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7 情迷古老波斯(下)

二妹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年古都,半个天下——伊斯法罕</h1><h3> 走进伊斯法罕市区,不太宽的街道被各种树木、花草所包围,干净整洁,街边商铺也不像设拉子那样热闹散乱,而是更注重装饰与品质,这座城市更接近人们对伊斯兰的想象,并从某种角度引领了伊斯兰艺术的潮流,是当之无愧的伊斯兰艺术之都。</h3><h3> 伊斯法罕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亦是历朝建都最多次的城市。伊朗有谚语说"伊斯法罕半天下"是源于萨法维帝国时期(1501-1736年),商贾云集,八方宾客汇聚,热闹繁华相当于"半个世界"。市内多数建筑物和清真寺都是那时建造的。在"半天下"的伊斯法罕,过半的财富和气魄集中在伊玛目广场。</h3> <h3>  建于十七世纪萨法维王朝的伊玛目广场,是阿拔斯新都最重要的建筑。广场长512米,宽163米,是世界第二大广场,仅次于北京天安门广场。它与天安门广场不同,它没有那么雄壮大气,也不是政治和国家的象征,它更像是一个大的波斯庭院,把人们最闲适的时光留在这里。</h3> <h3>  广场很大,被壮丽的伊斯兰建筑所环绕。南边的伊玛目清真寺是伊斯兰世界最大的清真寺整个广场都是以它的凹形大门为轴心。</h3><h3> 它有两个大门。由于整个伊斯法罕中心广场规定,一切建筑物的正门都要正对着广场,所以伊玛目清真寺的正门面向正北。而按照宗教上的规定,清真寺本身的轴心必须对着麦加方向(西南的方向),所以这座清真寺的大门和主题建筑的方向是错开的。</h3> <h3>  清真寺门口镶嵌了大量的蓝色图案,使它在一整列的黄褐色建筑中尤为突出。进入里面看到的第二道门,图案密密麻麻地铺排在建筑上,左右完全对称的设计使其具有不少的视觉冲击力。穿过两道大门进入到祈祷大厅抬头一看,深蓝色的背景与金色的图案以同心圆的形式铺开开来,令人不得不为设计者与工匠折服。祈祷大厅内高32米,外部总高52米,相当于16层高楼的高度。空出来的12米,是起回音作用的空间,保证在祈祷或布道的时候,演讲者的声音能传遍祈祷大厅的各个角落、庭院周围的回廊和侧面的所有门廊。聪明的伊朗建筑师们早在四个世纪前,便能在建筑物中解决音响效果的问题,而且并不比任何现代化设备差。在Sara指引下,我们站在大厅的中心部位,或唱歌或喊叫或跺脚,分别感受耳边便传来七个回音,十分神奇。我肯定又搞笑了一把,把双手放在胸口作虔诚状,嘴里唱的是欢快的《小苹果》,顿时整个空间层层叠叠回荡的是&quot;小呀小苹果……&quot;、&quot;小呀小苹果……&quot;估计筷子兄弟也不会想到,他们的歌曲能在古老波斯的清真寺里回响。</h3> <h3>  清真寺的瓷砖特别美丽,在深蓝的底色上饰以蓝色、金色和白色镶成的花卉图案,抽象且富于想象力,突出体现了波斯人热爱花卉和追求多彩生活的情趣,这里也是少数画有动物的清真寺。经过解说,这里墙细致如壁画,实则是由一片片切割成小块的马赛克所拼接而成。每一片花瓣、每一根羽毛都是一片琢磨过的马赛克磁砖,这种巧夺天工的艺术实在太惊人了。</h3><h3> 正听Sara讲解,一晃眼,看见清真寺黑暗角落地上有一大片光斑,由一个一个小小的圆形组成,抬眼,原来是阳光透过高高的格子窗映射在地面上。暖白的光束,犹如来自天堂的福音,当时很想拿着相机跑过去抢拍,但Sara正在认真讲解,想如果贸然离开是对Sara的不尊重,所以忍住回头继续听。但等听完一圈讲解回来,什么也没有了。