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滋味

美美🍃

<h3>总是以为自己是个清心寡欲的人,对世间任何至味都没有任何的追求,对吃过的珍馐也没有任何记忆,总之,任何美好的食物好像都勾不起我的欲念。</h3> <h3>这两天在读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间滋味》,开篇引用老先生的一句话: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中国的许多菜品,所用原料本不起眼,但经过一番“讲究”之后,变成了人间至味。</h3> <h3>昨儿是端午,好久的端午没有吃到自己包的粽子了。。。。母亲走后,任何简单的食品做成“讲究”的吃法似乎成了奢侈。不知道为什么,前几天和老杨逛超市的时候,看见了包粽子的竹叶,我的心开始涌动起来,随即买了一点,想学学母亲的样子自己包点粽子。</h3> <h3>小时在江南生活,包粽子总是那种很大的竹叶,是什么竹子的叶片不得而知。总之,叶片很大很绿很清香,回到故乡后,包粽子就使用芦苇的叶片,芦苇的叶片很小,每次包粽子的时候,母亲总是要用至少两片,煮熟的粽子和竹叶包的粽子味道有了点微的差别,所以,看见竹叶后,勾起了我对小时生活的记忆,那记忆里充满了浓浓的故乡情思。</h3> <h3>学着母亲的样子,将糯米里放了红豆,绿豆,花生米,红枣,煮好后儿子说不好吃,豆子太多了。。。。这第一次我对食品的“讲究”没有做到“讲究”,学到了母亲的表象,没有学到母亲的里象,只知道放豆,不知道豆不宜放太多,太多反而丢失了食品本身的滋味了。</h3> <h3>汪曾祺老先生在《人间滋味》之《故乡的食物》里有一篇《端午的鸭蛋》,老先生故乡是高邮,高邮的鸭蛋至今都是饕餮们喜爱的至味!我小时生活在江南的时候,每逢端午节前,不论当时物资如何缺乏,母亲总是想办法淘来鹅蛋,有时候是腌制过的,有时候是没有腌制的,总之,在那个时候都是美味!我食量一直很小,母亲形容我吃饭如猫一样,但是每次端午早上选择吃鸡蛋鸭蛋鹅蛋时,我总是选择吃鹅蛋,说实话,有时候真的吃到撑。</h3> <h3>父亲转业回故乡的时候,单位分配的住房前有一大片空地,勤劳的母亲总是会种上时令蔬菜,养上许多的鸡和鸭,那几年我们吃的蔬菜和鸡蛋鸭蛋都是最绿色的,是我们现在都不敢想的绿色。</h3> <h3>母亲端午的时候总是会煮上她自己腌制的鸭蛋,母亲很会腌制鸭蛋,是用青灰腌制的,那时候家里还有地锅(柴锅),青灰母亲总是攒起来腌鸭蛋,用青灰腌制的鸭蛋不容易臭,而且蛋白不是太咸,但蛋黄已经出油了,我最喜爱吃蛋黄了,蛋白总是父亲吃掉。现在,我的胆固醇高起来,每次吃咸鸭蛋还是只吃蛋黄,只是蛋白由老杨来解决了。</h3> <h3>现在想想,可能我对食物还是有“讲究”的,只是“讲究”的方法不对罢了,可能是饕餮们茶余饭后的笑料吧。</h3> <h3>汪曾祺老先生在《故乡的食物》里还有一篇是写炒米和焦屑的。焦屑是什么样的食品,我不知道,更不知滋味如何。炒米是我最熟悉不过的了,不过,我小时候吃炒米不是每个时节都可以,而是,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可以吃的,想想也是那时候的珍馐了。</h3> <h3>小时候,进了腊月大人们就开始做炒米了,糯米洗净晾干后上锅蒸熟,蒸糯米时要特别关注天气,最好选择夜间气温低于摄氏零度以下,而且,那几天气温要都比较低。糯米煮好后要摊在席子上放在家里阴凉的地方冻,所以炒米没炒之前叫“冻米”。</h3> <h3>冻米晾干后用手慢慢的搓,把结成团的糯米搓开,搓成一粒一粒的,这时候,煮熟的糯米就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小宝石。捡天气很好的几天放在阳光下晒,一直晒的冻米抓起来飒飒着响时,证明晒干了。</h3> <h3>晒干后,如果还没有到祭灶,就把冻米装在坛子里等到祭灶过后,开始炒冻米了。</h3> <h3>炒冻米真是个技术活儿,我们不像汪老先生故乡请人炒,每个家庭都是主妇们完成的工作。每次母亲炒冻米的时候,我总是自告奋勇地替母亲烧锅,实际上烧锅也是个技术活儿,火一直要保持在很小的状态,又不能灭了,这时候母亲会提前准备上一点松木,松木含有油脂,火不会灭了,还可以保持火焰不是很烈的状态,其实,东西都是母亲准备好的,我只是帮母亲看着火罢了。</h3> <h3>炒冻米要有专用的工具,沙子和筛子,还有用小竹子编成的小刷子,沙子超热了,放入冻米,用小刷子不停的搅动,直到晶莹的冻米一个个发起胖了,成了雪白雪白的比冻米大三四倍的米粒,就算炒好了,盛在小筛子里,筛去沙子就算完成了。</h3> <h3>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的活儿了,时间要把握的刚刚好,提前一秒出锅,炒米会不熟发梗,多炒一秒出锅,炒米就会发黄发焦,没有了像雪一样白的养眼,总之,炒米是很考验一个主妇做饭的功底的。</h3> <h3>母亲是位很称职的主妇,每次都会把冻米炒的又白又胖,大院里的邻居们总是会请母亲帮忙。</h3> <h3>炒米炒好了,我们不像汪老先生的故乡一样存放起来,而是,又有一项艰巨的工作要完成,那就是做成米花糖。</h3> <h3>这个工作就不是主妇们可以完成的了,大院里的邻居们会在一起请一位做糖的师傅,几家一块儿做。</h3> <h3>院子里支起来一口大锅,师傅将主妇们拿来的糖瓜放在大锅里熬,熬成糖浆一样后,放炒米进去,将炒米和糖浆一起拌匀,起锅放在一个模子里挤压,待米糖还没有发脆,立刻切成一片一片的,米糖就算完成了。</h3> <h3>米糖我们会从初一吃到正月十五,米糖抖落的碎屑母亲们会将它们用开水冲泡当着零食给孩子们吃。</h3> <h3>母亲在离开江南回故乡后,就再也没有做过冻米和冻米糖,因为,每个地方对食品的“讲究”是不一样的,故乡没有做冻米糖的习惯。以后的这么多年,每逢过年我都会思念米糖,思念米糖的制作过程,思念米糖制作过程中温暖,思念米糖带来的滋味。</h3> <h3>看过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间滋味》后我思考了很多,老先生在文字里记录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里不起眼的食品,通过热爱生活的人们“讲究”一下,有的就成了人间至味。</h3> <h3><font color="#010101">我对美味也是有追求的,只是追求的点位和饕餮们有所差别,我总是认为人间的滋味,不一定就是食物的本身,而是存在于食品之外的滋味,这滋味氤氲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将平淡的时候变得“讲究”起来,生活就会有滋有味,最终便成了人间至味!</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文字:美美</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片:网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片为惊艳世界的中国技艺——刺绣,与本文内容无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