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苏州河上的21座桥……

韩仲琦

<h3><font color="#010101">2016年4月,我分三次,徒步从上海外滩的外白渡桥开始,行走到曹杨路桥。共行走几十公里,边拍照片边寻访有关历史踪迹。<br>苏州河与黄浦江在外白渡桥附近汇合流向长江、东海。从苏州河的尾部逆流而上,犹如是在阅读着上海这座现代化城市的近代史,每一座桥都承载着上海的历史变迁、上海的发展故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先说说苏州河名称的来历:<br>苏州河也叫吴淞江,吴淞江为长江入海前最后一条支流,长江入海口也被称作“吴淞口”。明代“黄浦夺淞”以后吴淞江成为黄浦的支流,但长江入海口仍被叫作吴淞口。 上海开埠后, 来沪外国人溯河往上,发现可以乘船直抵苏州府城,1848年,上海道台与英国驻沪领事签订展拓英租界条约时,首度在正式文本中,将吴淞江称为苏州河,后来上海市区的民众也逐渐称之为苏州河。但苏州河北新泾开始的上游地区仍称之为吴淞江。 <br>吴淞江从太湖至上海入长江,延绵125公里。在上海一部分称为苏州河53公里,共有31座桥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外白渡桥,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 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br>现在的外白渡桥于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车。<br>由于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设计,外白渡桥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上海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象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架设在上海苏州河与黄浦江汇合处的外白渡桥,为钢架结构下承式桥,是上海市区最大的一座钢铁桥。桥有二孔,共长106.7米,车行道宽11.2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6米,经多次改造,现载重为20吨。<br>过去,苏州河近黄浦江的河口,一直靠摆渡过河。而且有好几个渡口,其中最靠河口的叫“外摆渡”。1856年,一个叫韦尔斯的英国人在外摆渡的位置造了一座木桥,就叫“外摆渡桥”。这座桥对外国人免费,对中国人则要收费,结果引起上海人民的反对。1873年,工部局在上游方向离“外摆渡桥”几十米的地方也造了一座木桥,取名“公园桥”,供市民免费通行,所以市民又把它叫作“外白渡桥”。就在这一年,原来那座“外摆渡桥”卖给了工部局后,被拆了。1906年,为适应有轨电车的通行,工部局将“外白渡桥”拆掉建铁桥,并于1907年建成通车。<br>外白渡桥已于09年2月26日异地修缮后回归原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外白渡桥西北角的上海大厦也是上海标志性建筑。<br>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大厦,1934年为英商所建。1951年5月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为“上 海大厦”,现为挂牌五星级涉外饭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苏州河南岸在外白渡桥和乍浦路桥之间有个教堂。叫联合教堂又称新天安堂,建成于1886年。是上海当年的一座著名侨民教堂,是英侨民中除英国圣公会以外其他教派信徒的联合教堂。教堂建筑风格为哥特复兴式,中部一座的钟塔高达33米,是苏州河南岸最高点,东西两侧各一个礼拜堂,教堂的总体平面呈十字结构,教堂的外墙是青砖和红砖相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二座桥是乍浦路桥。<br>上海开埠后,美国圣公会主教 蓬恩(文惠康)在此渡口之西建造过一座浮桥。1873年,将浮桥改为木桥,外国人称蓬恩桥, 中国人称头摆渡桥,亦称白渡桥。为区别东邻的外白渡桥,故又称二白渡桥。1927年,木桥拆除,改建钢筋混凝土桥,以乍浦路路名命名。<br>乍浦路桥,长71.94米,宽17.3米,其中车行道12.9米,两边人行道各为2.2米。上部为钢筋混凝土悬臂梁,下部为木桩基础的重力式桥台和空心桥墩。载重车辆分1-10级,特重车辆不能通过。不通行公交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三座桥是四川路桥。<br>四川路桥,又名“里摆渡桥”。北接虹口区四川北路,南接黄浦区四川中路,始建于清末,《上海县自治志》称为“白大桥”。因位于邮政局(旧称)大楼南,俗称“邮政局桥”。原系木桥,1922年改建为三孔钢筋混凝土悬臂梁结构,下部设木基础桩重力式桥台和空心桥墩,总长度70.97米,跨径中孔36.6米,南北孔各17.1米,宽度18.2米,车行道12.8米,人行道左右各2.7米。载重量为15吨。桥下三孔,仅中间一孔可以通航,通航净跨为34米。桥中孔梁底标高6.56米,由于梁底较高,驳船除特大潮汐外,可常年通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四川路桥西北角有著名的上海邮政总局。