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有的摄影师凌晨起来蹲守5个小时拍日出,因为好的光线稍纵即逝呀!回来在网上搜索,看是否有我网友曾拍到这种照片,虽然不完全,也算聊以自慰吧!</h3> <h3>这张照片重点不是春漂亮的脸蛋,而是背后的瓷砖的花纹。</h3> <h3>  BBC《亚洲神秘之城伊斯法罕》里介绍,这清真寺是由黄蓝绿三色组成:黄色代表阳光、蓝色代表水、绿色代表生命。我也按照纪录片里的介绍,在墙上找到了建造者在蓝色瓷砖上的名字。</h3><h3> 伊玛目清真寺自建成之后建筑格局几乎没有改动,这一点非常难得。我们参观时,围篱覆着圆顶,正在进行修葺中。</h3> <h3>  穿过主殿来到旁边的穆斯林神学院,这边图案明显没有主殿的复杂精致,但铺满顶部的设计依然令我驻足良久。另一边的副殿,穹顶以青绿色作为主调,不那么精细的花纹使它看起来更像一个万花筒。另一边的副殿,穹顶以青绿色作为主调,不那么精细的花纹使它看起来更像一个万花筒。在穆斯林神学院庭院墙边一个拱形顶长方形凹进去的地方,地面铺有地毯,墙上有蝌蚪文,应该是个很重要的地方,但怎么也记不得Sara是怎么讲的了。在群里问姐妹们是否还记得?春说那个蝌蚪文表示那是麦加的方向,跪拜祷告就面朝此方向。</h3> <h3>  带着伊朗LP(Lonely Planet)出门的旅行者一定不会对谢赫·洛特弗拉清真寺陌生,因为2014年伊朗LP中文第一版的封面就来自于这里。</h3><h3> 谢赫·洛特弗拉清真寺又被暱称为皇后清真寺,据说以前有地下通道让皇后不用拋头露面就能抵达清真寺礼拜。它建于1602至1619年阿拔斯一世统治时期, 用于献给统治者的岳父,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黎巴嫩伊斯兰教学者,应邀来到伊斯法罕监管国王的清真寺(今天的伊玛目清真寺)和神学院。</h3> <h3>  谢赫·洛特弗拉清真寺占地不大,但无人不被她那金色装饰的穹顶所吸引,巧妙的设计让阳光沿着一个细缝洒入清真寺,而华丽的穹顶顿时就变成她孔雀开屏的羽毛。据说在特定的时候进来会看到阳光投射到穹顶上从而与其花纹形成孔雀开屏图案的奇特景观。因为来的时间不对,孔雀开屏的奇观我们自然是没有缘分看到,但穹顶上的那些逐渐向圆心收缩的花纹绝对称得上是视觉盛宴。将穹顶上的纹饰放大看,我已经想不到更多的赞美之词了。下午的阳光透过高处的格子窗照射到主殿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光影亦在不断地交替变化,美轮美奂。文字难以形容整个感官接受到的十分之一,只能醉心於当下。</h3> <h3>  由建筑师的名字和日期&quot;1028AH&quot;组成的书法蒙太奇。</h3> <h3>  广场西边是阿里卡布宫,这座六层的宫殿建于16世纪末。从入口处沿着雅致花案的旋转阶梯儿上,映入眼帘的是君临天下的平台。高耸入云端的木造八角柱有着巧妙的造型,是由细渐粗的高柱,撑起这片华丽雕花的屋顶。阿里卡布宫牆上有几幅独具东方风情的壁画。再往上,来到了音乐宫,这裡是乐师演奏的房间,而主建筑的一楼是君王欣赏音乐的地方。</h3><h3> 音乐宫的设计极具巧思,牆上酒器、乐器造型的挖空设计,有效的减少回音又能让每个音符表达的恰如其分。</h3> <h3>伊斯法罕我们来了!</h3> <h3>  整个广场周围都是有屋顶的古老商店街,而真正的巴札是在广场的东方广场,修建于1619年的,据说是中东地区最大的拱形巴扎,商店和雄位林林总总,足有上干个之多。镶嵌画、雕刻、银器、铜器、陶器、绸缎、线毯等伊朗驰名的工艺品,摆放得琳琅满目。