为女儿还要赶回来上这学期的最后一天学,所以留给巴黎的游览时间就只有短短的两天了。基于时间少景点多,我们去之前就达成共识:重点突出,形式多样, 安全第一,量力而行。这样的安排既不会被人鄙视"到此一游,照相走人",又给下一次的旅游留有足够的空白。</h3><h3>这次巴黎游的所有节目,都是由女儿统筹安排。大到去哪几个博物馆,住什么旅馆,小到地铁有几条线,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用什么交通工具,以及节省时间提前购票,凡此等等。事后回过来看,因为准备工作做得好,计划去的景点都走到了,而且并没有疲于奔命的感觉。</h3> <h3>卢浮宫</h3><h3>从旅馆去到卢浮宫的路程出奇的顺利,我们比预约的取票时间早很多就到了。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乘坐法国地铁,没想到法国的地铁那么准时快捷。并且几乎是每4分钟就有一班车,站台有屏幕显示下一班车的到站时间。乘客也不多,即使在上下班的高峰时间段也没遇到北京地铁上人贴人的窘境。后来的出行也同样验证了我们第一次的感受。感觉只要看好自己的包包,地铁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出行工具。</h3> <h3>这里加几句题外话。一说起巴黎,特别是巴黎地铁,很多人都会谈虎色变想到小偷。这次出去才知道这不是空穴来风。我们旅游团第一天集合时,就有人在地铁上被人偷了相机和钱包,害得她在大巴上忙着注销信用卡。听了这个惨痛的教训,我的两个孩子就自觉地充当起保镖的角色,时刻左右前后地盯着我的包包。其实当时在地铁上真的感觉到一个人非常可疑--他的手不断地抬起放下,一会儿拿出手机,没看一秒钟就又放回去,手指也训练有素地不停伸缩,引起了我们的特别警惕。不过估计他是被我的一双儿女的犀利的眼神震慑到了,感觉到没有下手的机会,没几站就怏怏地下车了。但愿我是多心了,不过还是多加小心为妙。在欧洲的这几天,斜挎背包已经是我出行时标准的背包方式啦!</h3><h3>有下图为证--为了安全我也不在乎斜挎着包的形象有多么的接地气啦。俩保镖一前一后一左一右时刻守护,非常放心!!!</h3> <h3>和前两天的阴暗天气相比,今天巴黎的天空像画一样,朵朵白云点缀着湛蓝的天空。我们一进到卢浮宫的广场,就被扑面而来的壮观景色震撼到了。</h3><h3><br></h3><h3>著名美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矗立在广场正中。</h3> <h3>卢浮宫始建于12世纪末,最初是用作监狱与防御性的城堡,后来做为法国的王宫,直到1793年才以博物馆的形式对公众开放。当初的展品仅有537件,目前藏品已高达38000余件。</h3><h3><br></h3><h3>若是听着耳机里的讲解慢慢地走,几个小时估计连博物馆的一间展厅也看不完。卢浮宫做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首, 它的相关介绍和图片铺天盖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研究研究。这里只随手贴几张我们的照片。</h3><h3><br></h3><h3>卢浮宫金碧辉煌的彩绘房顶。可谓华盖穹顶、雕栏画栋。</h3> <h3>在展出的大约7000多幅油画中,大约2/3都是法国艺术家的作品。</h3> <h3>路易十四的宝箱</h3> <h3>雍容华贵的殿堂,极尽奢华。</h3> <h3>卢浮宫里不仅有中世纪至1848年的西方艺术品,还收藏了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的艺术品。</h3> <h3>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蒙娜丽莎》、《维纳斯》、《胜利女神》这次我们有幸都看到了。</h3> <h3>《蒙娜丽莎》</h3><h3>《蒙娜丽莎》最初悬挂于卢浮宫的时候,并不出名。直到它1913年被偷两年后又重返卢浮宫,在两天内吸引了近十万人前来观看,才名声大噪,从此奠定了其“世界名画”的地位。<br></h3><h3><br></h3><h3>整个画被嵌在防弹玻璃的镜框里,感觉实物的画面比之前在网络上看到的还要黑沉, 画面也很小,只有77 cm × 53 cm,比卢浮宫里大部分油画都要小很多。</h3> <h3>这是网上搜来有关《维纳斯》的趣闻:</h3><h3>《维纳斯》能收藏在卢浮宫是很偶然的。1820年,希腊爱琴海米洛岛上的一位农民在挖土时发现了一尊美神。