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今年春天,计划着能否徒步所包扶的村组,去感受精准扶贫下的美丽乡村,因事情耽搁,一直没有成行。</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6月中旬,精准扶贫大走访,徒步立王沟,用脚丈量贫困的距离,这一想法,顺利得以实现。</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清晨6点,我们三人便沿着307省道红岩寺段向立王沟进发,一路的青山绿水,翠绿的植被,与蜿蜒向前的柏油公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真可称之为柞水最美乡村公路。</span></h3> <h3> 阳光柔柔地洒在树上,公路上,形成了半明半暗的阴影。天空湛蓝湛蓝的,公路边的树木翠绿翠绿的,显得一切都成了最美的安排。我们忍不住驻足拍照,想留下这份难得的美丽。</h3> <h3> 为了修好这段公路,在那个大型机械设备匮乏的七八十年代,改河修路,人工修通了一个通水隧道,成就了今天这段美丽的307省道红岩寺段。</h3> <h3> 一路小跑,大约十来分钟,我们便来到了立王沟口,沟口大石头上写着三个大字立王沟。想想立王沟,这么霸气的名字,是否藏着一段传奇般的传说……</h3> <h3> 沟口的公路旁,修建着立王沟招呼站,主要为了方便立王沟群众,出行等候班车,遮风挡雨。立王沟原本有150余户群众,600余人口,是红岩寺镇立王沟大队。2015年,小村并大村,并入红岩寺镇大沙河村,成为红岩寺镇大沙河村二三组。由于移民搬迁,现有100余户群众,400余人口。</h3> <h3> 沿着河谷的通村水泥路,迎着徐徐的微风,我们三人向立王沟前进。</h3> <h3> 一路青青的草、绿绿的树、清清的河水和不知名的山野花相伴,我们陶醉于其中,忍不住兴奋的在山谷吆喝了起来……</h3> <h3><font color="#010101"> 刚进立王沟的一段山谷比较窄,路也比较陡。记得第一次来立王沟的时候,看到这么窄的山谷,当时心里很不看好这个地方。 </font></h3> <h3> 徒步一公里后,山谷变得越来越开阔,不远处长着几棵粗大的河杨。从这几棵大树粗粗的树干来看,说明立王沟是一个有着一定年轮的小山村。</h3> <h3> 峰回路转,山谷突然变得十分的开阔起来,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俩同事不停地拿着手机忙碌着,甚至走到田边猛拍起来。</h3> <h3>我们惊叹这里的山石鬼斧神工般的奇特……</h3> <h3>我们惊叹这崖石上植物生命力的顽强……</h3> <h3>我们惊叹这里植物生长得那般的奇异……</h3> <h3>我们惊叹这里的山野花开得那般的娇艳……</h3> <h3>我们惊叹这里的野果那般的罕见……</h3> <h3>我们惊叹这里的天那般的湛蓝……</h3> <h3>我们惊叹山谷里的水那般的清澈……</h3> <h3> 醉情于山水,偶尔远离都市的喧闹,寻找一片属于自己內心的纯净天空,可能是每个都市人追求的梦想。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芳草萋萋、夏蝉鸟鸣的山谷不失为不错的选择。我们放弃徒步通村水泥路们的路线,行走于田间地头,感觉这样心离大自然会更近……</h3> <h3> 远处山坡边住着一户贫困户,仍然是土墙青瓦的老房子,通村水泥路因隔河无法修到家门口,是今年移民搬迁的重点。</h3> <h3> 不远处,白白的围墙是一家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也是精准扶贫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h3> <h3> 很快到了立王沟第二三户人家,远远就能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用水泥砖修建的小院花墙,为小院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小院的大场和入户道路都进行了水泥硬化,农村的生活条件彻底得到了改善。</h3> <h3><font color="#010101"> 大场边整齐摆放着两架木耳棒,这种摆设,在大沙河村农户人家很常见。雨水好的年景,户均能产木耳一二百斤。柞水木耳品质好,无污染,柞水木耳“中国地理标志”已在国家商标局注册成功。今年4月,柞水木耳在国家品牌战略计划-中央电视台广告精准扶贫进行了免费推存,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好路子。</font></h3> <h3> 一户人家屋檐下放着风扇,那是农村夏忙和秋收时节的抢手农具,主要用于麦子和各种豆类脱皮清洁工作。</h3> <h3> 路边立着“退耕还林、强乡富民”的牌子,从我们徒步沿路的青山绿水来看,青山绿水就是发展的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h3> <h3> 香菇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很快就到了,路边大牌子上写着合作社的简介和带动贫困户经济发展情况,可以看出精准扶贫实实在在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h3> <h3> 走近香菇生产大棚,大棚外悬挂着大棚排列序号,帮扶责任人和贫困户名字的牌子。里面整齐摆满了香菇菌袋,可看出香菇生产基地在满负荷的生产。</h3> <h3> 继续向前走,我们惊奇的发现,山谷的路边有一块麦田,麦子己经黄了,可以开镰割麦了。现在村里大多数都是留守老人和孩子,传统农业己经很少有人去耕种。在这里看到了麦子,让人很是意外,说明这里的群众还比较勤劳。</h3> <h3> 不远处,一个老人正在路旁的地里割麦子,看年龄大概有70岁左右,这个岁数的老人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经历六七十年代吃不饱饭的大集体生活,又经历了八九十年代土地联产承包到户,自立更生解决温饱的日子。