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代与唐诗

微音

<h3>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h3><div><br></div><div>平心而论,论“武功”,唐不及元;论“文治”,唐不及宋;但论综合国力,任何一个朝代的最辉煌时期都无法与盛唐时期相比肩。</div><div><br></div><div>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疆域版图、社会秩序、民族关系等方面全面兴盛的时期,是大多数历史学家和中国人心中最值得自豪,最值得骄傲 ,最光彩夺目,最值得景仰的时期。</div><div><br></div><div>那时的中国疆域空前辽阔,“文治武功”前所未有,国际地位超迈古今。整个大唐如日中天,欣欣向荣,生机勃勃,人们的精神面貌昂扬向上,是中国历史上最自信 、最开放、最大气、最具生机与活力、最具世界主义色彩的一个时代!!</div><div><br></div> <h3>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重返盛唐时长安看看吧!——</h3><div><br></div><div>走在宽达150米的朱雀大街上,你随时会遇见突厥人、西域人、波斯人、大食(阿拉伯)人、东罗马人、日本人、新罗人、天竺(印度)人、真腊(柬埔寨)人、骠国(缅甸)人,甚至有来自 “色黑如墨、唇红齿白”的非洲人。他们中有元首、大臣、使节、商人、学者、留学生,还有僧侣、艺术家、医生、工匠、歌姬,可谓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胡酒”、“胡姬”、“胡帽”、“胡乐” ,使京都长安增添了浓郁的异国风情,不同种族的人群是长安城流动的亮丽风景。</div><div><br></div><div>对于唐朝这一宏阔气象,“诗仙”李白曾这样描述:“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袖,君今不醉将安归”、“昔有高歌夜弦於于高楼,上有倾国倾城之舞袖”;大诗人王维也有诗云:“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div><div>那时长安城的气象与当今的国际化大都市相比,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那时国民从容自信的心态、开放大度的胸襟以及民族自豪感却空前提高。</div> <h3>公元623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年号“贞观”,在位二十三年。在他率先垂范的统治下,中国终于迎来了迄今为止最光耀千古的和谐社会——“贞观之治”。<br></h3><div><br></div><div>“贞观之治”的吏治清明、社会安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那时,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贞观一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发生过较大贪污案件的时代。</div><div><br></div><div>老百姓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安居乐业,人民生活富裕安康,呈现出一派和谐呈祥的繁荣景象。据《旧唐书》记载,贞观之治年间,“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无复盗贼,圄囹常空”、“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谨之灾”、“斗米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岭表,自山东至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备粮,取给于道路焉”。这是一幅多么动人、多么美好的社会画卷啊!</div><div><br></div><div>“行旅不备粮,取给于道路焉”,即使是当今社会恐怕也没达到这种地步吧</div> <h3>由于物质丰富,衣食无忧,人民安分守己,遵循法度,社会治安空前绝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贞观年间,犯罪率之低亘古未有。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才二十九人;贞观六年(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看望父母,办理后事,明年秋天再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竟无一逃亡。这一现象,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恐怕都是绝无仅有的一例。</h3><div><br></div><div>与此同时,贞观时期的军事、文化、国际威望各方面也开始步入全盛时期。公元633年,西域和北部边疆各族的君长来到长安,尊奉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领袖“天可汗”亚洲各国和人民都以唐为荣,乐不思蜀,并想方设法定居下来。</div><div><br></div><div>由于大唐奉行开放、宽松的国策,他们和唐人一样,可以出将入相,因此来自阿拉伯帝国和日本的侨民就有不少在中国担任官职的,有的还担任到部长级的职位。至于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和名臣更是如繁星灿烂,数不胜数。阿史那思尔、执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齿常之乃至后世的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等少数民族杰出将领都为唐代的大一统作出了杰出贡献。阿史那思尔、执思失力、契芯何力死后均陪葬在唐太宗的陵墓——昭陵。</div><div><br></div><div>这种现象在唐之前及唐之后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上下五千年,唯有大唐才有如此广阔的胸襟,如此恢宏的气象!!</div><div><br></div><div>到了“开元盛世”,唐代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关系等各个方面的鼎盛局面更是达到了颠峰。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是时“四方丰稔,百姓殷富”,国家仓储盈满。史称:“ 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 ”,全国各地主要粮仓藏粮一千二百六十五万六千五百二十石,人均粮食达七百斤。</div><div><br></div><div>杜甫在《忆昔》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这就是开元盛世的真实写照。</div> <h3>“开元盛世”时期,京都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为繁华,人口超百万的国际大都会。<br></h3><div><br></div><div>京都长安建筑雄伟,是现今西安古城面积的八倍;长安的朱雀大街宽达一百五十米。迄今为此,中国任何一座大城市都无法与之相比。 大明宫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宫殿建筑群,面积为北京故宫的4倍。</div><div><br></div><div>在长安居住着为数众多肤色、服饰各异的外国的王侯、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div><div><br></div><div>不仅首都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地都是中外文化交汇的地方,都有许多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据说,广州一城的外国侨民就达二十万人以上。那时,外国人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为此,唐政府专门设立了宾贡科,供外国人参加中国科举,像新罗(韩国)人 金云卿 、大食(阿拉伯)人李彦升 、波斯(伊朗)人李素等,都是通过科举入朝为官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吕(中文名为晃衡),在唐朝为官50多年,历任很多官职。</div><div><br></div><div>这种对外开放的程度,在历代王朝中,只有唐代才做得到。</div> <h3>由于初唐时期取得对突厥、吐谷浑、高昌、吐蕃军事上的胜利,到开元时期,边患基本解除,疆土极度扩张,朝鲜、漠北、西域的辽阔疆土相继并入中国的版图。