消息传出,正好有一艘法国军舰泊在米洛港,舰长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想买下,却没有现金。结果,《维纳斯》被一位希腊商人买下,并准备运往君士坦丁堡。眼见宝物就要失去,法国人不甘心,立即驱舰前去阻拦。双方发生了混战,结果使珍品遭到损坏,雕像的双臂被打碎。双方争执不下,后由米洛地方当局出面解决,由法国人用钱买下雕像,贡献给法国国王。就这样,《维纳斯被运到法国,在当时立即引起轰动。</h3><h3><br></h3><h3>维纳斯雕像是女性永恒美的象征。</h3> <h3>《胜利女神》<br></h3><h3>这幅雕像高高屹立于楼梯尽头的平台上,雕像中带有羽翼的胜利女神,昂首挺立于战船船首,她的衣裙向后舒展, 观众好像都能感受到迎面吹来的猛烈的海风。<br></h3> <h3>走累了可以坐在长椅上喘口气,也可以到二楼的室外平台上吃点东西。不过这里的Croissant又冷又硬,比我们第一天在酒店早餐吃的要差太多。看来”旅游景点的东西都信不过“的真理四海皆用。另外要提醒的是露台上的鸽子很多,时常还会飞来和游客抢吃的东西。但是这里可以俯视下面的广场,微风吹着,还是挺惬意的。</h3> <h3>在卢浮宫里还看到好几个艺术家在现场临摹,“到卢浮宫中来是一个特权,但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特权”。毕加索和塞尚都曾经在卢浮宫临摹。不过现在因为报名人数多,可能要等上两年才能获得进入的许可了。临摹的作品要求尺寸必须比原作大一点或者小一点, 并且原画作者的签名不得被复制在复制品上。</h3> <h3>在这座包罗万象的艺术宫殿里走走停停,不知不觉已将近四个小时了。游人渐渐多起来,我们也要恋恋不舍地离开,奔赴巴黎郊外同样是法国王宫的另一个著名景点--凡尔赛宫。凡尔赛宫和北京故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被称作世界五大宫殿。</h3> <h3>凡尔赛宫最早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用作狩猎的行宫,由于16至17世纪的巴黎市民不断发生暴动,所以路易十四决定将王室宫廷迁出混乱喧闹的巴黎城,从而以路易十三在凡尔赛的狩猎行宫为基础建造了新的宫殿, 并修建了庭院,花园和喷泉。整个宫殿和花园的建设直至1710年才全部完成,随即成为欧洲最大、最雄伟、最豪华的宫殿建筑。直至1789年5月,在人民的抗争下,路易十六不得不离开这里,迁回巴黎罗浮宫,凡尔赛宫才结束了它的百年宫廷历史。</h3><h3><br></h3><h3>在凡尔赛宫外的广场上,最先看到的是人称太阳王(Le Roi de Soleil)的路易十四端坐在高头大马上的雕像。</h3> <h3>还没有进入宫廷之内,宽阔的广场,镀金的大门就足以让游人震撼。我的感觉金色是凡尔赛宫的主色调,看来君王将相对金子的钟爱是没有国界的。</h3> <h3>下面就是凡尔赛宫里最大、最豪华、最著名的大厅--镜厅。大厅的一面是面向花园的17扇巨大落地玻璃窗,另一面对称地布置了由400多块镜子组成的17面巨大镜窗。镜厅是凡尔赛宫的中央走廊,是朝臣等候接见的地方,这里还经常举行盛大化妆舞会,国王在这里接见外国使团和举办王家婚礼。<br></h3><h3>凡尔赛宫及花园在1979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的《凡尔赛和约》,就是在1919年6月28日,在凡尔赛宫的镜廊里,由法国及英美等国同德国签订的。</h3> <h3>路易十四时代镜厅的家具及花木盆景装饰都用纯银打造,还有巨型波西米亚吊灯,及数量众多造型华丽的灯柱,金碧辉煌令人炫目。</h3> <h3>和卢浮宫一样,凡尔赛宫里的房顶上所见之处巨幅油画栩栩如生。</h3> <h3>凡尔赛宫内的油画和雕像的数目及名气要略逊于卢浮宫内的藏品,但因为它作为法兰西宫院长达107年之久,宫内有国王办公室、寝室、接见室、藏衣室、随从人员卧室等房间,以及用于各种用途的大厅和国王,王后及王子王孙的寝宫,数目之多装潢之华丽令人咂舌。</h3> <h3>不记得这是哪个公主的睡榻了。</h3> <h3>看多了宫殿,凡尔赛宫后面的花园别具一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全园以“轴线式”进行布局设计,讲究严格的格局对称和几何图案感,是法国园林公园的典型代表。法国人骄傲地认为凡尔赛宫花园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花园之一。