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汉字,所以码字

泸江晚秋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文字:泸江晚秋 图片:取于网络</i></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体裁:随 笔 配乐:巫娜 .一叶知心</i></b></p> <h3>   特喜欢东汉许慎的著作《说文解字》,至少二十年,它陪伴于我的枕边。每睡前,必看一会儿,那怕只读一小段,因为实在有趣,也因为便于入睡。</h3><div> 中国第一本<b>词</b>典,称《尔雅》,作者佚名,成于秦汉之际;《说文解字》为第一本<b>字</b>典,它首次将汉字分为540个部首,收集汉字9353个。全书对每个汉字的本义进行解释,以反切标注读音,并用小篆或籀文图示。</div><h3> 就说这“字”的本义吧,文字的“字”么?N0,风马牛不相及。《说文》“字,乳也。”,房中得子,本义为:“生孩子”。至于如何演变而成今天的常用义,要查资料才能说清。这,是不是很好玩儿?我常常读得津津有味。</h3><h3> 今日有闲,晚秋向各位奉普洱红汤一杯,聊聊我们天天使用的汉字吧。</h3> <h1>   </h1><h1><b><font color="#ed2308"> (一)汉字造字法趣谈</font></b></h1><h3><br></h3><h3> 汉字怎样产生的呢?鲁迅在《门外杂谈》中说过:“写字就是画画儿。”譬如,阳光的早晨,丈夫将去田中劳作,妻子去市场了。如何告之?丈夫脑筋一动,捡块黄土,便在门上,先在上面画个圆圈,表示太阳,“日”;接着在下边画个方框,里边划上线条,示“田”地。妻子回家一见就明白了。</h3><div> 这样的“画”多了,有个叫仓颉的人,是黄帝的史官,相当于“文化部长”吧,就将它们收集,整理,于是泱泱中华,就有了书面文字。它穿越时空,无论历史还是如今,乃至将来,作用巨大,不可或缺。</div><div> 汉字总数,现已超八万。《康熙字典》,收汉字47035;《新华字典》,收一万一;而常用字为三千五百。</div> <h3>  世界的事物,有些很抽象,自然不能都用图画表示。欧州人聪明,发明26个字母,拼合可表声音,称“表音文字”,但看那英语单词本身,如“book”,怎么也不象一本书的样子。汉字,书过去用“册”示,竹简串在一起,为书,一目了然。</h3><h3> 咱汉字属“表意文字”,如“泪”,眼里流水为“泪”。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了“六书”之说,定义是:</h3><div>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div><div>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div><div>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div><div>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div><div>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div><div>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div><div> 转注,假借,是用字之法,汉字真正的造字法为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div> <h3>  象形字,就是用一个符号,描摹事物形状,如:日、月、火、木、山……“女”字,似女性盘腿纺纱之形,看来自古女子就在家干事的。象形字占汉字比例百分之三,但却是造汉字的基础。</h3> <h3>  指事字最少,是在一个象形符号上,标明一下,指示某件事。比如“寸”字,在手下处,点个点儿,表示手腕之意。再看下图“刃”字:</h3> <h3>  会意字,两至三个象形符号,连于一起,表示某个意思,如:“国”,土地疆域内有宝贝,才是国。“囚”,人在四墙中出不去,自然被关押了。“男”字,田中出力者,男子也。</h3><div> 看这个“家”字,豕[shǐ],猪。房中有猪,为家。用今观点,太脏了。非也,中国自古农耕社会,生产力低下,《左传》有文,说六十岁以上,能吃肉,便是幸福社会了。其时猪很宝贝,是财富的象征。79年简化汉字,宝盖头下面变为“人”,屋里住人,才对。但实行一段时间,社会不适应而作罢。</div><div> 会意字,有点象字谜。</div> <h3>  最逗的是“尿”字和“屎”字,看得我差点没笑出声来。“尸”代表人侧立的样子,前面出水,为“尿”;后面出米粒为“屎”,也难为古人想得出。见下图甲骨文(后一个象腹泻😁):</h3> <h3>  象形、指事、会意三种造字法,占整个汉字不到百分之十。百分之九十是形声造字法,用一个偏旁代表声音,用一个或几个偏旁代表意义,便成形声字。比如城、情、汪、岖……这几个形旁与声旁非常标准。