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彭士珍

锦绣

<h3>  再过两天6月22日就是母亲的忌日,我坐在这里,想起她模糊的影子,思绪如潮涌,眼角不由的湿润。</h3> <h3>  岁月匆匆,人生苦短。转眼间母亲离开我们已经18年了,母亲那音容笑貌仍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想到母亲的人品,一生艰辛的生活,为儿女们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使我们真正体会到:儿女的寸草心,永远报答不尽父母的养育之恩。愧疚之心使我想写一写对母亲的回忆,也算是儿女对亲人的一丝怀念吧!</h3> <h3>父亲和母亲结婚时的照片</h3> <p>  一九三一年,母亲出生在固安县东辛庄村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和爷爷都是教书的,具体哪月哪日出生,母亲自己都不知道,在世的时候也没给她过过生日,只是在我父亲生日的那天一起庆祝一下。</p><p> 姥爷姥姥共有5个子女,母亲排行老大,下面有4个弟弟,听母亲说,她爷爷的祖上也是个家道非常殷实的人家,虽不是什么大买卖人,可在当地也算个小有名气的商户,家中比较富裕,购置了好多田地,解放前家里雇佣长工种田,土改时本应定为地主成分,因姥爷救济了不少乡亲,也没把家产当回事,有些田地还送给了别人,为下了很多人,所以土改时,村里把姥爷家的成分定为富农。</p><p> 13岁起母亲在固安县曲沟小学上小学,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在固安师范学校上学,1953年3月分配到固安县城关小学当老师,四年后又到顺义师范速师学习一年,1958年8月在固安县小韩寨学校任教导主任,期间参加了为期半年的廊坊广训班培训之后,1960年2月调霸州下岔河村小学工作,后来永固霸分家,1961年9月母亲和父亲一起来到永清县,在南关小学任教导主任。</p> <h3>这张照片应该是1965年我2周岁的时候妈妈带我照的</h3> <h3>  母亲个子不高,长的非常漂亮,很有大家闺秀的气质。她一生勤劳、善良、任劳任怨、心胸宽广,为人和善,通情达理。在家中她是长女,四个弟弟都很尊敬她,她也非常疼爱弟弟们,母亲放弃自己上大学的机会,一边工作一边供她二弟也就是我的二舅,完成了大学学业,后来当了大学教授的二舅始终对这个姐姐有一份愧疚。母亲始终教育我们不贪财、不贪色、不违法、不要有攀比之心,做人要厚道。她一贯干净利落,直到晚年还保持着一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让儿女们喜欢,可以说母亲的一生是极平凡的,也是极了不起的一生。</h3><h3>  母亲去世于二〇〇〇年六月二十二下午七时左右,享年70虚岁。母亲一生育有四个儿女,一儿三女。大姐是家中的老大,从几岁就开始帮母亲做家务,对我和弟、妹都很关爱,我排行老二,弟弟老三、妹妹老四。</h3><h3><br></h3> <h3>  1966年9月,任职南关小学教导主任的母亲被打成"臭老九",下放回了父亲的老家,当时弟弟才刚出生20天,还没出满月,小妹是1971年在老家出生的。在老家近7年时间里,母亲带着我们姐弟四人吃了很多的苦,虽然父亲有工资,但当时父亲得了很严重的病,需要常年吃药,母亲一个人挣工分根本供不上五张嘴吃喝,母亲为了多挣点工分,经常是中午顾不上休息,推着小车去拾粪,交到生产队换工分。我二奶奶看到我们的日子这样艰难,有时给母亲些零用钱,解了不少燃眉之急。后来母亲恢复工作后,每次父亲回老家时,或多或少的都要给我二奶奶钱,直到她老人家去世。</h3> <h3>母亲与我弟弟</h3> <h3>  母亲就是这样任劳任怨的干活,可爷爷还是总找我们的麻烦,特别是到了年终决算的时候,我家的分红是负数,是亏空的,分不到钱,所以每年都要向生产队交口粮钱。