建于1924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苏州河北岸四川路河南路之间的河滨大楼建于1935年,为上海单体建筑总面积最大的公寓住宅楼(时称亚洲第一公寓),其“∽”平面形设计绝无仅有,建筑四面临马路,是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早期主要为英美人以及西班牙人租用,1945年后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米高梅影片公司、美国电影协会、雷电华影片公司、联美影片公司等影业机构,均租用该公寓设立机构。<br>1938年,上海犹太难民接待站设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四座桥是河南路桥。<br>跟大马路、二马路一样,有“二白渡桥”,就有“三白渡桥”,这就是河南路桥。<br>1843年的时候,这里曾有一个渡口,人称“三摆渡”;次年,在这个摆渡口建造起了一个驼峰式六孔木桥。1925年,木桥又改建成了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的均衡翅式带悬桥。<br>桥往南的第五条马路就是大马路南京路。河南路南京路两边是1958年开始我儿时生活的地方(1958年前我出生及生活在兴业路“原望志路”上,离中共一大会址一百米左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五座桥是山西路桥。<br>山西路桥为漂亮的钢结构便民桥梁,新建成于2007年底,不通机动车。整座桥在水中不见桥墩,可谓一气呵成。属于一跨过江,河面净跨达到51米。为了体现钢结构的魅力,整座桥面上两侧的栏杆及扶栏装饰的图案,非常类似外白渡桥,以给行人别样的感受。而桥身上8盏路灯的灯杆也力争体现线条美。   <br>以前此地也曾有桥叫盆汤路桥(以前山西路叫盆汤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可看到山西路桥桥南,还是儿时的那些老房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六座桥是福建路桥。<br>福建路桥,俗称老闸桥,桥北面为静安区福建北路,桥南面为黄浦区福建中路,桥长97米,宽20米。<br>福建路桥桥址处原为清康熙年间建造的一座三洞石闸,上设浮桥可供行人通过。同治三年(1864年),建成木桥,光绪十一年(1885年)6月,工部局将旧木桥拆除,新建一座7孔木桥,取名老闸桥。<br>民国35年(1946年)因旧桥毁损严重,遂将旧桥拆除重建成长长61.6米的新木结构桥,并更名福建路桥。<br>1966年,木桥拆除,改建成长71.4米,宽11.58米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于1968年建成。<br>因桥遭遇多次船撞事故而变为危桥,2001年,旧桥拆除。不知什么原因,新桥在2004年2月才开工建设,于2007年底才竣工通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看过去第一条马路是北京东路。左边过马路有个石潭弄,不过马路原来有个北京路菜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七座是浙江路桥,俗称老垃圾桥(因为以前这里有垃圾码头),位于中国上海市区苏州河上,南接黄浦区浙江中路,北连静安区浙江北路,是我国现在仅存的几座鱼腹式简支梁钢桁架的老桥之一,更是一座国宝级的桥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八座是新垃圾桥——西藏路桥<br>具有欧式韵味的西藏路桥位于上海苏州河与西藏路的交汇处,始建于1922年。 1853年,租界工部局在此处建简易木桥。因桥毗邻“泥城浜”,故名“泥城桥”。这也是公交汽车和无轨电车的站名,一直使用到上世纪90年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西藏路桥西北角有“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br>四行仓库建于1931年,位于上海静安区南部、苏州河北岸、西藏路桥西北角,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六层大厦,因是旧上海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四家银行共同出资建设的仓库而得名。目前正门门牌号为光复路1号。<br>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在此与日军展开了长达3个月的淞沪会战。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于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奉命据守负责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中国守军第88师下属某团中校团副谢晋元带领第1营的“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奋勇杀敌,打退日军10多次疯狂进攻,击毙日军200余名,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br>谢晋元将军当时为了迷惑敌人,对外宣称一共有800个壮士参加了保卫战,但是实际上一共只有452名战士,说‘八百壮士’是谢将军为了迷惑敌人而放出的烟幕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九座是乌镇路桥,最早建乌镇路桥是1929年建的6孔木桥。