当年,这里是展示帝国繁荣富庶的一个窗口,至今仍长盛不衰。</h3><h3> 在这里可以使用微信和支付宝,Sara说,这里是整个伊朗唯一可以使用微信和支付宝巴扎。在我们看来,无论是商品的质量还是服务态度,伊斯法罕大巴扎比德黑兰好,所以我们建议去伊朗旅游的朋友,在伊斯法罕看到入眼的东东,赶紧下叉。</h3> <h3>  四十柱宫的得名,倒是有几分浪漫。有关这座宫殿的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1614年,今天看到的宫殿是1706年一场大火之后重建的。四十柱宫其实只有二十柱木柱,加上映照在水池的二十柱总共四十柱。此为阿拔斯一世的曾孙阿拔斯二世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宫内已无原本的格局跟陈设,但吸引人的反而是牆上大幅的壁画,下方是小幅的画作。内容主要有分两大类,接见外国使节、王室与征服敌国。</h3> <h3>  大厅中摩肩接踵地站满了游客,全都仰着头,欣赏着这些宴饮、狩猎、战争的画面。宴饮中姿态婀娜的舞女、狩猎中奋蹄飞奔的骏马、战争中举枪射击的骑兵,出现在彼此相邻、内容丰富的一幅幅壁画中,各具特色,不会令人感到拥挤或者重复。除此之外,以明亮的宝蓝色与橙黄色为背景的花草装饰图案,填补了天花板和墙壁的其他空白处,甚至一直延伸到了大厅的外墙。</h3> <h3>  这些壁画里的人,无一例外的都长着中国人的脸。在这里我要啰嗦一下,为什么为什么传统的奥斯曼和波斯绘画中,无论是王子,商人,农民,普遍细眼弯眉,文弱清秀,一副东方面孔。</h3><h3> 传统风格的波斯艺术,如波斯波利斯留存的大量浮雕,其人物虬髯隆准,正是传统的波斯人形象。但随后伊斯兰教的征服,让写实的绘画传统消失了。伊斯兰教严格反对人像绘画,认为肖像是安拉的创造,是神的特权。</h3><h3> 圣训虽然规定严厉,但传播过程中,尤其后皈依的地区,多数存在变通做法。波斯人普遍认为,立体的造像是被禁止的,但细密画是夹在书本之中供私人阅读之用,和雕塑壁画等公开的艺术形式相比,不会造成严重的偶像崇拜问题。</h3><h3> 受伊斯兰教影响,人物造型是细密画技法中最弱的部分,所以,它也是被相对成熟的中国工笔画影响最鲜明的地方蒙古入侵后,细密画中心人物无论是面容、穿着、打扮都是一副中国/蒙古做派。</h3><h3> 所以伊斯兰教占领造成的人物绘画技法的缺失,和随后蒙古人入侵后成熟中国绘画技巧的流入,造成了细密画中波斯王子普遍长着一张中国脸。</h3> <h3>  走累了,在门口闲坐打望,一位鼻子上贴有白纱布的帅哥闯入我的镜头。在伊朗的各种场合,我们都会遇到鼻子上贴纱布的年轻男女,为啥?整形。整什么?把鼻梁削低!一听缘由,像我们这种塌鼻梁就特别生气!真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真希望能与他鼻梁相加除以2,这样就皆大欢喜。</h3> <h3>  柯姐眉头皱起,作深沉状。是四十柱宫前尘往事让她感慨世事无常还是伊朗人做削鼻手术让她很疼惜?</h3> <h3>  正在仰望精美壁画,俩老外主动要求合影,特别真诚的说:&quot;Your clothes and headscarves are very beautiful!&quot;我其实有些小小失落,她们因为我的衣服和头巾颜色漂亮而合影,我多么希望是因为我的颜值而合影呀!同样都姓&quot;颜&quot;,一个是&quot;颜色&quot;,一个是&quot;颜值&quot;,其实差异蛮大的。哎,玻璃心碎了一地。</h3> <h3>  在伊斯法罕的扎因达鲁德河南边有一小片名为Jolfa的亚美尼亚基督区。