</h3> <h3>巴黎对某些人来说,物质食粮也许更重要。在香榭丽舍大街往凯旋门走的路上,我们寻到一家每个人都喜欢的法式餐厅,准备大快朵颐。</h3> <h3>比较正确的法国焗蜗牛的吃法是右手拿小钳子夹住蜗牛壳,左手用双齿叉将蜗牛肉挑出来。可当我看到端来的蜗牛,不知为何脑海里居然莫名地想起了法国小说家莫泊桑写的《我的叔叔于勒》里描述吃牡蛎的画面 (尽管眼前的是蜗牛而不是牡蛎):”一面用一块精美的手帕托起了牡蛎,一面又向前伸着嘴巴免得在裙袍上留下痕迹。随后她们用一个很迅速的小动作喝了牡蛎的汁子”。</h3><h3><br></h3><h3>也许是蜗牛壳里诱人的浸泡了各种调料的油汁激发了我的想象力?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盘蜗牛就在我并不利落的夹挑功夫,和东施效颦的吸允下很快一扫而光了。</h3> <h3>法国Foie Gras是另一道比较典型的开胃菜。一直以为这就是鹅肝了,其实有数据显示,法国市场上销售的Foie Gras,大约95%以上的是鸭肝而不是鹅肝。下面是回家后才查到的资料--鸭肝(Foie Gras de Canard)和鹅肝(Foie Gras d’Oie)在卖相和口味上都有区别,鸭肝的颜色为淡白色,入口后味道有些重,并且到后味会有淡淡的鸭子的腥膻味;鹅肝是粉红色,有淡雅种的香气(淡淡的栗子香)。</h3><h3><br></h3><h3>我想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同,也没有必要纠结。不过比较汗颜的是因为这次没有比较和注意,居然没搞清楚吃的到底是鹅肝还是鸭肝。是不是功课做的还是不到家呢?</h3> <h3><br></h3> <h3>两个小吃货对这道美国常见的Mozzarella cheese的点评也是棒棒的。</h3> <h3>在法国比馒头在中国还流行的长棍面包 (baguette)</h3> <h3>正餐儿子点的是这道Steak tartare。由于这道菜是用生肉做的,吃牛排时总是喜欢要“rare” 的勇敢的小伙子这次终于如愿以偿。</h3> <h3>而我和女儿都保守地要了Salmon crepe。我的感觉是三文鱼稍咸了,外面的crepe也不如我们在街边小店的新鲜柔软,有点儿小失望。是不是从点餐上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呢?</h3> <h3>和下图比较一下,这个小巷里的crepes让我们至今赞不绝口。店主给他的crepes 起的名字象声词极多,朗朗上口--比如LA LA LA, BAM BAM, CLAP CLAP, BLING BLING。。。店主人是不是很有营销头脑?</h3><h3>照片里这个口味的crepe有个非常响亮的名字-- BADABOUM-- 以后再去吃也会记得!</h3> <h3>这家专门做crepes的小店,生意好得不得了。除了上门购买,网上和电话预约也让店主没有丝毫的机会停歇。有没有觉得这个法式薄饼的摊法和天津煎饼很相似呢!</h3> <h3> </h3> <h3>法国餐厅里的Crème brûlée (焦糖布丁)当然不能错过。</h3> <h3>一个小插曲--我的那份甜点之前要的是cheese cake,侍者听完,小声地半开玩笑地嘟囔一句“ Americans", 估计在嘲笑我们在甜食上的外行。为了不让他失望,我听从他的建议改要了下面这款巧克力蛋糕。本以为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份甜食,但所有的疑虑都在蛋糕入口的第一瞬间崩溃瓦解了。怪不得说巧克力是在法国厨房中最普遍的一道配方,而法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要吃掉6.69公斤巧克力,有这么丰富的资源,当然会把巧克力蛋糕做得登峰造极了!</h3> <h3>为我们快乐的一天干杯!</h3> <h3>感觉西欧的落日比北美的要晚至少两三个小时。吃过晚饭,在傍晚的夕阳下,登上凯旋门的284级石阶,可以鸟瞰整个巴黎市。</h3> <h3>凯旋门是拿破仑为纪念1805年打败俄奥联军的胜利,于1806年下令修建的。在凯旋门两面门墩的墙面上,有4组以战争为题材的大型浮雕:"出征"、"胜利"、"和平"和"抵抗";凯旋门四周的门内亦刻有跟随拿破仑远征的386名将军和96场胜战的名字,门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间的法国战事史。</h3> <h3>在凯旋门的脚下的环形公路有很多条分路,以凯旋门为中心,由12条大路呈放射状扩散出去,车水马龙。