但古今语音变化大,有些稍变,如草、河、杵、柏……有些大变,如玻、沛、往……于是常出现“有边读边,没边读中间”,人们常把“臀[tún]部,”读成“ [diàn] 部”;把“发酵jiào”读成“发孝”,例子就多了。但正唯有了形声造字法,汉字就可以源源不断的造出,至今科技领城也还常用。至于书写字体,从古至今也朝着“删繁就简”的趋势,尤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后,逐渐形成今天的方块汉字。</h3> <h3>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汉字本身就蕴含着历史,蕴含着古人的思维轨迹,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和基础,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独特的方块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魅力。基于汉字本身魅力而产生的艺术和文化,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明体系中都不曾具有的。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历史考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标志。同时,我们知道汉字对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的文字,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尤日本,中国人到那里,不会非常陌生。</h3><h3> <b> 所以,我爱汉字</b>。</h3> <h1> </h1><h1><b><font color="#ed2308"> (二)汉字使用趣谈</font></b></h1><h3><br></h3><h3> 汉字,可以用伟大形容,但也有缺陷:难写、难认、难记,不要说八万的总数,即常用字3500不出错,神仙也难。</h3><h3> 本人还有一个几十年的习惯,一本《新华字典》必放床头,现在可以说离不开。一般用来查字,可我还有一种匪夷所思的癖好:没事,尤睡前,爱打量每个汉字。别说,还看出了些道道。比如“雨”,单写带钩;到得做偏旁在下不变,在上就不能有钩了,如“霞”“雾”等等。“羽”也如此,如“翠”。</h3><h3> 《重庆晚报》曾报道,一个关于错别字的微博说,“尴、尬、周、冒、肺”,这几个常用字看似简单,但是98%的人都会写错。“尴尬”的形旁不是“九”,第二笔是横,与第三笔竖弯钩,不能连上;“周”字内里不为“士”,是“土”;肺字右边不为“市”,中间是一竖,不带点。“冒”字,最常用,上不是“曰”,因最后一笔不封口,不妨仔细打量它一番。真有趣,也真难写。改一下,不行,文字,都是约定俗成,不知日后文改会若何。</h3><h3> </h3> <h3>  错字,是笔画写不对,字典没有;别字是用错了的字。比如“按部就班”,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 。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如写作“按步就班”,踏着正步去上班,就搞笑啦。“再接再厉”,成语出自韩愈诗,唐斗鸡嗜好,“厉”,磨刀石,鸡每交锋一次称“接”,要在刀石上磨嘴,以便再斗。如写作“励”,就不通了。</h3><h3> 文革中,有位内地姑娘到内蒙插队落户。她给父母写信道:“这儿很好,我跟老大狼住一个坑里,每天老大狼搂着我睡……”爹妈吓个半死。原来这姑娘,把“娘”写作“狼”;把“炕”写成“坑”啦。</h3><h3> 中国人学习汉语,尚有难度,外国人学之,可想而知。本人退休后,曾受聘于一大学对外教学机构,发觉老外最怕学汉语的量词,常摊手“Why?”据此我曾写过一则短文,发微信群如下:</h3><h3><br></h3><h3> 😁老外学中文,最难是量词。不明白,为什么是:一匹马,一头猪,一只鸡,一条魚,一个蚊子……一口井,一张床,一把锁,一幢楼,一面镜子……老师说,约定俗成,没道理可讲。老外直翻白眼。</h3><div> 有一天,老师教老外人体量词:一双手,一双眼,一个鼻子,一张嘴……之后,老师让老外填空练习:一( )屁股,老外毫不犹豫,自信满满填:一(双)屁股,众人大笑。老外:“What ? Ho, my god!”一着急,中国话都不会说了。😢😄😁</div><div><br></div><div> 是真事。</div> <h3>  至于错用,就更多了。早年亲闻一同事写信给父亲,开头“岳父大人:你好!”不说格式不当,又不用“您”尊称,仅“岳父”,就被他爹骂了个狗血喷头。</h3><h3> 再行至文中,有时更有意思。执教几十年,永记得学生作文一段“最差描写”。那是一位哈尼族学生,描写我校教学楼雕塑像:</h3><h3> “教学楼中间,站着两个女人,一个男子。中间一个妇女高高大大,手里举着一个钢丝球,举到中间,不动了……”</h3><h3> 他是被照顾入学的。记得2002年,我第一次到边境县绿春,教育局领导依我要求,带去看边疆哈尼族寨子。