亚美尼亚区的存在可以追溯到阿巴斯一世时期,当时的Jolfa是伊朗北部边境的一个城市,是亚美尼亚人的聚居点,以能工巧匠闻名。阿巴斯一世得悉之后,为令到这些出色的工匠帮助自己兴建新国都即伊斯法罕,便将整个亚美尼亚基督教社区从Jolfa搬到伊斯法罕,并将该区域命名为新Jolfa。阿巴斯尊重他们的能力,亦同样尊重他们拥有宗教自由,可以兴建自己的教堂和学校,并明文规定伊朗的穆斯林不得干涉。喜欢喝白兰地的亚美尼亚人可以不戴头巾,可以喝酒,当然,他们也为&quot;伊斯法罕半天下&quot;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今伊朗法律也只是规定基督教妇女在着装上必须遵守规则,并无多余干扰,这对伊斯兰国家来说是极为不可思议的。鼎盛时期Jolfa区一度有四万多名基督徒在此生活。 </h3> <h3>  有300多年历史的旺克大教堂就坐落于此,教堂最高的建筑不是轮廓分明、四四方方的建筑,而是波斯特有的圆弧形的穹顶,与欧洲的教堂有很大不同。右边的是建于1702年的钟楼。</h3> <h3>  教堂内部以金黄色为主色调,显得金碧辉煌。伊斯兰风格建筑混搭着基督教壁画,看似毫无联系的两样事物却结合在一起散发出着一种诡异的美。教堂里每块区域每个角落都精美灿烂得令人乍舌,据说这些360°无死角的壁画用了15年的时间绘制。</h3> <h3>  旁边还有博物馆,多是在土耳其人迫害亚美尼亚人后的大迁徙时期,当亚美尼亚人身无分文地来到伊朗,他们唯一不能不带的就是书,这些亚美尼亚文书写在羊皮纸上的书籍与当时用的法器、衣着是参观重点。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中央有个显微镜,原来这是1974年有人赠送一根头髮,上面铭刻了一首诗。诗的内容是:Learn wisdom, follow advises and comprehend the intellectuals speech。这是用钻石笔写上去的,这诗文是由Mashtots(西元五世纪发明亚美尼亚文字的人)翻译成亚美尼亚文的。</h3> <h3>  这里有个玻璃仪器,长长细细的管道,下面一个大肚子。大家猜猜这是什么高科技仪器?Sara说这是给领主的女人们装眼泪的。当时领主经常外出,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要检查妃子们有多思念他。不是听她们述说,而是看她们在玻璃仪器里装了多少相思泪,想想这是多么变态的一件事!</h3> <h3>  在路上遇到一群伊朗学生,我们彼此友好打招呼合影。这张照片的重点是我的粗短腿,完全是悬空的。</h3> <h3>  如果说伊玛目霍梅尼广场代表了伊斯法罕之大,那么,因达鲁德河上的三十三拱桥代表的是伊斯法罕浓重的生活气息。据说,全伊朗人民的梦想,就是在夜幕降临时,在三十三孔桥下,全家人围坐在席子上吃晚饭。也许一代帝王阿拔斯在建设之初都不会想到,现现在的伊朗人是多么喜欢这座桥。</h3><h3> 夜晚的三十三孔桥点起了灯光,美轮美奂,让我们惊艳不已。人们三三两两走在桥上或坐在桥樑上聊天赏夜景,凉风习习,岁月安好。</h3> <h3>  我们去的时候可能季节不对,河床干涸,没有流水。我在网上查到有人拍的河水充沛的时候,双层拱型都倒映在河面上,那可是美得不可方物。</h3> <h3>  我们去了两次哈据桥,一次是下午,一次是清晨。哈据桥可以说是伊斯法罕最好的桥梁,约1650年由阿拔斯二世修建。该桥也兼做水坝,而且一直是一个会议场所,也是一条交通要道。据说自从帖木儿时代起这里就有一座桥。这座桥长1110米,有两层阶梯形的拱廊,下层有水闸能控制水流。