难怪我们的出租车司机都在抱怨这条路不好开。</h3> <h3>从这里可以看到巴黎的另一个路标--埃菲尔铁塔。</h3> <h3>凯旋门的正下方,是为纪念为国牺牲的法国军人的无名烈士墓及长明灯。据说,墓中长眠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一位无名战士,他代表着在大战中死难的150万法国官兵。</h3> <h3>埃菲尔铁塔是法国为1889年在巴黎举办的世博会修建的,主题是庆祝法国大革命胜利100周年。当初的修建条件有两个:1)高塔能吸引参观者买票参观;2)世博会后能轻易拆除。我们今天能够幸运地看到这座7000多吨的庞然大物仍然屹立于塞纳河畔,实际上是得利于高塔上面的天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用途。因为当时它用于电报业务,从此法国人再也没有想到拆掉它。埃菲尔铁塔1918年起用于法国电台,1957年后用于法国电视,进而造就了今天的名气和地位。</h3> <h3>塞纳河,巴黎这座文化名城的母亲河,静静地流淌在埃菲尔塔的脚下。在巴黎市境内,有众多桥梁横跨塞纳河。法国的许多重要文物建筑, 比如卢浮宫、荣军院、先贤祠、奥尔赛博物馆、爱丽舍宫、埃菲尔塔和凯旋门都围绕着塞纳河两岸。</h3><h3><br></h3><h3>不过河水比较浑浊,没有感受到莫奈《塞纳河风光》里的秀美。河畔和桥上道路两边到处都有小商贩在兜售纪念品,还有骑着自行车搞突击检查的警察。</h3> <h3>在法国,面对色彩,造型,味道都及其诱人的甜点,我们没有不放纵胃口的理由。在这里什么热量呀节制呀都被通通抛到九霄云外。置身于路边的糕点烘培店铺,陶醉于参杂着浓郁奶味和新鲜水果味道的醉人气息里流连忘返。在这里进行选择简直就是一种折磨。</h3> <h3>五颜六色不同口味的马卡龙。</h3> <h3>这个看似像muffin的点心里面是这样的,好吃得忘记了数calories。</h3> <h3>法国的cream brulee 再多也吃不够。</h3> <h3>下面这个quiche(乳蛋饼)是三文鱼口味的,正对儿子的胃口。出门时吃了,因为太喜欢,游完埃菲尔铁塔后又专门跑去买了另一种口味的来品尝。</h3> <h3>街头水果摊的摆放都那么有艺术观赏性。</h3> <h3>法国红酒当然也不能少,而且要背回家几瓶慢慢享用。</h3> <h3>在卢浮宫里赏名画,在凯旋门上俯视大巴黎,在塞纳河畔散步,在香榭丽舍大街吃法国大餐,穿小巷吃甜点逛街边小店,和孩子们一起渡过了非常轻松开心的两天, 我们短暂的西欧五国之行也要画上句号了。有朋友之前问过我旅游团的事情,做为这个美篇系列的结束语,我这里总结一下。</h3><h3>我们用的是路路行 (lulutrip.com), 这是我们第二次跟他们的团出游,第一次是游美国西部。这次我们团的大部分团员是年纪稍大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比如北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以及法国当地。特别有意思的是来自加拿大的是一个17个人的小团队,他们还有自己的小组长。虽说都是华人,但有的人听不懂汉语,有的人听不懂英语,所以导游在讲解重要景点时要用汉语,英语和法语三种语言,真的很棒!在车上,每个家庭都很开心地做了自我介绍,比如导游是我的老乡,那个看似高中生的小姑娘居然已经大学毕业,17人团队每年组织两次世界游。。。让我们在短暂的旅途中走进他们的生活,特别是一些花甲老人的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很让人钦佩!</h3><h3><br></h3><h3>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欧盟国家都有法律规定:大巴司机连续驾驶2小时一定要到服务区休息一次,晚8点以后,司机必须结束工作,司机的打卡记录就是监督方式,违返的罚款高达500欧。所以我们这次跟团游都是每天早上八九点钟才从旅馆出发,晚上也是八九点钟入住,比起自助游,我觉得这种跟团游更适合第一次去欧洲旅游的人,可以免去找路开车的劳碌,又能保证足够的休息,还能从团队中了解很多景点的知识。</h3><h3><br></h3><h3>旅游回来已经一个月了,今天终于把最后一站写出来,这也是给自己的一个沉淀和学习总结的机会,也希望一直跟读的朋友们喜欢。</h3><h3><br></h3><h3>期待着下一次的旅行!</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