在抗日战争中毁于战火。1948年重建为新型大木桥,桥长60.35米,宽9.4米。<br>1985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但仍只能通行人和非机动车。1997年1月因桥发生安全问题而拆除。1998年11月起重建,于1999年5月建成长60.35米,宽9.4米钢筋混凝土简支架一桥梁。以后随着苏州河治理污水截留工程进展,苏州河河水逐渐变清。桥两岸改造及原来的粪码头等废弃,重建后的乌镇路桥不但提高了通航能力也安全美观多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十座桥是新闸桥,新闸桥的历史很长。堪称为吴淞江(今苏州河)上第一桥。早在明清时代,现新闸桥处东就建有石闸,时间为雍正十三年(1735),“两岸各筑石磴,中驾浮桥,船过拽之”。因别于吴淞江上东三里处的“旧闸”,称“新闸”。<br>现在的新闸桥为1916年所建。上部为穿过式钢桁架拱形桥,下部为木桩基重力式平台,形似于浙江路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南苏州路955号-979号,临近西藏北路桥垜,有一排青砖灰瓦砖木结构的大仓库。这是一座英式老仓库----1929“衍庆里”。至今清晰如初,是老上海滩地产大王周纯卿的产业。  它立面构图整齐,墙面为清水青砖和红砖组合。局部水泥饰面。连续的弧形劵窗。现作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被较好的保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十一座桥是共和新路桥,1995年建成通车,两头接着上海的“大动脉”南北高架路,是苏州河上最宽的桥。苏州河上的桥,在桥身中段都有绿底白字方块形的桥名牌,唯独此桥无此标识,所以也有人称其为“成都路桥”,因为直接接通当年的“成都路高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苏州河上第十二座桥是恒丰路桥<br>早在1903年,由广东、浙江商人集资在此建造了一座木桁架桥,在光绪29年定名为“汇通桥”,俗称“新木桥”,这儿曾经是外国人办的赛船总会所在地,上海人称之为“舢板厂”,又称“舢板厂新桥”,又名“麦根路桥”,民国16年更名“恒丰路桥”。<br>现在的恒丰路桥,一头是石门二路,一头是恒丰路。1987年新建,是苏州河上第一座用悬臂浇筑法施工的桥梁,也是上海在大型桥梁建设中,应用预应力连接箱梁结构,通过计算机精确控制,先建两头再中间合龙的成功范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恒丰路桥附近的苏州河畔,这个漂亮的房子是静安区少年儿童图书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普济路桥是第十三座桥,北通闸北区普济路和桥南静安区海防路连接。所以也有称为海防路桥的说法。<br>  1997年10月竣工时是在普济路摆渡口旧址处建造的人行桥,2009年拆桥重建。抬髙并加宽把桥面改三跨过河为一跨过河。形成桥长423.33米(主要是引桥)主桥车行道宽7米的人行和非机动车二用桥。两端引桥旁还有许多成片的棚户简屋。<br>普济桥西端的澳门路上有“纺织博物馆”和“顾正红纪念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十四座桥长寿路桥<br>解放初期,此地没有桥梁,两岸交通均赖船渡,称为广肇渡。1953年建桥撤渡。长寿桥是解放后上海建造横跨苏州河的第一座桥,车行道宽14.5米。<br>后来随着长寿路的拓宽,该桥成了东西向交通的“瓶颈”,为此对长寿桥进行大的改造。将长寿桥改为4快车行桥;在长寿桥南北两侧各新建一条宽12.5米的桥。都是单向行驶1快1慢及人行道。1998年12月15日竣工通车。这样一座桥成了三桥並列组成的新长寿路桥,机动车通行能力从原来的2条,扩大到8条,还有2条非机动车道。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从此桥名定为长寿路桥。新建的两座桥比老长寿桥髙且长,老桥就淹没在二桥中间不再显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上海人习惯把河道两岸外凸的陆地叫作“嘴”,凹进去的地方叫作“湾”。和上海最紧密亲近的苏州河,蜿蜒流淌,贯通申城。在北新泾至长寿路桥段,苏州河曲折多弯,粗摸算来约有十八湾,每一湾都留下了无数个故事。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三湾一弄”——潭子湾、朱家湾、潘家湾和药水弄,这些地方曾是难民到上海的第一站,也是后来著名的棚户区、“下只角”。</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十五座桥昌化路桥附近就是潭子湾、潘家湾。原来的棚户区也变成美丽的中远两湾城。<br>建国初期,在潭家渡建造长50米、宽4米的7孔人行木桥,桥名归化路桥,后改名为昌化路桥。1974年,昌化路桥改建成长48.98米、宽13.7米的钢筋混凝土中承式肋拱桥,车行道8.6米,两侧人行道各为1.5米。  <br> 2000年再次拆旧建新,新桥桥面由拱肋通过吊杆联接,把大跨度桥梁分成多个小跨弹性支承连续梁,桥面上的细节设计有利于沿河道路车辆转弯。为使新桥能与建成后的新住宅小区景观相匹配,新昌化路桥在人行道板、灯光照明以及色彩上将采用新型材料,成为苏州河上独特的景观桥梁。主桥长49米,桥面宽24米,其中车行道为16米,两侧各为4米宽的人行道。2001年9月建成通车。