进入,半大的男孩儿,不穿裤子,女孩儿没有穿鞋的。用草搭的“房”没有窗,黑古隆咚,没任何家具,简单的被褥,铺在地上。自然心痛,理解了少数民族学生之艰辛。那儿有所小学,一位教师正指着黑板“乌鸦飞”带读:“鸟鸦飞。”见我观看,感觉有错,便又带读:“鸟鸦飞,轻一些。”学生大声读:“鸟鸦飞,轻一些。”我赶快走了。</h3><h3> 因此,在边疆弘扬中华文化,永远是文字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h3> <h3>  正唯汉字学习非易,让我更加热爱汉字。它词汇丰富,足尽表情达意之需,自然大多数语种都若此。令我喜之不禁的是独汉语,有时组合常常美观,如:蒹葭苍苍,都是草字头;如汹涌澎湃,都是三点水旁;如忧心忡忡,都带个心字;魑魅魍魉,都有鬼啊……</h3><h3> 还有成千上万的熟语,包括成语,歇后语,谚语等,似银河繁星,用之不竭。这,其他语种亦是,但都不能望文生义。如英语:</h3><h3> white man 忠实可靠的人(不是“皮肤白的人” ), blue stocking 女学者、女才子(不是“蓝色长统袜” )。</h3><h3> 但我还是更喜欢汉语的熟语。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这种谐音相关的歇后语,英语不见得拥有。</h3><h3> 尤其是汉语中的成语词汇,常有出处,“莫须有”,三个字,可是宋代爱国将领岳飞终生之憾。 "风马牛不相及",风,风情,此指动物发情,字面意为马和牛,不会相吸引。而典故出于《左传》,指齐楚相距很远,毫无干系,现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h3><h3> 熟练掌握成语,运用文中,既言简意赅,又内涵丰富,为行文增添典雅简洁之美。</h3> <h3>  语言修辞之美,世界各语种也有的,尤比喻,本人发明“千古文章一大比”之说。至为欣赏俄国列夫.托尔斯泰著作的比喻,叹为观止。如《安娜卡列尼娜》书中,渥伦斯基与安娜于莫斯科初见定情,火车相遇共回彼得堡,此时渥伦斯基爱火炽热,不意下车遇安娜丈夫卡列宁,醋意顿生,作家如下一笔,绝了:</h3><h3> 他感觉就象口渴难耐时,发现一汪清水,正欲低头饮用,却有一只羊过来,把水搅混了。(据记忆,书不在手边)</h3><h3> 但,其他语种有对偶吗?它,不但组成对联,春节给千家万户带来节日的喜庆,还是律诗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看:</h3><h3>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h3><h3> 一一杜 甫</h3><h3>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h3><div> 一一杜 甫</div><h3>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h3><div> 一一毛泽东</div><h3><br></h3><h3> 多么有气势,多么美!</h3><h3> 此外,其他语种,有谐音双关吗?电影《刘三姐》中歌词“姓陶不见桃结果,姓李不见李开花,姓罗不见锣鼓响,三个蠢材哪里来”,把那三个趋炎附势的酸秀才,写得无能可笑之极 。</h3><h3> 过去常讲,汉字要“走世界拼音化方向”,但科技前沿计算机领域发现,用汉字笔画法输入远比表音文字速度要快,乃至一位国外汉学家惊呼:“21世纪,是汉字的世纪。”</h3><h3> <b> 所以,我爱汉字!</b></h3> <h1> <b><font color="#ed2308">  </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三)本人码字趣谈</font></b></h1><div><br></div><div> 年轻时,也算个“文青”,常爱乱写。文革中,受极左思潮影响,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开头部分如下:<br></div><div><br></div><div> 我站在高高的乾阳山顶,</div><div> 浑身披满了灿烂的霞光。</div><div> 石屏城在我的脚下静默,</div><div> 异龙湖在我的眼前荡漾。</div><div><br></div><div> 当时,写后颇有些得意。而今天读来,不禁哑然失笑。大早晨的,姑娘家跑山顶上站着,还披着霞光,想做屈原《九歌》中的《山鬼》呀。</div><div> 七O年,从蓆子厂调百货公司,工作一有空闲,就找本书看,或者涂鸦。那时,常感苦闷,有天费心写道:</div><div><br></div><div> 一年一度春,岁月多彷徨。</div><div> 一年一度秋,碌碌度时光。</div><div> 光阴如那箭,岁月如穿梭。</div><div> 送别多少春与秋,我一事竟无成。</div><div><br></div><div> 有支边同事炳儒,谱了曲,几人就唱着玩,倒解忧。可现在看看,韵脚也无,自是连顺口溜也达不到,行文出现两个“岁月”,自不是反复修辞,文字功夫羞矣。