记得有一年大年三十,爷爷嫌父亲带回的钱少,一怒之下把一整桌饭菜都掀翻了,本来过年是喜庆团圆高兴的日子,可是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年过年都过不痛快,爷爷的性格很古怪,脾气很大,每次爷爷都跳着脚和父母大吵,母亲总是默默的不做声,时常委屈的自己在东厢房偷偷的哭泣,从不与爷爷一般见识,在乡亲们的眼中落下了好口碑。</h3><h3> 在老家的几年里,母亲和妯娌之间也相处的很好,那时二叔在石家庄当兵,之后转业到太原和兰州工作,不经常回老家,二婶在县地毯厂上班,家里还有三个堂妹、一个堂弟,二婶很疼爱我们姐弟四人,心灵手巧会做衣服,记得有一年夏天,二婶用缝纫机给我们每人做了一件新衣服,我到现在还清楚的记得那件蓝底白色小球的新衣服,喜欢的不得了,当年穿着新衣服站在班级队伍里美滋滋的样子,虽然过去了40多年了,但我始终没有忘记,时常浮现在眼前。</h3><h3> 在那段政治风云变化无常的岁月里,虽然母亲心灵受到了伤害,但每当母亲回忆起这段经历,心情总是很平静,因为在月子里就回了老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被游街批斗,所以很是知足。 </h3> <h3>  1973年3月,母亲恢复工作,当时姐姐13岁,我10岁,弟弟7岁,小妹只有2岁。母亲平反后,我们的住所和姐弟四人的粮食关系还没有落实好,母亲只带走了姐姐、弟弟和妹妹,我暂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半年之后我才回到父母身边。</h3><h3> 母亲谢绝了领导让她恢复原职务的好意,在南关一大小学教学,父亲在县里的一所中学任教。当时父亲的工资是57元多,母亲的工资是43元多,我们一家六口就靠这百元的工资生活,还要给老家的爷爷奶奶寄钱,一家六口挤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房里,这还是父亲所在的学校照顾我们的房子,生活并不富裕,很艰苦。那年小妹只有2周岁,当时没有幼儿园,也给妹妹请不起保姆,照看妹妹就由姐姐和我负责,1973年姐姐刚考上初中,我上小学三年级,先是姐姐休学一年,然后是我1974年休学一年照看妹妹。</h3><h3> 因为我们姐弟四人的户口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口粮仍然由老家的生产队供给,当时我们姐弟四人是挣不上工分的,说白了就是花钱买工分换粮食。每个月父亲都会骑着自行车,往返200多里地,给我们运一次粮食,当时我们正是长身体能吃的时候,看到父亲一个人运粮很辛苦,三舅、老舅和几个叔伯舅舅也骑着自行车帮父亲给我们运粮,这种状况持续了五、六年的时间,直到1978年我们姐弟四人的户口问题解决。后来我们姐弟四人相继参加了工作,母亲因身体不好于1987年12月办了病退。</h3><h3> 1993年春,母亲突然得了心肌梗塞,住进了县医院,当时主治医生告送我们姐弟四人,母亲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要做好心理准备,看到病床上昏睡的母亲,我们忍不住跑到走廊里都哭了起来,母亲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生活条件刚好一点,还没来得及孝顺她老人家,就这样走了,我们不甘心,后来真是苍天有眼,母亲终于挺了过来,经过两个多月医治基本康复。</h3><h3> 本应当享受一点点儿女之福时,1998年6月1日,母亲股骨颈骨折,需做植入不锈钢股骨头手术,又一次住进医院,因为她有心脏病,在市医院调理二十多天,仍有二项指标不符合要求,医生怕她下不来手术台,不给做手术,住院期间母亲也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后来医生建议回家修养,就这样带着遗憾办理了出院手续,之后母亲又卧床2年多的时间,直到人生的尽头,母亲没怎么真正享过福。</h3><h3> 母亲,女儿想你,也只能在梦中见到你了,我最最亲爱的母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