仔细看还能看到原来的图画和瓷砖,残留的石椅是为阿拔斯二世修建的,以便他坐在上面观景。中央有一座亭子,是专为国王取乐而建的。</h3> <h3>  这里也是每个来伊斯法罕旅行的人必拍照的地方。下午来主要拍照点是上面一层拱廊,由近至远的一个一个拱廊形成令人震撼的透视效果,但人太多了,想安安静静拍个照也不太容易。清晨的哈据桥人少空气好,我们在下面一层拱廊拍了许多美照。也是在这里遇到了独自唱歌的波斯男人。</h3> <h3>  在伊斯法罕最大的收获还有就是到给我们开车的师傅家里做客。宽敞明亮的房间,柔软华贵的地毯,漂亮的女主人,灵气的女儿,美味的水果糕点花茶,集体盘坐在地毯上吃晚餐……这一切让我们特别开心,颠覆了我们脑壳头伊朗家庭的相像。</h3><h3> 师傅原来和他父亲一起开手工作坊做盘子呀花瓶之类的,我抢到了这两样,漂亮吧!当时想最后到德黑兰再买盘子,结果在德黑兰的大巴扎,无论是质量还是花色都要差些,价格也贵些。有些后悔没多买几个。</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玫瑰之都——卡尚</h1><h3> 卡尚位于往返德黑兰、伊斯法罕和亚兹德路途之间的一座城市,这座地处卡维尔盐漠边缘、宜人的城市绿洲是生产纺织品、地毯和玫瑰花露的重要中心,据说这里全年最热门的观光时间是4月,届时城外遍地都是盛开的玫瑰花,芬芳怡人。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是5月份,而且只是停留了大半天时间,关于玫瑰的触碰就只是在店里购买了些玫瑰精油而已。</h3><h3> 在这里,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精美的19世纪传统住宅建筑、500年历史古老浴场和在里面唱歌跳舞的三位当地人。</h3> <h3>  卡尚高高的泥砖混筑墙后隐藏着许多由富商修建的传统大宅,它们见证了卡尚作为恺加时期贸易中心的重要地位。这些宅邸建于19世纪,大部分早就被瓜分或几乎归于尘土,但还有几座经过修复,对外开放。这次我们参观了布鲁杰迪古宅。 布鲁杰迪古宅据说是卡尚最富有的商人塔巴塔巴氏给女儿的嫁妆,规模跟风格都与卡尚另一座著名古宅塔巴塔巴宅院相似。最大的看头是面朝庭院的大厅,整座大厅的牆壁都有精美的彩绘壁画。穹顶是用极其灿烂的蜂巢层层堆叠而成。屋内有个挑高两层楼的房间,是他的家眷居住的地方。即使是有130多年的历史,多角造型的厅堂以米色为底,橘色木制门窗极其精致,绿色的墙面雕花呈现精雕细琢的美,颜色搭配之恰到好处达到一个极致。<br /></h3> <h3>  苏丹艾哈迈德浴室是土耳其浴的浴场,据说已有超过500年的历史。现在的伊朗人已没有去公共浴场的习惯了,都在自己家洗澡。Sara先带我们上浴室楼顶,在这里可以看到卡尚全城。浴室的屋顶十分有特色,密密麻麻的光塔像是曾经被外星人光顾过。这些光塔除了充当透气孔之外,採光绿玻璃別有洞天,有些是保留原物件,有些是近代补上的。要怎么分辨呢?就是凑过去观察,古代的绿色玻璃是透光但是看不到里面物体,近代绿玻璃鼻子贴上去,一靠近就可以看到春光外洩。</h3> <h3>  从屋顶下来,大家坐在主室蓝色瓷砖炕上休息。这里是整个浴室最精华的部分,浓浓的什叶派伊斯兰风格。中间有一个小小喷水池,四周墙壁和立柱上都雕刻有纷繁复杂的几何图纹。穹顶上翡翠绿色与米黄色瓷砖组成的精细的图案在自然光的映衬下非常美丽。这厅是众人洗浴完后将鞋子放在镂空洞内,然后很舒服的在炕上休息放松喝茶的地方。旁边小小通道进去是浸泡池,比我们想像中的大众池小好多,感觉只能两三个人浸进去。还有除毛室,伊朗跟欧美人士一样都有全身除毛的习惯,会使用蜂蜡除毛。