唐朝拥有的疆域最西曾经到达咸海,最北曾经到达西伯利亚 ,疆域达1200万平方公里,极盛时达1600万平方公里。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封建帝国。周边属国纷纷依附,外交使节络绎往来,“声教所及,惟唐唯大”、“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 ”。“冠带百蛮,车书万里”。</h3><div>“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王侯像星月,宾客如云烟。”李白的这首诗,展现了盛唐时代豪放超迈整体精神风貌,唐人的自豪感空前提高。</div><div><br></div><div>唐代诞生在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族大融合大大丰富和促进了中国的书法、绘画和诗歌和音乐舞蹈等方面的高度发展。唐代的壁画特别发达,敦煌莫高窟与墓室壁画都是传世精品;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和四川乐山大佛令人赞叹;唐代书法家人才辈出,仅就正楷来说,如 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的字作成为后代学子学习的楷模。唐太宗李世民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之一。此外,文教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呜呼,可谓盛矣!”</div><div><br></div><div>在音乐舞蹈方面,唐代大量吸收了多姿多彩的西域音乐文化。唐太宗李世民平定高昌后得高昌乐,将原有的九部乐改为十部乐: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div><div><br></div><div>唐玄宗李隆基是个著名的音乐家, 经常亲自演奏琵琶、羯鼓等多种乐器。尤其擅长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阵乐》等百余首乐曲;他非常重视音乐事业,号为“皇帝梨园子弟”。李龟年和永新娘子都是名噪一时的民间歌唱家,舞蹈家则有公孙大娘等。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写道:“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燿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将公孙大娘舞剑器的情景写得绘形绘色,神采飞动。</div><div><br></div><div>可以这样说,唐朝不仅是诗歌的国度,也是音乐的国度。音乐的高度发展,又促进诗歌高度繁荣。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名望的诗人作出诗后,往往都谱成乐曲,进行伴唱,因此,著名的诗歌得到迅速传播。唐太宗武功赫赫,却酷爱书法、音乐和诗歌,在他的影响下,朝庭上下,朝野内外,吟诗作对蔚然成风。加上当时社会前所未有的开放,宽松和开明,不仅可以诗讽剌时政,甚至连皇帝都可以入诗,这种思想比较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更使繁荣的唐诗的锦上添花。清代编撰的《全唐诗》中,其录入的唐诗作者除文人和帝王将相以外,更有“市井小民,贩夫走卒、和尚尼姑,娈童妓女,渔民樵夫,神棍艺人,甚至乞公丐婆”。</div><div><br></div><div>由此可见,诗歌已经成为当时的大众文化。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终于,唐代诗歌如旭日初升,磅薄而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灵、骆宾王)为气象万千的唐诗拉开了序幕。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使初唐的唐诗达到了第一个高峰。至开元盛世,各类诗歌诸如边塞诗、送别诗、咏史诗、咏物诗、闺怨诗等等的创作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境地,达到顶点。</div><div><br></div> <h3>盛唐时期的诗歌中,又以 王维、孟浩然 的山水田园诗派和岑参、王昌龄为首的边塞诗派最引人注目。李白、杜甫则是伟大唐诗集大成者。李白的诗,天然涌发、浪漫奔放,飘逸而不可摹仿;杜甫的诗则千锤百炼、浓郁顿挫,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更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中唐以后,余晖不减,仍涌现出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光照千秋的伟大诗人。直至唐末,余晖尚在,杜牧、李商隐 是其中的杰出代表。</h3><div><br></div><div>由于盛唐时期经济空前繁荣,国力空前强盛,政治相对开明,思想相对开放,且社会稳定,诗人们生活安逸无忧,漫游成为当时社会的时尚风气。许多诗人在其创作的准备期或旺盛期都曾有过一段漫游的生活经历。他们的足迹遍及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因此他们写起山水田园诗来,论胸襟、论气象、论境界,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div> <h3>唐诗中最具时代特征、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边塞诗了。大唐帝国全面扩张,四面出击,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气势,让诗人们热血沸腾,意气昂扬,渴望在边塞一展伸手,博取功名,从而涌现出唐代独有的数量庞大的边塞诗人和边塞诗歌。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硕、王之焕、王翰 等著名诗人就是其中的代表。<br></h3><div><br></div><div>这些边塞诗气象浑穆,感情强烈,情调激昂,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取精神,诗中尽是建功立业的雄心,杀敌卫国的壮志。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像“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即使是出征、远戍以及描写艰苦战争的场面,也是爽朗明快,壮丽无比,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何人不识君”、“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div><div> </div><div>这些豪情满怀、壮怀激烈、意气昂扬的诗篇,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空前绝后,只能用“大唐气象”来形容。</div><div><br></div><div>“大唐气象”的顶峰当推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日散发弄扁舟”、“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的诗,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又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他笑傲王候,蔑视权贵,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更是把盛唐气象推向最高峰。</div> <h3>文学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伟大的唐诗反映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盛唐气象和时代精神,以及唐人自信、自豪的精神风貌 。</h3><div><br></div><div>唐代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唐代自由奔放,兼容并蓄;唐代气度恢宏,如皓月当空。只有这样伟大的时代才能哺育出朝气蓬勃、英才四溢的唐人。后世人无论如何模仿学习,都无法达不到唐诗的高度。宋、元、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总体水平远远不如唐代诗人,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不可逾越的颠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