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昌化路桥附近的苏州河畔莫干山路120号,是原福新面粉厂总厂,厂房已经拆除成了平地,保存已只有1幢楼 房了,据称这幢红楼将作为已经建立的面粉博物馆主要实物展品。<br>这幢厂房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占地面积227.1平方米,建筑面积1045.92平方米,砖木结构四层,南北向,清水青砖、红砖相间外墙,底层拱券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里苏州河边的莫干山路50号有个M50创意园,是一个以“艺术、创意、生活”为核心的现代艺术天地。这里聚集着一批艺术家。<br>临M50街边有500米长的涂鸦墙 。<br>在这块艺术净土上,无名艺术家们留下了这些来自心灵的符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江宁路桥是第十六座桥<br>解放前苏州河北岸的中央造币厂,因水上运输不便,屡请架桥。上海市工务局于民国18年就近建5孔木桥,名造币厂桥,俗称洋钿(银元)厂桥。民国38年4月,在老桥西首约20米处重建木质排架简支梁桥,全长50.62米,宽5.49米,改名江宁路桥。<br>1953年,在木桥一侧加宽2.13米作人行道,并进行加固修理。木质结构终究不能适应日益繁忙的交通运输需要,1968年,建造钢筋混凝土桥梁。运行40余年。江宁路桥于2002年经检测被认定为危桥 ,2012年4月开始新桥建设,2012年12月底实现全线结构贯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十七座请西康路桥南接普陀区西康路,北通横向通行的普陀区光复西路的人行桥。<br>苏州河流经西康路桥处有一个河湾名清水湾。南岸有块凸出的土地称半岛,那里有一个小木船摆渡口,名为小沙渡。早在清光绪十五年(1899年)上海公共租界就扩展到小沙渡湾南岸一带。1900年公共租界工部局筑路命名小沙渡路。(1943年改名西康路)有了道路又有苏州河岸线,当时货物运输主要依靠水路,所以许多中外企业到小沙渡南北开设工厂,南岸有中国第一个电风扇厂华生电扇厂、江苏药水厂及印染厂,北岸有1914年6月建造的福新第三靣粉厂等。一个农田村落很快成为工业集中地块。因此小沙渡一带是中国工人阶级诞生的摇篮之一。<br>著名的棚户区药水弄就在这一带。<br>上海解放后小沙渡一带苏州河两岸成为沪西工业区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有关部门于1981年决定撤销渡口,建了钢筋混凝土桥,命名 西康路桥。为人行桥,自行车上下须推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西康路桥南东1932年建造的宜昌路救火会,瞭望塔13层髙40余米,是解放前普陀区最高建筑物。1999年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优秀历史建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十八座桥镇坪路桥于2007年开始兴建。<br>  镇坪路桥全长660米,其中桥梁长度200米,共分5跨,主跨47米,一跨过河。桥宽25.6米,设双向4车道。南北引桥东侧各设置一座人行梯道。桥型为梁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十九座桥宝成桥是很漂亮的桥。<br>宝成桥南与普陀区叶家宅路相连,北与普陀区横向通行的光复西路相接的人行桥。<br>  最早此处是小木船摆渡船渡口。名谈家渡。1931年,由苏州河北岸的崇信纱厂杨杏堤等人捐资建造,为五孔木质行人桥,因桥南岸接宝成弄(今叶家宅路),故得名“宝成桥”,主要供工人上下班用。1937年八一三战火中被日军炸毁,1938年修复。以崇信纱厂和东华纱厂首字命名为“崇东桥”。桥址在原谈家渡口,故又名谈家渡木桥。<br>  1971年,市有关部门决定拆除木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桩基,成为苏州河上唯一的一座双曲拱梁人行桥。该桥长45米,宽5.1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武宁路桥是第二十座桥<br>1956年建成,1967年曾进行改建,<br>武宁路桥跨越苏州河桥为新建三跨钢结构箱形截面连续梁,跨径分别为28米、47米和28米,桥宽39米,设6快2慢共8车道及人行道。<br>2000年扩建,2008年再次改建,并配合世博会的要求对整个桥体进行“中西合璧”的景观整治;现在的武宁路桥是苏州河上最具个性化的观赏性景观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二十一座桥曹杨路桥:又名三官堂桥,也叫过曹家渡桥。始建于1928年,有原达丰纺织印染厂厂长杨杏堤倡议并捐资建造的,因在浜南桥堍下有一座三官堂的道观,此处原是曹家渡渡口因此而得名。20世纪40年代在该桥西侧又建造了一座桥叫曹家渡西桥,此后此处便有二座桥,二桥相隔也不过二、三百米。二座都是木桥,分别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先后拆除。1976年8月在该处重建钢筋混凝土桥,于1980年12月建成通车。取名曹杨路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小学晨光是生活在河南路桥附近,中学是在四川路桥附近。这些桥的周边,是我儿时游玩的地方,有许多小学、中学的同学,有许多儿时的记忆。<br> 2016年4月19日上午拍摄。</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