另外有拔罐的疗程,原来拔罐在这么多国家都盛行啊?</h3> <h3>  回到浴室主厅,我忙着拍摄四周墙壁美丽瓷砖,忽然传来歌声和笑声,回头一看,两女一男三个当地人坐在对面瓷砖炕上唱歌,双手击掌打着节拍,姐妹们也随节拍鼓掌,仨人越唱越兴奋,起身围着喷水池边唱边舞,特别是那男的,灵活的扭跨,凸起的肉肚一抖一抖,把我们笑惨了!我们也开心的加入进去,和他们跳舞,拥抱,合影。</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返德黑兰</h1><h3> 从卡尚回到德黑兰正好是下午5、6点左右,这里和全世界所有大城市一样,下班高峰堵死个。紧赶慢赶,晚上7点多才到上海电气驻伊朗办事处,这里是伊朗北部,富人区,整个环境建筑与伊朗南部很大差异。办事处童主任在门口来接我们,还有伊朗方雇员Fateme sohrabi年轻漂亮的中国媳妇也在等着我们。</h3><h3> 热情细心的童主任在伊朗工作了七、八年,了解伊朗的人情世故向他请教是最合适的。在他办公室,童主任指着墙上的伊朗地图给我们上了一堂详细的地理课。</h3> <h3>  在国内的时候,童主任在微信上问我在伊朗有什么要求,我提了四点:到伊朗人家里做客、抽水烟、乘地铁和到大巴扎。</h3><h3> 一顿丰盛的晚餐后,童主任和Fateme sohrabi带我们来到一个抽水烟的地方。我们那个兴奋哟!为了拍出好效果鼻孔和嘴巴喷出明显的白烟,我得使劲的大口大口的吸烟,结果我醉烟了,对,就是醉烟了。我们的水烟有明显的水果味,对于从不吸烟的我来说,很呛人,不想再吸烟了!</h3> <h3>  晚上我们住宿在办事处。一早童主任带我们在周围闲逛。德黑兰曾被评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之一,但在北部,在阳光明媚的清晨,我们眼中的德黑兰,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安静而美好!</h3> <h3>  中午,童主任提着糕点带我们到Fateme sohrabi家里做客。Fateme sohrabi的爸爸曾是英语老师,穿着粉红色的T恤,稳重而友好。在饭桌上交流,他如其他伊朗人一般,问了我们对伊朗的看法。这是一个有见识的宽厚的父亲,否则不会同意他女儿嫁给非穆斯林的中国人。Fateme sohrabi贤惠的妈妈,穿着打扮与中国妈妈无异,她提前两天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伊朗家常美食。Fateme sohrabi可爱的小侄子,会说好多中国话,他曾跟着爷爷奶奶到过中国的上海三亚等城市。最后说说波斯美女Fateme sohrabi,童主任说她与上海电气驻伊朗办事处的帅小伙在德黑兰街头偶遇,然后网络联系情感,终成一段好姻缘。善良的童主任把Fateme sohrabi直接招纳进办事处工作。按照穆斯林教规,穆斯林女子不能嫁给非穆斯林男子,所以伊朗没给俩年轻人出具结婚证明,但他们在上海办理了结婚证,Fateme sohrabi说,她今后或许会到中国来发展。</h3><h3> 这是一个和睦而开明的家庭。在穆斯林的家里,父亲具有最高权威,如果没有爸爸的允许和支持,也成就不了这段姻缘;童主任的变通和善解人意,让这段姻缘更是锦上添花。</h3> <h3>  我们来到德黑兰地铁一号线,这是中国人援建项目。过道墙上依然高高挂着的是霍梅尼和哈梅内伊放大照片,他俩光辉形象到处可见。车厢男女分开坐,一道透明玻璃岂能隔开彼此窥探的双眼?我又举起相机抓拍,忽然一个穿制服的男人闯入镜头,咔嚓声后,忽然醒悟过来,这里军人和警察是禁止拍摄的,脑壳一片混乱,重庆话冲口而出:糟了,把人民解放军拍进去了?!