不过那时不懂多少习作知识,倒无拘无束,敢想敢写。</div><div> 也常用词不当。一次年终总结,我言自己平时业余,“博览群书”,被县宣传部的一位大学生看到,很客气的指出:“换个词吧。”如今想当时才读了几本书,就敢如此标榜。现在,也不敢如此自诩的。</div> <h3>  还是幸运,终得以到大学中文系深造。记得入学伊始,大概是摸底吧,老师布置作业,让每位同学自由作文一篇。常读鲁迅杂文,我便摹仿这种体裁,写了《从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道德谈起》,当时登于系的黑板报上,老师没作点评。过了一久,正以为还好,有位肖作咏老师对我说:“构思还马虎。但语言没杂文的幽默感,象打机关枪。”这话很长时间以后,才能理解。</h3><h3> 自然,入得中文系,整天在古今中外文学的大海中徜徉,眼界大开。于写作方面,两位老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h3><div> 第一位还是肖老师,他讲:“<b>文章也好,诗词也好,都是什么与为什么的关系。即主题是什么,内容是为什么,要扣住来写。</b>”这简明扼要的“理论”,令我终生受益。比如前几天,本人撰写议论文《剧评〈我的前半生〉爱情,往往易碎》,就据此方法,易顺中心爬格。</div><div> 还有一位是杨涧老师,他与肖老师上课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不同。杨老师思维敏捷,知识渊博,到得课堂滔滔不绝,语速极快,走一点儿神,都难跟上。他对学生要求更严些,但极认真负责,同受益匪浅。</div> <h3>  一次,系里组织到当年红军金沙渡口之一托布卡参观。回后布置作业,我交了篇散文《托布卡参观记》。两位老师读了,点评极其有趣。肖老师唱红脸,对文章出彩处予以鼓励;杨老师本就脸黑,他用蝇头小楷,洋洋洒洒,十六开作文本,点评长达三页。记得我文中有这样的句子:<br></h3><div><br></div><div> 啊,沉静雄伟的乌蒙山,你可曾忆起当年马蹄踏踏,人声鼎沸,红军从你这里奔向抗日的战场;啊,奔流不息的金沙江,你可曾记得罗炳辉将军,从你这里趟过后微笑小憩。</div><div> </div><div> 肖老师说,抒情点选得好。杨老师则说:“抒情当呈坡势,啊太突然,有造作之感。并且两个句子当换一下,有个先后顺序。”两位老师,一位给我自信,一位教我方法。后来那文章被一家杂志选中,至今晚秋思起师恩,犹心头暖暖。老师,你们还好吗?祝老师安康!</div> <h3>  毕业后,做了名语文教师,自是喜欢。但行内有这样一句话:“语文老师,眼高手低”,不幸本人若此。人家的文章,大致会看个端倪;自己提笔,便不知所云。这固然与天赋有关,但概因理论知识多了,主题,结构,表达,文体……全面考虑,才思就匮乏了。</h3><h3> 教书,还是尽心尽力,但码字不是很多。有时因需要等,也弄过散文,小诗,发于报刊。更多是奉命写教育教学论文,有时获奖,有时杂志刊登。为自己写过家歌一首,请人谱曲,唱着蛮有趣,水平一直在低端徘徊,愧煞。</h3><div> </div><h3> </h3> <h3>  倒是自从做美篇,退休心静,码字兴趣盎然。屈指算来,至此帖,两年来计67篇。本人不善为诗词,常钦佩美篇各位诗人,与之交往,受益良多。晚秋善为裹脚布,那欧州之行,推精后,有美友好心告我有别字,竟找不到懒改。这不,今儿,云淡风轻的,俺又弄个裹脚布呢。因想这美篇,以后毕竟是给自己看的,条条裹脚布,也似彩旗飘扬。</h3><h3> 自然,其间趣事多多,为简约,奉晚秋《我的2016:鼓捣美篇的“糗事”》链接,作例。</h3><h3> </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ayhonny?utm_source=singlemessage&from=singlemessage&v=4.1.1user_id=288261&uuid=31507f4f810c27ec2c88c72c3799ea71&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鼓捣美篇的“糗事”</a></h3> <h3> 💝☕💝☕💝☕💝☕💝☕💝</h3><h3> </h3><h3> 行文至此,各位看官一定疲乏,晚秋奉茶。</h3><h3> 我真喜欢汉字呢,它们一个个方方正正,凝结着祖先的智慧,乘着时代的车轮,漂漂亮亮的在那好好准备着。一旦需要,它们便似乖觉的小羊,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也似天才的艺术家,相互组合表演,便成最美的诗章。</h3><h3> 它们是晚秋今生忠实的知音,陪伴着我度过迷惘的青春,陪伴着我度过激情的讲坛,如今,陪伴着我踱于温馨的夕阳。感激之情,岂个“谢”字可表!</h3><h3> </h3><h1> <b><font color="#ed2308"> 因之,我爱汉字,所以码字!</font></b></h1> <h3> <b>泸江晚秋 2018. 6.16. 稿于昆明</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