只要身体尚好,就不会轻易放弃土地,放弃日复一日的田间劳动。</h3> <h3> 刚走不远,迎面遇到一中年妇女挑着麦子,准备拿手机拍一张挑麦子的照片,那人反应很快,用手遮掩着脸说:“自己长地太丑,拍着不好看”。只好作罢,拍了一张挑麦子的背影。</h3> <h3> 我们很快徒步了3公里,来到了立王沟移民安置点。这里一排排白色的移民搬迁房,在青山绿水的山谷里显得十分的壮观,给人的第一感觉住在这里真幸福!</h3> <h3> 徒步立王沟的路上,我们一路惊叹立王沟的自然风光美,现在又惊叹移民集中安置点生活环境美。漂亮整齐的楼房、大气整洁的广场、品种齐全的健身器材、科技节能的太阳能灯,就连村里的广场都安装了免费wifi。这发展阵容,这生活条件,无不让人感叹精准扶贫带给群众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庆幸群众生活在这个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时代。</h3> <h3><font color="#010101"> 美丽乡村建设,要留得住青山绿水,要记得住乡愁。这是当地充满乡愁的碾盘和打洋芋糍粑的糍粑石,每当洋芋成熟,清晨或近或远就能听见叮叮当当的打糍粑声。 </font></h3> <h3> 我们的易地搬迁扶贫好政策,不仅要让群众搬得出,而且要留得住,更要生活地好。看到立王沟移民搬迁点的群众,三五成群地在树阴下纳着凉,悠然自得地做着针线活,谈笑风生拉着家长,说明我们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政策很成功,它改变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方便了群众的生活。</h3> <h3>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在我们向群众宣讲“八个一批”党的精准扶贫好政策过程中,我们听到更多是群众对党、对政府、对帮扶工作队的感谢。</h3><h3> 虽然她们不能精确说出“八个一批”所有扶贫好政策,但她们知道村里修了通村水泥路,安装了太阳能灯,新修了广场;户户拉了自来水,家家硬化了庭院,用青砖新修院子小花墙;他说家里啥时候搬迁了新房,孩子上小学初中有“两免一补”,上大学每年国家补助6000元。你说生病有合疗保障,国家还给贫困户每人交了合疗款,贴息贷款5万入股,每季度有1000元分红等等。</h3><h3> 他说你说,大家说,说地都是国家精准扶贫的好政策,说地都是县镇村和包扶单位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说地都是包扶干部冬冒严寒、夏顶酷暑,进村入户,向群众嘘寒问暖、传递党的好声音。一句句感恩的话语那么的淳朴,那么的实在。我们听后为之动容,无限温暖,融化了精准扶贫一身的疲惫。</h3> <h3> 徒步丈量贫困,是丈量精准扶贫是否打通最后一公里,群众的生活条件是否得到了彻底的改善,八个一批扶贫好政策是否得到精准落实,群众对精准扶贫的成效是否满意。我们还需要继续徒步前行,走遍立王沟整个村落,让我们在村容村貌的新旧对比中,找到我们所想要的答案……</h3> <h3> 柞水农村群众住房经历了四个阶段(简称四代),一代房是草房,二代房是石板房,三代房是瓦房,四代房是楼房。我们徒步到立王沟沟顶,才发现了两户群众易地搬迁前居住的石板房。房前长满了杂草,说明房子的主人易地搬迁有些时间了,她们的生活条件较早得到了改善。</h3> <h3><font color="#010101"> 走遍整个立王沟,这样土木结构的瓦房也只有五六处,其余的全是砖混结构的楼房。见到这样的土墙瓦房,有一种莫名的亲切,小时候就是在这样的瓦房里生活长大,很是难忘。</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看</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着这几处高大的瓦房,墙体很高,都是二层设计,只要外墙刷上水泥和土料,就会华丽转身为楼房,成为高端民宿的佳品,并且冬暖夏凉,胜过砖混结构的楼房。</span></h3><h3><font color="#010101"> 从房子外墙看,房子建起有些年月了,但房子主人没对房子外墙做任何粉刷,从紧锁的大门和墙上完整无损的春节对朕可看出,房子的主人大概应是长年在外务工或工作,很少回这个山谷中的老家。</font></h3> <h3> 我们徒步所到之处,看到的是青山绿水环绕下的美丽乡村,看到的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农户小楼,看到的是宽阔平坦的入村入户水泥路,看到的是青砖花墙围绕的农家小院。立王沟的美无法用几张照片和几段文字来描述,她是深藏山谷、超凡低调的美,是来者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美,是纯朴自然、安居乐业的美,是精准扶贫、共奔小康的美……</h3> <h3> 我们顺着通村水泥路,一直向山谷高处走,路边的大树绿树成荫,翠色欲滴。粗高的树干,茂密的枝条,处处展现着小山村悠久的村史。微风一吹,树叶沙沙作响,似乎在告诉我们,小山村曾经发生过的动人故事……</h3> <h3><font color="#010101"> 路边遇到几个老人、小孩在路边树阴下纳凉,小狗也欢快地依偎在路边,呈现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一切都显得那么的自然、简单而幸福。</font></h3> <h3> 路边一棵老树冒出了新绿,立王沟这个古老的山村,必像这棵老树一样,迎着精准扶贫的春天,焕发出新的生机。</h3> <h3> 站在山谷的最高处,向远处的山谷眺望,呈现在眼前的是山谷间错落有致的房屋和山谷两边一眼望不到边的郁郁葱葱的树林,通村水泥路像一条白色的巨龙,飞腾在山谷间,它必载着山谷中的居民,从贫穷走向福裕,走向小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