同伴们一愣,继而哄堂大笑!我心里是忐忑的,磨磨蹭蹭出来,贼头贼脑左右张望,害怕冒出一个人要求我删照片,结果什么事都未发生。</h3><h3> 在这里,我们经历的一些事与我们脑壳里固有的印象南辕北辙,不断试探,不断打破,不断更新,这种感觉特别刺激和有趣。</h3> <h3>  德黑兰大巴扎据说是伊朗最大的市场,价格据说也很便宜,但我们的感觉很不好。与色拉子和伊斯法罕的大巴扎相比,无论是购物环境,还是价格上都没什么优势,而且商贩的态度有些傲慢,匆匆忙忙买了几个盘子就再也没有闲逛的心情。童主任说,大巴扎旁边有一个清真寺可以去看看。依然在门口被要求披上床单式的Chador,既要拍照又要防止床单滑落,东扯西拉很是狼狈,这时一个黑袍中年妇女默默走过来帮我,面对我感激的她虽然只轻微点了一下头,但她的善意让我心里一暖。脱了鞋子进入祈祷大厅,黑压压的一大群穆斯林妇女或坐着看书或跪着祷告,很安静,间或有一、两个像我一样在人群中东张西望的外国人,继续往里走,有一间小小的石屋,里面是圣人的陵墓,一群穆斯林妇女或抚摸喃喃细语,或虔诚轻吻,我举起相机准备拍照,一位黑袍女上前示意我不能拍,我表示歉意,立马退出。</h3><h3> 再次来到清真寺广场,中央矗立着一排墓碑,上面一张张照片是战争中死去的战士,英俊的青年们,一个黑袍女子右手抚摸黑色大理石上的名字,喃喃低语,隔着镜头我都能感受到深深的悲痛,本来焦点对着她的脸,但我心那么疼,怎么也按不下快门,最后对焦鲜花虚化她的身影。</h3><h3> 在伊朗期间,两伊战争给民众带来的伤害随处可见,躲也躲不开。或许战争能给男人带来荣耀,但给女人带来的是无尽的痛楚。</h3><h3> 来伊朗前,建华曾发给我一个链接,是一个著名摄影师的伊朗照片,十年间他曾两次来伊朗,全是黑白照片,压抑而沉重。或许从艺术的角度,在专家眼里,这是佳作,但我不喜欢。在我看来生活都不易,所谓稳定平和拉长到历史的高度,都是短暂的。有黑才有白,有阴才有阳,黑暗和光明相辅相成,这是事物的两面是无法分割的。而我们要做的是给乌云镶层金边,这不是粉饰太平,这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来正视苦难。</h3><h3> 所以在发微信朋友圈时,我把这张照片放在一组灿烂笑容的中间位置,为那些在两伊战争中失去父亲、丈夫和儿子的女人们祈祷,愿你们依然有美好人生。</h3><h3>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番外一:伊朗的"美食"</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1><h3> 曾经听说网评各国美食,伊朗倒数第一,所以去之前春带了好多咸菜呀豆腐干呀海带丝呀,结果一路走下来,发现其实没那么可怕,事实上还是有不少好吃的东东。柯姐说,主要是那些人没有遇到Sara这种好导游,没有被带到当地人熟知的有名餐厅吃饭,也没有被当地人邀请到家里吃家常美食。</h3><h3> 伊朗人的主食是大饼。尤其是早餐,无非就是大饼加上各种cheese、各种果酱、以及各种蜜汁椰枣。伊朗的大饼有四种,照片上的这种是lavash,最薄的一种,刚出炉的时候又脆又香可好吃了!</h3><h3>  这种大饼是Barbari里面特别的一种,是用全麦粉和小麦粉加上蔬菜末,表面再撒上芝麻烤出来的。这种大饼要细细嚼,会品尝到原初的粮食的清香,令人饱足。</h3> <h3>  典型的伊朗正餐,其实和西餐差不多,有各种蔬菜汤(蔬菜都切成几近粉末状)、豆子汤(很好吃,有点像咸味的八宝粥),主菜如kabab、如烤鱼、烤鸡,肉类旁边都会有些薯条、沙拉、酸菜(伊朗的酸泡菜开胃、解腻,相当好)。