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及其他

光光头

第一次接触<b>思维导图</b>应该是接近十年前了,那是听一个参加全国优课评选的老师的课,他简单提过。<div>后来从一些报告的PPT和电视剧中的一些企划书看到绘制的思维导图,于是自己也尝试着画过几幅。在高三学生的复习课时也建议过孩子通过思维导图来做好复习规划和重点链接,包括在某些时候进行“头脑风暴”,但都没有铺开使用。</div><div>支教以来,看到有些老师在讲字时运用思维导图,而且也提倡学生和老师尝试,那我也整理一点资料,记录记录,后面继续补充。</div><div><br></div><div>下面先看几份思维导图。</div> <h3>思维导图(The Mind Map),又称<b>脑图、心智地图、脑力激荡图、灵感触发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树枝图或思维地图</b>,是一种<b>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b>。思维导图是使用一个<b>中央关键词</b>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它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b>以辐射线形连接</b>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br>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br>(以上资料来自百度百科)</h3><h1></h1><div><br></div> <h3>创始人</h3><div>东尼·博赞(Tony Buzan)</div> <h3>以下是2016获得世界思维导图锦标赛冠军刘艳的作品。</h3> <h3>你会发现,中央关键词,图像,线条,色彩,工具等等,都很重要。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代表发散思维的辐射出的内容。</h3> <h3>再看一张。</h3> <h3>这是刘濯源的学科思维导图。</h3> <h3>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思维导图传入中国内地。最初是用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但后来主要被工商界(特别是企业培训领域)用来提升个人及组织的学习效能及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科教学方面,历经52年的发展,并没在学校广泛应用。</h3><h3>华东师大<b>刘濯源</b>带领的<b>思维可视化</b>研究团队十五年的研究及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思维导图”并不适合直接应用于学科教学,因为“思维导图”过于强调“图像记忆”和“自由发散联想”而非“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图像记忆”的确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把知识记住”的效率,但却无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属于一种浅层的学习;另外“自由发散联想”具有天马行空,对思维不加控制的特点,更适合用于“头脑风暴”式的创意活动,而不适合用于学科知识教学,因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有其内在逻辑及固定结构的,由不得胡思乱想。基于学科知识的特性,学科教学必须强调“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随着学段的升高,知识越来越抽象和复杂,就更加要强调“理解的深度”而非“记住的速度”。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思维可视化研究团队把概念图(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博士提出)、知识树、问题树等图示方法的优势特性嫁接过来,同时将结构化思考、逻辑思考、辩证思考、追问意识等思维方式融合进来,把“思维导图”转化为“<b>学科思维导图</b>”。“学科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基于系统思考的知识建构策略”已被全国五百多所课题实验学校引入应用。</h3><h3>(以前资料来自百度百科)</h3> <h1><b>刘濯源认为:<br></b><b>博赞思维导图≠学科思维导图</b>,两者长得如同孪生兄弟,但禀性却大相径庭。<br><b>学科思维导图≠思维可视化</b>,两者的关系有一点象地球与太阳系的关系。<br>在此,先不展开思维可视化相关内容。</h1> <h3>博赞思维导图。</h3> <h3>学科思维导图。</h3> <h3><b>你会发现:<br></b><b>博赞思维导图主要强调放射性思维,而学科思维导图则更强调结构化思维</b>。虽然放射性思维与结构化思维都呈现出从中心向四周层层发散的思考形式,但本质却有很大不同,<b>博赞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维比较主张自由发散联想——围绕一个思维原点想到什么就写上什么,不太要求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想到即合理</b>;<br>而<b>学科思维导图的结构化思维则强调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要求每个概念之间必须要有清晰明确的逻辑关系,才能用引导线将其连接起来,不能画没理由的连接</b>。所以博赞思维导图的绘制更随意,更自由,可天马行空,不受约束,学起来更容易,而学科思维导图的绘制更严谨,更规范,必须要按学科本身的结构、规律、特点来绘制,对绘制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学科功底有较高的要求。<br></h3><div><br></div> <h3>所以,我决定让孩子们就端午节做一份他们自己的思维导图。<br>先来看一下他们在没有正儿八经的指导下画的作品。</h3> <h3>没有注意到线条色彩和对应内容应该相关。</h3> <h3>周边色彩勿需填充。</h3> <h3>还是线条色彩和内容的对应性杂乱。</h3> <h3>线条色彩过多。</h3> <h3>文字内容必须在线上面,而非线下。</h3> <h3>有点像手抄报。</h3> <h3>慢慢教线条,色彩,工具等的使用吧。</h3> <h3>我查了一部分资料,据称,美国小学里采用的思维导图的几种形式如下(不同于让孩子填空的组织图,这是孩子掌握后可自己选择的几种导图),可做借鉴:</h3> <h3><font color="#010101">这八种图形包括圆圈图、泡泡图、双重气泡图、树状图、流程图、多重流程图,还有环抱图和桥状图。</font></h3> <h3>第一种,圆圈图。</h3> <h3>泡泡图。</h3><h3>讲《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的时候就可用此图。</h3> <h3>双重泡泡图。</h3> <h3>树状图。</h3> <h3><font color="#010101">流程图。</font></h3> <h3>多重流程图。</h3> <h3>环抱图。常用。</h3> <h3>桥状图。</h3> <h3>在讲《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时候,我曾经尝试着让孩子头脑风暴,然后用过圆圈图。讲《月光启蒙》的时候,也尝试用过圆圈图,写人作文时也用过常用的环抱图。</h3><h3>后面我会把相关的一些记录下来。</h3> <h3>这是几份教师用备课思维导图。<br>所以我就想,可不可以让老师不要写那么多字,毕竟从教多年的老师过渡衔接已经熟练,那可不可以尝试用这个备课?</h3><h3><br></h3> <h3>以上图片来自网络。有些资料来自百度,已注明。</h3>