</h3><h3> 很多饭店里都会有自助的沙拉,可以自己去一个专门的台子上挑选。</h3><h3> 古代波斯人认为红肉、淀粉类食物和酒精会使男人变成自私的burtes,而水果、蔬菜、鸡和鱼则是温和的食物。</h3> <h3>  这是他们著名的kabab,和我们的烤肉不同,他们是先将羊肉、牛肉或鸡肉剁成肉泥再穿上长长的铁钎烤的,烤肉旁边除了沙拉、酸菜、柠檬之外,一定会有烤西红柿,吃的时候要拨开西红柿焦黑的外皮,里面烫烫的果肉其实挺好吃,有着久违的西红柿浓烈的滋味。这样的一份烤肉量很大,而且肉通常都有点咸。有的店里做的肉嫩味美,有的就干巴巴的。</h3><h3> 伊朗的米也是那种长长的没有粘性的米,在做饭的时候会加黄油、盐、藏红花,再加点小野莓果或是豆子,所以那饭就变得好吃多了!</h3> <h3>  还有一种传统的食品叫做Dizi,类似于我们的闷罐土豆炖牛肉。炖好后,把热着的铁罐加之汤料一齐端上来,把汤里的羊肉、土豆、黄豆等用工具捣烂,再把汤倒出来,吃得时候把馕撕碎蘸着汤吃,味道就像炖&quot;烤爸爸&quot;。</h3> <h3>  再说一下甜食吧!这个是喝茶伴侣糖棒棒。Sara给我们示范,伊朗人喝茶时先把这个放茶里是搅拌,或者先含一块糖在嘴里,然后才喝茶。</h3><h3> 伊朗甜点里通常都会有开心果、杏仁、核桃等干果,甜食的品质很好,但就是实在太甜了!</h3><h3>  在餐厅里有shirini的甜点,这是鸡蛋、蜂蜜、奶油、杏仁、开心果、藏红花等做成的,上面再撒上一点野莓果,这种甜点特别细腻、香醇、层次丰富,也没有制成的甜点那么甜。</h3> <h3>  从亚兹德到伊斯法罕的路途中,天气很热,Sara请我们吃在路边冰店吃了一种伊朗特有的甜品:Faloode(法路ㄉㄟˇ),说就是像细一点的粉条再配上糖水与玫瑰水,可以单吃,也可以跟冰淇淋混着吃,整体口感偏甜,但是清凉消暑。 </h3> <h3>  此外,在宗教节庆时,伊朗人还会自己煮饮料和糕点分送给路人们享用呢! 当时很幸运赶上第十二位伊玛目Mahdi的生日,我们在设拉子的Ali-Ebne-hamzeh清真寺每人就喝了一杯。</h3><h3> 在巴扎里,有各种各样的包装好的甜点卖,那种Gaz白白的,看上去有点像有糖粉的麦芽糖,很Q、不黏牙,也不过分甜。</h3><h3> 在传统饭店,男人坐一边,女人和孩子坐另外一边。另外,像这样坐在地上真的是好辛苦,坐一会儿腿就麻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番外二:伊朗的"穹顶建筑"</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1><h3> 许多专家都认为,在人类修建的建筑中,最精致,最巧妙的建筑都在伊朗。每一座清真寺的顶部建筑都不一样,无论是颜色还是图案,都有很大区别。</h3> <h3>  伊朗因其丰富的文化历史被评选为2016年最佳旅行地之一。在伊朗境内,不管是大都市还是小城镇,都遍布着华丽的清真寺、公共浴池和集市。而且和许多其他国家不同,在这里,天花板是建筑的重中之重。许多的天花板已有数个世纪的历史,上面布满了几何装饰图案,美得让人无法呼吸。</h3> <h3>  全伊朗有8万多座清真寺!所以,不要妄想看遍所有,也不要以那圆圆的穹顶作为认路的标志。</h3><h3>  如果细看,每座清真寺都各有特点,就像伊朗美女,虽然大多数被黑袍覆盖,但黑袍之下各有各的美丽。</h3><h3>  有的比仙山琼阁还要耀目,有的则朴素无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